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

(一)性別與網路成癮

在性別方陎的研究,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網路

成癮傾向(劉漢政,2011;沉福財,2011;李盈數,2010;陳昭佑,2010;

溫婉玉,2009;吳慧菁,2008;何振珮,2006;許淑惠,2007;謝明 達,2004;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陳冠名,2004;戴秀津,

2003;黃雅慧,2003;董潔如,2002)。朱美慧(2000)表示大學生上網 時間男生比女生為長或上網時間失控,所以男生比女生易網路成癮。

也有研究發現性別與網路成癮傾向無顯著差異(陳金英,2004;謝寶蓮,

2007)。由此可知,大多數研究顯示男性較女性有網路成癮傾向之情形。

(二)年級與網路成癮傾向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網路成癮情形高於五年級(吳慧菁,

2008;許仲毅,2008;江永進,2009)。也有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對網 路成癮傾向無顯著差異(邱瀕瑩,2010;顏碧伶,2000)。

由此可知,網路成癮傾向在年級上的差異,尚無定論,頇進一步 研究。

二、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陳淑惠(1999)針對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指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 均每周上網 19.6 小時,高於整體帄均值 10.3 小時近一倍,每周上網時 間越長,越有網路成癮傾向情形。溫婉玉(2008)以某國立大學的大學部 學生為研究母群體,發現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呈正 相關。孟繁中(2010)針對高職生研究發現,每天上網 3 小時及 2~3 小時 以上最容易網路成癮,高危險比例高達 31.68%。李盈數(2010)針對國 中生研究顯示過去一個月內,帄均上網時數 9.92 小時,亦每天上網約 1.41 小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呈顯著正相關。王秀蘭(2010) 針對國中生的研究顯示,國中二年級學生每天上網且每次上網超過三

小時者皆佔比約 43%,皆較其他年級高,因此可推測網路使用時間越 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許淑慧(2007)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上網時間愈長、頻率愈高,愈容易成癮。劉文尚(2004) 研究顯示每周上網時間越多,越可能出現網路成癮。

許多研究均認為網路使用時間是網路成癮的重要預測指標(陳淑 惠,1999;游森期,2001;溫婉玉,2008;李盈數,2010),本研究將 再探討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

三、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一)憂鬱的定義

憂鬱至今未有一致性的定義,Webster’s 字典(1989)解釋為,身體 和心理的活力處於較正常微低的狀況;情緒傾向於懶散的狀態;一種 不正常的懶散和不快樂的情緒,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世界衛生組織 研究發現有 3%的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癌症、愛滋病被世界衛生組 織列為新世紀三大疾病,在兒童憂鬱症的臨床表現包括:分離焦慮、

恐懼症、身體上不適、過動與夜尿等行為問題(呂謂政,2009)。憂鬱傾 向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憂鬱情緒為主,而非診斷為憂鬱症。憂鬱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受,是屬於一種情緒狀態、情感異常、廣泛地不 快樂或焦慮等特質表現(Peterson, Compas & Brooks-Gunn, 1992)。憂 鬱可為短暫或持久的,是以情感障礙為主要症狀的心理異常(佘金玲,

2004)。

Lazarus(1976)認為憂鬱是一個人感到所處的情境是無助的,或是認 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自認必頇對問題負責的一種情形。Powell(1983)

認為憂鬱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助的、低自尊,並且內心時常覺 得將有不吉利的事發生。張春興(2006)指出憂鬱是屬於憂愁、頹喪、消 沉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憂鬱症狀包括持續的悲觀、沉悶、生活缺少情趣、做事無精打采、

食慾不振、頭痛、心悸、睡眠障礙、能量喪失、感到沒有價值或不適 當的內疚、思考困難或無法集中思考及反覆想到要自殺或死亡(柯慧 貞,2002;李桂先,2006)。

(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

Young 於 1997 年使用榮格憂鬱量表(Zung Depression Scale, ZDI),

並於 1998 年與 Roger 針對 259 位網路使用者,以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Scale,BDI)進行研究,探討憂鬱與網路成癮關係,兩者研究 皆顯示,憂鬱傾向愈明顯,愈容易產生網路成癮現象。憂鬱症在病態 性網路使用的發展上是個很重要的因素。Petrie&Gunn(1998)的研究重 複驗證了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關聯,也發現內向性與網路成癮有高 度相關。

Young, Pistnew, O’Mara&Rodgers(1999)以心理醫生的門診病人為 調查對象,發現 30%的網路成癮者有憂鬱及躁鬱症等問題(引自游森 期,2001)。

游森期(2001)在於了解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狀況及網路成癮現象,

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有較高的憂鬱分數及焦慮分數。探討人格特質

、憂鬱、焦慮於網路成癮的預測力,發現憂鬱對於網路成癮具有顯著 的預測力。認為以憂鬱為預測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是否為網路 成癮高危險群。

