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之動作教育

本節將就智能障礙者之動作特徵及發展、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 運動原則及身心障礙者體適能之運動處方等相關文獻進行探究。

一、智能障礙者之動作特徵及發展

智能障礙者因知覺動作缺陷,所造成的影響包括較差的空間辨位、

較差的身體知覺、不成熟的身體形象,動作笨拙、協調缺陷、較差的平 衡等。其在動作發展方面,最弱的可能是視動控制、平衡感、上肢協調、

速度及靈巧性,亦因其對身體位置缺乏知覺能力,造成其動作模仿能力 不佳(何華國,2003;許義雄,2004;Kirkendall &Brunk, 1997)。因此,

侯堂盛、任秀林與侯均穎(2009)指出讓智能障礙者練習爬走跑跳、登 高、滾翻、超越障礙物、體操、球類等的大動作,來提升身體動作能力、

空間感、平衡感、方向感、動作協調性、敏捷性、手眼協調、足眼協調及 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事。

智能障礙者在生理與動作發展方面,障礙程度愈重者,其生理與動 作發展差異愈大,且常伴隨健康的問題。諸如手眼協調能力差、肌肉張 力不佳或關節靈活度不好等,且因其受限於認知功能缺損,於生活或學 習過程中常遭遇挫折或失敗,因此對於具挑戰性的學習或工作,常會表 現出缺乏自信、追求成功動機低或出現預期失敗心理(侯堂盛,2008;

許義雄,2004)。

由於智能障礙者在知覺動作學習上有困難,因此需要利用知覺運動 訓練課程來改善其知覺運動能力。智能障礙者的身體教育宜兼顧知覺輸 入與動作輸出,並需特別留意二者間之回饋與配合,同時也要考慮統合 作用條件。透過身體意識的學習,增進智能障礙者身體控制能力,提升 動作表現,並改善體適能(黃潔茹,2013;姚翕雅與高桂足,2013)。

13

綜上所述,智能障礙者因其知覺動作困難與限制,造成其動作模仿 能力不佳,因此在進行瑜伽運動課程時,需提供個別化之體位目標及較 多的支持策略。又因其障礙程度愈重,生理與動作發展差異愈大,且常 伴隨健康的問題,是以,宜於教育階段培養其運動興趣,建立其運動習 慣,俾增進體適能,適應生活及鍛鍊工作體能。

二、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運動原則

21 世紀是科技高度發展、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時代。

教育部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定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合併健康及體 育為一個學習領域。其中體育的學習目標重點,在於提升學生的健康體 適能,而非僅追求體育競賽之勝利。換句話說,接受良好且適性之體育 教育之學生,皆應有參與身體活動之機會及(盧台華,2011)。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驗與處方指導(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指出,運動處方具有個別化特性,應依每個人之健康狀 況、身體基本能力、疾病限制或生活型態等,給予不同的體能活動建議,

且 進 行 體 能 活 動 時 須 遵 循 以 下 五 項 運 動 要 素 : 方 式 (mode) 、 強 度 (intensity) 、 持 續 時 間 (duration) 、 頻 率 (frequency) 及 漸 進 性 (progression)。身心障礙者因障礙類別、障礙程度及特殊需求皆不盡相 同,且個別差異極大,是以以上運動要素對身心障礙者運動處方之擬定,

更需審慎考量及規劃。

(一)運動方式(mode)

運動方式係指選擇何種運動。要能有效改善體適能,所選擇的運動 種類應是運動強度大且具有持續性之運動,此外從事該運動必須使用到 全身各主要肌群。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及有氧舞蹈等都是體適 能專家一致推薦的運動方式(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郭文欣,2016)。 本研究之瑜伽運動,係屬有持續性及節奏感之運動,且在每節瑜伽運動

14

課程設計中,皆涵蓋腹部動作、背部動作、核心肌群動作及腿部動作等 身體主要肌群,符合增進健康體適能之運動方式。

(二)運動強度(intensity)

運動強度係以多激烈的方式來運動,其是以心跳率、耗氧量、能量 消耗或自覺費力狀態(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等方式進行評估,

舉凡運動時心跳較快、耗氧量較大、能量消耗較多或感覺運動較吃力即

(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考量高中 職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肥胖情形嚴重,本研究設計之瑜伽運動課程,係 屬於低中強度、較長時間之運動,可將過多的脂肪氧化掉,亦可避免造 成心臟的負擔。

(三)運動持續時間(duration)

設定完成運動強度,依此強度持續運動時間,即為運動持續時間。

(卓俊辰等,2007;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依 ACSM 的建議,每次運 動持續時間最好介於 20~60 分鐘,最少要 20~30 分鐘。本研究設定之瑜

15

伽運動每節課程時間,係配合學校作息為 50 分鐘,符合 ACSM 的建議,

並包含熱身及緩和運動。

(四)運動頻率(frequency)

運動頻率係每週運動次數。依據 ACSM 建議,每週至少需運動 3-5 次,

且應保持每週至少休息 1 天為原則(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本研究係 配合研究者學校之總體課程計畫書進行課程安排,爰每週實施 2 節課瑜 伽運動課程。

