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與內涵

本節旨在探討自我概念的意涵、自我概念之結構與自我概念之相 關研究,藉以說明本研究所指「自我概念」之內涵。

壹、 自我概念之意涵

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針對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整理成下表 2-2:

表 2-2

國內外自我概念定義

學者/年份 自 我 概 念 定 義

吳美玲(1996) 自我概念非個體與生俱來,而是個體與他人或環境交互作用 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自我概念會影響個體行為,故在個體生活 環境中,其行為易受重要他人評價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秦慧珍(1983) 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某階段對自己的想法與看法,這些評價 通常是由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而形成,並且會影響到個體的行為。

郭為藩(1996) 自我概念指的是個體所知覺與經驗後所產生的自我形象,也就 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具有主觀性、抽象等特質;自我概念是個 人行動的準則,而自我概念的好壞,亦會影響個體的生活。

(續下頁)

24

Cooley(1902) 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的觀念,認為個人對自 身的看法,往往依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概念」是個人經由

Hubner 與 Stanton(1973)

(引自伍至亮,

25

1. 有組織的:個人會以自己的邏輯將複雜的經驗歸類為 數個簡單的類別,並賦予意義,使自我概念呈現出組織性。

2. 多面向的:自我概念的每個特殊層面會與個人的獨特 經驗及所屬團體的共同經驗有關,在不同的團體中,個體 的自我概念可能不同。

3. 階層的:自我概念具有階層性,最上層為一般概括性 的自我概念,第二層為學業與非學業的自我概念,學業階 層下包含各科目的次領域,而非學業性階層下,分為社會、

情緒、身體的自我概念,其下包含許多次領域,次領域下 又可分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評價。

4. 穩定的:在自我概念階層組織中,最上層的一般性自 我概念最為穩定,階層越往下,其穩定度越低,容易隨情 境變化有所改變。若要調整一般性自我概念,往往須累積 許多特殊情境下個體經驗的改變。

5. 發展的:自我概念隨個體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年幼 的孩子其自我概念是整體的,隨年齡與經驗增加逐漸分化。

6. 評價的:自我概念不只是個人在情境中發展對自我的 看法,還包含個人在該情境中,根據他人反應所得到的自 重感與自我接納。

7. 區別的:自我概念的內部結構中,不同的面向之間,

具有區別性。

William (1980) 「自我」為個人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的自己,可區分為

「主體我」與「客體我」「主體我」是個體本身經驗、知覺、

想像、選擇、記憶及計劃的主體,也是決定行動與適應外在 環境的心理歷程;「客體我」則是個人評價自己情感與態度所 具有的意象,是經驗與意識的客體。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6

根據上述學者之觀點,研究者歸納自我概念意涵如下:

1. 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經由長期與環境、重要他人 互動後,累積足夠經驗,形成一套對自己主觀的評價與態度,

會隨著從環境、重要他人接收的回饋、經驗不同,而有所變化。

2. 自我概念是主觀的,而且未必與個體的客觀條件相符合。當自 我概念與個體客觀條件落差越大,越容易造成個體的焦慮與情 緒困擾。

3. 自我概念是多面向的,會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

4. 自我概念是個體行事、思考的準則。

此外,吳裕益、侯雅齡(2000)以階層化結構,歸納整理台灣兒 童非學業自我概念,發現自我概念與個體的情緒發展、社交技巧、自 我發展有密切相關。綜上所述,在後天環境中,以具體策略、各種適 當或正向的互動經驗,提升個體之自我概念,讓個體自我概念各階層 穩定發展,協助個體對自身有正確的知覺、認知、評價與反應,進而 決定個體的行為,應可成為提升其他教育目標的有效變項。

貳、 自我概念的結構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 Fitts 在 1965 年提出,自我概念包含五種外在 架構及三種內在架構(引自李麗珠,2003):

一、 外在架構

1. 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對自己健康狀態、身型外貌、動作技 能及性方面的感受。

2. 道德自我(Moral-ethical self):對自己的道德價值、宗教信仰、

區辨是非的看法。

3. 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對自己價值、能力的評價,對自身情

27

緒與人格的看法。

4. 家庭自我(Family self):對自己與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做為家 庭中一份子的價值感與責任感。

5. 社會自我(Social self):對自己的人際互動能力、個體在團體中 價值的看法。

二、 內在架構

1. 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個人對自己現況的認知。

2. 自我接納(Self satisfaction or self acceptance):個人對自己現況 的滿意度或接納程度。

3. 自我行動(Self behavior):個人對於接納或拒絕自己後,實際 採取應對的行為。

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分析自我結構的兩種角度:

