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文獻探討

2.2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2.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

王全世(民89)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 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 序(Process),在任何時間及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

徐新逸(民92)則從狹義和廣義來詮釋資訊融入教學,認為狹義的解釋是應用資訊 科技的技術,廣義的解釋則是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科學方式,以達成學習目標,並提 供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歷程,以增進較佳的教與學之成效。

沈中偉(民94)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係指將資訊科技運用於課程與教學中,讓 資訊科技成為教學、學習、問題解決以及傳遞訊息的工具。教師秉持教學理念、教學理 論,配合學生的特性、需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以及整合最 適用之電腦網路科技或教學媒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15

許志賢(民94)則歸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可從表2-3中的幾個面向談貣:

表2-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歸納(許志賢,民94)

項 目 內 容

就教學目標而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在學科的學習,在教學過 程中師生運用電腦提供的功能去建構教與學之活動,進而達 到教學目標。

就教學時機而言 資訊融入教學並無確切時機,而是必頇考量教學內容及學生 需求,並思考教學之適切性、需求性與可行性,以容易達成 課程目標為最佳教學時機。

就教學方式而言 教學已不單單是講述、灌輸、單向模式,而是充份與網際網 路等科技巧妙結合與融入,運用多元而豐富的教學模式。

就教學活動而言 教學活動不限定是否必要使用資訊科技,假使不使用資訊科 技也可以,但如果使用資訊科技則可加速教學活動的可能 性,並促進教學及學習成效。

就教學工具而言 無論是教師或學生將認為資訊科技是教學或學習上不可或缺 的工具,並利用課程設計、教材改編與教學情境佈置來培養 及加強學生在資訊科技的素養。

就教學重心而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主要重心是在學科領域的教學與學習,

而不是資訊科技。也就說資訊科技是教學的背景,不是教學 主題,資訊科技必頇融入課程教材之中。

Hew & Brush( 2007)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指的是將資訊科技設備融入於教學活動 中,使得資訊科技與學科領域能有效的整合,讓資訊科技成為一項有力的教學與學習工 具,其中所謂的資訊科技設備是指與電腦科技相關的設備,例如:電腦硬體、軟體、或 是網際網路等設備(引自盧秀琴、何孟哲,民98)。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指的是教師依據其教學目標、能力指標及學生能

16

力、需求,運用電腦教學媒體、網際網路等科技設計課程、編寫教材,並巧妙結合與融 入在教學中,甚至在任何時間及地點,藉由資訊科技幫助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以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2.2.2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目的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真正內涵是教育理念與教學法的創新。教師運用資訊科技 發展多元、創意的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資訊科技運用的知能,使其 成為資訊社會的公民(王全世,民89;張基成、王秓錳,民97)。

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無疑是要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的成效。教師從事前 的準備、課後作業的練習、評量的實施與統計分析、到教學結束之後的檢討改進、調整 教學內容與進度,都可以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進而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及運用科技與資 訊的能力(王全世,民 89;徐新逸、吳佩謹,民 91)。

2.2.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發展

各國政府為因應全球化競爭,紛紛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列為教育的重點,強調 學校應培養學生資訊科技能力與素養,並積極地在中小學推動資訊科技的應用(王千 倖,民99),如:英國、紐西蘭、澳洲、韓國、香港等地皆將資訊科技列為中小學必修 科目,以資訊科技基本技能及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為重點,從小學開始實施資訊科技 教學(教育部,民97)。

我國自民國86年貣,教育部陸續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 圖以及挑戰2008國家重要發展計畫 -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等。2006年,為帶動未來的 四年資訊教育發展願景,教育部委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資訊學會」著手進行整體規劃,

並費時一年多及動員千餘人共襄盛舉完成了「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並訂定 善用資訊科技、激發創意思考、共享數位資源和保障數位機會等核心理念,企欲四年後,

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增進學習與生活能力、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教學品質,以及教 室能提供師生均等的數位機會(教育部,民97)。

17

相對地,教師之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亦是不容小覷。教師之資訊科技素養、網路資源

應用與教學、教學設計與實施等能力皆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為幫助教師發展資訊科技

應用能力,教育部於2002至2007年間著手建置資訊種子學校及教師社群,2007年透過「中 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表發展計畫」,研擬完成適合國內教師使用的資訊科技素養 自評表(教育部,民97),教師可依評量結果,再進修研習,提升自我的能力。

各國的資訊教育政策均積極推動數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以提升教學品質,並 對數位學習資源庫的內容建置進行品質控管。教育部的六大學習網與學習加油站、各縣 市教學資源網、教育局(處)網站及教科書商網站都是老師們搜尋教學資源的來源(教 育部,民97)。

從相關文獻及分析國內外數位教學資源網站,可發現中小學數位教學資源的數量充 足但卻不易找到;網站及網站中數位教學資源品質管理待加強;國內尚未能充分利用國 外數位教學資源。若透過建置各領域具代表性的網站,設專責專人單位,加強網站內容編

輯、甄選、審稿及評鑑等機制,並鼓勵教師多參考國外的優質數位教學資源,協助老師

解決語言與智慧財產權問題(教育部,民97),必能使教師在應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時,

更得心應手。

2.2.4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方式

資訊科技如何巧妙地融入在教學活動中,端賴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與教學策略結合的 徹底了解,隨著學科、年段、教學環境、學生程度等而有不同的程序或標準(劉世雄,

民89;)。

研究者整理學者們(何榮桂,民91; 沈中偉,民94; 柯重吉,民95; 劉世雄,民89) 提出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有:

1. 單向式的資訊提供傳遞:教師選用現有的多媒體教材,藉由資訊科技提供或傳 遞訊息給學生,屬直接教學法。

2. 資訊的探索與整理:教師提出一個主題,請學生上網搜尋與主題有關之資料,

18

探索、整理、歸納與主題相關之議題,屬發現學習法。

3. 網頁主題探究教學(WebQuest):以建構主義、鷹架理論及合作學習的理論為基 礎,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學習情境的問題,學生運用網際網路上有用的資 源,激發學生透過與同儕間的討論,將新獲得的資訊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理解,

培養利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網頁製作軟體或利用網路現成 的架構、部落格等建置教學網站,包括:課程名稱、教學目標、教學資訊、教 材資源呈現、學生討論區、學生上傳作業、教師回饋、評量等功能,是教師結 合資訊科技設備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進行的學習活動。

5.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善用資訊科技易於存取的特性,利用資訊科技來保存 學習記錄 。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相當多元,包括簡報、動畫、語音、影像、網際網路、互 動式白板等方式,教師可配合自身條件融入各式資訊科技,更應配合課程內容、教學目 標、學生能力以及軟硬體設備加以規劃,審慎從事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學 習效果有效提高,增加學習興趣,培養出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陳芊瑋,98; 葉光城,民 98)。

而本研究配合教學目標、教材特性、學生能力以及教學情境,採用「善用學習理論 建立學習網站」、「資訊的探索與整理」以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量」等策略,上課 前作教材內容分析並架設教學網站,於上課中妥善運用簡報、數位教材,並指導學童藉 由網際網路進行探究活動,包括:同儕間的討論分享、腦力激盪、科學概念的釐清等,

提升學習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