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研究結果

4.1.1 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結果分析

(一)學生學習成就

不同教學法之學習成就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如表 4-1,結果顯示在全部受詴者 53 人

(探究教學組 26 人、直接講述教學組 27 人)之中,「探究教學」組之學習成就後測成 績帄均為 17.81 分,「直接講述教學」組帄均為 15.56 分,即「探究教學」組之學習成 就後測成績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但前測成績亦是「探究教學」高於「直接講述教 學」,因此以前測成績作為共變數,排除前測成績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進一步以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是否達顯著。

首先針對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4-2),考驗結果 F 值為.365,p 值為.549>.05 未達顯著水準,因此符合共變數分析中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得以繼續進行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整體差異考驗(表 4-3)之 F 值為 5.101,p 值為.028(<.05)達顯著水準,顯 示在排除前測成績的影響後,學生在學習成就後測成績會因不同教學方法而有顯著差 異。亦即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月相概念學習成就後測成績上有顯著的差異。

45 表 4-1:不同教學法之學習成就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帄均數 標準差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探究教學法 26 26 15.00 17.81 3.73 4.15 直接講述教學法 27 27 14.59 15.56 4.56 4.58 總和 53 53 14.79 16.66 4.14 4.62

表 4-2:教學方法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1.930E-05 1 1.930E-05 .000 .999 前測成績 553.875 1 553.875 56.778 .000 實驗組別*前測成績 3.557 1 3.557 .365 .549

誤差 477.997 49 9.755

表 4-3:教學方法在後測成績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49.132 1 49.132 5.101* .028 前測成績 561.151 1 561.151 58.265 .000

誤差 481.554 50 9.631

*p<.05

由表 4-4 得知,「探究教學」組的調整後帄均數為 17.643,「直接講述教學」組的 調整後帄均數為 15.714,顯示在排除前測成績的影響後,「探究教學」組後測成績的帄 均數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後測成績的帄均數,換言之,表示探究教學法之受詴者的 學習成就優於直接講述教學法之受詴者的學習成就。接著進行事後比較(表 4-5),結 果亦顯示「探究教學」組的學習成就明顯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帄均數差異為 1.928*。

由結果可知,運用網路資源於探究教學過程中,能增進學童的學習成效。

46 表 4-4:a 因子(組別)調整後的邊緣帄均數

組別 帄均數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限 上限

探究教學法 17.643 .609 16.420 18.866 直接講述教學法 15.714 .598 14.514 16.915 在模式中所顯示的共變量評估:前測成績=14.7925

表 4-5:a 因子(組別)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 組別 組別 帄均數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95%信賴區間

(I) (J) (I-J) 下限 下限

探究教學法 直接講述教

學法 1.928* .854 .028 .214 3.643 直接講述教

學法 探究教學法 -1.928* .854 .028 -3.643 -.214

(二)科學探究能力

不同教學法之科學探究能力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如表 4-6,結果顯示「探究教學」

組之科學探究能力後測成績帄均為 75.77 分,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帄均的 72.11 分;

而前測成績亦是「探究教學」組(帄均 70.00 分)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帄均 67.00 分),因此以前測成績作為共變數,排除前測成績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進一步以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影響是否達顯著。

首先針對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4-7),考驗結果 F 值為 2.809,p 值為.100>.05 未達顯著水準,因此符合共變數分析中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得以繼續進行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整體差異考驗(表 4-8)之 F 值為 5.413,p 值為.024(<.05)達顯著水準,顯 示在排除前測成績的影響後,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後測成績會因不同教學方法而有顯著 差異。亦即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後測成績上有顯著的差異。

47

表 4-6:不同教學法之科學探究能力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帄均數 標準差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探究教學法 26 26 70.00 75.77 11.29 9.56 直接講述教學法 27 27 67.00 72.11 9.41 13.24

總和 53 53 68.47 72.38 10.39 12.57

表 4-7:科學探究能力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175.148 1 175.148 4.025 .050 前測成績 3092.504 1 3092.504 71.068 .000 實驗組別*前測成績 122.220 1 122.220 2.809 .100

誤差 2132.232 49 43.515

表 4-8:科學探究能力在後測成績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244.078 1 244.078 5.413* .024 前測成績 2974.830 1 2974.830 65.977 .000

誤差 2254.452 50 45.089

*p<.05

由表 4-9 得知,「探究教學」組的調整後帄均數為 74.644,「直接講述教學」組的 調整後帄均數為 70.305,顯示在排除前測成績的影響後,「探究教學」組後測成績的帄 均數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後測成績的帄均數,換言之,表示探究教學法之受詴者的 科學探究能力優於直接講述教學法之受詴者的科學探究能力。接著進行事後比較(表 4-10),結果亦顯示「探究教學」組的科學探究能力明顯高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帄 均數差異為 4.339*。由結果可知,運用網路資源於探究教學過程中,能增進學童的科學 探究能力。

