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發現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學生的菸害知識、菸害預 防態度、自我效能、生活技巧等,故建議應增強各學校預防吸菸教育的 推動。然目前關於預防吸菸教育課程授課時數過少,而且常因升學壓力 並未正常進行健康教育教學,故教育當局應監視學校是否落實一至三年 級的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能有機會接受預防吸菸教育課程。此外,本 研究發現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對實驗組學生的正陎影響高於對照組,可見 教育介入之重要性。

二、增能教師菸害預防教學能力

預防吸菸教育的學習是全陎性的學習,而非片段知識的學習,因此 本研究介入課程以提升學生菸害預防之知能為目標,除了一般菸害預防 知識的提升,更增強學生在生活中所能應用的能力,希望學生透過思索 生命價值,進一步認同自己珍愛生命,學習實用的生活技能,更能在未 來生活中,陎對成癮物質能夠堅持拒絕。因此,教師在教授藥物濫用課 程應具備多元預防吸菸教育教學能力,例如:具備行為科學理論基礎、

藥物濫用課程的基礎(如:藥理/生理作用、法律規範等),並熟練價值澄 清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法;另外,熟悉生活技巧的教學內涵 及互動式教學策略,將能夠讓課堂活動更活潑有趣,學生學習更加事半 功倍。此外,本研究介入課程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課程,學生在過去

較少有共同參與討論的學習機會,故課程進行使用小組討論是相當需要 時間來學習,特別是先前對各小組的小組長的訓練培訓,可有效增進其 小組互動參與學習,建議教師事前能夠引導學生,促進學生課堂討論,

讓課堂學習更加有成效,充滿創意火花,更能夠具備教學相長之成效。

三、強化菸害預防教育在健康教學中的角色與重要性

本研究發現預防吸菸教育介入計畫可顯著增進學校預防吸菸教育之 執行,尤其以研究者之所服務的學校為例,有學生在聯絡簿上分享自從 上了課之後更有勇氣鼓勵爸爸不要吸菸。然部份學校為了擔心被標籤 化,多不願意推動預防吸菸教育。為鼓勵更多學校執行菸害預防介入計 畫,建議強化菸害預防教育,而縣市教育局的行政與經費支持更可增強 學校及相關人員的投入預防吸菸教育。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郁芳(2004)。台北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拒菸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理(2008)。青少年菸害知識、態度及環境影響之研究。中山醫學雜誌,

19,39-50。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2005)。生活技能介紹。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8月25 日。網址:

http://www.hps.pro.edu.tw/Download01.aspx?ID=3&TCID=44。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胸腔學會、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學會(1994)。

台灣地區拒菸宣言。中華衛誌,13(6),532-53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台灣菸害防制。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2007年台灣菸害防制年報。台北:作 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2008年台灣菸害防制年報。台北:作 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2009年台灣菸害防制年報。台北:作 者。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健康數字123。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8月15日。網站:https://olap.hpa.gov.tw/

李芳欣(1999)。衛生教育介入對國中二年級學生吸菸知識、態度、自我 決定能力及不吸菸意願之成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景美(1998)。台北市中小學生對菸品廣告之反應研究。健康促進暨 衛生教育雜誌,18,13-24。

李景美(2003)。營造無菸校園初探—理論層陎之觀點。學校衛生,42,

97-110。

李景美(2003)。青少年菸害預防-策略層陎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5(2),

293-307。

李景美、張鳳琴、賴香如、李碧霞、陳雯昭(2002)。台北縣市高職一年 級學生成癮物質濫用之危險與保護因子。衛生教育學報,17,73-88。

李景美(2008)。菸幕不再-談青少年預防吸菸教育策略。學校衛生,52,

89-105。

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憶、鍾怡君、劉姿鈺 (2004)。宜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因素之調查。

衛生教育學報,22,21-39。

李筱惠(2006)。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卿(2002)。戒菸教育計畫介入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學 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李蘭、陳秀熙、潘怜燕(1999)。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地區成年及青少年之 吸菸率及吸菸行為調查:菸害防制法實施一年後之初評。行政院衛 生署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沈育娟(1995)。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控握信念、健康價值與吸菸行為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周思源、李玫姿、梁文敏、郭憲華、張麗惠、賴璟賢、朱日橋、郭憲文 (2006)。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吸煙、喝酒及嚼食檳榔與藥物使用之

盛行率。中台灣醫誌,11,177-186。

周碧瑟(1997)。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濫用盛行率與危險因子的探 討。學生輔導通訊,50,34-41。

姚博文(2005)。大高雄地區青少年學生吸菸盛行率與其影響因子之探 討。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洪琲箴(2004)。探討「增強自我效能與拒絕技巧訓練」計畫對國中生健 康態度之影響-以吸菸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施嫈瑜(2006)。吸菸與肺癌。聲洋防癌之聲,1,12-16。

高雅珠(1994)。預防吸菸教育計畫介入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華江中 學國二自願尌學班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薏亭(2002)。三種預防吸菸教學方案實驗效果比較研究--以台北縣 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青(2004)。北市某國中菸害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芬(2001)。探討青少年戒菸課程之成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如(2001)。香菸廣告之接觸、認同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以北縣高 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陳秀娟(2002)。桃園縣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探討─跨理論模式之 應用。中山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品玲(2007)。菸害防制次級資料分析暨網頁建置三年計畫-國中生吸菸 行為調查B計畫資料庫。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十六年度委託研 究計畫研究報告。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 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5,119-136。

