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97

第二節 建議

我國自行車之發展於近幾年逐漸興盛,然針對自行車安全之相關 學術或實務研究有限,然當自行車之使用量漸增時,相關設施與街道 設計中之安全性更需注意與考量,因此本研究分別針對政府相關主管 機關提出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擬,並對於後續研究給予建議,使自 行車相關研究能夠更加深入,並期望能建立一個更為安全舒適之自行 車騎乘環境。

一、改善策略

(一) 分期分區改善自行車行車環境,完善自行車道路網

為因應自行車之數量並維持行車安全,應逐步進行路網之連 接,透過增設自行車道確立自行車之路權。其中在自行車道增設 之部分,可根據既有車道、人行道、自行車道進行分級分類,並 發展優先改善次序評估機制,而後進行多面向評估,將其做分期 分區的規劃,依據自行車道實際設置方式、細部設計等規劃提出 方案,並針對方案做財務規劃及研擬相關配套措施,逐步改善自 行車行車環境,並完善自行車道路網的連接。

(二) 增設自行車路口穿越設施、轉向設施,提升自行車於路口之安全 根據實證的結果發現路口對於自行車而言乃為易肇事地點,

因此可於路口處增設路口穿越設施,包括增設路口穿越道線、將 車道上之自行車停止線前拉或是設置自行車保護車道,當自行車 在機動車輛駕駛之視線範圍內,將可降低事故率。而路口轉向設 施可先針對車流量較大或無號誌之路口進行規劃,藉由兩段式左 轉之設計增加自行車之轉向安全。

(三) 將人行道與自行車道銜接順平、障礙物移除以及鋪面改善,重新檢 視並改善環境因素造成視距不良之部分,增加騎士與駕駛可視性 針對路段增加自行車事故肇事嚴重度之部分,應將人行道與 自行車道銜接處順平、重新檢視車道鋪面之材質是否適宜並進行 改善,以及移除車道障礙物,增加自行車騎乘時之安全性、連續 性及舒適性。

另根據實證之結果發現,因建築物或彎道造成視距不良將會 提高自行車事故嚴重度,因此在交岔路口及隅角,應考量自行車 之安全視距及轉彎半徑,俾使自行車騎士看清岔路之左右來車及 狀況,避免因視距不良而造成之事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四) 修改都市設計相關法令規範,加入自行車空間規劃說明

因目前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規範中僅針對人行 道和開放空間進行說明及規範,但內容中卻未針對自行車道進行 相關規範,然未來自行車道之需求勢必大增,相關單位可就審議 項目標準考量未來設置人行道、自行車道空間需求,規定建築基 地臨道路側退縮留設之帶狀式開放空間,應設置連續性之人行及 自行車空間,以完善自行車道系統。

(五) 訂定完整自行車法令規範,提高自行車酒駕罰鍰規定以達嚇阻效果 因應自行車之普及,可針對現有之法規進行調整,並確立一 個更為完整之自行車法令規範,特別是在酒駕的部分,從實證的 結果發現,酒駕會大幅增加死亡或受傷之機率,然目前針對自行 車酒駕之罰則偏輕,和機動車輛酒駕之罰則相比實有落差,達到 減少自行車酒駕之警示之效果較弱,建議可修法提高自行車酒駕 之罰則,以達嚇阻之效果。

(六) 透過教育宣導及相關推廣活動計畫,重新思考自行車定位,提升自 行車安全

針對人的因素,根據實證之結果發現,17 歲以下之自行車騎 士是自行車事故致死或受傷機率偏高之族群,因此在自行車安全 教育的部分,可先透過學校之自行車推廣及體驗活動熟練騎乘能 力並養成良好習慣,特別是安全帽的配戴,現行仍建議以教育宣 導為主,同時藉由專門自行車安全教育課程,教導正確自行車騎 乘觀念及自行車相關法規。