48 表 4-9:a 因子(組別)調整後的邊緣帄均數

組別 帄均數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限 上限

探究教學法 74.644 1.324 71.985 77.304 直接講述教學法 70.305 1.299 67.696 72.915 在模式中所顯示的共變量評估:前測成績=68.4714

表 4-10:a 因子(組別)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 組別 組別 帄均數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95%信賴區間

(I) (J) (I-J) 下限 下限

探究教學法 直接講述教

學法 4.339* 1.865 .024 .593 8.085 直接講述教

學法 探究教學法 -4.339* 1.865 .024 -8.085 -.593

(三)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不同教學法之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如表 4-11,結果顯示「探究 教學」組之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帄均為 98.19 分,低於「直接講述教學」組帄 均的 105.48 分;而前測成績亦是「探究教學」組(帄均 95.19 分)低於「直接講述教學」

組(帄均 103.93 分),因此以前測成績作為共變數,排除前測成績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進一步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影響 是否達顯著。

首先針對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4-12),考驗結果 F 值為.539,p 值為.466>.05 未達顯著水準,因此符合共變數分析中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得以繼續進行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整體差異考驗(表 4-13)之 F 值為.035,p 值為.853(>.05)未達顯著水準,顯 示在排除前測成績的影響後,學生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不會因不同教學方法而 有顯著差異。亦即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上未有顯著的差 異。

49

表 4-11:不同教學法之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前後測描述統計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帄均數 標準差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探究教學法 26 26 95.19 98.19 13.01 15.26 直接講述教學法 27 27 103.93 105.48 14.39 14.99 總和 53 53 99.64 101.91 14.29 15.42

表 4-12: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59.548 1 59.548 .491 .487 前測成績 5430.567 1 5430.567 44.802 .000 實驗組別*前測成績 65.355 1 65.355 .539 .466

誤差 5939.452 49 121.213

表 4-13: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在後測成績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依變數:後測成績)

變異來源 型Ⅲ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實驗組別 4.177 1 4.177 .035 .853 前測成績 5655.972 1 5655.972 47.095 .000

誤差 6004.807 50 120.096

*p<.05

4.1.2 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之後,學生之性別對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以及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分析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之差 異情形分析如下表,並整理成表 4-15:

(一)男性:「學習成就」帄均得分 17.67,標準差 4.19;「科學探究能力」:帄均得 分 76.92,標準差 8.50;「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帄均得分 99.50,標準差 17.63。

(二)女性:「學習成就」帄均得分 17.93,標準差 4.27;「科學探究能力」:帄均得

50

分 74.79,標準差 10.59;「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帄均得分 97.07,標準差 13.48。

在了解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 績之後,進一步對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各項後測成績得分情形進行 t 檢定加以考驗,判斷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各項後測成績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由表 4-14 可知,經 t 檢定後,不論 是在「學習成就」(p=.502>.05)、「科學探究能力」(p=.432>.05)、「對電腦輔助教 學態度」(p=.145>.05)上,均未達.05 顯著水準,表示男女學生在其學習成就、科學探 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的表現上並不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4: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之差異 情形摘要表

後測成績 男性(N=12) 女性(N=14)

帄均數 標準差 帄均數 標準差

t 值

學習成就 17.67 4.19 17.93 4.27 .559 科學探究能力 76.92 8.50 74.79 10.59 .398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99.50 17.63 97.07 13.48 -.157

*p<.05

4.1.3 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之後,學生使用網路的頻率對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

能力以及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分析

從表 4-15 得知,學生「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與「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之相關係數分別.112、.187、.436*(*p<.05),只有「對電 腦輔助教學態度」與「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達顯著水準,表示「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與「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有顯著正相關,顯示「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愈高,則其「對 電腦輔助教學態度」的表現愈好。

51

表 4-15:學生使用網路的頻率與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間 之相關分析表

後測成績 學習成就 科學探究能力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使用網路的頻率 .112 .187 .436*

*p<.05

4.1.4 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之後,學生使用電腦的年資對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

能力以及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之分析

從表 4-16 得知,學生「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與「學生使用電腦的年資」之相關係數分別.006、.526*、.602*(*p<.05),只有「學習 成就」與「學生使用電腦的年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學習成就」與「學生使用電腦 的年資」並無關聯性;而「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與「學生使用電 腦的年資」則成顯著正相關,顯示「學生使用電腦的年資」愈高,則其「科學探究能力」、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的表現愈好。

表 4-16:學生使用網路的年資與其學習成就、科學探究能力、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後測成績間 之相關分析表

後測成績 學習成就 科學探究能力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後測成績 學習成就 科學探究能力 對電腦輔助教學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