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對未來社會領域教科書的編輯、教師以及後續進行相關研 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壹、對課綱小組的建議

「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一直深深影響解嚴以後台灣政治民主化與本土 化的發展關係,國家認同問題是當我國極須解決的問題。教育是國家活動的一環,

國家對教育的介入,在威權體制下,常扮演提供者與控制者的角色;在民主開放體 制下,則成為監督者與協助者的角色。教科書之編輯及審查也都是以課程綱要為依 據,因此課程綱要之訂定對教科書影響極大。社會領域基本內容中加入了對台灣國 家現狀及不同意見的陳述,在當前九年一貫教育下的國家認同教育已有所進步。但 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到來,再加上社會上對國號、國家未來等問題遲遲未有共識,

面對多方的不同意見,在民主鞏固時期中國主體意識與台灣主體意識並存中,課程 綱要中的用詞宜更加謹慎,以免有偏向單方面意識形態之虞,影響教科書之編輯。

貮、對教科書編輯的建議

教科書是專為學生設計的書面材料,也是教師授課時的主要依據,更是教學目 標的具體呈現;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要如何教?幾乎完全取決於 教科書。教科書,作為最傳統的課程定義,作為課程的核心,自然無法摒除於課程 改革的政治舞台之外。過去的國編本教科書中,即使教科書年年修訂,但若非政府 有重大政策改變,若非社會輿論已升高至政府不得不回應的地步,教科書大多是承 襲著以往的意識形態。在台灣的憲政體制與民主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兩岸關係緊張 對立的氣氛之下,執政當局強勢的介入教育,試圖以教育手段穩固政府政權,穩定 台灣社會的發展,因此此時期的教科書有其不得已的階段性任務。在開放民編之後 的九年一貫版本教科書雖不再如以往明顯受政治勢力的操控,但政府的政策、社會

輿論仍然左右著教科書編輯者。國家認同感的建立,除了要思考如何透過教育提升 人民對國家符號的認同之外,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能提升國家實質競爭力與人性 尊嚴的保障,以建立人民的國家自豪感,讓人民以自己的國家為榮。

進一步而言,對台灣來說,國家認同感的建立,不能僅僅依賴呼喊愛台灣的 政治語言,更無法透過將政治競爭對手汙名化而建立台灣認同。不擇手段的政治競 爭只會傷害台灣的生存競爭能力,使人性尊嚴向下沉淪,並讓台灣民眾變得冷漠而 且自私自利,導致對於國家認同無以為繼漂泊四處。社會學習領域在對於國家名稱 或人民、領土等界定國家範圍的要素,以及兩岸關係、大陸政策採取空白或是模糊 處理作法,在教育試圖保持中立、不再受政治立場左右呈現出片面的國家認同之時,

或許可以適時呈現出社會上對國家定位、國家未來的紛爭,讓學生了解這些不同的 聲音都是值得被尊重的,避免學生從大眾媒體、或周遭環境接受過多錯誤或偏激的 概念,反而不利國家認同概念的建立。

參、對教師教材使用的建議

台灣的國家認同在解嚴之後開始浮上檯面,中國主體意識與台灣主體意識糾葛 至今,台灣人對國家定位、國家未來的走向,遲遲未有共識,且因台灣的國家認同 問題同時牽扯到國際社會,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我國主權的否定,使得台灣的 國家認同問題更加複雜,這樣的背景之下,教科書也只能避談關鍵性的爭議問題或 呈現出模糊的國家定位。基本內容公佈之後,強調教科書中須加入台灣國際地位的 現況,這或許有助於學生經由我國目前面臨的外交困境,了解我國家認同問題的複 雜,因此,身為台灣教育工作者一份子,最大的挑戰除了如何讓學生確立自己的國 家歸屬和國民身分,更要透過有意義的教學,讓學生願意真正關心台灣的未來,讓 免於選舉操弄的國家認同思考,成為可能。去探討社會學習域類科教科書中所呈現 的國家認同內涵,將有助於我們釐清當時的國家認同教育為何?但卻也有不同的聲 浪認為這是試圖將政治帶入教育領域,不該讓年紀還輕的學生承受這些他們根本無 法理解的問題。在這多元開放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樣的,教