對於行人、自行車騎士、機動車輛駕駛等用路人加強宣導安 全的用路觀念,主動推廣交通安全教育訓練,導正不良之駕駛行 為,另對於建築師、規劃師等專業人員,於例行之教育訓練中強 調自行車安全相關知識及需求,定期舉辦研討會,邀請產、官、

學界共同分享資心得,或是透過公聽會之方式,使專業和民意、

都市發展充分溝通。

最後可透過自行車相關推廣活動與計畫,使民眾重新思考生 活方式以及自行車之定位,並利用安全街道轉移交通,進而使用 綠色運輸工具,達到自行車所帶來之交通和環境效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99

二、後續研究建議

(一) 騎乘情境模擬分析

因本研究係乃根據民國 98 年至 102 年之整體自行車事故進行 分析,探討究竟何因素影響自行車事故嚴重度,而後提出相應之 改善策略,然對於改善後之成效並無深入探討。因此,後續研究 可針對不同形式的設施或是特定地點,進行相關設施改善後之騎 乘情境模擬分析,以瞭解行為人於各類自行車設施如道路標誌、

標線和標號變換時之反應,或是於不良天候下騎乘時之狀況等。

透過情境模擬有效瞭解設施增設或於特定地點之街道改善後自行 車騎士及相關駕駛人在實際狀況下所做出之反應,並分析各設施 所帶來之效益與影響,大幅減少或避免上路後交通事故之發生,

進而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提升自行車之騎乘安全,以提供相關 單位進行改善時之參考。

(二) 完整自行車事故因素資料

在自行車肇事嚴重度模型之建構時,本研究僅依據臺北市政 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所提供之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

表(二)作為主要研究範圍,然事故調查報告表所能提供之資訊有 限,因而在實證模型的部分變數受限,例如於事故調查報告表中 並無標明自行車道的有無和型式以及是否有自行車專用號誌等,

另本研究建議當事者區分中可將腳踏車細分為公共自行車及一般 自用自行車,

此外於事故報告調查表中部分項目之主體多以汽、機車為主 而不包含自行車,因此於選項中僅能列入其他,致無法更深入瞭 解相關因素對於肇事嚴重度之影響。而於道路型態中之坡路,亦 可考慮細分為上坡路段及下坡路段,相關單位可針對道路交通事 故調查報告表加入自行車相關之選項進行修訂,以呈現更為完整 之事故現場作為後續肇事分析,提供後續進行改善工程、研擬改 善對策、減少交通事故發生,達到增加交通安全之目的,而後續 研究亦可從多方管道蒐集相關變數進行深入之探討,以釐清影響 自行車事故之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Aultman-Hall, L., Adams, M.F., 1998, “Sidewalk bicycling safety issues”,

Transport. Res. Rec. 1636: 71–76.

Carter, D.L., Hunter, W.W., Zegeer, C.V., Stewart, J.R., Huang, H.F.,2006,

“Pedestrian and Bicyclist Intersection Safety Indices”:Final Report.

FHWA-HRT-06-125.

Doherty S.T., Aultman-Hall L., Swaynos J.,2000, “Commuter Cyclist Accident Patterns in Toronto and Ottawa”,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126(1):

21-26,

Guohua Li, Susan P. B., John E. S., Carl A. S.,2001,” Use of Alcohol as a Risk Factor for Bicycling Injury”,JAMA 285(7)

Houten R.V., Seiderman C.,2005, “How Pavement Markings Influence Bicycle and Motor Vehicle Positioning:A Case Study in Cambridge, M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1939

Hoque, M.M., 2002, “An analysis of fatal bicycle accidents in Victoria

(Australia) witha special reference to nighttime accidents”. Accid. Anal. Prev.

10:1–11.

Hosmer, D. W. & S. Lemeshow,2000,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p.31-46.

Jensen, S.U., Rosenkilde, C. & Jensen, N., 2007, “Road safety and perceived risk of cycle facilities in Copenhagen”, Presentation to AGM of

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p.1-9.

