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程序

一、預試

(一)準備工作

1.材料準備: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指導要點、示範圖一份(六張)、施 測圖畫題本兩份(A、B)、錄音筆、聲音播放器、施測名單。

2.施測空間: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

3.施測方式:採個別施測,時間約十五分鐘。

(二)實施程序 1.說明目的

施測者先與受試幼兒進行簡單自我介紹,並說出測驗指導語,指導語內容如 下:「xx 你好,我是 oo 老師。待會我有一些圖畫要請你看,全部看完之後,會翻 回第一張圖畫,然後要請你說故事。我會先說一次故事給你聽,說完後再換你試 試看。有沒有問題?」

2.示範圖畫

施測者先告訴受試幼兒,接下來由施測者先示範一次。接著將示範圖放在受 試幼兒面前,先讓受試幼兒瀏覽示範圖,瀏覽完畢後翻回第一頁,施測者開始播 放示範圖的故事內容,並依照故事內容翻頁。示範完畢後,施測者需再次提醒受 試幼兒「接下來要換你說故事了」。

3.語料蒐集

在開始施測時,同時進行幼兒圖畫敘說的錄音,並須注意以下兩點:

(1)進行 A、B 題本施測時,請受試幼兒自行翻閱圖畫,告訴受試 幼兒「這張圖你看完後,就可以翻到下一頁。」

(2)圖畫翻閱完畢後,開始說故事時,同樣請受試幼兒自行翻閱,

施測者需告訴受試幼兒「現在我們要開始說故事,這張圖畫說完後,

你就翻到下一頁。」但是施測者必須在受試幼兒翻至下一頁時,說 出「下一頁」,或以響板等聲音標示受試幼兒已翻頁,目的是為了使 之後的繕打逐字稿時能夠將圖畫與敘說內容配對。

受試幼兒在敘說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以下幾點狀況出現:

(1)受試幼兒說「我不會說故事」、「這要怎麼說」;施測者可回答

「剛剛我有示範過了」。

(2)受試幼兒說「我看不懂這張圖在畫什麼」、「這是誰?」、「他們 在幹嘛?」等;施測者可回答「你覺得呢?」、「你再看一看」。

(3)受試幼兒沉默,時間長達 30 秒;施測者可說「你覺得這張圖 在說什麼呢?」、「圖畫裡有什麼呢?」、「你剛剛說得很棒喔,那這 張圖呢?」,但是施測者不可以手勢暗示,或直指圖畫內容,僅可以 口語鼓勵。

(4)如經施測者鼓勵過後,受試幼兒還是沉默;施測者可說「完成 說故事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一份禮物喔」。

(5)受試幼兒說話含糊,或施測者聽不懂時,需請受試幼兒再說一 次,並以紙筆記錄下來,以便之後進行計分。

二、信、效度

預試後進行信度考驗,題本 A 的 Cronbach's α 值為.88,鑑別度介於.10 至.72,

題本 B 的 Cronbach's α 值為.80,鑑別度介於.03 至.55。

題本 A 與題本 B 的相關係數為.85(p<.01),顯示 A、B 題本具良好複本效度。

三、試題修改

研究者以臺北市、臺東市兩間國小附設幼稚園共 44 名大班幼兒為預試受試對 象,如表 3-1。經項目分析後,可知題本 A 中的 A201、A203、A301、A305、A311

等五張應刪除;題本 B 中的 B103、B104、B201、B202、B203、B204、B303、B307、

B309、B311 等十張應刪除,如表 3-17。

表3-17 A、B題本預試後項目分析結果

題號 極端值 t 檢定 鑑別度 修改否 題號 極端值 t 檢定 鑑別度 修改否 A01 -2.966** .38 B01 -2.966** .38

A02 -3.424** .44 B02 -3.071** .30

A03 -4.128*** .48 B03 -1.462 .24 需修改 A04 -2.168*** .59 B04 -1.400 .24 需修改 A05 -6.066*** .68 B05 -2.341* .24

A06 -.963 .10 需修改 B06 -8.27 .16 需修改 A07 -2.431* .31 B07 -1.635 .32 需修改 A08 -3.550 .46 需修改 B08 -.666 .23 需修改 A09 -7.065*** .72 B09 -1.905 .31 需修改 A10 -4.441*** .57 B10 -10.605*** .53

A11 -2.719* .49 B11 -3.351** .55 A12 -4.582* .64 B12 -2.360* .27 A13 -5.137*** .62 B13 -6.269*** .61

A14 -1.699 .28 需修改 B14 -2.025 .28 需修改 A15 -3.727** .58 B15 -5.987*** .49

A16 -3.887** .49 B16 -1.611 .30 需修改 A17 -4.169** .55 B17 -3.067** .43

A18 -1.885 .16 需修改 B18 -3.255** .47 A19 -3.954** .44 B19 -3.889** .38

A20 -3.068** .48 B20 -.986 .01 需修改 A21 -3.044** .41 B21 -2.990* .03

A22 -4.984*** .59 B22 -1.393 .48 需修改 A23 -3.455** .52 B23 -3.483** .33

A24 -1.024 .21 需修改 B24 (註) .38 需修改

*p<.05 **p<.01 ***p<.001 註:無法計算 t 值

預試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受試幼兒在敘述圖 A202、A203 與 A302、A303 與 A305、A306 與 A310、A311 時,常用類似語句描述。經研究者檢視幼兒語料後得 知,這是因為圖畫中的故事文法要素相同所導致。除此外,圖畫間缺少讓受試幼 兒推理以及發揮想像力的空間,也會使得受試幼兒大幅減少敘說內容,或是敘說 內容與前一張相同,B 題本的問題也是如此。

經項目分析後,研究者得知該刪去的題項為何。然而,測驗的內容為「圖畫」,

圖畫之間具有連貫性、因果關係,若直接將其中一張刪去,則該故事便無法連貫。

因此,研究者同時參考項目分析結果及故事文法要素,針對 A、B 兩份題本進行修 正,A、B 題本的圖畫內容如表 3-18、3-19、3-20,修正結果如表 3-18 至表 3-20,

表格中有勾選之故事文法要素亦即為圖畫中需呈現的內容,其中角色 1、反應 1、

行動 1 指的是第一個角色的反應與行動之代碼,其餘角色 2、3、4 也是如此。

表3-18 修正後題本A1、B1的故事文法要素

表3-20 修正後題本A3、B3的故事文法要素

310 結 果

               

表 3-18、表 3-19 以及表 3-20 中,「角色 1」係指該份題組圖畫中的第一個角 色,「反應 1」則指該份題組圖畫中第一個角色的反應,「行動 1」為該份題組圖畫 中第一個角色的行動,其他依此類推。從表 3-18 至表 3-20 中,也可見研究者先將 每份題組圖畫分為背景、事件、處理、結果等四大項,再分別按照故事文法要素 進行角色、行動、反應等分配。一來,可清楚每張圖畫中所包含的故事文法要素;

二來,可避免預試時,題組圖畫間故事文法要素過於相似,致使受試幼兒難以敘 述的狀況。

四、正式施測

本測驗經過圖畫修正後進行正式施測,正式施測為 A、B 兩份題本,每份題本 又分為 A1、A2、A3 以及 B1、B2、B3 等六份題組。題組中圖畫張數則是 A1、B1 為四張圖畫,A2、B2 為七張圖畫,A3、B3 為十張圖畫,並以以七項故事文法要 素檢測圖畫內容,除開始事件、行動與結果可得兩分外,其餘四項要素(角色、

時間、地點、反應)可得一分。研究者於臺北、臺東地區選擇四所幼稚園,進行 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之研究,結果詳見第四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