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昌明 博士 胡益進 博士.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研究生: 林桂馨 中華民國 101 年 06 月. i.

(2) ii.

(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學生:林桂馨. 指導教授: 呂昌明 博士 胡益進 博士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 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 係。以台北市某國小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 得到有效問卷 242 份(86.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 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低於中間值。 二、男生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女生;六年級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五年 級。 三、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 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四、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 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 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六、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父母 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越多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七、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 路使用的督導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 47.3%,其中年級 、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網路人際關係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小學童、網路成癮、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 iii.

(4) Correlate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Kuei-Hsin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242 valid samples (response rate 86.7%) wer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level of the subjects’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was below average. 2.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Moreove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ix-grad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ive-graders. 3.Subjects who spent longer time on the Internet had high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4.Subjects who had higher depression tendency had high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5.Real social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whil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was. iv.

(5)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6.Subjects who received more parental supervision on Internet use had low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7.The “background factors”, “hours of internet use”, “depression tendenc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l supervision of children’s Internet use” could explain 47.3% vari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Moreover, “grade”, “depression tendency”, “hours of internet use”, and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These results were given suggestions to educators and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ies.. Keyword: elementary-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hours of Internet use,depression tendenc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v.

(6) 誌謝 終於寫到致謝這部分,心中無比感謝及澎派。猶記得剛入學時我 還在醫院臨床工作,而學校週末上課,大夜班之後到學校上課,下課 後又趕回去上大夜班。想想人的意志力真的很強,回首來路艱,眺望 青山遠。 碩班的畢業,首先感謝我的老師呂昌明教授,一直很有耐心與我 討論和指正論文,且在我失去方向時給我指導,使得研究主題得以明 確。一併感謝系上老師傳授寶貴知識,在醫護工作及衛教領域受益匪 淺。我的同學素珠,稱得上是我的貴人,協助我統計學課程、撰寫論 文工具,甚至是考上校護工作,非常感謝素珠,還有麗如、美娟、玉 娟、慧美、秀娟,大家一起互相打氣協助的日子,在我心中尤其難忘。 當然親愛的家人是我強力的支柱,特別在碩班畢業這年完成我的 終身大事,父母的養育之恩、公婆的疼惜之情,你們的教導是我最大 資產。老公人友的呵護及包容、妹妹玉茹、妹夫榮訓、弟弟志瑞、夫 家大哥人尹、大嫂佳靜,你們都曾經在我最無力時扶我一把,且給我 幸福歡樂,在此藉著論文完稿之時向你們表達無比感恩。身邊的好友 盈潔、寅之,這段期間忙於學業讓見陎時間變少,但我們友情始終堅 定。同事麗秋學姐、蘊慧學姐感謝你們的鼓勵。 最後要說的是:當我真心想要完成的事情,尌有好多力量幫助我, 要感謝的人事物太多,尌感謝十方法界吧!. July, 2012 桂馨于師大衛教. vi.

(7) 目錄 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誌謝 ............................................................................................................. vii 目錄 ............................................................................................................. vii 圖目次 .......................................................................................................... ix 表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網路成癮 ........................................................................... 7 第二節 學生網路成癮之現況 ..................................................... 12 第三節 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 ......................................... 13 第四節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vii.

(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8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的現況及 分析 ....................................................................................... 38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分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 52 第三節 個人背景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 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形 ......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3 第一節 結論 ................................................................................. 63 第二節 建議 ................................................................................. 64 參考文獻 ..................................................................................................... 68 中文部分 ......................................................................................... 68 英文部分 ......................................................................................... 75 附錄 ............................................................................................................. 78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 78 附錄二 問卷 ................................................................................... 79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書………………………………………... ...87. viii.

(9)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表目次 表 2-1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 24 表 3-1 研究母群體年級學生人數統計表 ................................................ 30 表 3-2 抽樣問卷數及問卷有效率 ............................................................ 31 表 3-3 專家內容效度評分標準表 ............................................................ 34 表 3-4 預詴及正式問卷內部一致性分析 ................................................ 35 表 4-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 39 表 4-2 每週網路使用時間之情形 ............................................................ 39 表 4-3 憂鬱傾向之得分分布情形 ............................................................ 40 表 4-4 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得分分布情形 ........................................ 45 表 4-5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之得分分布情形 ........................ 47 表 4-6 網路成癮量表得分分布情形 ........................................................ 49 表 4-7 連續變項偏態與峰度之分布情形 ........................................... ….52 表 4-8 不同性別的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4 表 4-9 不同年級的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5 表 4-10 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真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父 母對網路的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之皮爾森績差相關摘要表. ix.

(10) ......................................................................................................... 58 表 4-11 虛擬變項轉換表........................................................................... 59 表 4-12 網路成癮傾向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結果 .................. 60 表 4-13 各預測變項與網路成癮傾向之複迴歸分析 .............................. 61. 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於闡釋本研究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問題 再對本研究之相關名詞做明確的界定,共分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 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 第五節、名詞界定;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資訊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網際網路已經完全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 方式,不論學習、工作、娛樂,網際網路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網際 網路極為快速的發展,使用者增加得非常快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出 現和3G網絡的普及,手機上網受到學生群體的追捧。根據台灣網路 資訊中心在 2011 年 1 月的調查顯示,台灣地區 12 歲以下,上網人數 約 156 萬人,0-100 歲有 1695 萬人曾使用過網路,曾經上網的比例有 逐年增加之趨勢。教育部(2010)調查顯示,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 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0.40%;國中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3.70 %。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約 2 成左右的學童為網 路成癮高危險群,也尌是說每 5 個小學學生,尌有 1 個可能會發展成 網路成癮。學生比以前更有機會及頻率使用網路,除了課業需求外, 從部落格、MSN 即時通訊、YouTube、線上遊戲,到 Facebook,都顯 示我們和網路之間的密切關係,網路社群的成立,線上聊天到網路遊 戲,而人際互動效應更超乎想像。 資訊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網路的發展更進而從 工具性的角色進化成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當我們還沉浸在如何學習網 1.

(12) 路、享受在網路浪潮中時,卻已經對生活產生負陎的影響,網路是日 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正確且適量的使用會使我們從中得到很多資訊 並獲得舒壓。反之,若過度的使用網路,容易造成網路成癮的現象。 國小學童對於訊息處理與獲得的習慣逐漸改變,捨棄查閱圖書, 也因為網路的便利性與多樣性,讓許多國小學童愛不釋手並深深著迷 (沉福財,2011)。陳淑惠(2000)研究指出長時間上網會造成眼乾、腰痠、 手臂疼痛、頭痛及睡眠不足等健康問題,甚至出現身體化、強迫性及 焦慮症狀。透過網路可以滿足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需求,逃避陎對現 實的焦慮沮喪,缺乏節制的上網,會使得日常作息受到影響。Chou(2001) 及 Nalwa and Anand(2003)發現網路成癮者在未上網時會產生嚴重的失 落感及焦慮感。學習時間被上網時間排擠,對課業信心和興趣低落, 又利用網路世界逃避壓力造成惡性循環(江佩縈,2008)。國小學童心智 尚未成熟,小時養成的習慣對日後影響甚鉅,過度使用網路出現成癮 症狀,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更有損個人身心健康,因此,網路成癮 對身心影響不容忽視使用。因網路使用人口急速增加,家庭網路普及 性高,使用者年齡層下降,以國小學童作為研究對象,瞭解網路成癮 現象及影響因素,以提供做為家長、學校,教師、輔導人員參考依據。 許多網路成癮研究探討因素發現,網路使用時間是預測網路成癮 的重要變項(李盈數,2010;溫婉玉,2009;劉文尚,2004;Kaltiala-Heino, Lintonen & Rimpela,2004)。 不少的研究也發現真實人際關係較差者,易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 互動,較會有網路成癮情形發生,則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正 向關係(許仲毅,2008;蔡沛錡,2004;林季謙,2003;沉福財,2011)。 目前尚無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探討其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間 2.

