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一、 透過「消防隊反應」及「消防隊活動」兩個模式之了解,我們可以洞悉 建築物火災危險度電腦評估模式 FiRECAMTM整體之運作狀況。但也由本 次的經驗得知,每一個子模式的再確認以及相關參數的本土化驗證,是 必要而可行的。

雖然模式中大部份數值的趨勢在我國與加拿大十分相似,仍有多項不 同。以「派遣時間」中「訓練頻率」該項為例,我國的權重數值將近加 拿大五倍之多(參考表 4-40);在「建築物內部之危害因素」方面,調查 的過程中有許多人員反應該三項目(倒塌、爆炸及釋放危害物質)在我 國之搶救狀況似乎並無必要,至於問卷的填寫是為了配合研究之進行;

另外在消防隊員的年資與反應時間成反比的假設上,是否合理?以模式 而言,年資愈高,經驗愈好,所造成的時間延遲應愈少。但在調查的過 程中發現,受測者表示當年資到達一定時間以上,是否會因為以老賣老,

或是認為能掌握所有的狀況,反而會比年輕的隊員造成更多的時間延 遲。以上諸點,似乎仍應進一步的研究,以茲釐清。

二、 由於模式評估的細部過程無法再現,僅能透過文獻及相關的驗證分析確 認其架構之合理性與正確性,不但費時且困難。因此若欲在本國使用該 評估模式,必需要以能引進原始計算碼或是全程以相同方式再行開發,

方可在評估的信度及效度上達到一定的水準以上。

甚至可以透過該電腦模式,以其考量架構為作業平台,整合以往消防 科學發展之各領域,對需進行更動的子模式進行合理的抽換或更替,以 便評估方法可以隨時依照最新的研究發現進行更正與修改,增加適用範 圍。

三、 模式的整體評估架構是可行的,但是適用範圍僅限於辨公室及住宅用 途,因為不同的建築種類及空間狀況,會影響到模式之核心─設計火災。

因此若要廣泛應用到各類建築物,應對其他建築種類進行相關模式的更 正與分析,甚至各種統計資料的確定。

四、 在研究調查時受測者反應,消防隊搶救模式中部分因子之權重數值在城 鄉會有甚大差距,例如義勇消防人之搶救能力或是派遣方式等,對於評

估會有所影響,因此在有重大差異性的相關參數,其權重值亦應進行調 整。

另外,透過文獻的分析與訪查之結果發現,對於「消防戰術的運用」、

「指揮命令體系的完整性」、「火場搶救初級指揮官的能力」及「建築物 內部之連結送水管」等因素對於搶救效能亦會有所影響。因此在日後模 式的本土化過程中,應能將這些因素一併納入考量。

五、 模式僅適用在危險度評估之上,為了計算上的需求,進行了許多合理的 簡化手續,因此需要各種全尺寸實驗來做驗證的工作。也由於這個原因,

對於特定災例的模擬,例如火災原因調查之火場重建實驗,因能實際掌 握建築物內空間特性、可燃物的多寡、起火點的位置、建築物中居民的 狀態、火載量及通風排煙狀況,較不適合以本方法進行摸擬;而適合以 更為精細的計算模式來進行計算,例如兩區域模擬或是場模擬等方法。

六、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統計資料在國內仍相當缺乏,諸如各類火災 中火災規模的機率(如閃燃、非閃燃及燻燒火災的機率)、人員避難的速 度與機率及火災時起火室門開或關之機率等。因本評估模式有許多機率 假設在其中,所以若要完整的建立與發展,國內應針對各種防火工程上 所需使用的統計參數,建立完整的資料庫,進而發展可茲運用的機率數 值以供使用。

148

參考書目

一、 英文部份

1、 C. R. Dutcher & D. Yung, ”FiRECAMTM USER’S MANUAL”, National Fire Laborator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June 3, 1998.

2、 .D. R. Beck, D. Yung, Y. He & K. Sumathipala,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Fire Growth Model”, Interflam ’96, Cambridge, England, March 26-28, 1996.

3、 .D. Yung, G.V. Hadjisophoclous & G. Proulx, ”Case Study: The Use of FiRECAMTM to Identify Cost-Effective Fire Safety Design Options for a large 4-story Office Building”, National Fire Laborator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4、 .D.A. Purser, ”Toxicity Assess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ection 1/Chapter 14.

