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運用社區高齡者所面臨的問題與影響

高齡者的社交活動愈活躍,愈能適應老化及老年生活(薛桂香,2000)。現 今社會不僅鼓勵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亦呼籲社會及教育資源系統多支持高齡者 的參與(林可欣,2006)。以下對高齡者參與學校辦理活動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以及現今高齡者的家庭關係,與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加以描 述。

一、現代高齡者所面臨的問題 (一)高齡者的老化對生理的影響

老化是一種生理過程,由人出生便開始存在的,即是說老化是生理與生物基 因自然發生的結果。這個過程發展相當緩慢,隨著時間各項生理結構和功能緩慢 地發生變化,所以人的老化從出生開始便持續到至死亡為止(Johnson, Erway, Cook, Willott, & Zheng, 1997)。

老化會伴隨著身體器官功能衰退以及防護機制下降,但並非意味著疾病發 生,即是老化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累積,而有不同生理特質的顯現(蔡文輝,

2003)。老化涉及複雜且多層面的生理機能的喪失,也牽涉其他機能的些微改變 (Bromley, 1998),例如個人的體力減弱,以及身體無法維護應有的功能,而導致 生理系統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系統,這會隨著年齡增長,產生各種情形(蔡 文輝,2003),包括心血管系統老化導致功能下降;呼吸系統容積與氧氣交換率減

少;腸胃系統養份的消化、吸收和廢物排除等改變;骨骼肌肉系統減弱,加上骨 質流失,使老人活動功能受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接受器萎縮和 神經傳導速度變慢;記憶能力及反射反應減弱,尤其是短期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 力的衰退(楊怡君、許淑敏、莊宇慧、張萃、王玉女、葉湘芬,2002;吳麗芬、邱 愛富、高淑芬、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劉雪娥,2000;Doherty, 2003;Mauk, 2006;Meridean, 2001)。

(二)高齡者的老化對心理層面的影響

不同的年齡層及不同世代的人,各有其獨特的成長背景,面臨社會變遷各自 有其不同的調適反應,以下描述現代高齡者在心理層面上可能產生的問題。

1.心智及思想改變

高齡者的短期記憶力因大腦皮質退化而變差,相對的學習能力亦減退,

雖然長期記憶力、智力及判斷力不受影響,但高齡者受到沒有學習能力的刻 板印象所影響,認為參加社區活動對生活沒有助益,導致高齡者缺乏參與的 動機與興趣 ,而不想參與群體活動。此外,他們在參與活動中因害怕無法融 入其中,進而產生壓力和緊張焦慮,使他們失去自信心,故減低其參與的意 願(黃富順,1995)。

2.身體心像及自我概念改變

老化的生理改變如皺紋、禿髮、假牙、肥胖、動作反應慢及視聽覺減退,

皆引發老年人對自我概念、自我認同及自我心像等產生負面看法,而出現低 自尊、焦慮、無望感和身體心像紊亂(黃富順,1995)。

由於高齡者的老化對生理及心理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學校運用高齡者進 行代間活動時將會面臨到,例如高齡者的視力退化、行動不便等在活動進行 時會逞生諸多問題,故在活動規劃上需要考量對高齡者是否恰當;面對較少 參與活動的高齡者,往往缺乏參加的動機興趣,學校需要多方溝通來增加他 們的參與意願。

二、高齡者的家庭關係

在社會學意義上,關係是社會中特有的一種人際互動形式,是逐漸從個人向 外推展的,彼此間互相影響並構成形成特別的單位,且這些單位各個連結構城網 絡(費孝通,2005)。而關係是持續變動的,會隨著時空的轉變而有所異動,在各 種關係中,家庭關係最受重視,由於它具有最普遍、最基本、最早、最持續、最 親密、最具適應性以及影響最深遠的特性,在台灣傳統社會下家庭關係便是個人 身心發展與生活適應上的基礎(楊國樞,1995)。

在即將邁入老年期階段的家庭中,過去一般人多會認為意味著生活水準的降 低,健康的衰弱,收入的減少,以及個人被照顧依賴的增加。然而現今科技及醫 療的進步,造成平均壽命延長,使得家庭在進入老年期階段的時間增長,而且不 論是老年丈夫及妻子的健康狀況也比以前更佳,同時也由於退休制度的建立,以 及對老年生活準備的提早,使得現今的高齡者在財務狀況上也較以前來的好(王麗 容,1996)。但不可否認的,相對於青壯年時期,高齡者仍面臨較多身體健康、財 務問題,以及生活安排的壓力,因此在本節中除了說明高齡者在家庭的人際關係 外,也將說明世代衝突的問題。

(一)高齡家庭的夫妻關係

對高齡夫妻而言彼此間相互的支持正是克服生活中許多問題與挑戰的重 要力量,也成為當對方生病或需要照顧時不可缺少的支持來源(Anderson, 1992)。長期的共渡生活,共同面對許多的事物,使得高齡夫妻彼此間更加相 互依賴,這不僅是感情生活,甚至身體上的互相照顧亦是如此,同時也增進 了愛、相屬感、以及相互依賴感等三個婚姻的要素(Aldous, 1996)。彼此相 處時間的增加使得夫妻有更多的時間說出對生活的期望與不滿意之處,並重 新建立新的規範讓彼此更滿意,所以高齡期雖仍會面臨生活上的一些挑戰,