陳富莉、李蘭(2004)。青少年菸品消費認同與吸菸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 某兩所高職學生為例。台灣衛誌,23(1),59-70。

陳錫琦(1998)。國小學童吸菸意向六年長期追蹤調查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松元(1991)。台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 刊,5,45-66。

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國民中學學生吸菸 知識、態度與行爲之探討。護理雜誌,43(2),35-46。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主動吸菸及二手菸與肺癌的關係。台北:作者。

游育苓(1998)。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某高職吸菸學生之戒菸意向。國立 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信榮(2007)。台北市國中學生預防吸菸教育介入成效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香如、吳德敏、李碧霞、祝年豐、趙國欣(2005) 高職全校無菸策略和 班級預防吸菸教學介入之成效-以北部某縣市為例。衛生教育學報,

24,89-144。

鄭丁元、溫啟邦、蔡孟娟、蔡善璞(2002)。國人吸菸現況調查:2001年國 民健康調查之分析。台灣衛誌,22(6),453-464。

魏美珠、林為森(1999)。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成效之評估。嘉南學報,

25,43-55。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7.

Baranowski, T., Perry, C. L., & Parcel, G. S. (1997). How individuals,

environments,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act: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K., Glanz, F. M., Lewis, & B. K., Rimer,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359-383.

Botvin, G. J., & Williams, C. L. (1980). Preventing the onset of cigarette smoking through life skills training. Preventive Medicine, 9, 135-143.

Clubb, R. L. (1991). Promoting non-tobacco use in childhood. Pediatric

Nursing, 17(6), 566-570.

Chou, P. Liou, M. Y, Hsiao, M. L,, & Chang, H. J. (1999). Time trend of substance use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in Taiwan 1991-1996. Journal

of Formosa Medicine Assocition, 83, 851-855.

Doll, R., Peto, R., Wheatley, K., Gray, R., & Sutherland, I. (1994).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smoking: 40 years, observation on male British doctors.

Behavior Medicine Journal, 309, 901-911.

Dobbins, M., DeCorby, K., Manske, S., & Goldblatt, E. (2008).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school-based tobacco use prevention. Preventive Medicine,

46, 289-297.

Engels, R. C., Knibbe, R. A., Vries, H., & Drop, M. J. (1998). Antecedents of smoking cessation among adolescents: Who is motivated to change?

Preventive Medicine, 27(3), 348-357.

Ershler, J., Leventhal, H., Fleming, R., & Glynn, K. (1989). The quitting experience for smokers in sixth through twelfth grades. Addictive

Behaviors, 14(4), 365-378

Everett, S. A., Husten, C. G., Kann, L., Warren, C. W., Sharp, D., & Crossett, L. (1999). Smoking initiation and smoking patterns among U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48(2), 55-60.

Fielding, J. E., Husten, C. G., &Erikson, M. P. (1998). Tobacco: Health effects and control. In Maxey, Rosenau, & Last (Eds.),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14th ed.), 817-845.

Flay, B.R. (1983). TV for smoking prevention and cessation [part of a roundtable on media and heal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Buck Hill, Pennsylvania.

Flay, B.R. & Petraitis, J. (1993). Making sense of etiological research on adolescent smoking and drug us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development, behavioral change strategies, and prevention. Presented at the Robert Wood Johnson Conference.

Glynn, T. J. (1989). Essentila elements of school-based smoking preven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9, 181-188.

Hoffman, B.R., Sussman, S., Unger, J. B., Valente, T. W. (2006). Peer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ing: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ubstance Use & Misuse,41,103-155.

Hwang, M. S., Yeagley, K. L., Petosa, R. (2004). A meta-analysis of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smoking prevention programs published between 1978 and 1997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Eduation and

Behavior,31(6), 702-709.

Jessor, R. (198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al health. In J. D.

Matarazzo, S. M. Weiss, J. A. Herd, N. E.& Miller, S. M. Weiss (Eds.),

A handbook of health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69~90.

United States: John Wiley & Son.

Johnson, M. R. D. (2003). Monitoring the future national results on

adolescent drug use: Overview of key finings 2002. In: Abuse NIoD, ed.

Kawabate, T., Cross, D., Nishioka, N., & Shimai, S. (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moking behavior among Japanese early adolescents: Initial results form a three-year stud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9(7), 280-284.

Leventhal, H., & Cleary, P. D. (1980). The smoking proble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theory in behavioral risk modific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2), 370-405.

Mayton, D.M., & Nagel, E. A. (1990). Value across tobacco use level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Newman, I. M. (1984). Capturing the energy of peer pressure: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ing.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4(4), 146-148.

Nichter, M., Nichter, M., Vuckovic, N., Quintero, G., & Ritenbaugh, C. (1997).

Smoking experimentation and initiation among adolescent girl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indings .Tobacco Control, 6, 285-295.

Oetting, E. R., & Beauvais, F. (1986). Peer cluster theory: Drugs and adolescent. Journal Consult Device, 65,17-22.

Stephens, T., & Morin, M. (Editor) (1996). Youth Smoking Survey 1994 -

Technical Report. Health Canada.

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89).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25 years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eorgia: CDC.

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96). Tobacco use and

usual source of cigarett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United States, 1995. Retrieved July 14, 2009, from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00041905.htm

White, D., Kelly, S., Huang, W., & Charlton, A. (1996). Cigarette advertising

White, D., Kelly, S., Huang, W., & Charlton, A. (1996). Cigarette adverti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