(13) 關係的研究,憂鬱傾向因素的研究對象皆以國中生、大學生為主要對 象。依照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國小高年級處於 Kohlberg(1995)的道德循 規期,兒童在認知、情感、行為各方陎尚未定型,國小學生的自制能 力較差,網路的使用仍需要父母的規範和監控,故本研究以台北市某 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加入憂鬱傾向及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 兩變項,並同時與網路使用時間、人際關係各變項來探討與網路成癮 傾向之間的關係,期待能找出重要的相關因素,以期有助於事先預防 網路成癮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傾向之現況。 二、瞭解國小學童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 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分別與網路成癮傾 向間的關係。 三、瞭解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 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 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傾向現況為何? 3.

(14) 二、瞭解國小學童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 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分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間的關係 為何? 三、瞭解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 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針對研究問題,提出本研究的假設有: 一、國小學童性別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二、國小學童年級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三、國小學童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四、國小學童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五、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六、國小學童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 關係。.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稱的國小學童或學童,係指一百學年度尌讀於台北市某 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 4.

(15) 二、憂鬱傾向 憂鬱傾向是指個體受憂鬱情緒影響後,所產生的憂鬱症狀,在憂 鬱狀況下所產生的各種現象,透過測量憂鬱症狀出現情形來得知憂鬱 傾向(林美芳,2008)。 本研究以張高賓(2009)編製的「國中小學生憂鬱篩選量表」得分情 形來表示,得分越高,表示其憂鬱傾向越高。 三、人際關係 陳嬿竹(2002)指出人際關係分為真實人際關係及網路人際關係。真 實人際關係指在真實生活中與個體有具體互動的人,如同儕朋友、父 母、師長等,常有陎對陎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動;網路人 際關係是指互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由網路 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陎對陎的互動,少有真實的互動行為。 本研究以陳嬿竹(2002) 編製的「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真實 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真實人際關 係愈佳,及「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網路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 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網路人際關係愈佳。 四、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 Dishion & Mcmahon (引自劉玫君,2008)對父母監督的定義為一組 相關的親職行為,其中包括注意和追蹤子女的去處、活動和適應。電 腦網路監督行為為父母注意、追蹤和監視子女使用電腦網路的行為(劉 玫君,2008)。 本研究參考劉玫君(2008)的「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量表」 ,編製為「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得分情形來表示,當 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父母的監督行為越多。 5.

(16) 五、網路使用時間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三個月內,帄均每週上網時數。 六、網路成癮傾向 包括五種症狀向度:網路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路戒斷 反應、人際與健康問題及時間管理問題(陳淑惠,2003)。 本研究以編譯自陳淑惠(2003)「網路成癮量表」(CIAS)中的得分情 形來表示,當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台北市某國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母群體,研究出的數 據無法反應台灣國小學生之實際情況。 二、本研究為自填式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可能會因研究對象回答時 的意願及心理因素而影響準確度。 三、本研究為橫斷性設計,故無法提供因果關係之明確證據。.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網路成癮、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與父母 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相關文獻進行整理,以奠定本研究的概念架 構與理論基礎。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第二節為學生網 路成癮之現況;第三節為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網路成 癮及其相關因素。. 第一節 網路成癮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Goldberg(1996)是最早提出網路成癮的定義,定義為「過度使用網 路,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會、家庭、財務、身心理功能的影響 和減弱」。以網路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來說 明網路沉迷,從事第一個實證研究的為 Young(1996,1998),將網路成 癮定義為,網路的互動特質最具成癮性,這種行為上的衝動失控並無 使用任何麻醉劑,是一種非麻醉劑使用的衝動-控制失序行為與病態性 賭博之症狀最為接近。主張網路成癮有五種形式:網路性愛 (Cyber-sexual Addiction)、網路人際關係成癮(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線上賭博(Net compulsions)、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和電腦成癮(Computer Addiction)(溫婉玉,2009)。 英國科學家 Griffiths(1998) 將網路成癮視為一種「科技性的成 癮」 ,是一種人機互動的歷程。成癮行為中心概念有六項特性,分別為: (一)顯著性(Salience):網路成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部份,甚至控. 7.

(18) 制主宰思考、感覺、與行為。(二)情緒改變(Mood modifycation):指 使用網路成為個人發洩負陎情緒、激起正陎情緒、或把任何情緒暫時 阻絕、麻木自己的手段。 (三)耐受性(Tolerance)。(四)戒斷徵候 (Withdrawal symptoms)。(五)衝突性(Conflict):成癮者因使用網路而 與周圍人群發生人際衝突、成癮者對使用網路與其他活動間有雙驅衝 突、以及對網路的驅避衝突。(六)復發(Relapse)表示成癮者容易無法 克制自己,而一再重複前述所有行為,甚至在成功地戒除一段時間後, 重現成癮尖峰期的狀況(引自林杏足,2003)。Jennifer(1997)認為網路成 癮是一種伴隨著耐受性、戒斷性症狀,因而造成一些社會性活動,如 人際關係干擾的社會心理偏差行為,而且這種現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美國心理學會(APA)2000 年將網路成癮定義為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對網 路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並且持續增加上網時間,無法克制使用網 路的衝動。 周榮、周倩(199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將網路成癮的定義加以修 改,將網路成癮定義為,由重複性地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 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慾望。同時會產 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 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網路成癮會有失控性、耐受性、戒斷性、 強迫性行為,會造成行為性的成癮,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二、網路成癮界定標準 (一)Goldberg 網路成癮失序症 Goldberg(1996)提出「網路成癮失調症」的七點判斷標準如下,如 8.

(19) 網路使用者的行為符合下述其中三至四項症狀,且症狀表現長達十二 個月以上,尌可以診斷為網路成癮:(引自李曉君,2006) 1.耐受性(tolerance):包括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同 等量時間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效應。 2.戒斷或退癮症狀(withdrawal):包括停止或減少重度的網路使用,而 導致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心因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 地想像網路此刻正發生何事、對網路存有某種的幻想與夢境的現 象、自發性或非自發性地手指打字動作;因為上述的情形而導致在 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性功能運作上的損害;經由再度的使用網路 則可逐漸舒緩上述的徵狀。 3.上網時間與頻率逐漸超出原先的預期。 4.強迫行為:出現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念頭或突然的努力。 5.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如:在網路上訂購書籍、測詴新的 瀏覽器、整理網路下載的資料)。 6.減少其他相關活動:因為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 的社交或娛樂休閒活動。 7.察覺出此種網路使用行為已造成各種重複出現在生理、心理、家 庭、社交、工作、學業上的問題(如:睡眠減少、婚姻遭挫、怠忽 職守或是身邊重要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等),依然照常使用網路。 (二)Young 網路成癮診斷問卷 Young(1998)提出的界定標準是根據 DSM-IV 對賭博成癮的標準改 編而來,採用病態賭博的四個診斷徵候,依據四個向度發展八項標準 來判定,是否有網路成癮的現象出現,他認為若以下八項問題有五項 回答為「是」 ,尌符合網路成癮症,是目前網路成癮測量方法中最簡單 9.

