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綜合討論

壹、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

一、國家認同教材比重

(一)由第四章第一節研究發現,可知國家認同教材在康軒版與翰林版的教科 書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康軒版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所占比例高達 62.03%,翰林 版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所占比例也高達 62.66%,由此可見社會領域類科確實是我 國實施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管道之一。但因每冊主題不同,影響教材中國家認同比 重高低差異極大。

(二)與陳敏華(2007)研究做一個比較,國家認同教材在各時期的公民科教 科書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國家認同教材最多的是 1968 年版教材,佔 54.55%,2010 年版康軒版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所占比例高達 62.03%,翰林版教科書國家認同內 涵所占比例也高達 62.66%,比例比歷年來公民科教科書版本還高。

二、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主類目

(一)根據本研究,各版次在國家認同內涵之主類目的分佈上,「族群認同」

不論哪一版教科書中所佔比例都是第一位,且在主要主題的比例上都有 70.00%以 上的內容,顯示「族群認同」目前是我國教科書中最主要的國家認同內涵。「制度 認同」在各版次中都有一定的份量,在主要主題比例約有 18.00%以上,但跟以前 相關研究相比,其比例已經大幅降低。「文化認同」在各版教科書中都是較少提及 的國家認同內涵,在主要主題比例不到 8.00%。整體而言,各版教科書內容大致是 以「族群認同」及「制度認同」兩大主題為重要內容,「文化認同」則輔以相關國 家認同內涵,但是比例甚低。

(二)將陳采憶(2009)與陳敏華(2007)的相關研究做一比較,在社會學習領域 教科書中,歷史教材與公民教材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歷史教材以「族群認同」及

「制度認同」兩大主題為重要內容;公民教材則以「制度認同」及「文化認同」為 主要重要內容;本研究以 2010 年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為整體研究對象,得出結 果與陳采憶研究結果相同,但在「文化認同」的比例上相差比較懸殊。但與陳敏華 研究有著極大的差異。

(三)研究結果符合文獻探討所提各學者的論點,如主張國家認同內涵應包含

「族群認同」面向者有 Anthony D .Smith、張亞中、江宜樺、王前龍、楊順富、

劉文斌、王甫昌等人;應包含有「文化認同」面向者有 Anthony D .Smith、蕭高 彥、江宜樺、王前龍、楊順富、劉文斌、吳乃德等人;主張「制度認同」的學者包 括了張亞中、蕭高彥、江宜樺、王前龍、楊順富、劉文斌等人。

貳、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陳述

一、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次類目

(一)本研究發現,在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含次類目中,就「族 群認同」下的六個主題來看,「生存疆域」是最重要次類目,比例分別為 37.12%

和 36.67%,「歷史事件」及「民族偉人」也是各版教科書中較主要的「族群認同 內涵」,「共同血緣」及「古代傳說」則不受到重視。就「文化認同」所含有的四 個主題來看,「溝通符碼宗教信仰」及「鄉土認同」是教材中較主要的「文化認同」

內涵,其中以「溝通符碼宗教信仰」比率最高,為 1.92%和 2.18%,占整體比例非 常的低。就「制度認同」所含的五個主題來看,除了「個人權利」在各版教科書比 較不受重視外,比例僅為 1.75%和 2.44%,其餘主題在每版教科書中都屬重要內容。

「整體而言」,康軒版教科書大致都以「生存疆域」、「歷史事件」、「民族偉人」、

「法治社會」、「政經成就」及「公民社會」為主要內容;翰林版教科書則以「生 存疆域」、「歷史事件」、「政經成就」、「民族偉人」、「法治社會」及「公民 社會」為最主要的國家認同內涵。

(二)比較陳敏華(2009)和陳采憶(2009)相關研究,在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

歷史教材與公民教材在次目類有著不同的結果,歷史教材以「族群認同」的「重大 歷史事件或記憶」、「民族人物」,及「制度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

四大次類目主題為重要內容;公民教材則以「制度認同」的「民主價值」、「多元 價值」和「文化認同」的「共同歷史」、「價值觀」為主要重要內容;本研究以 2010 年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為整體研究對象,次類目得出結果與歷史教材研究 結果有所差異,在「族群認同」上,本研究「生存疆域」為次類目第一,與陳采憶 研究次類目排序第八,是相差最大的部份,「歷史事件」及「民族為人」則在所佔 課文比例沒有什麼差別。與陳敏華研究有著極大的差異。

叁、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陳述意識形態

一、中國主體意識或台灣主體意識之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分析

(一) 本研究發現表,各版次教科書的中國意識皆占了極重要的篇幅程度,康 軒版的「族群認同」占了 40.17%,「文化認同」則有 1.75%,兩者合計有 41.92%。

