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是以壽險公司教育訓練單位之觀點,針對壽險資格測驗訓練 課程,探討課程類型對訓練成效之影響,並同時分析人口背景變項於兩 者之間的關係。依本研究之結果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管理實務的建議

(一)開發正式混成課程應有助於提升訓練成效

本研究中,參與混合課程的學習者,是由學習者自行混合參加 教室和數位課程,學習者在不同課程類型之間,進行學習的前後順 序、頻率或時間長度都不是由訓練單位所規劃,根據第四章第三節

(表 4-15)分析結果顯示,雖然統計上未達顯著差異,但參與混合 課程者的壽險資格測驗及格率高於其他兩種課程類型近 10%。

若 X 壽險公司訓練單位能參考過去混成課程的相關研究成果,

依混成教學原理進行開發設計,將現有學習者自行混合教室和數位 課程,發展為成正式的混成課程,其訓練成效很有機會超過目前學 習者自行混合的課程,提升訓練成效。

(二)妥善運用數位和混成課程有助於降低營運費用支出

依張國榮(2004)研究建議,數位學習對業務人員訓練,具有 節省成本、快速且彈性、節省講師及學習者時間等效益,金融業應 當投入更多的教育訓練資源在業務人員的數位學習上。

以 X 壽險公司為例,教室課程於全省各地訓練教室召開,扣除 自有場地,以租金、水電、講師薪資等費用概算,平均每日花費約 2.5 萬元,每月執行 2 天共需 5 萬元。

數位課程扣除建置成本,將網路、系統維護、教材、管理人員 薪資概算,平均每日花費約 1,100 元,因為數位學習平台每天 24 小時不停機,假設比照教室課程之進行方式,要求數位課程的學習

者在兩天內完成,每月執行成本僅需 2,200 元。

由於本研究中的人口背景資料,乃源自學習者向壽險公會報名 時必填之資料,依研究結果看來性別、年齡、學歷等三種人口背景 變項是不足以用來作為協助學習者,選擇適合課程類型之參考。後 續研究可根據其他研究,蒐集此三類以外之數據進行探討,找到其 他可以提供訓練單位建議學習者選擇課程類型的指標,提升證照課 程的訓練成效。

(二)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受研究時間和資料蒐集之限制,故僅能以 X 壽險公司之 學習者做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結果上,是否適合推論至其他壽險公 司,亦需後續研究補足。因此,若後續此類研究若能讓納入更多家 壽險公司,甚至擴大至壽險經紀人公司、壽險代理人公司、銀行(理 財專員),擴大其應用範圍及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居卿(2000)。影響訓練成效相關因素模式之實證研究:認知及多變 量的觀點。臺大管理論叢,10,135-166。

李弘暉(2017/07/03)。「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聽到爛,但卻 沒 把 人 資 部 門 當 人 才 研 發 認 真 經 營 ? 【 科 技 橘 報 】 取 自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7/03/hr-should-be-companys-development/

李佳穗(2004)。數位學習平台對不同年資之員工學習成果探討-以國 內某公司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市。

李隆盛(2008)。向企業學習:克伯屈的四層次評鑑。評鑑雙月刊,13,

45-48。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瓊治(2002)。「教育訓練績效評估」之探討。品質月刊,6,37-41。

孟繁宗(2006)。我國公務人員混成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林芸安(2005)。業務人員之核心能力、學習動機與教育訓練成效相關 性之研究-以 A 壽險公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彰化縣。

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胡恆華(2009)。中小學教師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網路研習混成課程設計 與評鑑。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徐璧君(2006)。壽險新進業務員離職傾向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組織社 會化之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張文臻(2009)。混成式學習對員工教育訓練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國 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張國榮(2004)。金融業務人員應用數位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 學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雅華、呂安文、吳信宏(2016)。臺灣菸酒公司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 研究-以臺中營業處南區營業所為例。行銷評論,13,161-184。

陳佩英、黃天仕、許美鈞、侯仲宸(2016)。當「研究法」遇見數位學 習:教與學翻轉的經驗談。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51-70。

陳怡如(2006)。混成學習環境下學生班級氣氛知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陳泰維(2013)。壽險業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 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台中市。

黃鈺雯(2011)。台灣數位學習應用發展現況。中國遠程教育,22,92-92。

黃曉瑄、林佩蓉、黃能堂、朱益賢(2010)。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關鍵 成功因素。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63-69。

楊玉麟(2006)。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

楊淑芳(2004)。企業導入 e-Learning 進行教育訓練相關學位論文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楊淑儀(2005)。企業員工數位學習現況之研究─以國泰人壽公司為例。

開南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班,桃園縣。

溫玲玉、林芸安(2005)。學習動機與教育訓練成效相關性之研究。T&D 飛訊,35,1-20。

詹惠雯、沈順治(2008)。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模式之探討。中國行 政,79,1-21。

資策會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壽險公會(2017 年 5 月 31 日)。登錄測驗園地:資格測驗與登錄概況。

取自 http://www.lia-roc.org.tw/index05.asp?item=index05/rgt/2014Y .pdf。

劉盛光(2004)。我國壽險業教育訓練與業務員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南山 人壽保險公司中部地區為例。逢甲大學保險所,台中市。

鄭志凱(2002) 。人壽保險業業務員績效與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

高雄市。

鄭斌用(2013)。不同比例混成學習模式在高職電子學之教學成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台北市。

鄭斌用、謝念慈、黃議正、呂偉慈、莊謙本(2013)。不同比例實虛混 合學習策略在學習效果之探討--以高職電子學課程為例。內湖高工 學報,24,113-124。

蔡郁薇(2009)。混成學習之部落格輔助教學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國 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賴冠蓉(2013)。企業數位學習混成方式訓練課程之成效研究─以某壽險 業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台北市。

謝雅青(2007)。失業勞工數位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輔助參加提升 數位能力研習計畫者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台北市。

魏鸞瑩(2003)。ROI 模式在訓練評鑑上的應用。T&D 飛訊,7,1-8。

蘇百裕(2014)。投資型商品證照測驗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南山人 壽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二、外文部份

Al-Qahtani, A. A. Y., & Higgins, S. E. (2013). Effects of traditional, blended and e-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9(3), 220-234.

Asarta, C. J., & Schmidt, J. R. (2017). Compar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blended and traditional courses: Does prior academic achievement matter?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32, 29-38.

Bland, J. M., & Altman, D. G. (1997) Statistics notes: Cronbach's alpha, Bmj,

314(7080), 572.

Bonk, C. J., & Graham, C. R.(2006).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 San Francisco : Pfeiffer.

Clegg, W. H. (1987). Management Training Evaluation: An Update.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65.

Deschacht, N. & Goeman, K. (2015) The effect of blended learning on course persistence and performance of adult learner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87, 83-89。

Hubackova, S., & Semradova, I. (2016). Evalu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7, 551-557.

Isiguzel, B. (2014). The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A balance for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5(3), 108-121.

Kirkpatrick, D. L., Kirkpatrick, J. D. (2008)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

the four levels. Sydney, Australia : RHYW.

López-Pérez, M. V., Pérez-López, M. C., & Rodríguez-Ariza, L. (2011).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utcom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6, 818-826.

Owston, R., York, D., & Murtha, S. (2013). Student perceptions and

achievement in a university blended learning strategic initiative.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38.

Sarka Hubackova (2015) Blended learning – New stag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97, 1957-1961.

Sparrow, S. (2004). Blended is better. T+D, 58(11), 52-55.

Staker, H., & Horn, M. B. (2012) 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

Innosight Institute, 14-15.

附 錄

附錄 課前測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