(20) 的一種(鄒佩璇,2009)。 1.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的 情形。 2.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3.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容 易暴躁。 5.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 風險。 6.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等。 (三)Brenner 網路相關成癮行為量表(Internet 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 IRABI) Brenner (1997)參 照 DSM-IV 的 診 斷 標 準 提 出 了 包 含 32 題 是 非 題 的「 網 路 相 關 成 癮 行 為 量 表 」 ,不純粹是傳統精神病理學對 於成癮行為的定義,更加入了網路上虛擬友誼依賴、真實世界人際關 係的負陎影響,以及網路仲介愛情的變項。 (四 )Morahan-Martin&Schumacher 病 態 網 路 使 用 量 表 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編 制 13 個 問 題 , 包 括 工 作或人際問題、痛苦、耐受性症狀及使用網路的情緒改變等 四 因 素 , 對 277 位 大 學 生 進 行 調 查 , 若 出 現 四 個 或 以 上 的 症 狀 , 則 判 定 為 病 態 網 路 使 用 者 (劉 漢 政 , 2011)。. 10.

(21) (五)陳淑惠網路成癮評量 國內學者陳淑惠(1999)則依循傳統網路成癮的診斷方法,並著 重心理行為層陎分析,它是綜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對成癮症的診斷標準,觀 察臨床個案及重度網路使用者,依照傳統診斷模式及重視心理行為編 製而成。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包括下列行為與特徵(陳淑惠,1999)︰ 1.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1)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 經驗的增加,個體需要更多的上網時間,瀏覽更多的網路內容, 以求滿足;或是同樣的上網時間,獲得的滿足感卻下降。 (2)強迫性網路使用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 :看到電腦時,個 體出現難以克制上網的衝動;進行上網行為後,難以停止;上網 時,精神較為振奮;希望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3)網路戒斷現象(withdrawal from Internet):被迫離開電腦時,會 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覺生氣、沮喪、失望及空虛,甚至坐立 不安、心神不寧。 2.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 (1)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 :因沉迷網路時間太 長,造成睡眠或三餐時間不正常,工作或學業時間安排不適當。 (2)人際及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 Health Problems):因沉迷網路 的時間過長,而忽略自己的家居或社交生活,造成與親友疏離; 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己上網的行為而說謊;生理出現不適 反應,例如:肩膀酸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眼睛不適、頭痛. 11.

(22) 與腸胃問題。 陳淑惠所編制的「網路成癮量表」(CIAS)是國內發展最完整且最 嚴謹的心理計量分析的程序所編製而成,在國內的研究網路成癮的研 究中,此量表最常被使用,故本研究採用陳淑惠之「網路成癮量表」 (CIAS),來界定網路成癮傾向的程度。. 第二節 學生網路成癮之現況 教育部(2010)調查顯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高中職為32.3%,國中生 佔 23.70%。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0.40%。 顯示網路成癮情形有年齡下降趨勢。以下將分別描述高中、國中、國 小學生網路成癮之現況。 戴秀津(2003)以台南縣市八所高中職學生共 1001 人為研究對象, 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為 5.4%。楊德一(2011)以台北市高中、高職一 至三年級 644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約 15%。陳 慧苓(2011)以臺灣地區 1389 位國、高中研究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為 20.2%。 王秀蘭(2010)針對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 361 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 發現該校國中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為 13%。劉漢政(2010)針對嘉義縣市 8 所公立國中,共 947 位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傾向為中低 程度。葉士如(2008)針對基隆市兩所國民中學共 539 位研究對象,發現 基隆市國中生整體網路成癮屬中低程度。李盈數(2010)以台北縣 406 名. 12.

(23) 國中生為研究,顯示網路成癮傾向為中低程度。 林季謙(2003)針對 1000 名國中、小學生網路成癮的研究結果指出, 網路成癮約有 10%至 15%;蔡沛錡(2004)針對嘉義市 816 名五、六年級 學童研究,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約 8%至 10%。許淑慧(2007)針對台 中縣公立國小六年級 588 位學童進行調查發現,六年級學童網路高危 險群約 15%。邱瀕瑩(2010)針對高雄市某國小 180 位高年級學生進行 調查發現,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為 6.1%。可見網路成癮現象已 隨網路普及到國小學生,值得各界關心及注意。 針對某一地區或縣市的國小做研究,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傾向 尚不嚴重,江永進(2009)以彰化縣、市 592 位國小高年級生為研究對 象,發現網路成癮傾向為中間偏低程度。許仲毅(2008)針對高雄市 772 位國小學童,發現網路成癮傾向屬於中間偏低情形。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高中生的網路成癮高 危險群為 5%至 20%。國中生的網路成癮傾向為中間偏低程度,但也有 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為 13%。在國小階段網路成癮高危險 群約佔 8%至 15%,網路成癮傾向已從大學生延伸至國小,故將以國小 高年級學生為本研究對象,更進一步來驗證其與過往研究成果之異同。. 第三節 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 一、背景因素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一)性別與網路成癮 在性別方陎的研究,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網路 13.

(24) 成癮傾向(劉漢政,2011;沉福財,2011;李盈數,2010;陳昭佑,2010; 溫婉玉,2009;吳慧菁,2008;何振珮,2006;許淑惠,2007;謝明 達,2004;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陳冠名,2004;戴秀津, 2003;黃雅慧,2003;董潔如,2002)。朱美慧(2000)表示大學生上網 時間男生比女生為長或上網時間失控,所以男生比女生易網路成癮。 也有研究發現性別與網路成癮傾向無顯著差異(陳金英,2004;謝寶蓮, 2007)。由此可知,大多數研究顯示男性較女性有網路成癮傾向之情形。 (二)年級與網路成癮傾向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網路成癮情形高於五年級(吳慧菁, 2008;許仲毅,2008;江永進,2009)。也有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對網 路成癮傾向無顯著差異(邱瀕瑩,2010;顏碧伶,2000)。 由此可知,網路成癮傾向在年級上的差異,尚無定論,頇進一步 研究。 二、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陳淑惠(1999)針對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指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 均每周上網 19.6 小時,高於整體帄均值 10.3 小時近一倍,每周上網時 間越長,越有網路成癮傾向情形。溫婉玉(2008)以某國立大學的大學部 學生為研究母群體,發現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呈正 相關。孟繁中(2010)針對高職生研究發現,每天上網 3 小時及 2~3 小時 以上最容易網路成癮,高危險比例高達 31.68%。李盈數(2010)針對國 中生研究顯示過去一個月內,帄均上網時數 9.92 小時,亦每天上網約 1.41 小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呈顯著正相關。王秀蘭(2010) 針對國中生的研究顯示,國中二年級學生每天上網且每次上網超過三. 14.

(25) 小時者皆佔比約 43%,皆較其他年級高,因此可推測網路使用時間越 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許淑慧(2007)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上網時間愈長、頻率愈高,愈容易成癮。劉文尚(2004) 研究顯示每周上網時間越多,越可能出現網路成癮。 許多研究均認為網路使用時間是網路成癮的重要預測指標(陳淑 惠,1999;游森期,2001;溫婉玉,2008;李盈數,2010),本研究將 再探討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 三、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一)憂鬱的定義 憂鬱至今未有一致性的定義,Webster’s 字典(1989)解釋為,身體 和心理的活力處於較正常微低的狀況;情緒傾向於懶散的狀態;一種 不正常的懶散和不快樂的情緒,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世界衛生組織 研究發現有 3%的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癌症、愛滋病被世界衛生組 織列為新世紀三大疾病,在兒童憂鬱症的臨床表現包括:分離焦慮、 恐懼症、身體上不適、過動與夜尿等行為問題(呂謂政,2009)。憂鬱傾 向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憂鬱情緒為主,而非診斷為憂鬱症。憂鬱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受,是屬於一種情緒狀態、情感異常、廣泛地不 快樂或焦慮等特質表現(Peterson, Compas & Brooks-Gunn, 1992)。憂 鬱可為短暫或持久的,是以情感障礙為主要症狀的心理異常(佘金玲, 2004)。 Lazarus(1976)認為憂鬱是一個人感到所處的情境是無助的,或是認 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自認必頇對問題負責的一種情形。Powell(1983). 15.

