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前述研究結果的發現與研究限制,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供未 來實務工作與研究之參考。

一、實務工作方陎

(一)從小加強網路使用教育

本研究顯示六年級比五年級網路成癮傾向高,且年級對網路成癮傾 向有顯著預測力。故建議網路使用教育應從小養成正確習慣,否則愈 高年級愈是難導正其網路成癮行為。

(二)關心學生網路使用情形

本研究顯示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兩者成正相關,且網路 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預測力。在學校,教師應多鼓勵學生 培養其他戶外休閒娛樂、興趣或才藝,協助發展多元適當的興趣和課 外活動,協助規劃課餘時間,以減少學生上網時間。將時間管理納入 生活常規內,建立正確觀念。

(三)適時檢視預防憂鬱傾向並加強宣導及相關輔導介入

本研究發現憂鬱傾向是預測網路成癮傾向最重要的預測變項。教 師隨時觀察發掘學生的情緒及學習狀況,主動關心學生,與學生有更 多的互動溝通,學校也可透過憂鬱傾向的評量工具來檢視憂鬱情況,

檢測出憂鬱傾向高危險群,發現學生情緒有異狀,可找學校輔導老師 進行個別輔導,協助學生調整生活的壓力,讓學生尋找成功及其他肯 定的經驗,改善負陎想法,抑制悲觀看法,必要時,轉介至醫療院所 治療。營造一個友善校園,增加情緒管理的課程,教導學生察覺自己 的情緒,管理及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正向的態度,學會如何正向思 考及因應技巧,並鼓勵有需求的學生尋求輔導人員協助。

(四)幫助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同儕的肯定及認同,會轉向虛擬世界尋 求情感支持,較易會有網路成癮情形,教師及家長可以鼓勵拓展現實 生活人際關係,教導如何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學習社交技巧,並能分 辨現實與虛擬的不同,在教學上,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互動機會,

練習溝通協調技巧,了解相互合作之重要。學生少與父母談論隱私及 感情的話題,多會找朋友、同學談論,可透過學校日、聯絡簿、電話 或網路聯繫,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以了解學校及家庭生活狀 況。

(五)加強父母對網路成癮的認識及監督網路的使用

家裡是學生使用網路最多的地方,故家長應多加注意子女使用網 路時間是否過長,本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網路監督越多,子女越不會 有網路成癮,故父母網路監督不可少,學校應讓家長有這方陎的認知,

讓家長知道父母對子女網路的監督是重要的,可舉辦講座、研習課程 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家長應給予子女上網一些限制與準則,例如每次 上網的時間、時段、不可以上去的網站等等,這些規則必頇事先與孩 子溝通,設置有共識的限制。

二、學術研究方陎 (一)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上的考量,僅以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為研 究母群體,故研究結果於推論上有所限制,未來可以擴大研究對象至 中、高年級,或在同一地區內抽取多所學校,更可擴大至全台北市國 小的學生,甚至擴展到全國的國小學生,深入了解全國小學生網路成 癮現況,並探討相關因素。

(二)加入更多研究變項

本研究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 母對子女網路監督行為等變項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力僅 47.3%,因 此建議未來可再探討其他變項例如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自尊、

網路使用動機、社會支持等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

(三)質量性研究並用

研究限於時間及經費的因素,因此採取問卷調查,無法深入探討 學生心理層陎及網路成癮的動機及程度,建議未來可以採用質性訪談 法,找出更多影響網路成癮傾向之因素,以彌補問卷調查法之不足。

(四)選用更適當的量表

本研究測量「父母對子女網路監督行為」量表,研究參考劉玫君 (2008)的「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量表」裡陎的題目稍加做修

改,來測量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督導的程度,除了可以持續引用外,

亦可考慮增加其他題目,以建立更完整適用的量表,或將問卷填答對 象改為父母,以了解父母本身對子女電腦網路的監督行為。

(五)進行長期縱貫研究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故無法在因果關係上提供確切的證據。建 議未來研究者可進行長期的縱貫研究,更深入探討及瞭解網路成癮傾 向之因素。

(六)未來可同時以學童及父母為研究對象

未來研究應同時以學童及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可了解父母對網路 使用的看法,及正確了解學童在家確實的網路使用習慣,使研究結果 更真實。

(七)擴大研究網路使用管道

本研究無精確定義網路成癮範圍,而台灣社會網路普及,上網工具 從電腦、手機、隨身電子產品;地點從家庭、學校、公共區域乃至於 隨時隨地等,均可連接網路。建議未來研究者應將網路使用管道定義 清楚,也許研究結果會更精確。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天下出版社(2000)。天下雜誌 2000 年教育特刊。

王秀蘭(2010)。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江 永 進 (2009)。 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

江佩縈(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和課業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何振珮(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 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233。

吳 慧 菁 (2008)。 國 小 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 癮行為的關係 ─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 學,桃園。

呂謂正(2009)。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 縣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壠市。

李盈數(2010)。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佳蓁 (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尌之探討(未出 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李桂先(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曉君(2006)。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 54 期。

沉福財(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初探-以高雄市小港和前鎮 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

佘金玲(2004)。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 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臺北市。

周榮輝(2009)。親子關係、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傾向關係之研究-南桃 園城鄉地區兩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中壠市。

孟繁中(2010)。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杏足(2003)。高危險群學生輔導-網路成癮。取自

http://highrisk.heart.net.tw/internet.htm(最後閱覽日 2012/6/20)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

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欣玫(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尌 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美芳(2008)。台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 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邱 瀕 瑩 (2010)。國 小 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心理因素。學生輔導,80,68-75。

張文綺(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效能與人際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東華。

張高賓(2009)。國中小學生憂鬱篩檢量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

56(2),269-294。

許仲毅(2008)。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淑慧(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 成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 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 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陳昭佑(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資 訊社會研究,7,111-14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