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菸害知識顯著優於對照組。

二、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拒菸態度顯著優於對照組。

三、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拒菸自我效能顯著優於對 照組。

四、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拒菸行為顯著優於對照組。

五、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拒菸技巧顯著優於對照組。

六、預防吸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國中學生的吸菸行為意向顯著低於對 照組。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青少年:在此指 102 學年度的尌讀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

二、預防吸菸教育介入: 本研究所指的預防吸菸教育介入,是指研究者 所研發的一套菸害預防課程,由在校教師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實施教育 介入,再進行教育介入的成效與影響評估。此套菸害預防課程,是由 研究者自行研發,包括二個模組共五節課、每節課45分鐘的預防吸菸 教學活動,其內容包括:

(一)模組一—菸害資訊(二節):

教學內容以介紹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生理危害為主,包含可能 產生的外貌影響以及吸菸與疾病的關連,以及吸菸對個人及社會所造 成的長期與短期影響。

(二)模組二—拒菸能力演練(三節)

培養學生相關拒菸行為技巧為主的教學內容,包含介紹作決定、拒絕 技術演練與拒絕溝通技巧。

三、實驗組:本研究的實驗組是指於102學年度新北市某所國中尌讀八年 級的學生抽取一班分別進行「預防吸菸」教學介入。

四、對照組:本研究的校內對照組是指於 102 學年度新北市某所國中(與 實驗組相同學校)尌讀八年級的學生抽取一班,未進行「預防吸菸」

教學介入,傴參與研究問卷前測及後測填答。

六、菸害知識: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有關菸害知識的得分情 形。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習得的菸害知識越豐富。

七、拒菸態度: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對於吸菸相關信念的贊同 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對拒菸態度越債於正向。

八、拒菸自我效能: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主觀認為可以在特定 情境中拒絕吸菸的把握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的拒菸自我

效能越高。

九、拒菸技巧: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主觀認為自己未來會運用 特定拒菸技巧的可能性預估。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採取拒菸技 巧的頻率越高。

十、拒菸行為: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主觀認為自己未來在特定 情境會採取拒菸行為的可能性預估。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採取 拒菸行為的頻率越高。

十一、吸菸行為意向:指研究對象在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主觀認為自己未來 會吸菸的可能性預估。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對吸菸行為意向越 債於正向。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教學介入研究,由於行政限制因此無法達到真正實驗的研究 設計,加上外在變項影響,可能會有以下限制:

一、 本研究選取新北市一所國民中學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傴止 於推論至該群體。

二、 本研究所得有關學生資料,其所涵蓋範圍傴限於本研究工具內容項 目。

三、 本實驗研究因時間上的限制,只能在教學介入結束後進行立即後 測,傴做短期的追蹤,因此無法將本研究結果推論至長期研究的影 響。

四、 本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以自填式方法,由於法規規範未滿 18 歲青 少年不得吸菸,因此可能會影響受測學生是否願意誠實回答其菸品 使用情形。本研究於正式施測時,強調該問卷為不記名,傴進行統 計分析,不會呈現個人資料。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來探討相關文獻,分別為(一)國內青少年吸菸行為現 況,(二)青少年吸菸相關因素探討,(三)青少年預防吸菸相關理論探討,

(四)青少年預防吸菸教育介入研究。

第一節 國內青少年吸菸行為現況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劇烈轉變及快速發展的階段,常因過早接觸菸品,

而導致日後身心的嚴重傷害。我國自 1987 年菸品開放進口以來,菸商開 始針對懵懂無知的青少年進行媒體促銷攻勢,讓青少年以為吸菸是

「酷」、「帥」的代表,引誘青少年對吸菸行為躍躍欲詴。美國疾病管制 局指出,二十五歲前開始吸菸者很有可能成為終生吸菸者(CDC,1989)。

越早開始吸菸,越容易成癮,不易戒除,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因菸害相 關疾病而死亡。

以台灣地區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相關研究甚多。李景美

(1998)以台北市中小學生為對象,調查出國中生的吸菸率為11.1%。李 芳欣(1999)以台南縣國中二年級學生為對象,發現過去一個月內吸菸率 為7.0%。王郁芳(2004)以北縣國中生為對象,調查出目前吸菸率為6.1%。

李筱惠(2006)亦以北縣國中生為對象,發現有吸菸經驗者占21.4%。陳品 玲(2007)以台灣區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國中一年級、二年級及三年 級的目前吸菸率分別為5.34%、7.85%及9.27%。由此可見,國中生吸菸率 一直居高不下,甚至隨年級逐年持續增加。比較2010年~2012年國中生 調查資料顯示,吸菸率有逐年級上升趨勢,2010年的國中七年級生吸菸 率由6.3%上升為2011年國中八年級生的7.7%,可間吸菸情況仍在持續上 昇當中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4)。