師如何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意見,教導學生理解當今社會即使認同分歧,只要持著 理性的態度,分歧之下仍然可以找出共同點,在面對民眾國家認同主張如此多元複 雜的現實環境,教師的角色不該只是傳達教科書內容,解讀教科書隱悔不明的部分,

引領學生思考國家認同問題,在強調批判思考能力、做理性決定及問題解決能力的 今日,更形重要。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版本的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在國家認同的內 涵呈現上相似度高,彼此在細部內容呈現上差異不大。因此,更需要教師具有批判 思考的能力,,針對教科書內容進行檢視,並將各種相關論述提供給學生,引導學 生從了解到批判,甚至延伸成為研究的學習態度。教師進行批判要以專業專業知識 為基礎,了解各種不同角度觀點,並將其轉化成為教科書內容的補充與延伸。

教科書目前正是由民間編輯,教育部審定的編審模式,期待民間力量投入教 科書的編輯工作,為市場形成良性競爭,促使教科書內容能日益進步與多元化,並 提供學校多元選擇教科書的機會,教師因此必須負起選擇教科書的重責大任。因此,

教師如能將國家認同內涵的呈現情況列入選擇教科書時的考量依據,並據以選擇呈 現情形合宜的教科書版本,將能協助學生建構出完整、良好的國家認同情感。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限制,擬對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如下的建議:

一、從多面向探討我國的國家認同教育

國家認同對國家來說極為重要,尤其在族群並立、認同分歧的台灣,如何建立 人民對國家認同的共識,應是政府當前需迫切思考的問題,而非只是任由政客操弄 國家認同議題。國家認同教育除了可由教科書中分析之外,教育政策、教學現場教 師的呈現方式或由潛在課程進行探討⋯等,此皆為未來研究者可考慮的研究面向。

二、以不同版本社會領域教科書為研究範圍

九年一貫後將公民、歷史、地理三科合併為社會領域,雖不強調合科教學,但 仍重視三者之間的橫向聯繫,後續研究可考慮以整個社會領域為範圍進行公民、歷 史、地理三科教科書分析,比較各版本教科書中公民、歷史、地理三科,國家認同 內涵與宣傳策略呈現的差異性與相似性。

三、探討多元文化下的國家認同

本研究對國家認同的焦點在大中國與台灣意識的分歧上,但在今日的台灣社會,

除了四大族群外,因異國婚姻增加,外藉配偶、新台灣之子的加入,是否產生新的 國家認同問題,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下的國家認同該如何建立,政府的教育政策如 何因應?教科書中對此問題的探討為何?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可深入探究教師課堂教學的歷程

在教育改革開放後,教科書已非學生在校學習的唯一素材,絕對真理的神聖 地位也開始受到挑戰,但是教科書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重要地位還是難 以取代,因此教科書仍在教學互動歷程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教科書的內容經由教 師個人的理解與重整,轉化成課堂教學,這當中難免會受到教師個人教學信念及政 治意識形態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教學表現。因此,從正式的文本教材,轉化成為課 堂教學的國家認同呈現情形,也是值得後續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更全面了解在 教育場域中學生接受到與國家認同的相關課程與教學。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資料

王文科、王智弘 (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正華(2001)。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一中國代表權。台北:國史館。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實證與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如茵(2001)。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國立國 際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 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 129-209。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教育研 究集刊,45,頁 139-172。

王泰升(1996)。台灣歷史上的主權問題。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台灣 主權論述論文集(上集)(頁 54-75)。台北:國史館。

王笛(2001)。台灣大眾文化的淵源及其流變。盧漢超主編,台灣的現代化和文化 認同(頁 99-100)。台北:八方出版社。

王錦雀(2001)。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台灣教育改革經驗與發展遠景為 例。公民訓育學報,10,頁 149-178。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1990)。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石再添、李薰楓(1991)。四十年來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6,頁 169-202。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林佳龍、鄭水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 岸關係(頁 181-216)。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 認同。台北市:業強。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鞏 固

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 8、頁 15~30)。台北:月旦。

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 8、頁 15~30)。台北:月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