一、 由自我的組成分析

1. 軀體我(Corporal self):個人對於自己身體構造、外在及其生理 需要的認定。

2. 社會我(Social self):個人在社會中所擔任角色的認定,及在團 體社會中對自身地位的看法。

3. 心理我(Physical self):個人對自身信念、意願及價值的認定。

二、 由動態、形式、性質的角度分析

1. 投射我(Projective self):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2. 現象我(Phenomenal self):個人對自己主觀的看法,又稱「主 觀我」。

3. 理想我(ideal self):個人希望達到的形象。理想我是個體對自 己的期待,為個人決定行動時的參考架構。

28

Shavelson, Hubner 與 Stanton 於 1976 年主張自我概念不但因領域 不同而出現多元、分化的現象,類似的主題會統整成更高階的自我概 念特質,使個體的自我概念成為複雜的組合。Shavelson, Hubner 與 Stanton 將一般性自我概念的結構再分為學業與非學業自我概念,學 業性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身學業、成就所表現的知覺,並且由過去學 習的成敗經驗逐漸累積而成,學業自我概念可再依學科領域劃分,成 為某特定學科之自我概念;非學業性自我概念則再細分為社會自我概 念、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三類,社會自我概念包含個體與同 儕、重要他人的關係;情緒自我概念則包含個體特殊的情緒狀態;身 體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身體能力、外在條件的認知、覺察與評價(引自 邱浩政,2003)。研究者將 Shavelson, Hubner 與 Stanton 之自我概念 結構,整理為下圖 2-3:

圖 2-3 Shavelson 等人(1976)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統整。

一般性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

語文 數學 其他

非學業自我概念

社會自我

同儕 重要他人

情緒自我 特殊的情緒狀態自我

身體自我

能力自我 外貌自我

29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中,將自 我概念分為五個層面:

1. 家庭自我概念:對自己的了解、與家人的相處狀況與互動情形。

2. 學校自我概念:對學校與老師、同儕、朋友互動的關係。

3. 外貌自我概念:對自己體態、長相的看法。

4. 身體自我概念:對自己動作技能、健康狀況的知覺。

5. 情緒自我概念:對自己日常情緒狀態的看法。

而根據本研究所使用倪小平(2004)編制「國小學生自我概念量 表」,經施測過後,所得到的自我概念可分為五個部份:

1. 生理自我:對自己外貌、身體狀況的知覺。

2. 心理自我:對自己日常情緒、心理狀態的知覺。

3. 家庭自我:對自己與父母、家人、手足間的互動關係。

4. 學校自我:對自己在學校與師長、同儕、朋友的互動關係。

5. 道德自我:對自己道德感、是非對錯的知覺。

參、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自我概念是變動的,可透過各種合適的互動經驗、重要他人回饋,

形成一種正確的「主觀知覺」,影響個體的行為,進而提升其他領域 的學習。而根據文獻資料發現,個人的身心特質、社會因素,如:個 人認知程度、年齡、同儕與友伴關係、家庭關係及其社會階層、性別、

學業成就等,都對學童的自我概念產生重大影響(白博仁,1999;朱 經明,1981),而這些因素,會影響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發展為積極 正向或是消極負向,國小學童的身心健康及生活適應能力,有賴自我 概念是否能健全的發展。郭為藩(1996)指出,對於國小階段兒童來

30

說,學業成就是影響其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指標。

Lynch 等人在 1981 年提出自我概念的發展通則,由外而內、由 具體到抽象、由變動到穩定,同時,會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而不斷改 變,持續發展,個人獨特的自我概念,使個人成為獨立自我的個體(引 自黃麗滿,1992)。

郭為藩(1996)根據佛洛依德人格論中的「自我」,將自我概念 的發展區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兩歲以前為「惟我中心期(egocentric stage)」,此時 期是「軀體我」萌芽及成長的時期。自我概念的發展始於「自我」開 始與外界分化,產生知覺,而身體是一切經驗的來源,是感覺與行動 的出處。但隨著年紀增長、語言出現,個體的生活環境不再是單純的 感覺刺激,漸漸出現多重象徵,個體對自身的知覺,也逐漸擴展為以 語言符號為主。

第二階段:三歲到青春期為「客觀化期(Objectified stage)」,此 時期兒童走出家庭,接觸外界環境更多的人、事、物,是「社會我」

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隨著社會化的過程,兒童逐漸認識自身的角色,

並加以實踐;「社會我」就是個人對自身扮演的各種角色之認定,除 了自我評價外,兒童不時透過他人觀點來評量自己。此時的個體都有 強烈的歸屬感需求,希望自己被家庭或同儕團體接納,而求取學業成 就,為滿足此需求的方法之一。

第三階段:青春期後為「主觀化期(subjectified stage)」,此時「心 理我」蓬勃發展,「心理我」代表個人對某些信念、態度、理想、行 為、規準的認定,在此時期,個體的知覺會經過選擇、累積,而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