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緒 論

本章僅尌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名詞 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章節進行說明。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誰來我家?逛到尌簽簽吧!」、「無名人氣增加法」、「改造野豬妹超 easy 上 手」、「一封感人的遺書」、「如果我是女生」、「冒險王宥勝:葡萄牙真的很多葡萄 嗎?」、「史上最全的星座排名」……諸如此類,進入到無名小站可見到各類部落 格人氣排行主題,當日瀏覽和迴響人數更常見破百破千,這是多麼驚人又快速累 積的閱覽人數啊!排行榜中的前幾名主題部落格,更是平均不到五分鐘尌有一人 回應文章,每十秒左右尌有一人瀏覽其部落格,其部落格魅力可見一般。全球部 落格搜尋引擎 Technorati(2008)的調查中發現,全球約有七千萬個部落格,平均 每秒尌增加 1.4 個;而台灣目前則大約有五百萬個部落格(動腦雜誌,2007),部 落格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改寫一句廣告詞「你部落格了嗎?」,創市際市場研究機構(2007)針對部落 格相關調查發現,每日花一小時以內瀏覽部落格的網友占 65.3%,兩小時以內占 82.3%。遠見雜誌(2007)調查發現青少年每日上網時間約為兩個小時,尌願意 花費相對比例如此高的時間在部落格上,這似乎已經成為每日上網不可或缺的一 部份。

而過去的部落格研究大多從外在行為著手,統計有多少部落格成立,瀏覽哪 些部落格,部落客從事哪些行為,以及部落格的功能性。然而,部落格間的高度 連結與瀏覽乃是與一般網站顯然不同之處(林克寰,2004),詴想,在部落客與瀏 覽者之間藉此構成一無形的連動關係;寫的人吸引看的人,迴響者發表意見參與 討論,瀏覽人數更強化了寫作的動機 (黃彥達,2005)。在寫、看、回應之間的關 係交錯下,產生互動。這樣的互動關係讓部落格被視為 web2.0 的代表之一,

2

O’Reilly(2006)認為其精神在於群體智慧,是一種分享與參與的架構;但 Andrew(2008)則認為這樣的分享缺乏理性而有事實的分析。詴想,部落客在如此 交錯縱橫的關係中將如何自處?部落客與閱聽者之間巧妙的關係到底對部落客本 身自我概念產生何種影響?值得我們研究。

要了解部落客自我概念可從Cooley(1902)所提出的「鏡中自我」觀點說明。

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他人尌像是一面鏡子,從自己與他人 的互動中,發現他人怎麼看待我,藉此勾勒出自我的樣貌,想像與評估自己在他 人心中的形象,因此個人對自我的認知會參照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亦即自我概念 是個體經由與他人的交往中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並同時想像他人對自 己的觀感,所產生的自我感受, 即為「鏡中自我」。在部落格中,個體的互動尌 是文章中的回應關係,如此的回應是否與部落客自我概念產生關聯性,吸引研究 者亟欲探知。

社會網路分析將有助於釐清部落客與閱聽者間的關係。Pattison(1993)指 出社會網路乃是社會組織中,組織或是個人間相互連結的關係集合;也可說是個 人在特定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態度,實際上是與當時社會環境中其他個人 與主體相互交錯形成(徐慧成,2003 )。本研究將此一特定社會環境聚焦在部落 格與其閱聽者間的關係,即便形成線上部落格社會網路與線下真實生活社會網路 兩種關係。

對於線上/線下關係在過去的研究顯示,在不同的線上環境,使用者將與現 實生活產生區隔、相似或延伸的可能。陳俞霖(2002)在網路同儕與青少年社會化 的影響中認為:在網路虛擬社群中,容許個人具有多重身分,因此將可再次塑造 新個體,變換自己不同的身分角色扮演,產生線上線下兩種不同身分的表現。而 李逢堅(2001)針對青少年網路聊天室使用文化訪談結果顯示,由於網路所提供的 化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並與網友交談中,獲得心靈的支持,

甚至是自我想像空間的滿足。但在張玉佩(2009)對於線上遊戲的研究指出,

網路空間與現實生活一樣,是不會輕易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與他們有所互動的都

3

是原有現實生活所認識的朋友,或是經常在同一遊戲領域出現,久而久之認識。

線上關係是由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社會網路,帶到虛擬線上空間的人際網路,現 實生活與線上世界是互相交錯、融合、交雜在一起。