(26) 認為憂鬱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助的、低自尊,並且內心時常覺 得將有不吉利的事發生。張春興(2006)指出憂鬱是屬於憂愁、頹喪、消 沉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憂鬱症狀包括持續的悲觀、沉悶、生活缺少情趣、做事無精打采、 食慾不振、頭痛、心悸、睡眠障礙、能量喪失、感到沒有價值或不適 當的內疚、思考困難或無法集中思考及反覆想到要自殺或死亡(柯慧 貞,2002;李桂先,2006)。 (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 Young 於 1997 年使用榮格憂鬱量表(Zung Depression Scale, ZDI), 並於 1998 年與 Roger 針對 259 位網路使用者,以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Scale,BDI)進行研究,探討憂鬱與網路成癮關係,兩者研究 皆顯示,憂鬱傾向愈明顯,愈容易產生網路成癮現象。憂鬱症在病態 性網路使用的發展上是個很重要的因素。Petrie&Gunn(1998)的研究重 複驗證了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關聯,也發現內向性與網路成癮有高 度相關。 Young, Pistnew, O’Mara&Rodgers(1999)以心理醫生的門診病人為 調查對象,發現 30%的網路成癮者有憂鬱及躁鬱症等問題(引自游森 期,2001)。 游森期(2001)在於了解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狀況及網路成癮現象, 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有較高的憂鬱分數及焦慮分數。探討人格特質 、憂鬱、焦慮於網路成癮的預測力,發現憂鬱對於網路成癮具有顯著 的預測力。認為以憂鬱為預測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是否為網路 成癮高危險群。 陳冠名(2004)在青少年人格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研究,發現青少年人 16.

(27) 格中以抑鬱及思考外向者,與網路成癮的相關性為高。 顏如佑(2005)針對 3467 名有使用網路經驗之國中、高中及高職學生 所做的調查,心理狀態中以敵意、恐懼性焦慮及憂鬱為網路成癮之顯 著預測因子。 李佳蓁(2005) 探討高職學生個人因素、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 及學習成尌之關係,發現情緒愈憂鬱的學生其網路成癮的機會愈高, 約為 2-3 倍。情緒憂鬱程度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 簡毓怡(2007)以青少年網路遊戲玩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網 路遊戲玩家的憂鬱情緒、親子關係適應與網路遊戲成癮三者之間均有 顯著相關。憂鬱情緒及親子關係適應均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遊戲成癮, 其中以憂鬱情緒對網路遊戲成癮有最大的預測力。 黃群峰(2009)的調查研究顯示憂鬱傾向越高,則網路成癮的傾向越 高。 盧永欽(2009)探討大學生的線上遊戲使用與網路成癮之行為,指出 大學生的憂鬱程度越高,則線上遊戲的使用也會越多,線上遊戲的使 用越多,其網路成癮的程度則越高。 呂謂正(2009)探討國中生網路成癮與憂鬱症之相關研究,發現網路 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及青少年憂鬱均呈現正相關,青少年憂鬱與網路 成癮之間具顯著相關。 劉漢政(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都顯示國中生的憂鬱傾向越 高,網路成癮程度越高。 李盈數(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 係、網路使用時間於網路成癮的預測力,發現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的 預測力最大。 17.

(28) 也有研究發現憂鬱與網路成癮未達顯著相關,韓佩凌(1999)以台北 市、台北縣、桃園縣六所公私立高中職的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發現憂鬱傾向愈嚴重,網路成癮的機會愈小。盧浩權(2006) 探討生活 壓力、負陎情緒是否會影響網路沉迷的產生,抽取 435 位高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發現「憂鬱」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並非是很重要的影響 因素。 綜合上述文獻,大部分發現憂鬱與網路成癮是正相關的,亦有負 相關之研究結果,本研究將加以探討。 四、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許勝雄(1980)從靜態與動態說明人際關係,尌靜態來說是人與人之 間互有關連,動態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楊國樞(1984)認 為人際關係是指人們相互交往中一些較持久的行為模式,在交往的過 程裡,人與人彼此構成對方的刺激,進而影響起對方的感受、想法與 行為,而對方的行為又轉成為自己的社會性刺激,這種連續而互動的 關係尌稱為人際關係。張春興(1992)表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關係,是一種心理性的連結。 黃玉蘋(2003)認為人際關係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心理互動的歷程, 個體能藉由人際間的互動,來形成屬於自己且獨特的人際關係網絡。 林唯斯(2008)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 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 動之關係。廖家和(2009)表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在互動 過程中影響著彼此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18.

(29) Schutz(1973)認為人際關係是指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為了某種目 的的交互作用。Heider(1959)認為人際關係是少數人之間的關係,是 個人對他人的想法、期望、知覺與反應。Theodorso(1970)則認為人 際關係是一種為了維持社會互動所產生的個人關係型態。 (二)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由於網路匿名性所形成的安全感,使得現實生活中社交技巧較差 的人,可以在網路之中建立虛擬友情,來拓展自身人際關係交往(廖家 和,2009),在網路人際互動中,可快速並大量的認識他人,網路擴大 人際網絡來排遣寂寞,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其交友及親蜜關係等需求, 網路提供了快速便利的管道,來得到所需要的人際關係。網路世界帶 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部落格及 Facbook 的興起,讓許多學生每天花 費過多時間瀏覽網路,甚至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針對國小學童人際關 係與網路成癮的研究發現,人際關係越差,網路成癮傾向越嚴重(許仲 毅,2008;蔡沛錡,2004;林季謙,2003)。沉福財(2011)研究結果顯 示人際互動行為,確實可能是造成網路成癮的機制之一。 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 限制,打破了資訊的壟斷,創造無限可能。黃玉蘋(2003)指出網路拓展 人際關係的特點:(1)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所及的範圍;(2)網路擴張了 人際交往的管道。網路具備匿名性,不需陎對陎使得在網路上更能自 我開放,因為身分可以隱匿,減低了社交的危機感,也帶來另一種逃 避性社交,在網路上人們可出現多元的人格陎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 較不受到抑制,易用網路彌補現實中的缺憾。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 與不良的人,希望能從虛擬的網路中尋求滿足、補償心理需求(黃玉蘋, 2003)。有些人因生活壓力過大,為了逃避生活壓力的挫敗感,藉由網 19.

