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

1.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考量時間和抽樣問題下,採用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建議未 來研究者可針對不同年齡層或是身分類別進行研究,將更具代表性,藉以尋求一 普遍性原則。

2.其他影響因素的加入

研究中主要針對現實社會網路以及部落格社會網路與自我概念間的關係探 討,然而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除了社會環境外,仍有其他關鍵因素,舉凡家庭、

身體、能力、心境、情緒等,皆構成個體對自我的看法。而線上與線下不同環境 所區隔開來的二分領域更有交錯影響,使用部落格只是將研究限定在一特定環境 中,未來,新興媒體不斷出現與變革,資訊化是必然的趨勢,了解人們在資訊化 社會下,自我概念的變革與適應將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李逢堅(2001)。青少年網路聊天室使用文化之研究。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會暨學 術研討會論文。

李燕、李浦群(譯)(1996)。人際溝通-修定版。台北:揚智文化。(Trenholm S. &

Jensen A, 1995)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克寰(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Blog Web Log- - Blog 是甚麼碗糕啊?。2008年 10月15日,取自http://www.ebao.us/portal/showcontent.asp?INDEX=2368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4)。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測驗出 版社。

施力群(2004)。想像的觀望:論網誌中(Blog)的自我觀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慧成(2003)。利用網頁資訊建構多階層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網絡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許雅嵐(2001)。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

41-85。

張玉佩(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

新聞學研究,98,1-45。

66

陳麗欣(2000)。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2009 年 2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classroomsocial.com/gas3/morereferance/%A4H%BB%DA%C3%F6

%ABY%BBP%A4H%BB%DA%B7%BE%B3q.htm

陳建勛(譯) (2005)。草根媒體。台北:歐萊禮(Dan Gillmor, 2004)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7)。部落格經營傾向與滿意度調查。2009年1月15日,取 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researchcase/index.html。

黃彥達(2005)。媒體、社群、Blog。數位之牆電子報。2008年10月17日。取自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82。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台北。

葉勇助、羅家德(2001)。虛擬關係是真實關係的鏡射嗎。資訊社會研究,1,33-55。

遠見雜誌(2007)。閱讀大調查。2009年1月15日。取自 http://www.gvm.com.tw/gvsrc/index.asp?page=6 維基百科。網誌作者。2009年1月15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6%B2%E8%AA%8C%E4%BD

%9C%E8%80%85&variant=zh-tw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 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英文部分

Blood, R. (2000) , Weblogs :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In John Rodzvilla(Ed.). we've go blog (pp7-16), Cambridge : Perseus Publishing.

Boyd, D.(2007) ,MacArthur Foundation Series on Digital Learning. Cambridge, MA:

67

MIT Press.

Cooley, Charles Horton. (1902) ,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 Charles Scribne’s sons.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Granovetter, M.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1380.

Herring, S.C. Scheidt, L.A. Bonus, S. Wright, E. (2004), Bridging the gap: a genre analysis of Weblogs. In Proc. HICSS-37,11.

Hourihan, M. (2002).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O'Reilly Network.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and urban situations. Engl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86),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Pattison, P. (1993) , Algebraic Models for Social Network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8

附錄一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2)分數及分量尺題數

成人版 兒童版

效度分數

不一致反應(INC)

9組 10組

自我批評(SC)

8題 8題

故意表現良好(FG)

7題 7題

極端分數(RD)

自我概念量尺

生理(PHY)

14題 12題

道德倫理(MOR)

12題 10題

心理(PER)

12題 11題

家庭(FAM)

12題 11題

社會(SOC)

12題 14題

學業/工作(ACA)

12題 10題

摘要分數

自我總分(TOT) 衝突分數(CON) 補充分數

自我認同(IDN)

自我滿意(SAT)

自我行動(BHV)

69

附錄二

田納西自我概念表剖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