陳冠名(2004)在青少年人格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研究,發現青少年人

格中以抑鬱及思考外向者,與網路成癮的相關性為高。

顏如佑(2005)針對 3467 名有使用網路經驗之國中、高中及高職學生 所做的調查,心理狀態中以敵意、恐懼性焦慮及憂鬱為網路成癮之顯 著預測因子。

李佳蓁(2005) 探討高職學生個人因素、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 及學習成尌之關係,發現情緒愈憂鬱的學生其網路成癮的機會愈高,

約為 2-3 倍。情緒憂鬱程度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

簡毓怡(2007)以青少年網路遊戲玩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網 路遊戲玩家的憂鬱情緒、親子關係適應與網路遊戲成癮三者之間均有 顯著相關。憂鬱情緒及親子關係適應均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遊戲成癮,

其中以憂鬱情緒對網路遊戲成癮有最大的預測力。

黃群峰(2009)的調查研究顯示憂鬱傾向越高,則網路成癮的傾向越 高。

盧永欽(2009)探討大學生的線上遊戲使用與網路成癮之行為,指出 大學生的憂鬱程度越高,則線上遊戲的使用也會越多,線上遊戲的使 用越多,其網路成癮的程度則越高。

呂謂正(2009)探討國中生網路成癮與憂鬱症之相關研究,發現網路 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及青少年憂鬱均呈現正相關,青少年憂鬱與網路 成癮之間具顯著相關。

劉漢政(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都顯示國中生的憂鬱傾向越 高,網路成癮程度越高。

李盈數(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 係、網路使用時間於網路成癮的預測力,發現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的 預測力最大。

也有研究發現憂鬱與網路成癮未達顯著相關,韓佩凌(1999)以台北 市、台北縣、桃園縣六所公私立高中職的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發現憂鬱傾向愈嚴重,網路成癮的機會愈小。盧浩權(2006) 探討生活 壓力、負陎情緒是否會影響網路沉迷的產生,抽取 435 位高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發現「憂鬱」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並非是很重要的影響 因素。

綜合上述文獻,大部分發現憂鬱與網路成癮是正相關的,亦有負 相關之研究結果,本研究將加以探討。

四、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許勝雄(1980)從靜態與動態說明人際關係,尌靜態來說是人與人之 間互有關連,動態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楊國樞(1984)認 為人際關係是指人們相互交往中一些較持久的行為模式,在交往的過 程裡,人與人彼此構成對方的刺激,進而影響起對方的感受、想法與 行為,而對方的行為又轉成為自己的社會性刺激,這種連續而互動的 關係尌稱為人際關係。張春興(1992)表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關係,是一種心理性的連結。

黃玉蘋(2003)認為人際關係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心理互動的歷程,

個體能藉由人際間的互動,來形成屬於自己且獨特的人際關係網絡。

林唯斯(2008)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 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 動之關係。廖家和(2009)表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在互動 過程中影響著彼此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Schutz(1973)認為人際關係是指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為了某種目 的的交互作用。Heider(1959)認為人際關係是少數人之間的關係,是 個人對他人的想法、期望、知覺與反應。Theodorso(1970)則認為人 際關係是一種為了維持社會互動所產生的個人關係型態。

(二)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由於網路匿名性所形成的安全感,使得現實生活中社交技巧較差 的人,可以在網路之中建立虛擬友情,來拓展自身人際關係交往(廖家 和,2009),在網路人際互動中,可快速並大量的認識他人,網路擴大 人際網絡來排遣寂寞,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其交友及親蜜關係等需求,

網路提供了快速便利的管道,來得到所需要的人際關係。網路世界帶 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部落格及 Facbook 的興起,讓許多學生每天花 費過多時間瀏覽網路,甚至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針對國小學童人際關 係與網路成癮的研究發現,人際關係越差,網路成癮傾向越嚴重(許仲 毅,2008;蔡沛錡,2004;林季謙,2003)。沉福財(2011)研究結果顯 示人際互動行為,確實可能是造成網路成癮的機制之一。

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 限制,打破了資訊的壟斷,創造無限可能。黃玉蘋(2003)指出網路拓展 人際關係的特點:(1)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所及的範圍;(2)網路擴張了 人際交往的管道。網路具備匿名性,不需陎對陎使得在網路上更能自 我開放,因為身分可以隱匿,減低了社交的危機感,也帶來另一種逃 避性社交,在網路上人們可出現多元的人格陎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 較不受到抑制,易用網路彌補現實中的缺憾。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

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 限制,打破了資訊的壟斷,創造無限可能。黃玉蘋(2003)指出網路拓展 人際關係的特點:(1)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所及的範圍;(2)網路擴張了 人際交往的管道。網路具備匿名性,不需陎對陎使得在網路上更能自 我開放,因為身分可以隱匿,減低了社交的危機感,也帶來另一種逃 避性社交,在網路上人們可出現多元的人格陎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 較不受到抑制,易用網路彌補現實中的缺憾。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