John C.,Tricia L.,Christopher C.,2002, “Effect of legislation on the use of bicycle helmets”, CMAJ. 166(5)

Kim J.K., Kim S., Ulfarsson G.F., Porrello L.A. ,2006,”Bicyclist injury severities in bicycle–motor vehicle accidents”,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 :238–

2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iii

Klop J.R., Khattak A.J.,1999,”Factors Influencing Bicycle Crash Severity on Two-Lane, Undivided Roadways in North Carolin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01/1999; 1674:78-85.

Kobayashi H., Honda H., Kano M.,Yoshida H.,2013,” Guideline for the Creation of Safe and Comfortable Bicycle Use”, Proceedings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9

Land Transport Safety Authority.,2004,”Cycle network and route planning guide”, New Zealand, ISBN 0-478-24172-0

Moritz, W.E., 1998, “Adult bicycl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racteristics and riding experience in 1996”, Transport. Res. Rec. 1636:1–7.

R¨as¨anen, M., Summala, H.,1998, “Attention and expectation problems in bicycle–car collisions: an in-depth study”. Acc. Anal. Prev. 30 (5): 657–

666.

Roads and Traffic Authority.,2003, “NSW Bicycle Guidelines”, New South Wales,RTA/Pub.03.286.

Rodgers, G.B., 1997,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crash risk of adult bicyclists”,J.

Saf. Res. 28 (4): 233–241.

Stone, M., Broughton, J.,2003,”Getting off your bike:cycling accidents in Great Britain in 1990–1999”. Acc. Anal. Prev. 35 (4):549–556.

Teschke, K., Harris, M.A., Reynolds, C.O., Winter, M., Babul, S., Chipman, M. et al., 2012,” Rout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risk of injuries to bicyclists : A case-crossover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 2336-2343.

Topp H., Pharoah T.,1994, “Car-free city centres”, Transportation,21(3):231-247 Wachtel,A., Lewiston, D.,1994,” Risk Factors for Bicycle-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at Intersections”, ITE Journal:30-35

Williams A.,2014,” Bicyclist Safety”, Governors Highway Safety Association Yan X., Ma M., Huang H., Abdel-Aty M., Wu C.,2011, “Motor vehicle–bicycle

crashes in Beijing:Irregular maneuvers, crash patterns,and injury severit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43 (2011):1751–17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v

網頁參考文獻

談荷蘭的自行車哲學,2014,http:

//gazellebicycles.pixnet.net/blog/post/20440542,取用時間:2014 年 12

月 3 日

荷蘭自行車生活與文化,2014,

http://www.oranjeexpress.com/2014/10/28/

, 取用時間:2014 年 12 月 3 日

兩個自行車友善大國的歷史,2014,http:

//yark168.pixnet.net/blog/post/32788841,取用時間:2014 年 12 月 3

阿普貝思,2014,巴黎的共用空間計畫與紐約的完整街道專案對比,

http://ups2006.com/140522-2.html,取用時間 : 2015 年 5 月 12 日

環境資訊中心,2008,一步一腳印 勾勒出令人微笑的無車城市,

http://e-info.org.tw/,取用時間:2015 年 5 月 13 日 李瑞敏,2014,“完整街道”的規劃和設計,

http://www.122.cn/zl/lrm/415909.shtml,取用時間:2015 年 5 月 11 日

Alliance for Biking & Walking and The Street Plans Collaborative,2012,

Open

Streets Project

,Retrieved May 13, 2015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openstreetsproject.org/about/

ECF,2015, The first EU wide ECF Cycling Barometer launched,Retrieved Jun 7, 2015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cf.com/news/the-first-eu-wide-ecf-cycling-barometer-launch ed/

Osaka Police,2015, 大阪府内の自転車関連事故発生状況,Retrieved Jun 7, 2015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olice.pref.osaka.jp/03kotsu/kotsu_anzen/jitensha/jyoukyou_

2_1.html

Sustrans,2014,

Sustrans Design Manual Handbook for cycle-friendly design

,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14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ustrans.org.uk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v

附錄一、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