5、 .G.V. Hadjisophoclous and D. Ynug,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NRCC Fire Risk-Cost Assessment Model for Apartment and Office Building”,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afety Science, Ottawa, Canada, 1994.

6、 .J. Gaskin & D. Yung, ”Canadian and USA Fire Statistics for Use in the Risk-Cost Assessment Model”, Internal Report No.637,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Ottawa, Canada, 1993.

7、 .R.W. Bukowski, F.B. Clarke, J.R Hall, Jr. and S. W. Stiefel, ”Fir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Description of Methodology”,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 July 1990.

8、 .R.W. Bukowski, R. D. Peacock, W.W. Jones and C. L. Forney, “Software User’s Guide for the HAZARD I Fire Hazard Assessment Method”, Handbook 146, Volume I,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June 1989.

9、 .R.W. Bukowski, R. D. Peacock, W.W. Jones and G. P. Forney, “An Update Guide for HAZARD I Version 1.2”, NISTIR 5410,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May 1994.

10、 Alan V, Brunacini, Fire Command,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1985.

11、 Alley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Response Time and Company Staffing on First Alarm Capability – A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 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National Fire Academy Executive Development Ⅲ Program, March 1984.

12、 Ball and L.M. Pietrzak, Investig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in the Suppression of Compartment Fires.

13、 C. R. Dutcher, Henry Hum, D. Yung, George Hadjisophocleous, ”FiRECAMTM DRAFT APPENDICES”, National Fire Laborator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Sep. 15, 1998.

14、 Charles C. Soros, Fire Officer’s Guide to Safety in the Fire Service, NFPA, 1978.

15、 David B. Gratz, Fire Department Management: Scope and Metho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6、 Department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82, “Fire Safety Evaluation (Points) Scheme for Patient Areas within Hospitals”, A report on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DHSS), Scotland.

17、 E.K. Budnick, “Mobile Home Living Room Fire Studies: The Role of Interior Finish”, NBSIR 78-1530, U.S. Dept. of Commerce, 1978.

18、 Gene P. Carlson, “Fire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indoctrination”, Fire protection publications,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1978.

19、 Guylene Proulx, George Hadjisophocleous, “Occupant Response Model: A Sub-Model for the NRCC Risk-Cost Assessment Model”,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4.

20、 H. J. Roux, “The Role of Test in Defining Fire Hazard: A Concept“, Fire Standard and Safety, ASTM STP 614, A. F. Robertson, Ed.,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1977.

21、 James F. Casey, The Fire Chief’s Handbook, New York: PennWell Publishing co., 1991.

22、 John Granito,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Public Fire Protection, Fire Protection Handbook,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17th edition, 1992.

23、 John L. Bryan, Raymond C. Picard, Managing Fire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79.

24、 John R. Hall, Jr. Authur E. Cote “America’s Fire Problem and Fire Protection”, Fire Protection Handbook, 17th editio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of Association, 1991, Section1/Chapter1.

25、 Loren S. Bush, James H. McLaughlin, Introduction to Fire Science, Encino, California:

Glencoe Publishing Co., 1979.

26、 Pietrzak and G. A. Johnson, Analysis of Fire Suppression Effectiveness Using a Physically Based Computer Simulation.

27、 Pietrzak,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Requirement for Modeling Fire Suppression Effectiveness.

28、 Robert E. Colburn, Fire Protection & Suppression, New York: McGrow-Hill Inc., 1975.

29、 Walker et al., Fire Department Deployment Analysis, The Rand Fire Project, 1979.

30、 Warren E. Walker, Jan M, Chaiken, Edward J. Ignall, Fire Department Deployment Analysis, The Rand Fire Project, U.S. Elsevier North Holland Inc. 1979.

31、 Warren Y. Kimball, How To Judge Your Department,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1972,

32、 William K. Bare, Introduction to Fire Science and Fire Protection, New York: John Willy &

Sons, 1977.

