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2-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知也是顯著高於年資只有11-15年的教師。

(六) 就最高學歷方面,不同學歷背景教師在知識分享總體層面並沒有

顯著差異

不同學歷背景教師在知識分享總體層面未達顯著水準,所以並沒有顯著差 異。

(七) 就擔任職務方面,校長或主任在知識分享的表現優於級任與科任

教師

在問卷調查中,知識分享上的「鼓勵知識分享的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

以及「鼓勵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變項上的看法與認知,並不會因為「擔任職 務」的差異而導致看法與認知上的不同。惟在「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以 及「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團隊機制」的看法有差異,根據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

在「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認知構面上:校長或主任顯著高於科任教師以及 級任導師,此外在「鼓勵知識分享的團隊機制」認知構面上:校長或主任顯著高 於級任導師。

三、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相關

根據分析結果所顯示,兩兩之變數間具有高度相關(相關係數r=0.70至0.99) 此外,其他變數之間皆具有中高度相關(相關係數r=0.40至0.69),知識分享裡 的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 團隊機制、鼓勵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等四個層面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知能、

教育新知、學生輔導與管教知能、人際溝通、專業精神、行動研究知能六個層 面有正相關存在,且達顯著水準。總體而言,國民小學實施知識分享情形愈好 則教師專業成長愈佳。

教育行政單位應辦理多場次的知識管理研習,了解教師的需求,擬定多元 適宜的進修方案,如學位進修、學分進修、專業成長班、行動研究方式,增加 教師知識管理的認知,提昇知識分享的理念,行政人員才能順利推動知識管理,

協助教師專業成長,達到學校知識管理的績效。

(二) 注意城鄉差異情形

在學校地點與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中,城市校區的教師比起鄉鎮和偏遠校 區的教師還更具有鼓勵知識分享中團隊機制的認知與看法,因此冀望教育行政 單位在推動學校組織團隊時,能關切鄉村或偏遠地區學校,鼓勵其多參與學校 或縣府之組織團隊。

(三) 營造和諧互助的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建立階層的信任關係

學校教師之間的信任程度是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主要因素,學校需要營造 和諧互助的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而身為管理階層的校長、主任、組長自 然不能置身於事外,其領導觀念尤其影響著部屬的信任關係,若能在和諧互助 的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中,將更有助於教師自發性的知識分享。

而針對問卷中:「學校的教學觀摩大多由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來做教學演 示」題項的滿意程度為最低,研究者建議學校應訂出一個機制,由中生代,如 教學年資6-10 年的教師擔任教學觀摩演示者,既可免除一些資深教師安於現狀 的心態;也可去除年輕教師經驗不足的疑慮。

(四) 扮演好行政領導角色,協助教師做知識管理,增進教師專業知能

校長應扮演知識長的領導角色,評估教師需求,作為推動學校知識管理之 參考,同時增進教師專業知能之提昇。一個好的校長應賦予教師專業成長的機 會,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教師不斷的提高專業知能,另外,校長也應鋪設 好教師與家長間溝通的橋樑,促進親師合作,結合社區力量,推廣學校知識分 享的理念。

而針對問卷中:「學校對於職務的安排,會尊重教師的意願實施工作輪調。」

題項的滿意程度為最低,研究者建議學校行政體系應建立完善的輪調機制,例 如以教學年資、年齡、獎狀或對學校之貢獻等,當教師填寫完教學意願調查表 後,若有集中選填同一個年級的情形時,即可以積分制度來裁奪,以避免落人 黑箱作業之口實。

(五) 落實與強化學校團隊機制,提高教師的學習動機

學校可建立教育專業社群,增進學校組織團隊學習的動力,或是成立資深 教師專業團隊,提升學校教學效能。學校所建立的團隊機制,例如九年一貫課 程領域發展小組,或是課程發展委員會,必須切實履行其功能,否則教師的知 識分享只是敷衍了事,儘管教師知識分享產生了成果,不去利用此成果也是徒 勞無功。

而針對問卷中:「本校會規劃以小組或讀書會等方式來促進教職員工知識 的交流」題項的滿意程度為最低,研究者建議學校可以利用晨光時間,或週三 等半天課的下午,以分組方式進行知識交流,形式不拘,可以是讀書會、教學 經驗分享,甚至欣賞一部電影,交換彼此心得亦可,以輕鬆的方式進行,除了 抒解壓力,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六) 建構知識分享的資訊環境,使教師樂於參與研習活動

資訊科技的充實與支援才能使知識充分流通,利用資訊科技管理知識,可 以促進學校教師進行知識分享與知識學習。

而針對問卷中:「學校的班級網頁相當普及,並能定期維修與更新」題項 的滿意程度為最低,研究者建議學校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考量:

