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文獻探討

2.5 月相概念

近年來,科學教育普遍受到「建構主義取向」(Constructivism Approach)的影響,強 調學生是一個能主動建構知識,並能由本身經驗建構出意義的有機體(洪文東,民96)。

因此,教師教學前應先理解學生先期概念及自發性科學概念,提供不同的教材及學習策 略,當學生發生認知衝突,意識到自己的概念不足或和自然現象不一致時,需要以其他 的說法來取代自己原先的想法,因而相信科學的詮釋比他自己的看法更充分、更一致、

更有道理,以達到正確的科學概念學習與意義的建構(鄭麗玉,民89)。

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天文、物理、動植物、化學等皆網 羅其中。四年級學童雖對第一次接觸的天文課程感興趣,但涉及到時間、空間及運動方 面的限制,大多數學生對天文知識感到抽象、困難,常是一知半解。對教學者來說,更 是一大挑戰。以下針對學童月相迷思概念做討論:

2.5.1 迷思概念

洪文東(民96)彙整了數位學者(王美芬、熊召弟、段曉林、熊同鑫,民85;Glynn &

Yeany,1991)的看法,提出此種兒童於接受正式教學前,以自己之想法去解釋所看到的 現象,稱為先期概念(Preconception)或自發概念。且當兒童發現本身所持有的概念與正 統概念不符合時,會相當地堅持,在科學教育上稱其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

2.5.2 月相迷思概念

目前國民小學四年級「月亮」單元的教學目標,包括:觀察月亮的位置及方位,察 覺月亮東升西落的現象;以及長期觀察、記錄月亮的盈虧變化,發現其與農曆之關係。

月亮的教學不應流於知識的灌輸,但「長期觀察」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加上天氣 多變、教學時間無法與每天不同出沒時間的月亮做配合,以致學童在「月亮」單元的學 習大多感到困難。

四年級國小學童容易產生的月相迷思概念,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整理有以下幾點

28

(Hubbard, 2008;Trundle, Atwood, & Christopher, 2007; 呂惠紅,民94; 陳小娟,民95; 賴 瑞芳,民91):

1. 在白天,只有太陽會在天空中運行。

2. 不了解月亮東升西落的移動路徑。

3. 缺乏「月亮出現時間一天比一天晚」的概念。

4. 月相的產生是地球的影子或雲朵遮蔽所致。

5. 不了解月相的週期,誤認一天也會有月形的變化。

6. 對於農曆日期和月相關係感到困惑。

7. 對於月相的變化順序模糊,分不清各月相的不同。

本研究依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設計達到四年級天文單元課程目標之教案,期能 幫助學童獲得正確而有意義的科學概念。

2.5.3 月相迷思概念之相關研究

依下表,可發現近幾年來國內月相迷思概念之研究不少,且分別以不同的教學策 略、教材進行研究,包括:3D虛擬實境網站、角色扮演、模型操作、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的建立、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數位遊戲教學、繪本電子書等策略,其中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研究日益增加,顯現資訊科技在教學中已是不可或缺的。

表2-5:國內研究學者對月相迷思概念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

廖家瑜(民100) 國小四年級 國小中年級學生在進行月亮數位遊戲教學後,以 實作評量或傳統評量測驗學童對月亮單元的學 習成效後測,顯著優異於進行一般教學的學生。

李原富(民99) 國小四年級 分別以電腦動畫、電腦簡報與教學VCD等三種不 同多媒體進行自然領域之月相概念教學,探討其 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

29

吳延慶(民97) 國小中年級 在「探究教學法」之理論基礎下,以十項月亮迷 思概念課程主題為教學內容,以3D虛擬實境網站 為數位傳播工具,完成數位教材。結果顯示採用 教師教學後學生再探究網站之探究式教學法學 習成效較佳。

馬紀楨(民97) 國小四年級 以3D動畫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成 效,發現學童對此均抱持著正向與肯定的態度,

且能提升其立即學習成效,但在保留學習成效則 無顯著提升。

綜觀表2-5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月亮單元教學後,可以發現學生普遍存有許多 月相迷思概念,其發生原因源自學生本身之天文學概念架構發展不完全,甚至教師本身 對日、地、月相對運動概念的不了解,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學習。但是,教師若能設計一 些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資訊融入教學、3D虛擬實境網站、模型操作、或是以探究 為主的教學,學生的月相迷思概念仍能釐清。

因此,本研究運用網路上月相變化之教學資源進行探究教學,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 法及觀察結果,並與同學或教師一貣切磋琢磨,一貣學習成長,期能達到月亮單元之教

學目標。

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