150

二、 中文部份

1、 J. Gordon Routley,第十五編、公共消防-第三章、消防部門的業務,消防手冊,上海知識 出版社,1990,第 479 頁。

2、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Municipal Fire Service Handbook,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p.15.(引註於鄧子正,「論火災搶救之執行與評估」,

警學叢刊,第 25 卷 3 期,84 年 3 月)

3、 中國消防協會隊伍和滅火戰術專業委員會,「滅火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4、 內政部消防署火災統計資料表。

5、 唐雲明,消防科學大辭典,東亞出版社,民國 76 年。

6、 台灣省市區道路交通流量調查,台中市,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局,八十四年度。

7、 林元祥,火災危險度評估模式(軟體回顧),新知譯粹,中央警察大學,第十四卷第三 期。

8、 唐雲明,都市消防行政功能探討,中央警官學校公共安全學系編印,民國 77 年,第 149 頁。

9、 張忠誠,都市消防系統配規劃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國 67 年。

10、 陳弘毅(譯),「消防戰術」,中央警察大學,民國 75 年。

11、 陳弘毅,「火災學」,中央警官學校印行,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12、 陳弘毅,消防學,鼎茂出版主,民國 79 年。

13、 陳金蓮,「國家發展與消防政策─火災記錄與消防政策」,公共政策座談會之四─引言 報告,內政部消防署,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14、 陳秋蒼,「建築物火災人命安全因素及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15、 葉德惠,物質安全資料表使用,化學物質緊急搶救基礎訓練教材,內政部消防署。

16、 熊光華,「建築物火載量與建築物防火安全設計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17、 熊光華,「美國人命安全法規與建築消防安全相關規定之比較與分析」,警專學報第二 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六年。

18、 潘德倉,「住宅火災人命安全評估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19、 鄭志強,「建築物火災危險度評估電腦化應用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20、 簡賢文,「建築物火災危險度評估技術及方法之探討」,警政學報,第十七期,桃園:

中央警官學校,民七十九年六月。

21、 簡賢文,建築物火災危險度評估技術及其應用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七十五年。

22、 顏振嘉,葉吉堂,「消防警察學概論」,警察專科學校,民國 80 年,第 67 頁。

23、 龔昶仁,「消防作戰之基本原則分析」,現代消防雜誌,中央警官學校消防系,第 31 期,民國 74 年。

三、 日文部份

1、 坂本正,「火災防禦論」,全國加除法令出版,昭和 55 年。

2、 消防大學校(監修),「火災防禦」,全國消防協會,平成 3 年。

附錄一 模式輸入資料整理表

一、建築物幾何形狀和式樣之資料 1.建築物幾何資料

輸 入 項 目 輸 入 資 料 資料取得方式 備 註

小於 7 樓 較低危險因子 建築物含地面層以上的樓層數 1~30 層 實地調查

大於 7 樓 較高危險因子 建築物用途 辦公/住宅 同上 根據 NBCC 分級

好 區劃內有好的配置 0.1 中 區劃與危險區域間有一些區隔 1.0 建築物內部配置

差 區劃與危險區域間沒有任何區隔 10.0 建築物的幾何形狀(如四方形、工字

型、ㄇ字型等) 實地調查

使用 10 年內 新 的 10∼20 年內 近 來 的 建築物已使用的年數(年) 整數 同上

20 年以上 舊 的

建築物設計使用年數(年) 整數 同上

兩樓層間的高度(m) 同上

指定樓層的長度(m) 同上

指定樓層的寬度(m) 同上

2.豎坑和升降機

輸 入 項 目 輸 入 資 料 資料取得方式

建築物升降機豎井數 整數 實地調查

建築物緊急升降機豎井數 整數 同上

建築物服務管道井數 整數 同上

建築物垃圾滑道井數 整數 同上

建築物陽台數 整數 同上

3.建築材料

輸 入 項 目 輸 入 資 料 資 料 取 得 方 式

結構材料的種類 混凝土/鋼筋/木造 實地調查

每層樓地板材料 混凝土/鋼筋/木造 同上

內部每一分間牆的材料 同上 同上

每一服務豎坑壁的材料 同上 同上

建築物外牆的材料 同上 同上

4.樓梯井資料

輸 入 項 目 輸入資料 資 料 取 得 方 式

逃生樓梯數 整數 實地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