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自行車肇事分析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臺北市自行車安全分析探討都市街道改善策略之研究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係從自行車肇事分析出發,透過肇事嚴重度分析,找出影響臺 北市自行車事故嚴重度之影響因素,俾利提出改善策略,因此文獻回顧主 要分為四大部分進行。第一節主要探討自行車肇事因素,透過文獻歸納整 理自行車事故種類以及影響自行車事故之道路因素及環境因素;第二節則 是以增進自行車安全環境之規劃設計進行文獻回顧,瞭解目前我國及國外 增加自行車安全之空間規劃設置方式以及各國所提出自行車友善環境規劃 原則;第三節則針對國外案例進行蒐集並與我國進行比較,以各國城市中 之自行車環境規劃方式作為本研究後續實證案例改善策略之參考;第四節 綜合整理我國及國外針對自行車肇事防治措施及策略。

第一節 自行車肇事分析相關文獻

綜觀肇事的因素,大致可區分為四個層面,即人、車、路及環境。蘇 志哲等人(2003)於「易肇事地點改善作業手冊之研訂」中指出,交通事故依 其發生之原因,可區分為人為因素、車輛因素、道路設施因素、環境因素 等四大類,依次說明如下:

1. 人為因素

交通事故發生常與駕駛人之生理、心理狀況有關,包括:如視力、聽 力、睡眠、體能、或喜怒哀樂之情緒等。

2. 車輛因素

主要針對各車種之機件故障型態與肇事間之關係進行分析。而車輛故 障型態則可分為保養不良,如煞車系統失靈、引擎等機件系統之故障 等,以及檢修不當,如輪胎爆裂或脫落、轉向系統、油電系統等問題 對交通事故之影響程度。

3. 道路設施因素

道路線形之幾何條件,如坡度、超高、轉彎半徑、視距等;設計標準 與施工品質,如設計速率、舖面等;安全維護設施,如標誌、標線、

護欄、防眩板、反光導標等,均影響到行車之安全。

4. 環境因素

環境對駕駛人之影響包括天候狀況,如雨、濃霧、強風等變化,以及 道路之照明、夜間眩光、濃煙、交通量、行車速率、速差、交通組成 等因素,對交通事故之發生均有加以分析探討之必要。

而本研究主要著重在道路設施因素以及環境層面的資料進行蒐集與分 析,故本節將以此為範圍就自行車事故的種類、事故發生地點及意外事故 影響因素的部分進行相關文獻回顧。

Wachtel et al.(1994)主要探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的自行車與機 動車輛車禍,比較自行車被包含在內的事故中個人特點與自行車騎士行為,

並將自行車騎士受傷程度分為五級,以 ordered probit model 分析造成自行 車騎士不同受傷程度的物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研究指出在道路特點的部分,

包括速限高、坡度大、彎度大等因素顯著的增加受傷嚴重度;而在環境因 素的部分,多霧、照明不足容易使駕駛未注意以致反應時間不足導致自行 車騎士受傷嚴重,而年平均交通量大以及有路肩的道路則將降低事故嚴重 度。

Aultman-Hall et al.(1999)透過蒐集騎士的事故歷史(自行報告 12 個月內 的自行車事故,以及 3 年內的碰撞事件,估測道路(on road)、非自行車道

Doherty et al.(2000)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多倫多及渥太華的通勤自行 車事故進行分析探討,根據回收的資料分析發現自行車的車禍多發生在道 路上,因為有較高的潛在性危險和大量的機動車輛發生衝突,而自行車非 因碰撞而摔倒的情形多發生在人行道或是自行車道,主要是因為物理因素,

例如越糟的路面狀況像是濕滑、坑洞,越容易發生摔倒的狀況,且都是在 冬季有較高比例的碰撞發生。

Carter et al.(2007)針對行人及自行車騎乘者路口安全指標進行研究,在 自行車騎士的部分,即 Bike ISI (Bicyclist Intersection Safety Indices),同時 考慮現場、行為、車禍三類因素,其中在現場因素參酌主觀評分、客觀交

資料來源: Pedestrian and Bicyclist Intersection Safety Indices,2006

Bíl et al.(2010)主要探討自行車和汽車發生車禍導致成人自行車騎士死 亡的因素,研究指出,當汽車以不適當的速度行駛、對撞車禍以及晚上行 駛在沒有路燈的地方容易發生與自行車之車禍。而當自行車騎士騎乘在沒 有通行權的十字路口時將有可能導致最嚴重的後果,其中男性較女性更容 易因車禍致死,且最容易受傷的年齡層多高於 65 歲。

Yan et al.(2011)分析北京自行車與機動車輛 4 年(2004-2007 年)的事 故資料,透過二元羅吉特模型(binary logit model) 以及多元羅吉特模型 (multinomial logit model),控制騎自行車人口、道路幾何設計、道路環境等 相關因素,在不遵守規則的行為(irregular maneuvers)、車禍型態和自行車騎 士受傷嚴重程度間的相互關係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事故發生包含重型 機動車輛、年紀大的自行車騎士或是機動車輛超越自行車的行為,無論是 在路口或道路上,包括對撞、角撞以及高速限地區都將導致受傷較嚴重的

Aultman-Hall et al,1998; Moritz,1998; Rodgers,1997);而在道路設 施的部分分為道路線型,包括坡度、路寬、路肩、轉角彎度、視距,而另 一部分為交通工程的部分,包括鋪面狀況、設施物、分隔島、分向道、指 標、照明、速限等,有研究即指出速限越高,造成嚴重或致死的自行車事 故的機率也將會提高(Stone and Broughton, 2003),且無論在一天當中的任 何時間,時速超過 70 公里都將大幅增加自行車意外事故的發生 (Hoque,

2002; Kim et al.,2007),Chen 和 Fuller(2003)的研究也指出將時速訂在 50 公里以下的法定速限相較於時速 70 公里的路段,可以減少 84%發生自 行車事故的可能性,因為在高速的狀況下,駕駛的視覺掃描模式被修正,

也就是在高速下,駕駛只會將注意力放在最主要的方向,而忽略了相關性 較低的方向(R¨as¨anen and Summala,2000);而在環境因素的部分,天候與 季節是重要的因素,特別是下雨、起霧、冬季導致視線不清或地面濕滑將 增加自行車事故發生的風險,有研究即指出霧和光線不足將增加車禍所造 成的傷害程度,因為在能見度不佳的黑暗環境下,將會使司機和自行車騎 士的反應時間不足,因而導致嚴重的車禍(Stone and Broughton,2003) 在 Klop 和 Khattak (1999)的研究中就有提及多霧或天氣不好的狀況下會增加 受傷程度,而惡劣的天氣相較於好天氣或多雲的天氣,所造成受傷或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