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之探討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之探討

本文對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宣傳策略的分析,是以「國家認同策略類目分析表」

為工具,來分析各版教科書在國家認同內涵的相關教材上,運用何種編寫策略來呈 現教材。以下就「量的分析」與「質的分析」兩方面加以說明:

壹、量的分析 一、康軒版

由表 4-2-1 歸納康軒版國家認同內涵策略類目的分佈情形如下:

(一)康軒版教科書中涉及國家認同內涵的段落數有 466 段,佔全部段落 968 段約為 48.14%。

(二)在各冊中運用的策略種類,以第二冊、第四冊使用的策略最多元,九 種類目均有運用;運用最少的是第五冊,只運用了六種宣傳策略。

(三)康軒版教科書九種宣傳策略皆有運用,其中「說明解釋」運用最多,

共 133 次,佔 28.54%,第二為「比喻或舉例說明」,94 次佔 20.17%,「規範語句」

排第三,共 85 次,佔 18.24%;運用最少的是「攻擊」,只有 9 次,佔 1.93%。在 此九個類目中,運用比率超過 10%有「說明解釋」、「規範語句」、「比喻或舉例 說明」三種,可知康軒版國家認同教材主要的編寫模式即為此三種策略,其中又以

「說明解釋」和「比喻或舉例說明」最為重要,兩者合計有將近四成八的比例。

(四)「說明解釋」、「比喻或舉例說明」、「規範語句」、「類推或歸納」、

「相互對比」、「表揚」及「訴諸權威」七種策略在每一冊皆有運用。

表 4-2-1 康軒版各冊教科書策略類目次數分析表

(四)「說明解釋」、「規範語句」、「比喻或舉例說明」、「相互對比」、

⋯」等語詞):規範語句策略在康軒版教科書出現的次數較多,共有 85 次,翰林版 比較少,有 67 次。因規範語句較屬威權式的教化與服從,教育改革開放後雖較強 調多元與自由,但面對社會假民主失序現象,自然較多以規範式的語句來編寫教 材。

(三)訴諸權威(引用某人、某書或文獻之語來支持其立論):訴諸權威在 康軒版與翰林版運用的次數都很低,分別只有 21 次與 20 次。教科書有的內容是引 述世界政治學家艾克頓爵士、孟德斯鳩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談話或著作來激發學生 的政治意識與國家認同,並不再引用相關國家元首之語,只有 1、2 次是引用古代 聖賢之語來進行論証。

(四)攻擊(以貶抑性的文字辱罵、描述人或事,企圖激發讀者厭惡的情感):

攻擊策略的運用在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教材中比率是最低,只有 9 次與 11 次。

內容大多是對中國大陸實施共產主義暴政,大肆破壞中華文化,使人民生活在痛苦 之中的批評。

(五)問題形式(以提出問題尋求解答,或針對缺失,提出未來展望,或是 無預設或固定答案,重在讓讀者反思):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教材 運用問題形式的編寫策略分別有 17 次與 24 次,居各版次教科書教材內容比例不 高,只有出現在各版教材中的生活規範實踐活動,強調活動後的自我省思,加上課 文後的作業也都曾以問題形式出現。

(六)相互對比(教科書內容中,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對立的資料與結果,用 比較的方式陳述,以突顯所欲強調的主題):相互對比策略在每版教材中運用的次 都很多,分別佔了 37 次、43 次,都是各版教科書教材運用策略次數第 4 名。主要 多在對比民主與獨裁、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與共產專制下的大陸生活。

(七)說明解釋(以對話或陳述的方式來說明、解釋某名詞或概念的定義、

內容、發展⋯等):說明解釋策略在每版教科書中都被大量運用,比率都是最高,

分別為 28.54%和 37.07%,可見「說明解釋」一直我國教科書中最主要的編寫策略。

(八)比喻或舉例說明(以俗諺、成語、對話等比喻方式,或舉實例以加強

說明):比喻或舉例說明在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中運用的比率都很高,分別為 20.17%

和 12.72%,教材中用運用大量的實例讓學生更易了解,足見我國教科書的編寫策 略愈來愈生活化。

(九)類推與歸納(以類比或推理方式做推論,或從個別事項歸納共同原則 做結論,或以總而言之、簡單來說、由此可見等語詞出現):類推與歸納在康軒版 運用 37 次,佔 7.94%;翰林版 29 次,佔 6.25%,可見此一策略並非我國教科書的 主要編寫方式。

(十)整體而言,「說明解釋」在各版本教科書中都屬主要的國家認同宣傳 策略,「比喻或舉例說明」、「規範語句」也是各版本教材都曾運用的策略;「問 題形式」大多運用在各版次的活動課程及課後作業中;「訴諸權威」、「攻擊」則 比較少在教科書中出現。

