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槓桿原理課程教學上的建議

(一)加強支點、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判斷教學

目前九年一貫的槓桿教材,對於槓桿工具的支點、施力點與抗力點雖有著墨,但 對這三個點的判斷方法並沒有做太多說明。但從研究結果發現,只要學生能正確找到 支點、施力點與抗力點的位置,就能利用施力臂、抗力臂的長短來判斷施力情形,尤 其是動滑輪與輪軸等較複雜的槓桿工具。因此,教學者若能適時引導,加強學生判斷 支點、施力點與抗力點的能力,就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演繹、歸納出利用施力臂、抗力 臂判斷施力現象的規則、方法,以利後續內容的教學。

(二)教學者評估學生的認知過程來設計學習單

從文獻探討中可以了解,目前的教材設計缺乏對平衡概念的銜接,教學者若能在 正式課程前,利用學習單及遊戲引導平衡過程中「重量」與「距離」因素的影響,就 能有效改善迷思概念的問題。

由研究結果來看,槓桿原理與工具的認識,若能從平衡的概念先介紹,再進入槓

桿支點、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定義認識,就能正確判斷施力臂與抗力臂的長短,進而歸 納出省力、費力工具的判定規則。不管是一般的槓桿工具,還是較艱深的滑輪、輪軸 等應用,學生只要能正確找出這些工具的「三點共存」位置,再利用省力、費力的判 斷規則,就能解決槓桿課程的相關問題。

教學者在利用遊戲教學的過程裡,不管在遊戲前或遊戲後,如能進一步的以學習 單問題來說明、引導上述概念,就可以有效提昇學生解決遊戲情境與課程問題的能力。

(三)滑輪、輪軸課程與實驗操作結合,增進學習效果

由槓桿學習成就測驗結果分析中可得知,動滑輪與輪軸,是學生較難理解的槓桿 工具應用。教學者除了以遊戲說明動滑輪與輪軸的施力原理外,亦應讓學生實際操作 實驗,接著利用學習單輔助引導,讓學生找到施力臂、抗力臂與「施力距離」、「物 體移動距離」之間的關係,相信能提昇動滑輪與輪軸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適時導入「重量與距離乘積」概念,有助於課程教學

從學習問卷回饋和槓桿學習成就測驗後測結果可得知,適時導入「重量與距離乘 積」概念,有助學生了解「衝突平衡」的槓桿問題,此結果與 siegler 的研究結論相 同。而「衝突平衡」的槓桿問題,正是省力、費力槓桿工具的基礎原理。因此,利用 目前九年一貫教材教學時,若能適時引入重量與距離乘積的概念,有助於學生了解槓 桿工具施力的原理。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若能將計算結果與「省力、費力」

的概念結合,將有助於學生了解、驗證施力的大小。

二、對槓桿原理課程教材設計上的建議

研究者在蒐集槓桿課程相關遊戲或教學軟體的過程中,找尋到不少適合用在槓桿 教學的國外網頁遊戲,但苦於一直得不到遊戲作者的授權,無法用於實驗教學上;幸 賴國內邱清祿老師與科學教育學習網單位授權,讓實驗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從研究結 果可知,學生對於以遊戲方式學習槓桿原理有很高的學習興趣;因此,建議國內九年 一貫教材出版單位,能針對槓桿原理課程設計相關遊戲或模擬軟體,相信能給予教學 者很大的幫助。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增加研究樣本人數與研究時間

本研究選用六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實驗教學,為配合學校定期評量期程,只 能設計六週時間的教學方案。受限於人力與時間因素,在樣本數不多,實驗時間無法 增加的情況下,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推論範圍。建議未來研究若人力、時間條件許可下

,可以增加研究對象樣本數並延長實驗教學時間,以增加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二)探究不同學習風格與問題導向遊戲教學學習效益之間的關係

實驗教學過程中,儘管大多數學生對於以遊戲模擬教學方式反應熱烈,積極上台 操作遊戲並與同學、教學者共同分享遊戲操作的心得,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操作遊戲的 意願較低。在實際教學觀察發現,這些學生的個性較為內向,不擅表達,因此在學習 過程中雖然遇到困難,卻不敢發問或表達自己的想法,故遊戲教學的參與度較低。因 此,不同學習風格是否影響到問題導向遊戲教學的學習效益,就值得進一步討論,建 議未來研究能針對此面向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小自然科教學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寶璽(1999)。應用力學-靜力學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曉璿、林朝清、周建宏、蔡松男、王怡萱(2009)。不同電腦輔助學習策略輔助數 學分數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 民國98 年,第一卷第四 期,326-346。

古仁元(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網站教學教材網站之設計與成效研究-以國小月 亮盈虧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俊青(2000)。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 司。

吳國聖(2010)。問題解決步驟融入國小電腦課程對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為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原著出版於 1999)。臺北:揚智。

吳毓江(1978)。墨子校注。臺北:廣文書局。

宋錦圓(2008)。遊戲學習中問題導向學習策略之應用研究--以模擬黑面琵鷺生態的 遊戲系統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田英(1995)。國小三至五年級自然科學課程學習困難之教材分析。師大學報,第 40 期,475-508。

李哲明(2008)。學習風格與神馳經驗對國小學童數位學習成效之影響。高雄師範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昱成(2008)。遊戲式模擬軟體之設計與研究:以小學自然科槓桿原理學習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煜庭(2008)。適性指標-多媒體學習中一種基於視覺認知理論的引導方式。國立 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理念探討。臺北:師大書苑。

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 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志明(1993)。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慶雲(2008)。實施探究式科學闖關遊戲提升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麗雪(2002)。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成效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涂維妮(2002)。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以國小學童對色彩明 度與色彩彩度之理解程度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高建斌(2009)。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成就之影 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與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五南。

張志銘(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二階層診斷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施惠(2009)。南一版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八冊。臺南:南一書局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綱要。臺北:教育部。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

10(2),157-178。

郭重吉(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 -319。

郭重吉(2006)。南一版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教育研究,58,7-52。

陳文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成就科學素養的評量。自然與生活科技 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77-122。臺北:教育部。

陳冠琳(2009)。國小家長對「數位遊戲式學習」的態度調查分析。中華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偉睿(2002)。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淑齡、陳裕政、鄭君儀、林文琪、李佳純、吳逸生(2010)。「問題導向學習」教學 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以「植物繁殖」為例。屏東教大科 學教育,31,82-94.

陳雯琦(2009)。國小學生的自我效能對神馳效應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三字經紙牌 遊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陳義勳(199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思概念之探討。台北市立師

陳義勳(199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思概念之探討。台北市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