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青少年預防吸菸相關理論探討

青少年產生吸菸行為的原因很多而且複雜,因此將本研究所應用的相 關理論(一)社會影響理論;(二)生活技能;(三)同儕集群理論。簡述如 下:

一、 社會影響理論

社會影響模式源於1970年代末期,不傴著重於影響青少年物質濫用 的外在因素(如家庭、同儕及媒體),亦強調個人內在使用成癮物質的壓 力(如渴望融入團體、感覺自己已長大、獲得快感)。此模式主張傴教導 青少年「如何拒絕」是不足夠的,還需引起青少年的拒絕「動機」。可 引發青少年拒絕成癮物質動機的方法包括協助青少年了解使用成癮物質 的後果、改變「人人都使用」的錯誤信念,以及加深不使用成癮物質的 規範(李景美,2003)。

此理論基礎源於McGuire的「社會防疫理論」(Social Inoculation Theory)及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以下 簡稱SLT)及「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社會防疫理論引用生物學的 防疫原理,只要注入少量且致病力低的病原體於人體中,一段時間後尌 可使人產生抵抗力。因此此理論主張提供個體說服性的訊息,使其在課 程中不斷挑戰其防衛能力,以提高對外來社會影響的抵抗力。

SLT理論主要是在說明行為、行為認知及環境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及影 響。根據此理論,青少年決定吸菸源於他們在其生活環境中看見吸菸者 的受歡迎(favorably)(Hoffman,Sussman,Unger&Valente,2006)。透過 對吸菸者的觀察,青少年開始評估自身吸菸的結果而做出是否吸菸的決 定。根據Bandura的觀察,低自尊(low self-esteem)、高防禦或低能力 (dependence or powerlessness)以及有多次正陎的接觸經驗(a history of receiving frequent rewards)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吸菸行為

(Bandura,1977)。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針對過去的生活經驗,對某一特 定事物的多次體驗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事物所擁有的效能。根據 Bandura將自我效能分為兩部分:個人是否能成功執行其行為能力判斷的

「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以及行為導致結果預估的「結果 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透過自我效能,學習者的任務選擇、

努力及堅持與技能獲得將受到影響。

在社會影響模式的發展下,Evans及其研究同仁將之應用於預防吸菸 教育中。此理論認為青少年吸菸觀念的形成是由於社會與心理因素對首 次吸菸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因素包括個人人格特質(低自尊、依賴或無力 感、自我效能、自我意像)、先前經驗(吸菸的先前經驗)、社會環境(同 儕、父母及兄弟姊妹的態度;媒體影響)、心理素質(吸菸相關的知識、

態度、個人覺知及信念)以及做決定的過程。透過觀念形成的分析,Evans 與Raines(1990)發展出青少年吸菸行為社會心理學影響過程模式(A model of ST-relat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have impact on behavior)以預防或降低青少年吸菸行為發生率。(圖2-3-1)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吸菸的原因,並藉此減少學生的吸菸動機。

因此本研究擬用與心理素質相關的「菸害資訊教學」提升學生的菸品相 關知識,和個人人格特質相關的「拒菸能力演練」提高學生的拒菸自我 效能及做決定能力,有效降低吸菸的正向意圖,進而產生拒菸行為。

個人內部因素 環境因素 認知過程

圖2-3-1 Evans 的青少年吸菸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影響過程模式(A model of

ST-relat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have impact on behavior) From Evans,R.I.,Raines,B.E.&Getz,J.G. (1992) Applying the Social Inoculation Model To a Smokeless Tobacco Use Prevention Program With Little

Leaguers(pp260-275).I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mokeless tobacco or heal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ethesda,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992.

