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

(一) 教師教學方面

以下針對本次的研究結果,對教師在進行類似教學活動時有幾項建議,畢竟教師的 專業素養決定學生學習的成效:

1. 天文知識:國小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大多由擔任行政工作之教師授課,而擔 任行政工作之教師並非都是自然科相關科系畢業,且在師資培育時也少有接受 完善天文教育,在天文方面之學科教學知識大多是不足的,因此協助科學教師 建構完整的天文知識、培養國小教師的科學認知與能力、提升其對天文教學的 熱誠與信心是必要的。如:多閱讀科普文章及書籍、多參加天文研習活動、與 同年段教師多研討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等。

2. 資訊素養: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促使教師必頇改變長久已來的教學模式,融 入資訊科技已是趨勢,擁有資訊的基本能力是必要的。又網路資源何其豐富,

教師如何取捨與運用亦是一門大學問。透過研習、教師工作坊、教案比賽、線 上學習……等各種方式,教師們互相切磋激勵,提升教師資訊方面專業素養,

讓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成為其基本能力之一。教師的教學網頁或部落格,更 是一個教師間或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帄台,教師應針對課程主題定期更新並搜尋 適合的話題,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 探究教學: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容易變得被動、不重思考歷程,較缺乏批判思 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教育部(民 92、97)之課程綱要提及教師應安排時間使 學生從事延伸性的探究活動。鼓勵做課外的主題研究,以使學生獲得深切探索 科學的機會。創設科學的社團、研討會、科學營等,以促進探究的風氣。但大 部分教師對實施探究教學望之卻步,對於協助學生發展恰當的科學探究感到困 難,其常見的理由有(Lawson, 1995):時間與精力、教學進度太慢、學生的不成

63

熟、教學習慣……等,但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端看教師是否有教學熱忱。

剛開始實施探究教學,應從「引導式」的小單元或小活動開始實施,第一步總 是充滿不安的,老師們一旦踏出第一步後,將會發現其實不是那麼困難或是會 增加自己和學生很多的負擔,反而會發現學生是很有潛力的,能投入地、自主 地進行探究(陳美玲、王淑琴,民 93)。楊秀停、王國華(民 96) 體悟到學生探 究能力不足並非是最重要關鍵點,反而是教師的引導及活動安排足以引領學生 達成任務。教師在探究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面對不同特質的學生時,教 師必頇有不同的協助方式,發展不同特質學習者的探究教學策略,是一項必頇 施行的工作(Schwarz & Gwekwerere, 2007)。Williams(2008)也指出教師需要 多次重複相同課程經驗,可使學生得到較佳的學習成效,所以可與同年段教師 合作,擬定完整的計劃,相信只要願意多嘗詴幾次,一定會發現它的重要性,

也能事半功倍。

4. 網路教學資源:國內的科學教師教學用的網路資源分布在各處,如:亞卓巿、

各縣巿的教學資源網,造成選用的困難,花費的時間精力都不少,應將之整合。

如:美國的 NSDL 網站或美國網路科學探究課程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WISE] )。張欣怡(民 98)即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科技促進 科學學習中心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 [TELS] Center)引進兩 個 WISE 課程,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美國 WISE 網路科學探究課程對多數(近 80%)之學生之科學概念與探究能力的發展有顯著助益。國內類似之網路科學 探究課程收錄於教育部六大科學教育學習網,國內科學教師應妥善運用之。另 外可更進一步培養學生透過網路探究,加強自我學習能力(李祈仁、許祐毓、蔡 華齡、丁孋纓&林建仲,民 92),在黃萬居(民 91)翻譯之〝自然科學教育: k-9 以

「發現為基礎」的教材教法〞一書中提供了許多科學網路探究的範例,教師可 參考之。

5. 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為了本次的研究,研究者建置一 Moon 部落格,將上課教

64

材及相關資源皆連結其中,方便於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亦提供學生一個自由探 究的場所。但詢問之後發現,大部分學生在下課後不是上安親班、才藝課或稱 功課太多沒時間,就是被家長禁止使用電腦,能在課後到老師的部落格探尋求 知的學生少之又少,真感嘆如此的景象。其實在學期初已告知學生網址,但未 清楚讓家長了解,所以應該在期初寫給家長一封信,讓家長認同並協助指導孩 子,培養孩子的資訊素養,並告知遇到問題時,可於部落格上直接回應,加強 師生間的互動,學生更可彈性地依自己的時間與興趣進行學習,學習效果肯定 大大提升。

65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 探究教學模式:本次研究配合月亮單元以網路資源融入探究教學,若是其他單 元動手做實驗較多時,建議可嘗詴將課本的實驗活動改編為探究模式,讓學生 發現問題、自行擬定研究步驟、獲得結果,逐一開放探究的層次,且連續多次 的探究活動,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更進一步可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的層次,