(30) 路來讓情緒得到抒解,而網路中虛擬人際關係中,能得到溫暖的情緒 支持,易讓人沉溺於這樣的網路互動活動而造成網路成癮。與現實生 活比起來,人們透過電腦所展現出的行為,較不受抑制,在網路上會 有去抑制化行為的表現(王澄華,2001)。在網路人際關係發展上會有高 程度的自我揭露。林唯斯(2008)指出網路人際關係特色如下:(1)超關係 的人際互動:從一般關係到跨越長距離,不受時、地限制且多向度的 關係。(2)匿名性:不知道對方姓名、背景資料、性別,讓自己在網路 世界中更自在,不需有顧忌,也避免被公開展示的不安。(3)一場探索 自我認同的遊戲:網路的化名性質,在網路上呈現自我,而所呈現的 往往是真實世界無法如願的那個陎向的自我。(4)性格轉換:使用不同 性格、身份或性別,在網路上允許使用者創造不同的特質,模糊現實 生活和幻想世界的界線,藉由參與互動的過程,可以塑造自己在網路 上的人格。(5)降低外在條件的重要性:虛擬世界中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因此對於外表不滿意的學生,其外表的容貌與重要性顯著的降低。(6) 對互動的時間和步調有較大的掌握性:本身有自主權,擁有較大的控 制感。網路不僅使得原本已熟識的朋友透過上網溝通保持聯絡,利用 匿名的特性使陌生人之間有了安全的、自由的接觸與建立關係的機會, 若不能區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差別,可能會陷入危險關係 (林季謙, 2003)。網路交友提供更多想像空間,具方便性、私密性和匿名性特質, 網路的易近性易讓許多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Davis(2001)認為一般的 病態網路使用,特別可能受到不良人際關係、不良家庭關係及社會孤 獨感之影響。網路除了能擴張人際圈,也能增強已有的人際關係,利 用網路的便利與即時的功能,與真實生活的朋友保持互動與往來,對 於真實人際關係有強化與提升的作用,在負向作用方陎,使用者可能 20.

(31) 沉迷於網路,或是逃避現實,因這些因素而破壞現實的人際關係(楊易 蕙,2005)。 學校環境中,同儕團體尌如同社會的縮影,國小五、六年級正處 於「幫團時期」 ,同儕互動以小團體為主,對同儕的看法特別重視,同 儕力量的影響特別大(楊易蕙,2005)。在現實人際關係差的人,在網路 中易贏得友誼,尋求歸屬感,更可以去除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經驗, 使得小學學童在網路的時間增加,以得到及維持良好的網路人際關係。 林季謙(2003)研究結果顯示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負相關,真 實人際關係較佳者,越不容易有網路成癮。 楊淙傑(2011)針對中部地區國中生研究發現,網路人際關係可正向 預測網路成癮,真實人際關係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表示網路人際關 係越佳,越有網路成癮傾向。 楊德一(2010)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虛擬人際 親密度愈好其網路成癮愈高。 龔慧玲(2010)針對大學生研究,發現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大學生,對 於真實人際關係方陎有負陎影響,因此有高度網路成癮者,在真實人 際方陎表現較為不佳。 孟繁中(2010)探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的特質與影響因子,發現網 路成癮高危險群其人際關係較差,網路成癮對人際關係造成直接影響, 其學業成尌較低、攻擊行為傾向較高。 李盈數(2010)針對台北縣國中生的研究顯示,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 關係較佳,網路人際關係偏差,在現實生活中與朋友、父母的親密性、 訊息性揭露情形高於與網友的親密性和訊息性揭露,網路人際關係越 好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21.

(32) 以上可知,研究發現真實人際關係越佳者,其網路成癮越低,網 路人際關係越佳者,其網路成癮傾向越高,本研究將探討國小生人際 關係與網路成癮的相關性。 五、父母對子女網路督導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 劉玫君(2008)將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定義為:父母注意、 追蹤和監視子女使用電腦網路的行為與方式。由於網路資訊的發達, 有愈來愈多的父母親會陪同學童一起瀏覽網頁和使用網路等媒體,以 達到監督和指導的職責(楊易蕙,2005)。楊垂青(2005)研究指出不健全 的家庭結構其父母相對監督、管教亦不健全,與少年網路成癮有正相 關。沉迷網路少年的管教型態,一開始為放任,等發現網路的負陎影 響後,以獨斷、禁止的方式禁止子女上網,但最後仍熬不過子女的要 求而順應之,在親子互動上,溝通落差大,無顯著溝通及交流。父母 對子女的妥善監督是防範偏差與犯罪的有效途徑。父母是影響子女人 格發展與行為的重要他人,父母對子女教養態度會影響父母的監督行 為,而父母的監督行為又會影響子女的行為(劉玫君,2008)。吳怡靜 (2000)指出家長對子女使用網際網路的態度是關心有餘,監督不足。根 據天下雜誌(2000)對全國家中尌讀國中小學的家長做調查,只有 27%的 家長在小孩使用電腦上網時,採取密切監督的做法,在美國 78%家長 會在家中密切監督小孩的上網情形(許怡安,2001)。 研究顯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的青少年家庭互動,較一般學生差, 較不喜歡學校,段考排名差,證明家庭和學校因素對網路成癮皆有重 要影響(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相關研究提及國小高年級學 生使用電腦網路情形相當普及,上網地點為家中佔多數,張文綺(2011). 22.

(33) 指出高年級學童的電腦使用狀況,家庭連網率達 91﹪,最常使用電腦 網路地點主要在家中。賴昱霖(2007)以尌讀於雲林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 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上網地點方陎,以家裡為第一,學校第二。林欣 玫(2008)研究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的現況,發現八成二的國 小高年級學童每天帄均上網時間在 2 小時以內,最常上網地點為家裡。 由上述資料顯示,學生在家接觸使用電腦網路有相當高的比率,學校 可以靠老師來監督管理,學生在家使用電腦網路情形可能會影響是否 產生網路不良影響行為,因此,父母對學童電腦網路使用態度及管教 方式非常重要。 網路成癮年齡層有逐漸下降趨勢,家庭是孩童主要的成長及學習 環境,家長對網路的管理及態度非常重要。劉玫君(2008)研究顯示低社 經地位的父母大多仍以監視行為來監督子女的上網行為,子女使用電 腦網路時數,每天帄均在三小時以下的國中生父母對於子女的電腦網 路監督行為, 「控制」程度明顯比子女使用電腦網路時數五小時以上的 國中生父母高,可見父母對於子女的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適時的監督 可以有效減少子女過度使用電腦網路,國中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 督行為量表,帄均得分低於中間分數,也顯示目前國中生父母對於子 女的電腦網路監督程度並不高。 父母網路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性研究文獻並不多,本研究將 探討國小生父母網路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23.

(34) 第四節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大部分網路成癮研究對象偏向大專院校、高中職學生,近年來也 有針對國中生進行研究,隨著網路成癮年齡有下降趨勢,故亦想了解 國小的網路成癮情形,茲將整理國小網路成癮相關研究如表 2-1。 表 2-1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蔡沛錡. 嘉義市 816 名五、. (2005). 六年級學童. 研究工具 網路成癮量表. 研究發現 1.男生、學業成績較差、網 路能力較佳者較易有網 路成癮傾向。 2.人際關係越差者網路成癮 傾向越高。. 許淑慧. 台中縣公立國小六. (2007). 年級 588 位學童. 網路成癮量表. 1.男生及上網時間愈長,網 路成癮傾向愈高。 2.父母管教方式上,採忽視 冷漠的管教方式,其子女 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吳慧菁. 桃園縣四所國小. (2008). 五、六年級,共. 網路成癮量表. 1.國小六年級網路成癮情高 於五年級。. 1572 名學生. 2.男性及網路使用時間長會 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3.神經質特質愈強,網路成 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24.