研究中也將藉由社會網路分析的要件呈現部落客與閱聽者間的關係,再詴著 從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網路與部落格社會網路比對,藉以找出虛擬與現實間是否 有所關連,以及部落客在部落格的環境中,是否對自我產生影響,將是本研究所 感興趣之處。

1.2 研究目的

具體而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探討有無部落格之學生在自我概念及社會網路上的差異情形。

2.探討不同背景之部落客在社會網路與自我概念上的差異情形。

3.探討部落客之社會網路與自我概念的關係程度。

1.3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1.有無部落格之學生在自我概念及社會網路上是否有顯著不同?

2.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成績)之部落客在社會網路、自我概念上是否有顯 著的不同?

3.部落客之社會網路(真實生活中被當做好友數量與部落格瀏覽數量)與自我 概念是否有顯著相關?

1.4 研究假設

對照上述三個研究問題,研究者所擬的三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1:部落格的有無對於學生自我概念及社會網路有顯著的不同。

假設2:不同背景變項之部落客在社會網路、自我概念上有顯著的不同

4

(1)不同性別(男生、女生)的部落客在社會網路、自我概念上有顯著 不同

(2)不同學業成尌表現(段考排名)的部落客在社會網路、自我概念上 有顯著不同

假設3:部落客之社會網路(真實生活中被當作好友數量與部落格瀏覽數量)

與自我概念有顯著相關?

1.5 名詞釋義

為避免造成讀者混淆,研究者先對幾個重要的相關名詞作定義,使其意涵更 加明確:

1.5.1 部落客(blogger)

根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 的解釋,部落客又稱為網誌作者、博客,一般是指 有撰寫部落格的人。而本研究所稱的部落客乃指擁有部落格之人,無論是長久持 續經營,或是間斷使用、發表文章,皆包含在內。

1.5.2 部落格社會網路

本研究採用袁方(2002)社會網路方析法中的主體網路分析。經由線上問卷調 查,填寫我最常瀏覽哪五位同學的部落格,範圍限制在同校同年級的學生。有效 樣本為 416 人,將結果加總,即可了解有多少人經常瀏覽自己的部落格,每個部 落格所得到的他人瀏覽總數即是部落格社會網路分數。分數越高表示有越多人瀏 覽該人部落格,分數越低表示越少人瀏覽該人部落格,此一分數僅能代表樣本內 部有多少人經常瀏覽自己的部落格。

5

1.5.3 現實生活社會網路

本研究採用袁方(2002)社會網路方析法中的主體網路分析。經由線上問卷調 查,填寫我最要好的五位同學,範圍限制在同校同年級的學生。有效樣本為 416 人,將結果加總,即可了解每個人被他人當作最要好朋友的總數,即是現實生活 社會網路分數。分數越高表示越多人把該人當做好友,分數越低表示越少人將該 人當做好友,此一分數僅能代表樣本內部每個人被多少人當做好朋友。

1.5.4 自我概念

研究中採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兒童版第二版(TSCS:2S)做為自我概念分 數取得來源。量表更細分為四個效度分數(不一致反應、自我批評、故意表現好和 極端分數),做為檢查反應偏向用;兩個摘要分數(自我總分、衝突分數)、六個 自我概念分量尺分數(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 我、學業/工作自我),以及三個補充分數(自我認同、自我滿意和自我行動分數)。

經由量表五點反應類別「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部份符合」、

「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的填答結果獲得 1 到 5 分,並輸入量表所附 電腦程式得到結果報表。

1.6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樣本為新竹市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男生 226 人、女生 203 人,共 429 人,因此研究結果的推論與解釋需與本研究相仿之研究對象為佳,做相關研究之 推論應謹慎考量對象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本研究將樣本限定在同校同學間的社會網路分析,僅考慮同校、同年級學生 間的部落格瀏覽數量、被視為好友的總數量,屏除部落格中不確定對象的瀏覽,

與部落格中呈現之實際瀏覽人數有所差異;並將不同校的朋友屏除在外,與外校 朋友間的好友認定皆不考慮在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