表 4-2-3 各版次教科書策略類目次數分析表

貮、質的描述

由本研究量的分析中,可發現我國教科書中各版次常用的國家認同策略類目 為「說明解釋」、「規範語句」及「比喻或舉例說明」等說明性的策略;「問題形 式」策略多運用在活動課程及課後作業中;「訴諸權威」、「攻擊」等權威性策略 在康軒版與翰林版的教科書中,比較少使用此策略。對於中國大陸,各版的教科書 則不以充滿敵意的「攻擊」策略,而多以「相互對比」來比較民主與專制。以下舉 課本實例說明比較各版教科書中策略應用之差異:

一、說明解釋

「說明解釋」一直我國教科書中最主要的編寫策略,在許多認知性的重要概 念上,都是以直述或條例說明的方式來解釋概念,如國家概念的解釋,在各版中都 是同樣的編寫策略:

就以國家的組成要素,康軒版第三冊第三本第一課「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

與翰林版第三冊第一章「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有這樣的描寫。

國家的組成要素:「我國目前約有 2300 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地區約 36000 平方公里的領土上,由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國家事務,全體人民共享主權,具備國家組成 的四個要素。」

國家的要素:「目前我國共有 2300 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土地上,由全體國 民行使主權,中央及地方政府負責推行政務。由於歷史因素與政治現實,使得我國人民 對於國家認同等方面的議題,產生意見上的不一致。」

若比較兩版在運用說明解釋策略上的差異,可發現康軒版與翰林版相差無幾,

都介紹非為清楚詳細,使用的詞語也更為淺白,更易於讓學生了解。

康軒版第一冊第一本第一課」位置與範圍」和翰林版第一冊第一章「地理位 置與範圍」針對台灣領土敘述如下:

台灣的範圍:「台灣的範圍除了台灣本島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列嶼、馬祖列嶼、

綠島、蘭嶼等地,總面積約為 36000 平方公里。」

台灣:「台灣的範圍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列嶼、馬祖列嶼、東沙島、太平島及

對於人民族群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內涵,也在康軒版第一冊第二本第一 課「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與翰林版第二冊的四章「戰後台灣的政治變遷」有著如 此的描寫。

原住民族群:「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屬於南島語族,在數千年前開始陸續移居台灣。」

民主政治:「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實行地方自治,開放地方首長及民意拜表選舉,為 台灣的民主政治奠下初步的基礎。」

二、比喻或舉例說明

比喻或舉例說明在康軒版與翰林版中都頗為常見:

針對台灣全球化與地方政府的職責,在康軒版的六冊第三本第一課「全球化 時代的來臨」和翰林版第五冊第三章「地方政府」舉了許多例子。

台灣全球化文化面:「新移民不但要適應當地文化,而且其母文化也會對當地帶來影響。

例如:在我國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越南餐館、東南亞雜貨店與各國節慶活動。

地方政府:「我國在中央政府之下,設有各級地方政府,針對不同地區人民的需求,提 供服務及處理各項事務。地方政府所處理的事務,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安全衛生 方面,如消防救災、醫療服務、垃圾處理等;經濟建設方面,如造橋鋪路、振興產業等;

教育文化方面,如推動國民教育、舉辦藝文活動等;社會服務方面,如辦理社會救助和 老人安養等。」

有關台灣人口問題及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台灣,在康軒版第二冊第一本第一 課「人口」和翰林版第二冊第三章「第二、三級產業」舉著這樣的例子。

台灣的人口:「隨著醫療衛生及社會福利進步,國民壽命延長與出生率降低,我國老年 人口比例明顯增加。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現象,未來將衍生勞動力減少、扶養負擔加重、

家庭結構改變、老人照顧諸多問題。」

世界經濟中的台灣:「台灣自然資源缺乏,原料大數需要進口,加上國內市場有限,產 品轉向出口,因此對於國際貿易依賴度極高。如中國、美國和日本是與台灣貿易關係最 為密切的國家。」

最後在原住民的歷史與禮俗介紹中,在康軒版第二冊第二本第一課「日治時 期的政治發展」與翰林版第一冊第一章「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也著墨描寫甚 多。

台灣原住民抗日行動:「日治時期,總督府不斷掠奪山地資源,並要求原住民負擔沉重 的勞役,引發原住民的不滿,因而爆發許多起原住民抗日的行動,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元 1930 年由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

原住民生命禮俗:「原住民從出生、成年、結婚到死亡都有不同的習俗,代表人生不同 的階段。例如:卑南族的「猴祭」、泰雅族的「紋面」,都屬於成年禮的一種」

以前教科書中,雖有讓學生更易理解的生活化實例,但大多數都是先聖先賢的 事例,試圖引起學生學習仿效和愛國心;但現今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使用比喻或 舉例說明策略多在讓課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活化的實例讓學生更易於理 解,並更大量的運用照片來舉例說明,教科書明顯更生動活潑。

三、規範語句

康軒版、翰林版版教科書中運用了大量的規範語句,來提醒、告誡學生必須做

康軒版、翰林版版教科書中運用了大量的規範語句,來提醒、告誡學生必須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