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過程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提供教學實務及後續研 究之參考:

一、教學實務

(一)研究者針對中重度智能障礙者進行瑜伽課程教學時,因需不時檢 視及個別調整同學之姿勢體位,深感教學現場人力不足之窘困,

若能於瑜伽運動課堂中增加 1 名教師協同進行指導,必能增加體 位動作之正確性及提升同學們進行瑜伽運動之安全性。

(二)進行瑜伽體位法教學時,口語指令常會提到身體部位名稱及方向,

同學們雖可直接藉由視覺觀察老師動作示範,或由教室牆面鏡子 反射影像模仿學習老師動作,但動作或方向錯誤情況仍時常發生,

建議於課程開始前,先確認同學們具有身體部位名稱及方向之先 備知識,再進行瑜伽體位法教學,亦或提供無法分辨身體部位名 稱或方向之同學使用貼紙或彈性手環標記該部位,達標記提示作 用,亦可事先安排能力較佳之同儕在較需要協助的同學鄰座,提 供動作示範。或邀請家長一同參與瑜伽課程,提供協助。

(三)進行體適能各項要素檢測時,建議能將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之害 羞人格特質或不喜與他人有肢體接觸或合作之自閉症特質納入施 測調整考量,以利測出真實水準。

(四)中重度智能障礙者因其大肌肉控制能力、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感不 佳……等因素,造成其完成一般體位法困難時,可依個別需求提 供其輔具,如瑜伽繩、瑜伽磚或瑜伽球(抗力球)……等,協助其 完成體位動作。或依不同能力提供適合其學習之目標或替代動作。

(五)依據本研究實驗結果,瑜伽運動可提升高中職中重度智能障礙者 健康體適能,是以,建議特殊教育學校之健康與體育課程,可規

55

劃及安排瑜伽運動之相關體驗課程,以增進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休 閒體育活動之多元性。

(六)建議主管機關及學校辦理瑜伽運動之相關研習,推廣瑜伽運動,

讓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能共同參與。學校與鄰近學校間,或 是與市民學苑、社區大學、私人瑜伽教室之瑜伽課程資源進行結 合,組織瑜伽工作坊,彼此集思廣益,設計及調整出適合中重度 智能障礙者進行及參與之瑜伽相關課程。

二、後續研究建議

(一)本研究對象僅限於高中職階段之中重度智能障礙者,因此研究結果 無法推論至各教育階段或不同障礙類別、程度之身心障礙學生,未 來研究可針對不同教育階段、障礙類別或障礙程度之身心障礙學生 進行瑜伽運動課程,探究其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二)依據本研究實驗結果,可得知瑜伽運動可提升高中職中重度智能障 礙者健康體適能,爰此,建議增加實驗對照組,並將瑜伽運動與高 中職健康與體育課程進行內容分析比較,將更能了解瑜伽運動之運 動成效是否優於一般健康體適能課程,以做為發展瑜伽運動課程之 參考依據。

(三)建議可針對本實驗同一群受試者進行後續追蹤運動訓練之保留效 果探討,可增加瑜伽運動成效之價值及公信力。

56

參考文獻

王俐之(譯)(2005):瑜伽慢慢來(Noa Belling 著:The Yoga Handbook:A Complete Step-By-Step Guide)。臺北:相映文化。

王靜慧(2016):八週動能式瑜伽對苗栗縣國小資源班學生體適能之影響 Exposition of Vyasa, Volume One: Samadhi-pada (2nd Revised Edition))。 臺北:橡實文化。(原著出版於 2015)

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低中強度運動對智能障礙者身體適能 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80-192。

李玉琪(2011):瑜伽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與人際互動之影響

(未出版)。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新北。

李德仁(1995):瑜伽對兒童身心適應能力之發展。中華體育,80,27-31。

呂碧琴(1997):瑜伽體位法對女大學生健康適能的影響效果探討。臺 大體育學報,1,233-254。

吳英華(2004):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適應體育教學現況研究(未

57

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 相關表現成效探討(未出版)。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

林博軒(2016):機構智能障礙者體適能與平衡能力相關因素之初探研究

(未出版)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邱連煌(譯)(2014):兒童的體適能教育(Stephen J. Virgilio 著:Fitness education for children:a team approach, 2nd ed.)。臺北:文景書局。

尚憶薇、陳素勤、蔡育祐(譯)(2000):適應體育(Sherrill 著: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臺北:藝軒。

卓俊辰、方進隆、蔡秀華、林晉利、黃谷臣、謝錦城、巫錦霖、卓俊伶、

劉影梅、黃永任(2007):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臺中:華格納 出版有限公司。

侯堂盛(2008):跑走運動對智障者體適能與運動技能之影響研究。嘉大 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44-58。

侯堂盛、任秀林、侯均穎(2009):球類運動對智障者動作能力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177-188。

洪睿聲、陳坤檸(2003):瑜伽之生理心理功能。大專體育,69,148-155。

姚翕雅、高桂足(2013):路跑活動訓練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 職業體能之影響。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4,1-21。

郝佳華(2004):高雄市三所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現況之 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國庭(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黃潔茹(2013):瑜伽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意識及體適能之影響(未 出版)。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58

許義雄(譯)(2004):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David L. Gallahue 著: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臺北:復文。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師大書苑。

