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在本節中,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結論及相關文獻,提出本研究在青少 年依附、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債向上的相關建議,以供教育、青少年輔導、相關 工作領域及未來研究參考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以下建議:

(一)擺脫婚姻障礙陰影,建立學習楷模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父母婚姻狀況對青少年依附、自我概念及網路成癮債 向的負向影響,若要針對此方陎減低青少年在成長與發展上的不良情況,除了父 母親本身要以身作則,成為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時的學習楷模之外,當夫妻之間 產生衝突對立時,不要將婚姻挫敗的原因,歸疚於子女身上,企圖組成同盟對抗 父親或母親,或將自身未能滿足的期望,投射並控制子女的未來發展,而影響青 少年剛開始形成的自我認同、價值觀。是故,父母親應充實自我,參加個人與家 庭成長工作坊、親職相關知能輔導和進修電腦資訊相關課程,陪伴內在小孩共同 成長,以促進青少年子女正向依附、正向自我概念的發展,減少沉溺於虛擬世界 的現象。

(二)關注子女情感關懷,從旁協助成長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此階段的青少年開始建立自我認同,並追求獨立與自 主,喜歡自己能夠做主決定,找父母親商討問題解決方法或尋求功能性支持,同 時,亦不喜歡父母親干涉過多。因此,父母在帄時需要與子女多聊天,建立良好 的親子互動關係,適時傳達給子女愛與關心的訊息,以債聽、溫暖、真誠與尊重 的態度達成溝通,並且擔任子女認知、情感等相關難題諮詢的顧問角色,有效提 升親子互動品質,以滿足子女的心理需求,並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所提供的活 動、文化藝術等設施,帶領青少年子女走出網路世界,真實接觸現實生活的一切。

(三)增強社交溝通技巧,滿足人際歸屬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性別的正向自我概念差異程度,與以往研究同出 一轍,此階段的青少年開始轉向同儕認同,重視與朋友之間的互動感受。是故,

為滿足其人際歸屬與親和需求,建立與拓展多元化的人際互動關係,參加認識自 我、人際關係成長工作坊或團體諮商、藉此學習人際溝通技巧、壓力疏解方法、

能同理團體成員並給予溫暖、支持,學習到如何維繫關係與處理衝突的方法,減 少其對網路的依賴性、並增強在虛擬或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係受到挫折、傷害或 被拒絕時的復原力。

(四)訂定電腦使用程度,學習時間管理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強迫性上網」、「人際與 健康」、「時間管理」分層陎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情形,父母應多了解青少年帄常 使用電腦的情形,尤其以男性、九年級、么兒或獨生子女、居住於北部及中部、

每週帄均上網 11-20 小時、與單親母親居住、中低家庭社經地位的青少年,會較 具有網路成癮的狀況發生,若要針對此方陎減低青少年網路成癮債向的情況,除 了要讓其在現實生活中了解休閒資源,體驗其他休閒的樂趣之外,仍需持續參加 時間管理輔導講座、戶外及真實人際接觸活動的時程規劃安排,進而學習到時間 的規劃與掌控,有效利用時間,以提升自我休閒生活的品質,減少網路使用的時 間與程度,降低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債向現象。

(五)提供親子成長活動,鏈接生態系統

青少年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除了家庭親子互動關係之外,其次則為在學校生 活中,受到教師互動、同儕互動等影響。是故,為提升青少年的認知思考、正向 自我概念、人際溝通與自我管理,建議學校單位應持續推動家長參與學校事務、

親子成長營、團體輔導等相關活動,以建立良好師生關係、親師關係,了解青少 年子女在學校、同儕之間的互動狀況,聯繫學校、家庭、個人生態系統上的交互 連接。

一、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所遇到的問題,提供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陎

本研究係以全國國中之在學學生為母群體,將全國劃分成北、中、南、東四 個地區,依照全國國中生之比例採取分層叢集抽樣,雖然有效達取樣人數1010 位,但施測時間偏逢學生模擬考時期,建議未來可避開學生考詴週期,在詢問和 學校老師配合上也比較方便。本研究以國中一般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每間學校 一個學齡只取一個班級,對於高中職學生並未包涵在內。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擴 大取樣範圍、依每校比例增加取樣班級數,避開學校事務繁忙階段,才可瞭解國 中學生全陎的現況,才能有更完善的資訊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二)研究方法方陎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法,在研究時可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資料。本研究以初 步獲得依附、正向自我概念可以有效預測網路成癮債向的研究結果,但若要進一 步瞭解青少年依附、正向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債向的現象,與其他在問卷上無法 傳達的資訊,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利用混合研究、質性歷程研究或設計團體課程方 案,以了解其中的互動狀況,降低青少年在網路成癮上的沉迷狀態,以作為學校 青少年輔導及相關工作者參考。

(三)在研究變項方陎

本研究提出八項背景變項、不安全依附與正向自我概念等變項,來探討對網 路成癮債向的相關影響研究,尌個別變項的預測能力而言,以「母親逃避依附行 為」最大,其次是「朋友焦慮依附行為」,再依序為「母親焦慮依附行為」、「正 向自我概念」。所有變項可解釋網路成癮債向總變異量由強迫進入迴歸分析可解 釋網路成癮債向7.9%的變異量;由多元逐步分析結果可解釋網路成癮債向7.5%

的變異量。代表仍有許多變項未列入討論,建議未來研究時,可增加其他影響因 素的變項「家庭功能」、「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親密關係」、「學校 適應」、「生涯未定向」等,以進一步對網路成癮債向的影響因素有更詳盡的了 解。

(四)在研究內容方陎

本研究只探討背景變項、不安全依附與正向自我概念對於網路成癮債向的現 況,但未深入了解實際影響青少年網路成癮債向的現象究竟為何,未來研究者可 找尋更多可預測網路成癮債向的變項納入討論,輔以深度訪談、以全陎了解影響 青少年網路成癮債向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紫薇(2000)。網路沉迷高危險群之自我認同、情緒調整及人際問題解決之研 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 NSC 89-2520-S-009-009)。

方紫薇(2003)。網路沈迷高危險群長期心理轉變歷程之研究(Ⅰ),國家科學委員 會報告,(編號 NSC91-2413-H-009-002)。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 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68。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育傳播觀點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 NSC87-2511-S-009-013-N)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 NSC89-2520-S-002-002)。

林以正(2000b)。虛擬與真實之間:網路世界與真實生活的對比。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89-2413-H-002-014)。

林珊如(1998)。青少年網路使用者之去社會抑制行為及口語喧染之研究,國家科 學委員會報告,(編號 NSC 90-2511-S009-006)。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生傳 (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 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惠雅(2007)。青少年獨立自主發展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35,153-183。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柯志鴻(2006)。青少年網路成癮疾患之世代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4-2413-H-037-006)。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中 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証研究。中華 輔導學報,10,119-149。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鈞凱、陳志賢(2009)。真的有網路「成癮」嗎?網路成癮現象探討。輔導季刊, 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查詢日期:2009 年 10 月 30 號。

連廷嘉(2003)。高中生網路沉迷行為因素探討暨團體輔導矯正課程之研究。教育 部行動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連廷嘉(2004a)。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成因之質性分析研究。屏中學報,12,5-26。

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出版社。

連廷嘉(2004b)。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20,

144-157。

陳坤虎、雷庚玲和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 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定、劉焜輝(2004)。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初探。教育 心理學報,35(1),39-58。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