但夫妻的關係將因長久感情上的基礎,而能共同面對此階段的問題並調適之 (陽琪、陽琬, 1995),其需要彼此的忠誠及相互的託付,對這份感情的珍惜

及重視是許多老年夫妻心中共同的感受。

(二)高齡家庭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論述多著墨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對於高齡者與子女之 間關係的討論中,相形之下少了許多。隨著國內社會變遷,也已進入高齡化 社會當中,親代與子代間的關係更顯重要,特別是在高齡期的親子代間關係 中(Cicirelli, 1983)。

高齡者與成年子女的家庭關係為父母與子女在情感與心理上彼此交互影 響的一種人際關係,成年的子女通常是高齡者生活中重要且緊密關係的對象 (劉芳玲,2008),彼此的關係是一種情感的依附,均是對方主要的情感慰藉與 支持來源,是高齡者家庭關係的核心,並影響父母心理的需求與幸福感(林如 萍,2000;黃富順,1995)。

Cicirelli(1983)提出成年子女的依附行為會漸漸的發展對依附對象的關 注,以及與父母相處時建立生活上的接觸與維持心理上的契合,成為成年親 子關係的依附特色。在嬰幼兒時期,依附的關係是單向,而成年彼此間的依 附關係則是雙向的,雙方均會有需求與受予以及接受相處的安全感。胡幼慧 (1995)與 White 和 Rogers (2000)指出子女與高齡父母相處會增加親子之間資源 的交換,並係涉及了情感、責任、義務、資源移轉與互惠交換等面向。從台 灣社會成年子女與父母代間關係及互動中發現,高齡父母經常替成年子女代 勞或給與情感上的慰藉,而成年子女則提供父母交通接送、財務管理和情感 的支持,雙方彼此在勞務、財務和情感上彼此互相照顧(楊文山,2009)。Treas 與 Lawton(1999)也指出,在親子關係當中包含了一種幫助的交換,不論是 財物或時間都是包含在這所謂的幫助交換的意涵中,任何一方都是在期待著 佊此可以同時被獎賞,就是所謂互惠性,而當雙方互動愈多,彼此期待能擁 有更多相互分享的義務,如相互支持、獎勵,甚至是期待,換言之,當對於 某種關係愈感到滿意時,個體就愈願意付出(Winton & Divenere, 1995)。

然而雖然與父母同住的子女會提供較多的交換並感受到較多來自父母的 支持,但比不與父母同住的子女與父母的情感關係較為負向,其中有可能會 對於親子雙方造成壓力,因為隨著日常生活接觸的機會增加,可能會造成摩 擦的增加,使得親子之間產生負向的情感(White & Rogers, 1997)。

而在高齡者與子女之代間衝突,在國外相關研究中指出,不論是對高齡 父母或子女而言,不良的溝通與互動方式是造成代間衝突主要原因之一

(Clarke, Preston, Raksin, & Bengtson, 1999)。但是對西方人來說,成年子女較 少與老年父母居住一起,也較少探討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衝突,有關此方 面的衝突研究並不多見。

國內的相關研究而言,代間關係中所討論的衝突著重在親子間的衝突,

探討親子衝突來源與因應策略與歷程(林昭溶、林惠雅,1999;任以容,2003;

胡肇勳、程景琳,2007),以及親子衝突的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宣秀慧,2000;

薛雪萍,1999;游淑華,2005),對於高齡者與成年子女間關係的相關研究中 發現,有關衝突討論多著墨於靜態的衝突因素與化解方式(孔祥明,1999;

利翠珊,2002;莊彗君,2003;鄭玉秀、許桃敏,2006),並著重於內隱衝突 的關係(許詩淇、黃囇莉,2006),不過這些研究多著重質性描述,未真正測 量。利翠珊(2007)在華人已婚女性代間矛盾情感探討中,初步嘗試測量成 年女性與上一代之間的矛盾情感,指出已婚女性與上一代互動愈多,對父母 容易出現愛憎矛盾與罪疚矛盾,對公婆亦產生罪疚矛盾。胡幼慧(1995)便 指出,由於時代變遷、不同世代觀念、經驗及行動上的差異,常常引發高齡 者的無奈感,內心對子女產不滿,進而成為衝突最大的的主因。孔祥明(1999)

也指出,年代差距造成的價值觀差異,使得大多不再忍氣吞聲或默默承受,

導致衝突極易發生。

這樣年代差距的狀況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與兒女互動中,造成高齡者與子 女的衝突,代間衝突行為與一般家庭中常見的言語攻擊與抱怨等的衝突行為

相似,且似乎也對高齡父母的生活產生變化。

(三)與孫子女的關係

高齡者與孫子女的關係是一種親屬關係,也是一種血脈相傳的延續,雙方的

高齡者與孫子女的關係是一種親屬關係,也是一種血脈相傳的延續,雙方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