•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欲探討幼兒在幼兒圖畫理解能力上,不同詞彙能力、月齡、性別以及 地區是否會對其圖畫理解能力造成差異。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是從圖畫理解能力的 內涵,包含故事文法等成分。因此,本研究將依照故事文法來設計圖畫,以引導 幼兒進行圖畫故事敘說。本章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名詞釋義兩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閱讀的符號形式可分為文字與非文字兩種文本類型,文字文本是指以文字書 寫文本內容,非文字文本則包括圖畫、表格、影音等不同的形式。信誼基金會(1990)

調查幼兒閱讀現況,發現幼兒在家中最常接觸的書籍為幼兒圖畫書類,並且故事 類的圖書在幼兒讀物中也占有 64%的比例,可見幼兒所閱讀的文本大多以圖畫為 主(朱伶莉,2004;林歆晏,2009)。由於幼兒還在發展識字語言能力,因此較難 對幼兒進行書寫文字的閱讀理解測量;為了獲得有效的理解能力測量,並且不受 到幼兒識字能力的影響,可以採用閱讀非文字文本進行理解測量。非文字文本包 括無字圖畫書、影像、視覺、音樂等。透過閱讀圖畫書,即便是非常年幼的幼兒 也能經由詢問其圖畫間的關係,以瞭解幼兒的理解能力(Pairs & Pairs, 2003; van den Broek, Kendeou, Kremer, Lynch, Butler, & Lorch, , 2005)。以圖畫進行幼兒理解 能力的測量,除了考量到幼兒的識字能力之外,圖畫還能夠降低幼兒為了進行文 本解碼而干擾到閱讀理解(黃秀文、沈添鉦,2003;Ilgaz & Aksu-Koç, 2005;

Marjanovic-Umek, Kranjc, & Fekonja, 2002; Montgomery, Polunenko, & Marinellie, 2009; Paris & Paris, 2003; Shapiro & Hudson, 1991; van den Broek et al., 2005)。

Russell(2005)指出在無字圖畫書裡的圖畫敘述著故事,在這故事中包括觀 點、主題、人物、場景、情節等故事文法要素;在無字圖畫書中,圖像是一種語

言,擁有自己的詞彙、語法,如同口說語言一般,也是一種表達意思的方式(引 自林慧娟,2010)。因此,本研究將藉由圖畫中的成分,如故事文法,來瞭解幼兒 的圖畫理解能力。

目前國內外對於故事理解能力相關議題著重在故事結構教學、故事凝聚程 度、故事的回憶量、重述、推論或因果關係等。研究對象大多是國小學童(吳宜 貞,2007;吳訓生,2001、2002;陳美芳,1998、1999;陳海泓,2004a、2004b;

曾彥翰、蔡昆瀛,2007;錡寶香,1999、2000、2001、2003、2004、2007;Stein, Glenn,

1979; Hayward, Gillam, Lien, 2007),少數研究幼兒者又以特殊幼兒為主(鄒啟蓉、

張顯達,2007;黃瑞珍,1999; Hayward et al, 2007)。研究材料包括無字圖畫、

圖卡(張鑑如、章菁,2002;張寶月,1995;陳海泓,2004a;黃秀文、沈添鉦,

2003;錡寶香,2001、2003、2004;Shapiro, Hudson, 1991; Poulsen, Kintsch, Kintsch, Premack, 1979)、有字圖畫書/繪本(林秀慧,2008;張鑑如、章菁,2002;陳欣 希、張鑑如、陳秀芬,2011;趙金婷,2009;Isbell, Sobo, Lindauer, & Lowrance1, 2004;

Marjanovic-Umek, Kranjc, Fekonja, 2002)、卡通(石素里,2008;林巧芳,2003;

林秀瑜,2009;洪淑卿,2009)、錄音/影帶、有聲故事書(吳詠蘭,2006;陳海 泓,2004a、2004b;魏瑛娟,2004)等。

國內故事理解能力相關研究中的研究工具包括各種理解相關測驗,如中文閱 讀理解測驗、兒童口語理解測驗、國語文能力測驗、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閱 讀理解測驗、聽覺理解測驗等(王心怡,2006;吳姿蒨,2008;尚祚嫻,2010;

林翠玲,2007;粘玉芳,2008;陳美芳,1998、1999;蔡宜芳,2009;錡寶香,

2001、2003、2004)。除了上述各種理解相關測驗外,國內研究者也有許多自編的 研究工具,這些研究工具可概分為故事結構(陳海泓,2004a、2004b)與閱讀理 解(鄒啟蓉、張顯達,2007;錡寶香,1999)兩大類。

在針對幼兒的閱讀發展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基礎文字能力,如聲韻覺識、字 母知識、字彙等等;理解部分則較少關於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的研究;理解能

力與其他閱讀能力在幼兒早期即開始發展,包括基礎文字能力,一般認為閱讀理 解能力是在基礎文字能力「之後」才發展,但是有更多觀點強調文字和理解能力 是平行的(van den Broek et al., 2005)。國內李惠珠(2000)以及林翠玲(2007)即 針對國小一年級兒童的詞彙、認字能力進行研究。雖然有許多關於幼兒閱讀的研 究,但是「閱讀理解」卻少有相關研究。當幼兒進行非文字文本的閱讀活動後,

