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內容分析法的分析工具通常包括分析類目與分析單位(歐用生,1991)以下茲 分別敘述本研究之分析類目與分析單位,這些類目為採用過去相關研究結果發展而 來。

壹、主題類目分析表

王石番在其著作《傳播內容分析法》裡, 融合了 Budd、Holist、Stemple 和 McGaw 諸位學者的觀點,認為建構類目需符合以下九點原則:「符合研究目的」、「反 映研究問題」、「窮盡」、「互斥」、「獨立」、「單一分類原則」、「功能性」、「可操縱性」

以及「合乎信度、效度」,亦說明研究者可以從文獻裡發現,歸納出類目,也可以 啟發思維,超越前人桎梧,發展創新研究類目。至於發展類目有四種方法:(一)

思考想像,創造衍生;(二)累積經驗,觀察領悟;(三)沿襲傳統,啟迪發皇;(四)

從其他觀念延伸建構(王石番,1991)。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我國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用書中,「國家認同」議題 相關概念之分析研究,在類目制定上,蒐集過去有關於國家認同議題之相關文獻,

加以歸納文獻,並對有關於國家認同議題之類目表之「符合研究目的」、「反映研究 問題」、「窮盡」、「互斥」、「獨立」、「單一分類原則」、「功能性」、「可操縱性」以及

「合乎信度、效度」做進一步之探討與評析,進而發展創新適合本研究之「國家認 同內涵分析類目表」。

內容分析法本質上是一種編碼運作。內容分析的類目,可應用有關研究所發展 而成的類目,這種「借用」的方式,也是一般內容分析方法所經常採用的,而內容 分析的分類,為了正確起見,每一類目都必須有極為明顯、清晰的定義,才能免除 混淆不清而發生歸類錯誤的現象(楊孝濚,1991)。本研究所使用的「國家認同內 涵分析類目表」係參考民族主義、社群主義、自由主義三個理論類型,及修改自江 宜樺國家認同內涵標的發展而成。根據上述,因此本研究將以「族群認同」、「文化 認同」、「制度認同」為國家認同內涵之三大主類目,並參酌相關的教科書中國家認

同分析研究者的類目表建立起本研究之主題類目分析表。此外,為符合台灣現行國 家認同紊亂的現況,在相關有爭議的國家認同內涵類目,如「族群認同」、「文化認 同」等面向上,設計了「台灣」與「中國」兩種獨立互斥的類目變項,以力求本研 究類目表之週延與互斥。

綜合江宜樺(1998)、王前龍(2000)、楊順富(2001)、劉文斌(2001)等各國內學 者的主張,及研究者之意見,研究者主張國家認同內涵應可包括「族群認同」(相 同血緣、宗族、族群)、「文化認同」(共同的文化歸屬)、「制度認同」(對特 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憲政體制有所肯定所產生的政治性認同)等三大面向。

一、族群認同

整理江宜樺(1998)所提及的「族群認同」的內涵,相同血緣、宗族、族群,

並捨去與「文化認同」重疊之部分;並參酌張亞中(1999)民族認同內涵,血緣、歷 史連續性認同;顏慶祥(1995)認同基礎,基於歷史、文化、民族或成就認同;張期 玲(2003)民族主義,包含國家名稱、疆域、與中國大陸關係、歷史記憶等;余剛式 (2003)種族認同,共同血緣、生存疆域、民族偉人、古代傳說、政經成就、歷史事 件;陳敏華(2007) 共同傳說、共同血緣、民族偉人、民族意識;陳采憶(2009)族 群認同,種族血統、生存疆域、重大歷史事件或記憶、神話傳說、民族人物;及研 究者意見,本研究「群族認同」之次類目包括:共同血緣、生存疆域、民族偉人、

古代傳說、政經成就、歷史事件等。並且據此又設計出以大中國觀點或大台灣觀點 來述說的次次類目。

二、文化認同

參考江宜樺(1998)所提及的「文化認同」內涵,共同的文化歸屬;顏慶祥(1995) 立國精神、象徵符號;張亞中(1999) 文化認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余剛 式(2003)採用的「文化認同」類目,鄉土認同、節日慶典、生活型態、科技成就、

傳統倫理道德、溝通符碼宗教信仰;陳敏華(2007) 共同的歷史、價值觀、節慶習

俗、溝通符碼、宗教信仰、鄉土認同;及陳采憶(2009)文化認同內涵,鄉土認同、

宗教節慶與風俗、語言符碼、各時期遺址文化發展與成就、建築與科技、傳統倫理 道德,再加上研究者之意見,本研究「文化認同」之次類目包括:鄉土認同、節日 慶典、傳統倫理道德、溝通符碼宗教信仰等部分。其下又設計出以大中國觀點或大 台灣觀點來述說的次次類目。