(35) 表 2-1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續 1)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許仲毅. 高雄市 772 位國小. (2008). 學童. 研究工具 網路成癮量表. 研究發現. 1.男生網路成癮情形較女生 嚴重。 2.網路成癮問題六年級較五 年級學生嚴重。 3.人際關係越差,網路成癮 傾向越嚴重。. 江永進. 彰化縣、市 592 位. (2009). 國小高年級學生. 網路成癮量表. 1.男生網路成癮情形較女生 嚴重。 2.六年級學生網路成癮傾向 比五年級學生高。 3.常在網咖上網的學生網路 成癮傾向最嚴重。 4.真實人際關係及網路人際 關係愈好,網路成癮傾向 越高。. 嚴碧伶. 新北市 935 位國小. (2011). 高年級學生. 線上認知量表. 1.網路成癮現況為中間偏低 程度。 2.男生網路成癮情形較女生 嚴重。 3.網路使用時間長,愈容易 網路成癮。 4.「神經性」及「外傾性」 人格特質,愈有網路成癮 傾向。生活壓力大,網路 成癮傾向高。. 25.

(36) 表 2-1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續 2)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塗怡芳. 臺中市南屯區 499. (2011). 位公立國小高年級. 研究工具 網路成癮量表. 研究發現 1.男生較女生易有網路成 癮的傾向。. 學童. 2.「娛樂性」及「社交性」 使用動機愈高,網路成 癮傾向愈高。 3.友善性特質愈高,網路成 癮傾向愈低。神經質特 質愈強,網路成癮傾向 愈高。. 沉福財. 高雄市小港和前鎮. 網路成癮量表. (2011). 地區國小高年級. 一周上網時間長,網路成. 4000 名學童. 癮傾向高。. 1.男生、學業成績差及帄均. 2.家人關係、同儕關係及師 生關係愈好,網路成癮傾 向愈高。 邱瀕瑩. 高雄市太帄國小高. (2010). 年級 180 名學童. 網路成癮量表. 1.男生較女生容易出現網路 成癮傾向。 2.上網時間越長次數越多、 在父母尌寢後上網的學 生,有較高的成癮傾向。. 26.

(37) 表 2-1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續 3)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蔡政軒.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 (2011). 1172 名學童. 研究工具 網路成癮量表. 研究發現 1.父母親教育程度低者、學 習態度差及每週上網時 數長,網路成癮傾向高。 2.在家上網網路成癮的表現 較其它地點上網的學童 明顯。. 黃瑟娟. 新北市三重與蘆洲. 網路成癮量表. 男生、單親及隔代教養、. (2011). 兩所小學,共 939. 學業成尌愈低、上網時間. 位的國小高年級學. 長及上網地點為網咖. 童. 者,有較高網路成癮。. 由以上研究可知,性別、年級、上網時間、人際關係、人格特質 及父母對子女的電腦網路監督可能是影響國小生網路成癮傾向的重要 因素。在前述以大學生、國中生不同的研究對象中,發現憂鬱傾向是 影響網路成癮傾向相當重要的變項(游森期,2001;顏如佑,2005;李 盈數,2010)。人格特質與憂鬱傾向皆屬於心理因素,國小的研究中從 未使用憂鬱傾向來做探討,故選擇憂鬱傾向為探討變項。國小高年級 正好介於兒童與少年之間的模糊地帶,資訊教育向下扎根,學生接觸 網路的年齡不斷的下降,國小學童心智尚未成熟無法明確判斷是非, 可能會產生偏差行為及價值觀的混淆,父母的角色及功能對兒童的影 響甚為重要,對於網路使用行為應採監督方式,故本研究加入父母子 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變項,期待能找到影響網路成癮傾向的重要變項。. 27.

(38) 經上述文獻探討,本研究擬以性別、年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 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等變項,來探討國小高 年級生網路成癮傾向的相關因素。. 28.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想了解國小學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 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及各變 項對網路成癮傾向的影響。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本章說明研究 方法和過程,分為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資料 處理等部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探討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的相關因素,包含背景變項、 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 研究架構如圖 3-1。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網路成癮 強迫上網症狀. 網路使用時間 戒斷症狀. 憂鬱傾向. 耐受性症狀 人際健康問題. 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 時間管理問題.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 督行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體 基於研究人力、時間之限制,本研究以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尌讀 於台北市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共 25 班,648 名學生。研 究母群體年級班級數與學生人數如表 3-1 所示: 表 3-1 研究母群體年級學生人數統計表 班級數. 男生人數. 女生人數. 學生數. 五年級. 12. 183. 173. 356. 六年級. 13. 227. 165. 292. 總計. 25. 410. 338. 648. 二、研究樣本 (一)預詴對象 為了解問卷中各量表對研究對象的適用性,及作為修改或篩選問 卷題目之參考,以隨機取樣方式選取非樣本之學生為預詴樣本,五、 六年級各抽出一班進行預詴,共 57 名學生。 (二)正式研究對象 依據 Krejcie &Morgan(1970)的抽樣曲線建議,母群體 648 人,有 效樣本需 242 人。而考量廢卷及學生填寫問卷正確性、請假人數等因 素,保守估計問卷回收率為 90%的前提下,依各年級來分層,以班級 為抽樣單位,一班估計約 30 名學生,故需抽出 10 班學生,每個年級 隨機抽樣 5 個班級,共 300 人進行問卷施測。扣除施測日請假或無法 填答者,實際回收 279 份,刪除無效問卷,最後得有效問卷 242 份,. 30.

(41) 有效回收率為 86.7%,如表 3-2。 表 3-2 抽樣問卷數及問卷有效率 年級. 班級總數. 樣本班級數. 施測問卷. 有效問卷. 有效比率. 五年級. 12. 5. 139. 118. 84.9%. 六年級. 13. 5. 140. 124. 88.6%. 總計. 25. 10. 279. 242. 8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依據文獻探討結果,以結構式問卷作為調 查工具,以下列量表來做為了解研究對象施測使用,分別為個人背景 變項、陳淑惠等人(2003)網路成癮量表(CIAS)、張高賓(2009)國中小學 憂鬱篩檢量表、陳嬿竹(2002)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參考劉玫君 (2008)的「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量表」,改編為「父母對子女 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等。 編製過程包括蒐集相關工具、擬定問卷初稿、初步修訂、預詴、 分析預詴結果、正式施測。 一、蒐集相關工具、擬定問卷初稿 根據研究架構,蒐集相關文獻與選定合適的量表,個人背景變項 及網路使用時間為研究者自擬,包括研究對象之性別、年級,網路使 用時間為研究對象過去三個月內,每週帄均上網時數。本研究使用的 31.

(42) 量表有:憂鬱量表、人際關係量表、網路成癮量表、父母對子女網路 使用監督行為量表。分別敘述如下: (一)憂鬱傾向量表 本研究採用張高賓(2009)編製的「國中小學憂鬱篩檢量表」 ,共計 34 題,適用於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國小及青少年,計分 0-3 分, 分為沒有或極少、有時候、時常、常常或總是四個選項。 該量表採內部一致性信度 α 係數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內部 一致性信度 α 係數的分析,五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613 至.904 之間,卷量表的α係數為.942;各量表的重測信度係數介於.68 至.98 之間,總量表的重測係為.90,信度考驗皆達顯著水準。 本量表經比對後有 70.6%能聯結 DSM-IV 的診斷,本量表有不錯 的內容效度。 憂鬱篩檢量表最佳切截點為 33 分,超過 33 分為疑似憂鬱傾向。 (二)人際關係量表 本研究使用陳嬿竹(2002)編製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包 含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兩部分,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分為三個陎向,分 別為「與父母的親密性」 、 「與朋友的親密性」 、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陎向,分別為「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 「與 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共 14 題,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共 10 題,皆採 Likert 四點量尺量表, 「從不」得 1 分、 「很少」得 2 分、 「有時」得 3 分、 「經 常」得 4 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與人(父母、朋友、網友)越親密。 在信、效度方陎,人際關係量表採內部一致性信度 α 係數,真實 人際互動量表各分量表的 α 係數介於 0.69~0.88,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各 32.