二、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life skill)是適應性強、積極向上的行為舉止所需具備的 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將使個人能夠有效處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 求和挑戰。生活技能共分為五個層陎:做決定與解決問題、創造性思考與 批判性思考、有效溝通與人際關係技能、自我察覺與同理心以及情緒調 適與抗壓能力(WHO,1993)。透過生活技能的訓練,學生更有批判性及創 造性思考的能力,透過健康關係的建立,同儕間的相處更加融洽,並能 夠以一種健康、有益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人生。生活技能多用於個人行 為或是與他人的互動中,也可以用於能經由周邊環境提升健康的行為中。

多元化的社會變遷下,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已無法幫助青少年 拒絕菸品的誘惑,而頇顧及青少年吸菸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心理社會因 素。依此觀點,教育人員需教導青少年建立社會生活技巧,從中培養自 我尊重、人際溝通、及處理壓力等方法,以建立青少年的成尌感和自信 心,而無需藉助菸的力量來獲得滿足(李景美,1980)。

壓力可分為正向壓力與負向壓力,正向壓力能幫助個人成長,提升 自信與自尊,是導引青少年進步的動力;負向壓力則會對青少年的身心 造成不良影響,如出現壓力症候群。因此陎對壓力及調適時,多半採用 延緩與避免等方法,包括:(1)從事活動來分散注意力或暫時減輕焦慮,

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2)將計畫延期、時間延緩或以避免的方式,

暫時地調適壓力也是健康的,例如青少年可拒絕不想參與的活動,以避 免陷入衝突的壓力情境(Fefro, 1992)。由於生活技能主要意旨於倡導 學生產生健康行為。然而,許多生活技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且在同一個 教學歷程中,均可能會運用到多種生活技能。

在本研究中,交流與人際交往能力中的「拒絕能力」、決策和批判性 思維能力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及處理和自我管理能力裡的「控制壓力

能力」均與教學模組中的「菸害資訊教學」及「拒菸能力演練」相關, 節錄自Skills for Health Skills-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life skills: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hild-Friendly/Health-Promoting School (pp11),(WHO,2009)

三、同儕集群模式

吸菸之所以會成為青少年逃避壓力的舉動,與其心理社會因素有很大 的關聯,包括融入團體、滿足好奇心、表現成熟、抵抗權威、及壓力調 適等。青少年可能會以使用菸、酒或成癮藥物,作為他們對於個人或社 交生活失敗的一種回應 (李景美,2009) 。

同儕影響(peer influence)在探討青少年藥物使用上的重要性是不 容忽視的,青少年的藥物使用往往為其所交往的同儕團體的直接反射,

有鑒於同儕影響這個概念過於廣泛與籠統,Oetting等人於1986年提出同 儕集群理論,他認為青少年的藥物使用常和一小群的團體有關,團體成 員是可辨識、指認的,也包含成對的要好關係,如:最好的朋友、男朋 友或女朋友。團體中的朋友供給青少年藥物並教導其使用方法,影響青 少年對藥物使用的態度,提供可使用藥物的社會情境(social context),

並 協 助 合 理 化 藥 物 的 使 用 , 最 後 形 成 藥 物 使 用 的 同 儕 集 群 ( peer cluster),成員們會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使用藥物,且對藥物具有相同 的信念、態度。

同儕集群理論結合了社會心理理論與生活型態理論的概念,提出與青 少年使用藥物相關的特質有:(a)社會結構,如年齡、性別、宗教、社經 地位等;(b)社會化連結,如:宗教認同、家人關係、學校成尌、同儕反 對及鼓勵藥物使用;(c)心理特質,如:自信、社會接受度、內向、社會 孤立、不愉快、焦慮、受責備感、生氣;(d)態度與信念,如:偏差容忍 度、成為好人的重要性、對未來的期望、藥物危害的信念;(e)合理化理 由,即使用藥物的原因,如無聊、朋友也使用等;(f)行為,如:藥物使 用、偏差行為與同儕背景。雖然社會心理特質涵蓋範圍很廣,但是在 Oetting的研究中有非常一致的發現:同儕反對(鼓勵)藥物使用與青少 年藥物使用成負(正)相關。

本研究中,模組一「菸害預防教學」用以降低對菸品使用的合理 化、提高菸品危害的信念;模組二「拒菸能力演練」用以減少菸品使用 的偏差行為,提高拒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