三、制度認同

江宜樺(1997)認為一個人基於對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有所肯定 產生的政治性認同為國家認同的面向之一,張亞中(1999)以對憲政體制的認 同為民眾的國家認同,蕭高彥(2003)則以憲政愛國主義來說明國家認同的政 治性認同,研究者並參考顏慶祥(1995)的政治典制類目,政治體制、中央與地方 政府、國家與人民、國家與社會、國家與政黨、國家與法律;余剛式(2004)個人 權利、自由經濟、立憲政府、法治社會、公民德行、多元歧異;陳敏華(2007)的 制度認同類目,憲政體制、民主價值、多元價值以及國家情感;陳采憶(2009)制度 認同,個人權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社會、多元歧異,及研究者之意見,

本研究「制度認同」之次類目:包括有個人權利、憲政體制、多元歧異、法治社會、

公民社會等。

以下將本研究所使用的主題類目分析表列表說明如下:

表 3-3-1 國家認同內涵主題類目分析表

主題類目 次類目 次次類目 說明

族群認同 共同血緣 中華民族 同源同種、原生性。如炎黃子孫、北京人。

台灣民族 原住民與漢人融合成現今的台灣人 生存疆域 中國 領土、歷史遺跡的存在使同族人民有同種

同文的想像。如長江、黃河、喜馬拉雅山、

天安門、長城、相關地圖教學等。

台灣、澎湖、

金門、馬祖

涵蓋居住地或生活場所,如玉山、中正紀 念堂、故宮、卑南遺址。

民族英雄 中國英雄 有共同崇拜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種族優 越感。如岳飛、林則徐、孫中山。

台灣英雄 發生在台灣或對台灣有功的民族英雄,如 鄭成功、林獻堂。

古代傳說 以中國為背景 的傳說故事

共同根源、共祖的神話故事,以凝聚同族 人民的向心力。如炎黃帝傳說。

以台灣為背景 的傳說故事

發生在台灣的傳說故事。

政經成就 中國政經成就 「想像民族」所共同分享的政治及經濟體 系,及其在政經上所取得的成就,足以激 發民族情感。

台灣政經成就 台灣政府創造了富裕的社會、政府功能與 運作等。

歷史事件 中國歷史事件 人民所共同擁有的歷史事件、經驗的記 憶。如京杭運河、中國登山隊首次由喜馬 拉雅山北坡登上最高峰

主題類目 次類目 次次類目 說明

主題類目 次類目 次次類目 說明 及參政權等。

憲政體制 立憲政府 經由憲法成立的民主政府。如憲法所制定 的行政、立法機關權限、人民是國家主人 等。

多元認同 多元化 尊重差異、打破同一。如注重本土事物、

欣賞國外事物,使生活及選擇多樣化;全 球化;尊重不同文化使社會多元等。

民主社會 依法行政 人民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 務。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民法》、

《刑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法治觀 念、納稅及服兵役的義務等。

公民社會 公民德性 自由民主體制下公民具有政治德性的公 共文化:有理性、妥協、溝通、寬容、平 等及守法的德性。如尊重其他族群不一樣 的服裝、飲食文化、職業、民主政治改革 理念等。

其他 不屬上述類目但仍屬國家認同內涵者。例如國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策略類目分析表

策略類目是在分析教材如何(how)呈現的方式,用以測量內容的形式,包括 傳播的類型、敘述的形式、感情的強度、策略等。本研究參考顏慶祥(1995)、林 孟瑩(2004)、陳敏華(2007)、等人的論述,並根據前面研究目的,於表 3-3-2 提 出三種方向敘述,內又分成十個「策略類目」,分別為正面敘述:表揚、規範語句、

訴諸權威,負面敘述:攻擊、問題形式、相互對比,中立敘述:說明解釋、比喻或

舉例說明、類推與歸納、及其他等,作為分析教科書呈現的策略架構。

表3-3-2國家認同內涵策略類目表

宣傳策略 方向敘述 類目 說明

正面敘述 表揚 對人物或事理肯定其地位或價值,塑造 某種典型使人產生學習楷模的心理。

規範語句 運用:應該、必須、不得、一定要⋯等 語詞直述內容。

訴諸權威 以某人、某書或文獻之資料來支持其立 論。

負面敘述 攻擊 用貶抑性文字描述人或事,企圖讓讀者 產生厭惡的情感。

問題形式 提出問題尋求解答,或是無預設答案,

重在讓讀者反思。

相互對比 以兩種以上對立的資料與結果,用比較 方式陳述,以突顯所欲強調的內涵。

中立敘述 說明解釋 以說明、解釋某名詞或概念的定義、內 容、發展⋯等。

比喻或舉例說明 以俗諺、成語、對話或舉實例等方式說 明。

類推與歸納 以推理或個別事項歸納方式做推論或 結論。

其他 不屬上述類目的宣傳策略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