(五)運動漸進性(progression)

運動漸進性係指逐漸增加運動之強度及水準,需根據個人障礙程度、

健康狀態、年齡、興趣、訓練目標及對目標水準的耐受度等,分階段循 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及持續時間,以減少因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或 不適之情況,並避免運動者提前退出運動計畫。針對身心障礙或體適能 水準較差者,開始運動時間應短、強度低,待體適能提升至一定水準,

可再訂定新目標,並增加運動變化性及趣味性,避免因單調無聊而失去 運動動機(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 本研究規劃之瑜伽運動課程採螺旋式教學,每次學習新的體位法 1 至 2 式,每式約進行 5 分鐘,每節課約進行 6 式,符合運動漸進性原則。

三、身心障礙者體適能之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是以科學及系統的方法,考量個人的身體能力與環境狀況,

而開立安全、有效及經濟的運動計畫,以提高或維持體適能與健康。針 對健康體適能之四項要素,配合運動訓練的五大原則,擬定身心障礙者 之運動處方。

(一)改善身體組成運動處方

改善身體組成最有效的方法為進行體重控制。身體組成可略分為脂 肪及非脂肪兩部分,脂肪通常被稱為脂肪量或體脂肪百分比;非脂肪部

16

分則稱去脂體重。維持理想的體脂肪百分比是很重要的健康指標,我國 國民健康署(2017)建議成人BMI值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太瘦、過重 或太胖皆有礙健康。身體組成能評量一個人是否肥胖、過瘦或具有正常 體位,其較簡易之評量方法為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此 方式適用於一般人、智能障礙者及感官障礙者(Heyward, 2010)。

飲食均衡,妥善控制食物攝取量及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 強運動能力及提升自信等(許樹淵,2009;陳張榮與周俊良,2012)。

改善肌肉適能,需兼顧全身的大肌肉群,每次運動最好能訓練8個以

17

訓練為主,並需按照漸進負荷的原則。本研究瑜伽運動之體位法即是藉 由身體重量作為訓練的負荷,針對上肢、核心及下肢之肌力及肌耐力進 行加強訓練。

(三)改善柔軟度的運動處方

柔軟度係指柔軟度係指單一關節或一連續關節的活動範圍,或指在 關節生理限制內,伸展肌肉和肌腱的能力。柔軟度降低會造成姿勢及體 態不良,導致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並感到疼痛。良好的柔軟度,是促進健 康身體的關鍵,可表現出最大動作範圍及提升運動能力,提高自主獨立 的行動能力,增進生活品質。關節活動度的不良與過度,都有可能會造 成身體姿勢的不良甚至是傷害的發生(許樹淵,2009;陳張榮與周俊良,

2012)。

想要增進柔軟度,必須常讓關節活動,否則柔軟度就會「用進廢退」。 其中以靜態伸展最為安全,因其具有以下優點:較不會傷害到肌肉纖維 或其他結締組織、較不會造成肌肉酸痛、消耗能量較少及效果較好。從 事伸展操活動可改善柔軟度或動作範圍,注意事項如下:宜逐漸達成、

先做幾分鐘熱身再進行伸展會更有效率、從簡單動作開始,逐漸增加難 度,不從事過度伸展之危險動作、要交替伸展不同肌群,並左右平衡、

溫和緩慢的拉長肌肉至緊但不疼痛的程度,保持姿勢30-60秒。可將伸展 活動融入主要活動前的暖身和結束後的緩和運動中(林正常,1997;卓 俊辰等,2007)。

本研究設計之瑜伽運動課程,於每次課程前10分鐘及最後10分鐘,

安排暖身及緩和運動,進行伸展及熱身活動,其中緩和運動安排嬰兒式、

脊椎扭轉式、排氣式及攤屍式等瑜伽體位法,針對肩膀、手臂、背部肌 肉、胸大肌、下背部及腳背進行伸展及放鬆。

18

(四)改善心肺適能的運動處方

心肺適能係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整合表現。使吸入的氧氣 能快速的由血液運送到組織,並把組織代謝產物快速的排出體外的作功 效率。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使我們運動持續 較久,不至於很快感到疲倦,亦可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低撞擊性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不易造成踝或膝關 節的過度負荷,較適合身心障礙者從事,另搭配節奏活潑的音樂如有氧 舞蹈、輪椅有氧或水中有氧,較易引起運動動機與樂趣(卓俊辰等,2007;

Horvat, et al., 2003;Auxter, Pyfer, Zittel& Roth, 2010)。

身心障礙者之運動漸進負荷較一般人慢,不論是運動強度,時間或 頻率都應配合其能力及特殊狀況逐漸增加,避免造成身體不適,並使其 有成就感,以利維持參與動機。基本上,每週的運動頻率要超過3天,最

身心障礙者之運動漸進負荷較一般人慢,不論是運動強度,時間或 頻率都應配合其能力及特殊狀況逐漸增加,避免造成身體不適,並使其 有成就感,以利維持參與動機。基本上,每週的運動頻率要超過3天,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