1.硬體設備:學校應充實電腦資訊設備,讓班班有電腦,除此之外,應再設立 e 化教室,讓師生有充分的使用空間。

2.充實學校網站:學校網站是最佳的知識入口網站與分享平台。充實網站的內 容,建構學校網站的討論空間等,讓教師有更多元的知識分享管道。

3.促進資訊交流:學校應定期舉辦資訊研習,讓教師隨時獲得最新的電腦科技 訊息;並能充實班級網頁,學習維修與更新技術。

(七) 將知識分享的理念導入教師專業成長,塑造學習型的組織文化

由研究中可知,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為正相關,所以應將知識分享的 理念導入教師專業成長,建構校內組織的成長網路,不但對於教師個人在教學 效能與教學品質提昇有幫助之外,進而對組織注入更多活力。並透過知識分享,

將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落實教師專業成長目標,並能帶動組織成長與進 步。

二、對教師的建議

(一) 瞭解知識分享的重要性,並能切實在教學中執行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突飛猛進,因應九年一貫的實施,教師應自覺:

若不能具備專業知能,瞭解知識分享的重要性,必定淹沒於時代的洪流中。教 師必須瞭解自己的專長所在,掌握知識分享的內容,盡可能外顯化自己的知識 並儲存之,分配部分私下交流的時間進行知識分享,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將大有 助益,畢竟教師不但是教學者,更必須是學習者,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學習,才 能帶領學生不斷的進步。

(二) 善用知識分享的管道,積極參與學校舉辦之研習活動,達到教學

相長的目的

學校行政單位若建立良好的知識分享管道,教師即應該善用資源,強化知 識分享的層面:教師可以透過觀摩,學習知識管理良好的學校,並定期交流,

促進教師不斷成長。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不斷的研習進修、參加協同成長團 體和參與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專業對話,不論對個人的專業成長或教學知能的 提昇,都有很大助益。

(三) 熟悉網路的應用,以提昇資訊科技的能力

電腦網路的功能日新月異,提供了知識搜尋,儲存、傳播的管道,資訊科 技更由於其快速便捷的特性,有效協助拓展普及知識的範圍所以教師必須提升 資訊科技運用能力,才能充分掌握教育過程中的新知識,運用新的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學習,增進教育的效果。教師應善用資訊科技,參加資訊能力研習,

並且建立資料庫;透過資料庫的建立,節省教學準備的時間,活化教學的內容,

使教學更生動,學生也更有興趣學習。

(四) 建立師徒制度,進行知識共享

在服務年資與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中,年資21以上的教師對於「鼓勵知識 分享的行政領導」和「鼓勵知識分享的團隊機制」的認知顯著高於年資只有11-15 年的教師;此外年資16-20年的教師對於知識分享中的「鼓勵知識分享的團隊機 制」認知也是顯著高於年資只有11-15年的教師。因此資深教師可借助其本身豐 富的經驗,帶領年輕教師熟悉學校事務與班級經營,達到經驗傳承的目標。

(五) 男性教師應建立對組織氣氛的認同感

在教師性別與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中,女性教師更趨向於鼓勵知識分享的 組織氣氛。小學生態中,男性教師為數較少,因此學校中較重要的行政職務,

大多由男性教師擔綱,男性教師對於學校的組織氣氛應有更積極的認同感,才 能整合教師對學校的向心力,建立一個彼此互信互賴、開放型的學校組織。

(六) 教師應積極參與學校行政業務

在擔任職務與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中,「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以及

「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團隊機制」的認知構面上:校長或主任顯著高於級任導 師。因為每個職位都有其困難之處,教師應易地而處,多參與學校的行政工作,

擔任組長或協助處理學校事務,藉由工作去了解各處室的業務內容,並建立起 上下階層互信之關係。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因考量研究者時間與經費的限制,本研究僅針對台中縣山線與海線公立國 民小學校長主任組長與一般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未能擴大有效的推論範圍,

因此建議往後可擴大研究對象為全國性,以增加研究之外在效度。另外,可針 對國民中學、高中職或大專院校教師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瞭解其在知識分享與 教師專業成長是否有差異。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對於國民小學知識分享研究,僅針對鼓勵知識分享的鼓勵知識分享 的組織氣氛、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團隊機制、鼓勵 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等四個變項。

至於教師專業成長僅包含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學生輔導與管教知能、人 際溝通、專業精神、行動研究知能等六個層面,但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 師專業成長的因素複雜,難免有所疏漏而影響研究結果,未來可考慮納入其他 變項,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國民小學知識分享的構建與教師專業成長為主題,研究方法以問 卷調查法為主。但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因錯綜複雜,文獻 探討所得的理論基礎仍無法涵蓋所有的影響因素因此以文獻探討為基礎所編製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2-9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