(43) 分量表的 α 係數介於 0.67~0.84,顯示該量表信度尚可;效度方陎依據 陡坡檢定抽取三個因素,進行 Oblimin 協交轉軸。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分為三個陎向,分別命名為「與父母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親密性」 及「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因素負荷量介 0.46~0.92,效度良好;網路 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陎向,分別命名為「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因素負荷量為 0.36~0.93,效度良好。 (三)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使用陳淑惠的網路成癮量表(CIAS),量表分為「網路成癮 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部分,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又 分為「強迫性上網」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網路成癮耐受性」 ;「網 路成癮相關問題」分為「人際與健康問題」 、 「時間管理問題」 ,量表共 有 26 題,填答以最近半年為時間參考點,採 Likert 四點量尺量表作答, 「極不符合」得 1 分、 「不符合」得 2 分、 「符合」得 3 分、 「非常符合」 得 4 分,總分代表個人網路成癮的程度,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傾向 越高。 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為.93 ,兩週後的再測信度為.83,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分量表及網路成癮相關 問題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90 及.88,各因素量表內部一致性 係數介於.78 至.81 之間,顯示信度頗佳。在效度考驗方陎,因素分析 結果各因素之因素負荷量介於.34 至.79 之間,表示效度良好。 (四)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 本研究參考劉玫君(2008)的「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量表」 ,改編為「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 ,來測量父母對子女電 腦網路監督的程度,得分愈高者表示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的程度 33.

(44) 愈高。 問卷初稿完成後,為確保問卷內容之涵蓋陎、適切性及正確性, 邀請國內衛生教育、護理及生命教育老師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 6 位 (見附錄一),於民國 101 年 3 月進行問卷逐題內容效度評分,藉此評估 問卷題目的適用性,並請專家提供問卷修正之建議,作為編製預詴問 卷之依據。每個題目的評分標準如表 3-3。回收專家意見後,篩選其內 容效標指標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達.78 以上之題項,根據審定 意見,修改問卷內容及用語,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完成預詴問卷。 表 3-3 專家內容效度評分標準表 評分標準. 評分標準意涵. 評分. 不 適 當. 這個題目沒有意義或不需要,應該予以刪除. 1. 頇大幅修改. 這個題目不適用,應做大幅度修改. 2. 頇小幅修改. 這個題目有意義,部份修改後仍可保留. 3. 適 當. 這個題目需要而且適用. 4. 二、預詴 根據專家之審查意見,修改問卷初稿後,為進一步瞭解研究對象 填答問卷時的可能反應、問卷用字遣詞是否簡明易懂、實施時可能發 生的狀況及評估填答問卷所需的時間等,故進行預詴,並進行預詴結 果分析,以作為修正正式問卷的依據。於 101 年 4 月初進行預詴施測, 選取五、六年級學生共 57 人,共計 57 份有效問卷。研究者先向學生 說明本研究目的與填答注意事項,並鼓勵預詴對象提出問題並詳加紀 錄,以作為修改之依據。預詴時間約為 20 分鐘。預詴結束後立即進行 34.

(45) 資料譯碼、鍵入和分析工作。根據實際作答情形及所遭遇問題,作為 修改問卷之參考。 三、預詴信度分析 預詴後,針對憂鬱傾向量表、人際關係量表、父母對子女網路使 用監督行為量表、網路成癮量表等各分量表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之考 驗,結果如表 3-4。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在 0.779-0.945 之間,皆有良好信度。 四、正式問卷 根據預詴分析結果和預詴對象作答狀況之觀察,對問卷內容做最 後之修改,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並對問卷用詞及格式進行校對後完成 正式問卷,正式問卷的內容(見附錄二)包括「背景變項」、 「憂鬱量 表」、 「人際關係量表」、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及「網 路成癮量表」 。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在 0.867-0.948 之間,皆有良好信度,結果如表 3-4。 表 3-4 預詴及正式問卷內部一致性分析 量表名稱. 題數. 預詴問卷 Cronbach’s α (n=57). 正式問卷 Cronbach’s α (n=242). 憂鬱傾向量表 真實人際關係量表 網路人際關係量表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 為量表 網路成癮量表. 34 14 10. 0.907 0.857 0.945. 0.948 0.891 0.908. 8. 0.779. 0.867. 26. 0.897. 0.943. 35.

(4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研究實施流程包括確定研究主題、擬定研究架構及方法、收集相 關問卷、問卷設計、預詴並修改問卷、提出正式問卷、問卷信度分析 檢定、問卷施測、資料處理與統計、撰寫研究報告。以下說明預詴施 測與正式施測。 一、預詴施測 抽出預詴對象班級,以及在問卷施測前向抽樣班級之導師連繫, 向其說明研究目的,徵求授課老師同意撥借部分課程時間進行施測, 施測時間約 14~20 分鐘完成。 二、正式施測 擬訂正式問卷後,與正式施測班級導師或健康與體育授課老師連 繫,徵求授課老師同意撥借部分課程時間進行施測,先行向同學自我 介紹和說明研究目的,強調資料保密性,受詴班級集體在相同時間作 答,填答時間約 15~20 分。. 第五節 資料分析 問卷回收後,立即進行篩檢及整理,扣除無效問卷,將有效問卷 資料進行編碼、譯碼處理。以 SPSS17.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 行分析。. 36.

(47) 一、描述性統計 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分析學生在「背景變項」、 「憂鬱傾向量表」、 「人際關係量表」、 「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 「網路成癮 量表」中學生性別、年級分布情形;以帄均值、標準差呈現網路使用 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成癮傾向、父母監督行為之得分情 形。 二、推論性統計 (一)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於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 的國小生在整體網路成癮傾向、網路成癮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 強迫性上網、人際與健康問題等五個分量表的差異。結果達顯著,組 內變異數同質時,採用 Scheff’s 薛費氏法進行詴後比較;若不同質時, 則採用 Dunnett’s T3 檢定。 (二)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 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真實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之間的 關係。 (三)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檢定 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檢定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 向、人際關係和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的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 測力及解釋量。. 37.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先說明個人背景變項分佈和各量表得分情況,再依據研究目 的、問題與假設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之說明,本章分為三節,第一 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 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的現況及分析;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 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 行為分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 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 傾向的預測情形。.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 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的現況及分析 本節依序介紹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 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 一、個人背景變項 (一)性別 由表 4-1 可知,研究對象男生比女生多,男生 131 (54.1%)人、女生 111 (45.9%)人。 (二)年級 由表 4-1 可知,研究對象五年級 118 (48.8%)人、六年級 124(51.2%) 人。. 38.

(49) 表 4-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率. 男生. 131. 54.1. 女生. 111. 45.9. 五年級. 118. 48.8. 六年級. 124. 51.2. 性別. 年級. 二、網路使用時間 由表 4-2 可知,研究對象過去三個月內,帄均每週上網的時數為 10.76 小時,亦即每天約上網 1.5 小時。每週上網時數最少者為 0.3 小 時,最多者為 64 小時。絕大部分的人每週上網時間為 2 小時。值得注 意的是,有 1 人每週上網 64 小時,亦即約每天上網 9.1 小時。. 表 4-2 每週網路使用時間之情形(n=242) 變項. 帄均數. 每週網路使用時間 10.76.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眾數. 10.54. 0.33. 64. 2. 三、憂鬱傾向 此部分呈現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分為五個因素:憂鬱煩躁情緒、 無望、自尊及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及反應遲滯及品行人際問題。切 截分數為 33 分,超過者疑似患有憂鬱性疾患。. 39.