陳怡臻(2012):瑜伽運動對身心健康成效初探。諮商與輔導,324,11-15。

陳張榮、周俊良(2012):身心障礙者之體適能訓練。特殊教育季刊,123,

1-8。

郭文欣(2016):應用輔助科技結合喜好環境刺激技術提升肥胖智能障礙 學生跑步機走跑運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花蓮。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臺北:教 育部。

教 育 部 ( 2016 ): 教 育 部 特 殊 教 育 通 報 網 , 取 自 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教育部(2016):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

measure01.php/2013/12/30。

國 民 健 康 署 ( 2016 ) : 健 康 九 九 網 站 , 取 自 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kHealth/Onlink_BMI.aspx。

曾瀞玉(譯)(2008):瑜伽大全(Yogini 編集部著:ヨガが丸ごとわかる 本)。臺北:樂活文化。

陳張榮、周俊良(2012):身心障礙者之體適能訓練。特殊教育季刊,123,

1-8。

潘正宸、林珊如(2012):智能障礙者體適能運動處方之擬定概念。特殊 教育季刊,123,18-27。

劉美珠(1990):瑜伽─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季刊,4(1),44-50。

59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應用於智障學童(未出版)。國 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臺北。

劉闊傑、周禾程、姜筱華(2003):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適應體育活動之成 效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83-92。

董郁君(2016):瑜伽對於國小唐氏症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世新 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鄭雅菱(2011):瑜伽運動對幼兒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廖珮伭、蔣天錫、蔡葉榮、蔡豐任(2013):以運動科學觀點探討瑜伽運 動。國北教大體育,7,101-106。

廖貴地、卓俊伶、闕月清、張智惠、楊梓楣(2000):各身心障礙學生體 適能檢測辦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盧台華(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之應用手冊。

臺北市,教育部。

盧台華、林燕玲(2006):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之信效度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25。

謝幸珠(2011):由健康體適能談動能瑜伽。淡江體育,14,17-24。

謝維玲(譯)(2002):瑜伽學習百科(Sivananda Yoga Vedanta Center 著:

Yoga mind & body)。臺北:貓頭鷹。

謝維玲(譯)(2013):瑜伽解剖書(Leslie, K., & Amy, M.著:Yoga anatomy,2nd ed)。新北:大家。(原著出版於 2007)

顏莞華(1992):圖解瑜伽自然健康法。臺北:遠流出版社。

龔玉華(2015):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6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uxter, D., Pyfer, J., Zittel, L., & Roth, K. (2010).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1th ed.). New York, NY:McGraw Hill.

Baumgartner, T., & Jackson, A. (1995).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Dubuque, IA: Brown.

Beasley, C. R. (1982). Effects of a jogging program on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work performance of mentally retardatio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Mental Deficient, 86(6), 609-613.

Blomqvist, S., Olsson, J., Wallin, L., Weater, A., & Rehn, B. (2013).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have reduced postural balance and muscle performance in trunk and lower limbs compared to peers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4(1), 198-206.

Després, J. P., Prud'homme, D., Pouliot, M. C., Tremblay, A., & Bouchard, C.

(1991). Estimation of deep abdominal adipose-tissue accumulation from simpl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in 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4(3), 471-477.

Dun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Esposito, P. E., MacDonald, M., Hornyak, J. E., & Ulrich, D. A. (2012). Phsical activity patterns of youth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50(2), 109-119.

Forge, R. W. (2005). Aligning mind and body:Exploring the disciplines of

61

mindful exercise.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9(5), 7-14.

Hawkins, B., Stegall, J., Weber, M., & Ryan, J. (2012). The influence of a yoga exercise program for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 (2), 151.

Heyward, V. H. (2010). Advanced fitness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6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11).Lifetime physical fitness & wellness:

a personalized program. Belmont, CA:Wadsworth.

Horvat, M., Eichstaedt, C., Kalakian, L., & Croce, R. (2003). Development/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making ability count. San Francisco, CA:Benjamin Cummings.

Kirkendall, & Brunk (1997). Relationships of perceptual-motor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4, 967-970.

Mueck-Weymann, M., Janshoff, G., & Mueck, H. (2004). Stretching increas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lthy athletes complaining about limited muscular flexibility.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 14(1), 15-18.

Oppewal, A., Hilgenkamp, T. I. M., Wijck, R. V., Schoufour, J. D., & Evenhuis, H. M. (2014).Physical fitness is predictive for a decline in daily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Results of the HA-ID stud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 2299-2315.

Oviedo, G. R., Guerra-Balic, M., Baynard, T., & Javierre, C. (2014). Effects of aerobic, resistance and balance training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 2624-2634.

Rimmer, J. H., Braddock, D., & Fujiura, G. (1993). Prevlence of obesity in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

62

disease prevention.Mental Retardation , 31(2), 105-110.

Vrijmoeth, C., Monbaliu, E., Lagast, E., & Prinzie, P. (2012).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motor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maladaptive personality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3, 1027-1038.

63

64

65

66

67

68

参、緩和運動 (一)嬰兒式

指導語:臀部坐在腳跟上,吐氣,把身體放在大腿上。雙手 自然往前伸,手掌心貼地。

(二)脊椎扭轉式

指導語:平躺在地上,雙手向左右伸出,臀部向左移一個拳 頭的距離,雙腿膝蓋彎曲,抬起大腿,向右平放回地面,臉向左 看。換邊。

(三)排氣式(屈膝壓胸式)

指導語:平躺在地上,雙腿膝蓋彎曲,雙手環抱大腿。

(四)攤屍式

(四)攤屍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