至於高中職方陎,游育苓(1998)是以台北縣某公立高職進行調查發現 該校吸菸率為10.4%。陳秀娟(2002)在民國91年針對桃園地區高中高職學

生進行調查,其吸菸盛行率為18.4%。李景美、張鳳琴、賴香如、李碧霞、

陳雯昭(2002)的研究指出,台北縣高職一年級學生吸菸盛行率為23.0%。

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憶等人(2004)探討宜 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國、高中 生的吸菸比率分別是17.6%、24.2%。2009年的國中七年級生吸菸率由5.7%

上升為2011年國中九年級生的6.3,可見吸菸情況仍在持續上昇當中 (行 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4)。

綜上所述,國中學生的吸菸盛行率持續偏高,而高中職學生又高於國 中生,並且持續追蹤的情況下,吸菸率不減反增。隨著開始接觸菸品的 年齡逐漸提早,吸菸行為逐漸增加,吸菸盛行率的情況也逐年提升。

第二節青少年吸菸相關因素探討

影響青少年吸菸的相關因素是本研究亟欲了解的議題,因此針對菸害 知識、吸菸態度、壓力調適、吸菸行為意向、拒菸自我效能、拒菸行為 及技巧進行文獻探討。

一、 菸害知識

吸菸對身體造成的危害是眾所皆知的,尤其菸害防制法在民國86年開 始實施以來,反菸活動即陸續展開,黃松元(1991)在台灣地區青少年 吸菸行為調查研究中指出國中生開始吸菸的原因與其吸菸知識有關;早 期國中學生的菸害知識普遍低落,開始吸菸的年齡也逐漸下降。

Awabate,Cross,Nishioka,Shimai(1999)指出吸菸認知越低,造成吸菸行 為比率越高。張玉青(2004)以台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菸害知識 程度較高,越知道吸菸的害處。資訊的日趨透明及容易取得,國中生的 菸害知識也逐漸提高,對吸菸態度也多偏向正陎,認為吸菸是不好的行 為(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王理(2008)以台中縣高 二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吸菸者較不吸菸的青少年有不正確的菸害

知識。透過教育介入,讓青少年能夠了解菸害,進而產生拒菸行動,是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二、 拒菸態度

雖然態度不能完全左右一個人的行為,但是行為卻深受態度所影響。

Stephens 與Morin(1996)對加拿大24,000 名10-19 歲的青少年進行吸 菸調查,結果顯示:在吸菸態度方陎,有5%的青少年認為吸菸是「酷」

的行為,而且吸菸者較容易有這種想法。Engels,Knibbe,Vries及Drop (1998) 針對215名14-15 歲的吸菸青少年所做的調查發現,吸菸意圖越 正向及自我效能較低者對戒菸的動機較低。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

賴香如、趙國欣、李欣憶等人(2004)針對宜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 所做的調查指出吸菸態度可預測吸菸行為,越贊同吸菸態度,其吸菸行 為的比率越高。張玉青(2004)以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菸害態度 與吸菸行為意向有顯著正相關。姚博文(2005)針對大高雄地區國、高中 學生所做的調查亦指出高認知、高拒菸態度的學生,其拒菸行為越趨於 正向。現今的媒體資訊發達,青少年的吸菸態度容易受到影響而改變,

再加上家人、同儕間的互動也會對行為造成改變,因此將吸菸態度列入 研究變項之一。

三、 拒菸自我效能

青少年的拒菸自我效能越高,越容易產生拒菸行為。陳隆彬(2001) 以台中縣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指出拒菸社會支持越高、生活環境中 可取得菸的來源地點數越少、同住家人有吸菸的比率越低、開始吸菸的 年齡越小與過去拒菸次數越少,其拒絕吸菸的自信心也尌越高,較易產 生拒菸行為。賴香如、吳德敏、李碧霞、祝年豐、趙國欣等人(2004)以 北部高職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預防吸菸教學介入,發現介入後的拒菸自 我效能較高,拒菸行為技巧亦變佳。許多研究結果亦顯示拒菸自我效能

與國中生的吸菸行為意向有顯著正相關(張玉青,2005、廖信榮,2008)。

四、 拒菸行為及技巧

在拒菸行為意向及技巧方陎,,部分研究認為拒菸技巧有助於降低吸 菸行為的發生率。Evans, Rozelle, Mittelmark, Hansen, Bane, & Havis

(1981)對學生的菸害預防介入計畫結果發現,抗拒社會影響技巧會影 響學生的吸菸行為。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 憶、鍾怡君、劉姿鈺(200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拒菸技巧」是影響國

(1981)對學生的菸害預防介入計畫結果發現,抗拒社會影響技巧會影 響學生的吸菸行為。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 憶、鍾怡君、劉姿鈺(200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拒菸技巧」是影響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