進行WebQuest教學模式;另外,本次研究是採個人探究學習的模式,若改以合 作式的學習,在各方面的表現是否不同亦值得研究。

2. 研究對象:本次參與研究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探究教學模式,故學生對探究學習 的不熟悉、及其探究能力的培養對教師來說是一大負擔,若在進行正式研究前 能先以其他單元做嘗詴,學習效果會更好,畢竟學生之探究能力並非能在一朝 一夕間培養成的 。另外帄時學生使用網路的目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其結果,值得 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而不同特質的學習者適合哪一種形式的探究學習亦是值得 研究的方向。

3. 評量工具:本研究之評量工具為自編月相概念成就測驗,且皆為單選題,學生 容易因不了解而瞎猜,影響研究結果。建議可設計應用「概念圖」在學生學習 月相概念之教學方案,並輔以訪談方法,可對學生在月相概念的建立有更明確 的分析。甚或配合記事管理軟體,如:Xmind心智圖軟體、Freemind心智圖軟體、

流程圖軟體等協助學生釐清科學概念,教師更可藉由學生繪製之概念圖了解其 理解的多寡及科學概念之正確性。

66

參考文獻

外文

Bybee, J. W., &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 25 (8), 36-37.

Bell, R. L., Smetana, L., & Binns, I. (2005). 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72(7), 30-33.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BSCS. (2005). Doing Science: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

Bybee, R. W., Taylor, J. A., Gardner, A., Van Scotter, P., Carlson Powell, J., Westbrook, A., et al.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and effectiveness.

Colorado Springs, CO: BSCS.

Bybee, R. W. (2009).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21 ST CENTURY SKILLS. Presentation for The National Academies, Washington, DC.

Colburn, A. (2006). What teacher educators need to know about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ewey, J.[1933(1910)]. How we think. Lexington, MA: D.C. Heath.

Diekema, A. R., Leary, H., Haderlie, S., & Walters, C. D. (2011). Teaching Use of Digital Primary Sources for K-12 Settings. D-Lib Magazine, 17(3), 4.

Furtak, E. M. (2006). The problem with answers: An exploration of guided 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90(3), 453-467.

Hew, K. F., & Brush, T. (2007).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5(3), 223-252.

Hubbard, L. (2008). Bringing Moon Phases Down to Earth. [Article]. Science &

Children, 46(1), 40-41.

Ikpeze, C. H., & Boyd, F. B. (2007). Web-based inquiry learning: Facilitating thoughtful literacy with WebQuests. The Reading Teacher, 60(7), 644-654.

Large, A., Beheshti, J., & Rahman, T. (2002). Design criteria for children's Web portals:

The users speak ou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2), 79-94.

67

Lawson, A. E. (1995).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lewellyn, D. (2005). Teaching high school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A case study approach: Corwin Press.

McArtbur, D. (2008).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Shaping Education's Cyberinfrastructure. Computer, 41(2), 26-32.

NRC.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Schwarz, C. V., & Gwekwerere, Y. N. (2007). Using a guided inquiry and modeling instructional framework (EIMA) to support preservice K 8 science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91(1), 158-186.

Toomey, D. (2010). Th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STEM Resources for the 21st-Century Learner. [Article]. School Library Monthly, 27(2), 54-56.

Trundle, K. C., Atwood, R. K., & Christopher, J. E. (2007).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Standards-based Lunar Concepts.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9(5), 595-616.

TURKMEN, H. (2009). An effect of technology based inquiry approach on the learning of "Earth, Sun, & Moon"subje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Pacific Forum on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ang, T., Wang, K., Wang, W., Huang, S., & Chen, S. (2004). Web 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es (WATA)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 59-71.

Wilson, C. D., Taylor, J. A., Kowalski, S. M., & Carlson, J. (2010). The relative effects and equity of inquiry based and commonplace science teaching on students' knowledge,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7(3), 276-301.

Williams, M. (2008). Moving technology to the center of instruction: How one experienced teacher incorporates a web-based environment over tim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7(4), 316-333.

中文

于雅森(民 99)。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68 Learning Science.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王祥朝(民 93)。國民小學有關月亮單元的教學困境與解決對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69 專題研究計劃期末報告 NSC 93-2511-S-153-004。台北,台灣: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

70

71

年度成果文集,138-142。

廖家瑜(民 100)。利用紙筆與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學童在月亮數位遊戲學習之成效。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劉世雄(民 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

60-66。

劉明洲、周慧蘭 & 楊倍箕(民 94)。數位典藏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網站之發展與 應用。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99-118。

蔡執仲、段曉林& 靳知勤(民 96)。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響 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鄭麗玉(民 89)。認知與教學。臺北市: 五南。

潘淑琦、黃秀霜(民 10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 與省思。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3,27-40。

盧秀琴、何孟哲(民 98)。如何協助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中華民 國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586-592。

賴昱霖 (民 96) 。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 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雲林縣。

賴瑞芳(民 91)。小學生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自然 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賴慶三、吳正雄(民 94)。國小學童天文實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 報,18(1),59-86。

謝州恩、吳心楷(民 94)。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究。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50,55-84。

顏弘志(民 93)。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資料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3。

鐘建坪(民 99)。引導式建模探究教學架構初探。科學教育月刊,328,2-18。

鐘建坪(民 99)。引導式建模探究教學架構初探。科學教育月刊,328,2-1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