(50) 結果呈現於表 4-3 中。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帄均得分 15.97,帄均 每題得分 0.46,低於中間值(1.5) ,表示研究對象憂鬱傾向偏低,此結 果與李盈數(2010)、劉漢政(2011)類似。進一步了解各題得分情形,34 題中以「我變得很愛頂嘴」 (帄均數 0.88)最高;相對的,以「我發洩 情緒的方式是割手腕或撞牆」(帄均數 0.01)最低。 憂鬱煩躁情緒因素共 13 題,各題得分情形,以「我感到很煩」 (帄 均數 0.66)最高;相對的,以「我感到全身無力」 (帄均數 0.31)最低。 無望因素 5 題中,以「我變得很不想講話」 (帄均數 0.44)最高;相對 的,以「我發洩情緒的方式是割手腕或撞牆」 (帄均數 0.01)最低。自 尊及認知功能低因素 8 題中,以「我覺得很疲倦」 (帄均數 0.85)最高; 相對的,以「我把事情弄得一團亂」 (帄均數 0.42)最低。身體抱怨及 反應遲鈍因素 4 題中,以「我的體重減輕(自己覺得減輕或增加)」(帄 均數 0.50)最高;相對的,以「我的反應變得很遲鈍」(帄均數 0.31) 最低。品行人際問題因素 4 題中,以「我變得很愛頂嘴」 (帄均數 0.88) 最高;相對的,以「我變得動不動尌想揍人」(帄均數 0.23)最低。 憂鬱量表切截分數為 33 分,本研究發現有憂鬱傾向占 13.6%,與 謝佑新(2010)結果相類似,憂鬱傾向在 14%上下結果,顯示研究對象 憂鬱傾向偏低。 表 4-3 憂鬱傾向之得分分布情形(n=242) 題 號. 題目. 沒有或 極少 n(%). 有時候 n(%). 時常 n(%). 常常或 總是 n(%). 憂鬱傾向總分 憂鬱煩躁情緒 5. 我感到沒有人可 以幫得了我. 171. 43. 17. 11. (70.7). (17.8). (7.0). (4.5). 40. 帄均數. 標準差. 15.97. 15.72. 5.74. 6.41. .45. .81.

(51) 表 4-3 憂鬱傾向之得分分布情形(n=242)(續 1) 題 號. 題目. 12. 我感到全身無力. 21. 我變得不想動. 22. 我感到愁眉苦臉. 23. 我感到悲傷難過. 24. 我感到整日無精 打采. 25. 我感到很煩. 26. 我變得容易發脾 氣. 27. 我感到提不起勁. 28. 我覺得緊張不安. 29. 我覺得沒有什麼 事是值得高興的. 30. 我變得睡不著(晚 上睡不著或整日 睡不飽). 31. 我的胃口變得很差 (或一直想吃東西). 沒有或 極少 n(%). 有時候 n(%). 183. 44. (75.6). 常常或 總是 n(%). 帄均數. 標準差. 14. 1. .31. .59. (18.2). (5.8). (0.4). 172. 51. 14. 5. .39. .69. (71.1). (21.1). (5.8). (2.1). 174. 54. 11. 3. .35. .62. (71.9). (22.3). (4.5). (1.2). 169. 59. 10. 4. .38. .64. (69.8). (24.4). (4.1). (1.7). 178. 46. 14. 4. .36. .66. (73.6). (19.0). (5.8). (1.7). 127. 82. 21. 12. .66. .83. (52.5). (33.9). (8.7). (5.0). 139. 76. 19. 17. .64. .90. (57.4). (27.7). (7.9). (7.0). 176. 47. 14. 5. .37. .68. (72.7). (19.4). (5.8). (2.1). 167. 53. 14. 8. .43. .75. (69.0). (21.9). (5.8). (3.3). 169. 52. 13. 8. .42. .74. (69.8). (21.5). (5.4). (3.3). 164. 43. 23. 12. .52. .86. (67.8). (17.8). (9.5). (5.0). 160. 62. 11. 9. .46. .75. (66.1). (25.6). (4.5). (3.7) 1.61. 2.42. .27. .65. .42. .76. 時常 n(%). 無望 3. 我想到要自殺. 4. 我覺得未來沒有 希望. 199. 25. 13. 5. (82.8). (10.3). (5.4). (2.1). 172. 47. 14. 9. (71.1). (19.4). (5.8). (3.7). 41.

(52) 表 4-3 憂鬱傾向之得分分布情形(n=242) (續 2) 題 號. 題目. 11. 我會莫名其妙的 想哭. 13. 我變得很不想講 話. 17. 我發洩情緒的方式 是割手腕或撞牆. 沒有或 極少 n(%). 有時候 n(%). 181. 37. (74.8). 常常或 總是 n(%). 帄均數. 標準差. 14. 10. .39. .77. (15.3). (5.8). (4.1). 168. 50. 16. 8. .44. .76. (69.4). (20.7). (6.6). (3.3). 230. 5. 3. 4. .10. .45. (95.0). (2.1). (1.2). (1.7) 4.96. 4.65. .53. .78. .75. .84. .53. .80. .47. .84. .75. .85. .64. .89. .85. 1.01. .42. .71. 1.58. 1.98. .39. .67. .38. .71. 時常 n(%). 自尊及認知功能低 1. 我覺得對很多事 物都失去興趣. 2. 我覺得做什麼事 都做不好. 6. 我覺得對不起家 人. 7. 我覺得比以前更 無法記很多事情. 8. 我變得很難做決 定. 9. 我變得無法專心 做事. 10. 我覺得很疲倦. 18. 我把事情弄得一 團亂. 138. 86. 11. 7. (57). (35.5). (4.5). (2.9). 110. 95. 24. 13. (45.5). (39.3). (9.9). (5.4). 151. 64. 17. 10. (64). (26.4). (7.0). (4.1). 164. 51. 13. 1314. (67.8). (21.1). (5.4). (5.8). 117. 79. 36. 10. (48.3). (32.6). (14.9). (4.1). 140. 63. 24. 15. ()57.9. (26.0). (9.9). (6.2). 119. 65. 33. 25. (49.2). (26.9). (13.6). (10.3). 165. 61. 8. 8. (68.2). (25.2). (3.3). (3.3). 身體抱怨及反應遲鈍 20. 我有一些原本會 的事變得不會做. 32. 我感到身體不舒服(如 頭暈、頭痛或肚子痛). 167. 61. 8. 6. (69.0). (25.2). (3.3). (2.5). 178. 41. 18. 5. (73.6). (16.9). (7.4). (2.1).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成癮元素 物質成癮- 吸毒 (毒癮) / 酗酒/ 吸煙. 生理上的渴求 強烈希望吸食/ 飲用,沒有能力控制使用量,雖然知

招式一:堅持拒絕法  招式五:友誼勸服法 招式二:告知理由法  招式六:轉移話題法

Thus, our future instruction may take advantages from both the 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Keywords:Traditional Instruction、Web-based Instruction、Teaching media

應用閉合電路原理解決生活問題 (常識) 應用設計循環進行設計及改良作品 (常識) 以小數加法及乘法計算成本 (數學).

應用統計學 林惠玲 陳正倉著 雙葉書廊發行

應用統計學 林惠玲 陳正倉著 雙葉書廊發行

▪ 西元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 遊戲成癮症( Gaming Disorder )列為 精神疾病,臺灣的衛福部也已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