翰林版的「族群認同」占了 39.63%,「文化認同」則有 2.35%,兩者合計有 41.99%。

不論在何版教科書中,中國意識最高的內容都是「族群認同」的部分。台灣意識的 部分,康軒版的「族群認同」占了 33.36%,「文化認同」則有 5.85%,兩者合計有 39.23%。翰林版的「族群認同」占了 33.45%,「文化認同」則有 3.83%,兩者合計 有 37.28%。各版教科書中具有大台灣意識,也是以「族群認同」為主。中立意識 在康軒版的「制度認同」占了 18.86%;翰林版的「制度認同」占了 20.73%,在各 版教科書大概都有二成的比例。整體而言,康軒版及翰林版教科書中呈現的是中國 意識略多於台灣意識,且各版本教課書中立意識都比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教材出現 次數與比例少。

(二)本研究與陳敏華(2009)研究做兩者比較,可發現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主 要是以「文化認同」為主體,可是若加入歷史教材與地理教材,如七年級主題軸人 與空間(台灣的位置、自然景觀、人口、生態特色、產業、區域發展特色),人與時

間(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海權競爭、清領統治台灣、日本統治台灣、戰後台灣),

八年級主題軸人與空間(中國自然景觀、人口、產業、資源問題、區域發展特色),

人與時間(早期中國文化發展、三代、帝制中國形成與社會基礎、中國中古時代、

近世中國、傳統帝國體制崩潰、近百年來的中國)加入分析,則發現「族群認同」

變成課文教材意識形態的主體。中立意識也由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的五成,降至 二成比列。

肆、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

一、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之探討

(一)本研究發現,各版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策略類目運用次數康軒版翰翰林 版相差無幾。

1.「表揚」策略在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出現次數相差不多,主要都分佈於 第四冊,因為第四冊中有許多章節介紹多位少年的典範及宣揚國父孫中山 先生與先總統蔣中正先生的事蹟。

2.「規範語句」策略在康軒版教科書出現的次數較多,翰林版比較少,因規 範語句較屬威權式的教化與服從,教育改革開放後雖較強調多元與自由,

但面對社會假民主失序現象,自然較多以規範式的語句來編寫教材。

3.「訴諸權威」在康軒版與翰林版運用的次數都很低,教科書有的內容是引 述世界政治學家艾克頓爵士、孟德斯鳩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談話或著作來 激發學生的政治意識與國家認同,並不再引用相關國家元首之語,只有 1、

2 次是引用古代聖賢之語來進行論証。

4.「攻擊」策略的運用在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教材中比率是最低,內容大 多是對中國大陸實施共產主義暴政,大肆破壞中華文化,使人民生活在痛 苦之中的批評。

5.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教材運用「問題形式」的編寫策略,

居各版次教科書教材內容比例不高,只有出現在各版教材中的生活規範實

踐活動,強調活動後的自我省思,加上課文後的作業也都曾以問題形式出 現。

6.「相互對比」策略在每版教材中運用的次都很多,都是各版教科書教材運 用策略次數第 4 名。主要多在對比民主與獨裁、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與共 產專制下的大陸生活。

7.「說明解釋」策略在每版教科書中都被大量運用,比率都是最高,可見「說 明解釋」一直我國教科書中最主要的編寫策略。

8.「比喻或舉例說明」在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中運用的比率都很高,教材中 用運用大量的實例讓學生更易了解,足見我國教科書的編寫策略愈來愈生 活化。

9.「類推與歸納」在康軒版運比例佔 7.94%;翰林版佔 6.25%,可見此一策 略並非我國教科書的主要編寫方式。

10.整體而言,「說明解釋」在各版本教科書中都屬主要的國家認同宣傳策 略,「比喻或舉例說明」、「規範語句」也是各版本教材都曾運用的策 略;「問題形式」大多運用在各版次的活動課程及課後作業中;「訴諸 權威」、「攻擊」則比較少在教科書中出現。

(二)根據陳敏華(2009)與本研究兩者研究發現可知,在 2010 年版社會學習領 域教科書,策略類目主要是使用「說明解釋」,也就是說在各版教科書中都是屬於 最重要的國家認同宣傳策略。「比喻或舉例說明」也是各版教材大量運用的策略。

但在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策略分析,則是以「問題形式」運用比序,大於社會學 習領域的「規範語句」的比序,主要是早期公民教材在課文內的生活規範實踐活動,

強調活動後的自我省思,加上課文後的作業也都以問題形式出現之故。「規範語句」

較屬威權式的教化與服從,教育改革開放後雖較強調多元與自由,但面對社會假民 主失序現象,自然較多以規範式的語句來編寫教材,所以在社會學習領域教材分析 中,所佔比例是非常的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