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及對相關研究之探討,提出以下建議,以供有意從事進一步活 動之實務者與研究者參考。

一、對未來活動的建議

(一)擴展學校教師的參與

由研究發現,代間活動是由教師團隊所發起,而有部分教師是以活動參與者 的身分來進行活動,扮演活動規劃的機會較少,若是能將其他教師的參與機會擴 大,這些教師所學習的經驗帶給學生會有所不同,對教師而言彼此間的合作默契 有更好的能性。

(二)鼓勵家人參加活動

由研究結果得知高齡者參加活動後對家人的專業知識與彼此間的相處關係 更好,若是鼓勵家人參加同樣志工性質的活動,對參加者與他們的家人會有更多 的收穫。

(三)尋找更多合作對象

學校可擴展更多不同性質的社區組織來給與學校活動上的指導與支援,例如 語言、社會、環境教育等不同的類型,增加教學的多元性,社區組織與組織間亦 能尋找更多的合作對象,藉著彼此多元且豐富的資源,來充實教學與服務內容。

(四)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

本研究發現與社區組織中的資源連結辦理活動,能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亦 對社區組織的服務更加完善,若是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整合學校與每個社區組 織中所擁有的資源,對學校以及社區組織將來辦理活動時能更快速以及有效地找 到合作對象,讓活動能更有效益也能提升其品質。

二、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探討代間活動對更多社區居民的影響

在何厝國小辦理多年的代間活動下,在這過程中歷經原先的推行者何校長與 核心教師已離校,但何厝國小仍持續與社區高齡者合作,例如祖父母節邀請社區 中數百位高齡者與學生一同前往參加,進行這類更大型的活動,若是將觀察對象 擴大到社區中更多的居民,並探討活動對他們的影響,將會有不同的發現。

(二)探討代間活動對學校教師參與活動看法改變之歷程

學校教師通常會依照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一旦有額外的活動介入,這 會違反教師慣有的教學習慣,通常會讓教師對活動不感興趣而缺乏參與意願,本 研究發現,由於何厝的教師逐漸的看到代間活動所帶來的成果,因此產生撥出一 些時間來參與的意願,也逐漸能主動提供教師人力支援,其中教師對活動的理念 與看法改變的歷程可在未來的研究加以探討。

(三)探討代間活動對參加活動的社區志工或高齡者的家庭對家人看法改變之歷 程

由研究中發現,不論是參加活動的社區志工或是高齡者,他們對家人的看法 逐漸改觀,不會以苛求的態度對待家人,且在鼓勵家人參加志願服務後,藉由分 享彼此的經歷能更加深家人間的關係,也漸漸的減少對家人的依賴,其中參與者 對活動的看法以及對家人相處關係改變的經歷,可在未來的研究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4,57-96。

王麗容(1994)。台灣地區婚姻暴力防治策略之研究:社會工作模式之分析。臺 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任以容(2003)。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 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利翠珊(1998)。三代同堂家庭中的代間關係與婚姻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2,

1-9。

利翠珊(2007)。華人已婚女性代間矛盾情感之特色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0(4),357-386。

吳宜蓉(2008)。老化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

嘉義。

吳明烈(1999)。一九九九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

49,3-7。

吳康寧(1992)。非學校化社會。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劉雪娥(2000)。當代老年 護理學。臺北:華杏出版社。

宋世雯(2001)。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市。

李百麟(2009)。高齡者之生活滿意度與成功老化各因素關係之探討。危機管理 學刊,6(2),25-38。

沈金鳳(1997)。歡迎媽媽客串老師。師友月刊,361,28-29。

周家華(2000)。老人學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縣:正中書局。

林可欣(2006)。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與成功老化相關之研究—以嘉義市長青學 苑為例。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如萍(2000)。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中華家政學刊,

29,32-58。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學校社區化,27,

259-280。

林東龍(1998)。高雄市老人保護服務高齡志工之角色壓力探討。高雄醫學大學,

高雄。

林昭溶、林惠雅(1999)。國中學生親子衝突的因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1,

47-101。

林美珠(1993)。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臺中。

林振春(1997)。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

11-15。

林歐貴英(2003)。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林歐貴英(2004)。從「生態系統觀」看老人獨立生活的意涵—跨文化的個案研 究。第三屆國際跨文化研究會議:文化特質與共同性的諧和與發展。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 展。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姿君、郭鐘隆、黃久美、龍芝寧、李子奇(2009)。應用生活技能於國中生家 長親職壓力及家庭功能之成效初探。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1(1),

19-33。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中正大學,

嘉義。

宣秀慧(2000)。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中的親子互動。未發表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臺北。

洪啟昌(2006)。活力北縣,創意無限:從學校創新經營談起。教育研究月刊,

145,5-13。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胡肇勳、程景琳(2007)。國小低年級孩童與父母在不同領域衝突的反應方式之 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81-499。

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花蓮市。

秦秀蘭(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市:覆文出版 社。

高淑貴(2003)。重視代間傳承善用高齡人力資源。漁業推廣,202,54-60。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

張偉賢(2004)。退休人員之志願服務。人事月刊,38(5),33-38。

莊彗君(2003)。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

嘉義。

許詩淇、黃囇莉(2006)。「情同母女」之外: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本土心理學 研究,26,36-72。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書局。

陳美如(2006)。兒童對老人行為意向模式之驗證暨代間方案融入鄉土教學之實 驗效果。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筱苓(2008)。運用社區高齡者進行鄉土教學發展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何厝國

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澤寶(2004)。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以臺南縣市國中生為例。

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文經(2011)。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臺北:學富文化。

曾菁怡(2008)。國小學童對老人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玄 奘大學,新竹。

曾進勤(2004)。老有所用─高齡者參與薪傳教學方案服務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 63-69。

游淑華(2005)。衝突與建構─親子衝突的互動與意義建構歷程。未發表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市:風雲時代。

陽琪、陽琬(1995)。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黃津文(2002)。幼兒與老人代間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淑馨(2005)。學校運用家長與社區資源實務探討。教師天地,134,60-63。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臺北:師大書苑。

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

45,112-119 。

楊文山(2009)。臺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與家人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2),

20-27。

楊怡君、許淑敏、莊宇慧、張萃、王玉女、葉湘芬等(2002)。老年護理學。臺 北:華騰出版社。

楊國德(2006)。高齡社會的教育願景與策略。成人及終身教育,16,16-24。

楊國樞(1978)。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葉俊郎(1994)。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究。老人教育,5,26-35。

葉肅科(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1。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芳玲(2008)。成年子女對母親支持的期望差距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發表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盈蘭(2010)。讓玩具再次總動員— 高齡者參與「玩具工坊」志願服務對自我 概念與家人關係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

劉芳玲(2008)。「成年子女親子關係量表」之發展。家庭教育雙月刊,14,30-35。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家妤(2007)。運用社區高齡人力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未發表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文輝(2003)。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鄭玉秀、許桃敏(2006)。職業婦女之婆媳衝突探討:以已婚護理人員的婆媳衝 突為例。新台北護理期刊,8(1),45-56。

鄭玉秀、許桃敏(2006)。職業婦女之婆媳衝突探討:以已婚護理人員的婆媳衝 突為例。新台北護理期刊,8(1),45-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