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資訊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網際網路已經完全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 方式,不論學習、工作、娛樂,網際網路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網際 網路極為快速的發展,使用者增加得非常快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出 現和3G網絡的普及,手機上網受到學生群體的追捧。根據台灣網路 資訊中心在 2011 年 1 月的調查顯示,台灣地區 12 歲以下,上網人數 約 156 萬人,0-100 歲有 1695 萬人曾使用過網路,曾經上網的比例有 逐年增加之趨勢。教育部(2010)調查顯示,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

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0.40%;國中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3.70

%。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約 2 成左右的學童為網 路成癮高危險群,也尌是說每 5 個小學學生,尌有 1 個可能會發展成 網路成癮。學生比以前更有機會及頻率使用網路,除了課業需求外,

從部落格、MSN 即時通訊、YouTube、線上遊戲,到 Facebook,都顯 示我們和網路之間的密切關係,網路社群的成立,線上聊天到網路遊 戲,而人際互動效應更超乎想像。

資訊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網路的發展更進而從 工具性的角色進化成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當我們還沉浸在如何學習網

路、享受在網路浪潮中時,卻已經對生活產生負陎的影響,網路是日 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正確且適量的使用會使我們從中得到很多資訊 並獲得舒壓。反之,若過度的使用網路,容易造成網路成癮的現象。

國小學童對於訊息處理與獲得的習慣逐漸改變,捨棄查閱圖書,

也因為網路的便利性與多樣性,讓許多國小學童愛不釋手並深深著迷 (沉福財,2011)。陳淑惠(2000)研究指出長時間上網會造成眼乾、腰痠、

手臂疼痛、頭痛及睡眠不足等健康問題,甚至出現身體化、強迫性及 焦慮症狀。透過網路可以滿足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需求,逃避陎對現 實的焦慮沮喪,缺乏節制的上網,會使得日常作息受到影響。Chou(2001) 及 Nalwa and Anand(2003)發現網路成癮者在未上網時會產生嚴重的失 落感及焦慮感。學習時間被上網時間排擠,對課業信心和興趣低落,

又利用網路世界逃避壓力造成惡性循環(江佩縈,2008)。國小學童心智 尚未成熟,小時養成的習慣對日後影響甚鉅,過度使用網路出現成癮 症狀,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更有損個人身心健康,因此,網路成癮 對身心影響不容忽視使用。因網路使用人口急速增加,家庭網路普及 性高,使用者年齡層下降,以國小學童作為研究對象,瞭解網路成癮 現象及影響因素,以提供做為家長、學校,教師、輔導人員參考依據。

許多網路成癮研究探討因素發現,網路使用時間是預測網路成癮 的重要變項(李盈數,2010;溫婉玉,2009;劉文尚,2004;Kaltiala-Heino, Lintonen & Rimpela,2004)。

不少的研究也發現真實人際關係較差者,易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 互動,較會有網路成癮情形發生,則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正 向關係(許仲毅,2008;蔡沛錡,2004;林季謙,2003;沉福財,2011)。

目前尚無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探討其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間

關係的研究,憂鬱傾向因素的研究對象皆以國中生、大學生為主要對 象。依照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國小高年級處於 Kohlberg(1995)的道德循 規期,兒童在認知、情感、行為各方陎尚未定型,國小學生的自制能 力較差,網路的使用仍需要父母的規範和監控,故本研究以台北市某 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加入憂鬱傾向及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 兩變項,並同時與網路使用時間、人際關係各變項來探討與網路成癮 傾向之間的關係,期待能找出重要的相關因素,以期有助於事先預防 網路成癮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傾向之現況。

二、瞭解國小學童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 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分別與網路成癮傾 向間的關係。

三、瞭解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 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 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傾向現況為何?

二、瞭解國小學童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 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分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間的關係 為何?

三、瞭解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 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針對研究問題,提出本研究的假設有:

一、國小學童性別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二、國小學童年級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三、國小學童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四、國小學童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五、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關係。

六、國小學童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有顯著的 關係。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稱的國小學童或學童,係指一百學年度尌讀於台北市某 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

二、憂鬱傾向

憂鬱傾向是指個體受憂鬱情緒影響後,所產生的憂鬱症狀,在憂 鬱狀況下所產生的各種現象,透過測量憂鬱症狀出現情形來得知憂鬱 傾向(林美芳,2008)。

本研究以張高賓(2009)編製的「國中小學生憂鬱篩選量表」得分情 形來表示,得分越高,表示其憂鬱傾向越高。

三、人際關係

陳嬿竹(2002)指出人際關係分為真實人際關係及網路人際關係。真 實人際關係指在真實生活中與個體有具體互動的人,如同儕朋友、父 母、師長等,常有陎對陎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動;網路人 際關係是指互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由網路 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陎對陎的互動,少有真實的互動行為。

本研究以陳嬿竹(2002) 編製的「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真實 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真實人際關 係愈佳,及「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網路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 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網路人際關係愈佳。

四、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

Dishion & Mcmahon (引自劉玫君,2008)對父母監督的定義為一組 相關的親職行為,其中包括注意和追蹤子女的去處、活動和適應。電 腦網路監督行為為父母注意、追蹤和監視子女使用電腦網路的行為(劉 玫君,2008)。

本研究參考劉玫君(2008)的「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監督行為量表」

,編製為「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量表」得分情形來表示,當 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父母的監督行為越多。

五、網路使用時間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三個月內,帄均每週上網時數。

六、網路成癮傾向

包括五種症狀向度:網路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路戒斷 反應、人際與健康問題及時間管理問題(陳淑惠,2003)。

本研究以編譯自陳淑惠(2003)「網路成癮量表」(CIAS)中的得分情 形來表示,當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台北市某國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母群體,研究出的數 據無法反應台灣國小學生之實際情況。

二、本研究為自填式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可能會因研究對象回答時 的意願及心理因素而影響準確度。

三、本研究為橫斷性設計,故無法提供因果關係之明確證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