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壹、 對資源班教師的建議

一、 在特殊需求課程內融入服務-學習教學方案

服務-學習教學方案可結合生活管理、社會適應、學習策略課程 目標,藉由服務-學習教學方案進行整合性的體驗課程,將學習目標 融入服務內容,除原定學習目標外,亦可讓學生建立較為健全之自我 概念。

二、 加強與普通班導師、家長的合作關係

服務-學習希望能讓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社區,光憑資源班老師 一己之力,服務-學習的場域、實施內容均受到限制。如能在服務-

學習教學方案實施前,與家長、導師充分溝通,尋求人力支援,將能 拓展服務-學習之場域及實施內容能更加多元。

三、 尋求行政支援

服務-學習教學方案如能得到行政支援,以校為單位實施,能發 展為校本課程,集眾人之力,亦能使教學的時間、場域、服務內容更 具彈性,提升學生之學習效果。

96

貳、 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 廣辦服務-學習教學研習

根據研究者對協同研究的普通班導師訪談結果,台中市國小普通 班教師尚不清楚「服務-學習」教學之內涵,雖知道服務-學習包含 服務及學習兩要素,但仍偏重於「服務」,認為服務-學習與一般志 工服務並無不同,未能尊重被服務者的需求,也缺乏實施服務-學習 的經驗。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各級學校均積極推動服務-學習,除擬 定各級學校服務-學習教學要點之外,更積極辦理研習,加以推廣。

而其他縣市大多只有大專院校實施服務-學習較為普遍,國中、小則 只有零星學校試辦,甚為可惜。建議各縣市廣辦服務-學習教學研習、

工作坊,大力推動服務-學習,期能讓更多學子受惠。

參、 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研究者班上 5 名中、高年級之輕度智能障礙及學習 障礙進行研究,而未研究到其他障礙類別,建議選擇認知能力正常之 情緒行為障礙做為研究對象,以更了解服務-學習教學方案對資源班 學生之自我概念是否有正面效益。

二、 教學及服務時間延長

資源班學生之先備能力較一般同儕低落,建議未來在引導、發展 服務-學習之技能時,教學時間宜拉長,使學生更加熟練後,再進行 服務-學習,在服務學習階段,亦建議能增加直接服務時間,藉由增 加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互動,更符合服務-學習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 互相學習之「互惠」特質。

97

三、 類化資料的收集

根據家長與普通班導師訪談的結果,研究對象在家中與學校之自 我概念改變情形並不一致,本研究主要服務場域為研究對象家中,未 能確定個案在學校、社區中的自我概念是否也連帶提升,建議未來研 究可加入類化資料的蒐集,如學生在學校、社區之自我概念表現是否 有明顯變化。

9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朱文慶(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志工服務學習與生活滿意度(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經明(1981)。 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 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伍秀蓉(2001)。以長期自然觀察法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兒童之行為特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李梓楠、王以仁(2005)。台北市高中生服務學習現況暨成效分析之 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 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 院,台中市。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學報,40(1), 35-54。

吳芝儀(2004)。服務學習融入國民中小學課程之研究。九十三年度 師範校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1218-1220。

99

吳秀媛、高熏芳(2002)。跨科際領域的體驗學習-國小實施「服務 學習」之探討。國民教育, 43(2),85-91。

吳美玲(1996)。國中補校學生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與 數學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吳香質(2005)。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裕盛、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

心理。

林至善(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 例。 學生輔導,81,82-93。

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 南。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 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 85-131。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胡美足(2010)。參與志願服務已婚女性自我概念的轉化學習歷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雄市。

秦慧珍(1983)。一位食道癌病人之不適應行為的評估與護理-雷氏 適應模式輔導學生之實際應用。護理雜誌, 30(4),1-9。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100

許小薇(2008)。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書維(2005)。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9)。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手冊。

陳建德(2011)。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 (修訂版二十一刷)。台北市:東華。

張蓓莉(1989)。創造無障礙的學習環境-簡介資源教室方案的理念。

教與愛,28, 9-12。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與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

台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曾秋燕(2012)。服務學習內涵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台北市:五南。

黃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 民與道德教育學束研討會論文,師大公訓系。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 學通訊,12(3), 20-42。

黃玉(2002)。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施。2002 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年報, 80-86。

101

黃玉(2009)。服務學習課程意義與目的。高教技職簡訊,26,19-22。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彭盈潔(2013)。非行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的正面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辜琇晶(1999)。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 果。 國民教育研究所集刊,5,375-40。

溫桂琳(1999)。服務教育與青年志願服務。台北市:青輔會。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 我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鄧永琦(2005)。宗教信仰對助人行為之研究:以高職生服務學習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劉杏元、黃玉(2008)。 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對同志族群刻板印象改 變之個案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4(1), 69-87。

劉杏元、劉若蘭、楊仕裕與林至善(2009)。載於黃玉(主編)。從服 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洪葉文化。

劉美楨(2013)。以服務學習為核心之品德教育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 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淑惠(2010)。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鄧涵方(2011)。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 學系,台北市。

102

蕭尹婷(2012)。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國小五年級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鍾淑華(2011)。小志工,新希望~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 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縣。

嚴秋蓮(2005)。 從服務學習看杜威的做中學。學生事務,44(1),

35-41。

103

貳、西文部分

Chapman, J. W. (1988).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s self- concep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 347- 371.

Clark L, H.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Conrad, D., & Hedin, D. (1989). High school community service: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ogram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enter on Effective Secondary Schools.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Fertman, C. I., White,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io: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Huntington , D. D., & Bender , W. N. (1993).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risk emotional well-being , depression , suicide .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159-166.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Lake, V. E., & Jones, I. (2008). Service-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service to put meaning back into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 2146-2156.

104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 Retrieved 12/18, 2013, from http://www.nylc.org/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igmon, R. L. (1996). The problem of identific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L. sigmon & S. G. PelletierEd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field.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illiam, J. H. (1973).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concept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first grad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8), 378-381.

William, M. , Matthew, S. (2001). Building Citizenship: How Student

William, M. , Matthew, S. (2001). Building Citizenship: How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