為瞭解幼兒對於文本的理解程度,但是又受限於幼兒口語詞彙能力的不足,可以 採用提問的方式協助幼兒進行敘說以及理解能力的測量。

雖然國內、外有多篇關於幼兒故事理解的相關研究,但是研究重點大多是幼 兒現有的理解能力為何(Marjanovič-Umek & Fekonja, 2009; Shapiro & Hudson, 1991)或是不同媒體對於幼兒理解能力是否造成差異(陳海泓,2004a、2004b;

Kendeou, van den Broek, White, & Lynch, 2007)。多數故事理解相關研究所探討的 重點為故事文法(錡寶香,2004;Soodla, 2011),鮮少以認知理解的觀點進行分析。

在有關故事文法的相關研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對象多為國小學童,藉由分 析故事文法以比較一般學童與特殊學童在故事敘說能力、故事理解能力、故事結 構教學策略等的差異,或是不同的故事內容呈現方式是否影響學童的故事理解;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和特殊學童在故事文法上出現顯著差異(錡寶香,2004)。

在國外的研究中則是分析幼兒所說故事的鉅觀、微觀結構,以及故事文法與其他 因素的關聯(Schneider, Dubé, & Hayward, 2003; Soodla, 2011)。

Pearson 及 Johnson(1978)將讀者理解程度分為三個層次:字面理解、推論 理解、判斷理解進行分析。字面理解是指文意的理解,讀者能對文章中明示的部 份產生理解;推論理解是指讀者對文章中深層文意的理解,亦即能對文章內容作 間接性的推論;判斷理解則涉及個人對故事的主觀判斷(引自尚祚嫻,2010)。

Kintsch(1988)主張讀者在閱讀時會至少會形成文本表徵和情境模式。文本表徵 是指讀者閱讀時,只將閱讀的文本表面訊息,轉成內在的心理表徵;情境模式則 是指讀者除了能理解所閱讀之文本表面的意思外,還能以背景知識為基礎,進行

適當的推論,統整出新的意義。

在本研究中,將以認知理解的角度,也就是從圖畫文本的微觀結構(即淺層、

表面的知識理解)、鉅觀結構(對文本內容有整體性的理解,為深層的知識處理)

以及情境模式(將過往經驗、先備知識與文本內容連結,形成更深層的知識處理)

分析幼兒圖畫敘說的內容。

影響幼兒圖畫理解表現的因素,包括詞彙能力、年齡、性別等(周育如、張 鑑如,2008;陳欣希、張鑑如、陳秀芬,2011;蘇育瑠,1990;張寶月,1995;

簡馨瑩、楊瑋婷、簡淑真、王繼伶,2011;Ilgaz & Aksu-Koç, 2005; Marjanovič-Umek

& Fekonja, 2009; van den Broek, 1989)。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詞彙量的增加,幼兒 所能理解的詞語也隨之增加(張鑑如、章菁,2002;Marjanovič-Umek & Fekonja, 2009;

van den Broek, 1989)。國內多位學者指出,詞彙是表現語意的單位,詞彙量的多 寡也代表著對語言理解的質與量(引自施蘊珊,2009)。先前研究皆已指出詞彙能 力對於幼兒的理解以及敘述能力有所影響,不過在本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詞彙 能力於幼兒圖畫理解能力中,影響幼兒圖畫故事敘說哪些部分。另外,研究者也 以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和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進行相關考驗,以瞭解幼兒詞彙 能力是否影響其圖畫理解能力。

幼兒剛開始進行敘說時,所產出的故事架構簡單,內容通常是其所處環境的 狀況,事件的順序較為混亂。隨著年齡增長,幼兒所說的故事架構逐漸形成,並 且更加符合故事文法,其故事通常圍繞著主角而建立,也會使用合理的時態與因 果關係,甚至會描述角色的行動、感受以及彼此間的關係(黃秀文、沈添鉦,2003;

簡馨瑩、楊瑋婷、簡淑真、王繼伶,2011;洪藝玲,2007;Marjanovič-Umek & Fekonja, 2009)。國內學者對於語言能力與性別的關係研究中發現,女生的語言發展較早於 男生,且女生的語言發展優於男生(吳武典、張正芬,1984;林清山,1966;林 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楊國樞、楊有維、蕭育汾,1974;錡寶香,1998)。

過往研究在年齡對於幼兒理解能力的差異研究上,多著重不同年齡幼兒的詞彙

量、總句數、相異字數等方面的差異。然而於本研究中,除探討幼兒除了在字、

詞量以及總句數等方面的差異比較外,另將討論不同年齡的幼兒在故事文法表現 是否會有所差異。

綜上所述,詞彙能力、年齡、性別均會影響個體理解能力,至於這些因素是 否會影響幼兒圖畫理解則有待研究。另外,考慮到幼兒最常接觸的故事形式為圖 畫,因此在選擇幼兒理解能力測驗的工具時,採用具有故事文法的黑白連貫圖畫 內容提供幼兒進行故事敘說。當圖畫內容包含故事文法要素(背景、事件、行動 等)時,能提供幼兒故事敘說、推論的線索,黑白圖畫則是避免色彩影響敘說與 故事創造。分析幼兒故事敘說時,也同樣採用圖畫設計的標準-故事文法。

二、

研究目的

(一)編製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

(二)檢驗不同背景變項(詞彙能力、月齡、性別、地區),幼兒圖畫理解能 力的表現情形。

1. 探討不同詞彙能力幼兒其圖畫理解能力的差異。

2. 探討不同月齡幼兒其圖畫理解能力的差異。

3. 探討不同性別幼兒其圖畫理解能力的差異。

4. 探討不同地區幼兒其圖畫理解能力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