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論與研究限制,研究者對於後續的研究以及教學實 務上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分述如下。

壹、後續研究

一、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與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抽樣對象有限,建 議之後的研究可以以其它區域的學生為對象,進行學生因數與倍數概念 之分析。

二、未來可以發展線上施測系統,讓學習低落後的學生進行施測,學生線上 測驗後便可以分析出其概念結構,進而補強其概念不足之處,亦可免除 鍵入施測成績的冗長時間。

貳、教學實務

一、本研究以模糊集群分群,探究各集群概念階層結構圖的特徵,教學者可 以依低精熟組的概念聯結情形,編製補救教學教材,加強精熟度較低之 概念學習,亦可於補教教學後觀察學生結構圖的變化,觀察其學習成效。

二、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可以分析出個人的概念結構,教學者可以將此方法應 用於其它學習領域,如自然與生活科技等。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1989)。模糊數學入門。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于國善  (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詩惠  (2003)。因數因數­搞得人七葷八素-淺談國小五年級學童因數的學 習情況,國教世紀,208,101­108。

王環源  (2009)。國小階段因數與倍數相關分年細目階層結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佩芬、易正明、林原宏  (2008)。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在評量除法概念上的運 用。2008  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新竹煙波 大飯店。

江孟聰  (2011)。國小五年級學童幾何概念階層之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欣玫  (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  (1995)。認知診斷測驗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45,14­22。

余民寧  (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吳育楨  (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 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暑期在職進修 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純欣  (2011)。多元計分試題關聯結構與模糊集群在國小學生代數概念之 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青芷  (2009)。加權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及其在數與量分年細目知識結構分

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  (1981)。集群分析及其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昌宏  (2010)。概念詮釋結構模式的計分法擴展及服務系統建置與應用。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原宏  (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 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

林原宏  (2004)。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118,120­121。

林原宏  (2005)。模糊集群。教育研究,138,142­143。

林原宏  (2005)。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與心 理研究,28,161­183。

林原宏  (2009)。概念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188,138­140。

林原宏  (2010)。心理測驗與統計:多元計分概念詮釋結構模式(Polytomous  Concept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教育研究,195,121­124。

林原宏、何欣玫  (2005)。因數與倍數之解題溝通能力測驗編製及其實證探 究。測驗統計年刊,13,171­208。

林原宏、莊惠雯、易正明  (2009)。教師對於學童數學概念之知識管理整合方 法-概念詮釋結構模式與分群在時間概念之分析應用。管理科學與統計 決策,6,45­58。

林原宏、黃國榮  (2003)。FCUT 軟體[軟體和說明]。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

林珮如  (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  (1985)。群聚分析的理論和統計方法以及應用群聚分析的實徵性研 究。測驗年刊,32,155­180。

邱家麟  (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因數與倍數補救教學

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慧珍  (2002)。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一書局  (2011)。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九、十一冊。臺南巿:南一書局。

柯重吉  (2007)。國小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因數倍數教學之研 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編譯館  (2011)。國民中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康軒文教事業  (2011)。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九、十一冊。新北市:康軒 文教事業。

教育部  (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惠雯  (2009)。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分群化之概念詮釋結構分析與補 救教學成效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許天維、林原宏  (1994)。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的理 論與應用簡介。國教輔導,34,31­35。

陳渝  (2011)。國小五年級低成就學生因數與倍數之補救教學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陳標松  (2003)。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因數倍數問題解題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國臣  (2007)。模糊理論基礎與應用。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黃玉雙  (2011)。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因數與倍數問題表現之研究-以高雄縣市

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國勳、劉祥通  (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 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0,52­70。

黃雅琦  (2009)。概念詮釋結構模式融入數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 學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伊祝  (2008)。高雄市小五學生因數與倍數單元錯誤類型與成因之探討。

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秋木  (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秉燁  (2007)。促進理解之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臺北:高等教 育。

鄭如君  (2010)。應用模糊集群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生數與量分年細目之概念階 層結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佩郡  (2008)。六年級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面積概念之概念詮釋結構 模式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翰林出版事業  (2011)。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九、十一冊。臺南巿:翰林 出版事業。

賴容瑩  (2007)。國一學生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解題困難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盈州  (2011)。七年級學生比與比例式概念探究­植基於 S­P 表和概念詮釋 結構模式之整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謝堅  (1993)。實驗課程中因數與倍數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 說,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謝堅(1995)。因數與倍數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九 冊。

貳、外文部分 

Bezdek,  J.  C.  (1981).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fuzzy  objective  function 

algorithms. New York: Plenum. 

Billstein,  R.,  Libeskind,  S.,  Lott,  J.  W.  (1993).  A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to 

mathematics (5th). America : Addison Wesley. 

Everitt, B. S. (1993). Cluster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tillwell, J. (2000). Elements of number theory.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Kaufman, L., & Rousseeuw, P. J. (1990). Finding groups in data: An introduction 

to cluster analysis. Wile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w,  C.  K.  (1996).  Using  fuzzy  numbers  in  educational  grading  system.  Fuzzy 

Sets and Systems, 83, 311­323. 

Law,  C.  K.  (1997).  A  fuzzy  logical  model  to  aggregate  several  heterogeneous 

educational grades from a reductionist grading scheme.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Lin, Y . H., Hung, W. L., & Huang, K. J. (2006). CAISM software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CAISM].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in, Y. H., & Wu, B. L. (2007). The comparis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raditional  mode  and  fuzzy  mode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WSEAS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s. Issue 1, Volume 6, 145­150. 

Lin, Y. H., Hung, W. L., & Yu, S. C. (2007). Concept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FLMP  and  ISM  with  application  in  equality  axiom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pp.  99­104).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June  19­21, 

2007. 

Lin,  Y.  H.,  &  Yih,  J.  M.  (2008).  Fuzzy  logic  approach  on  cognition  diagnosis  with  application  on  number  concept  for  pupils.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8) (2008. 07. 

12­15). Kunming, China. (Proceedings Volumn 6 of 7, pp. 3575­3580)  Lin, Y. H., Chen, H. K., & Hung, W. L. (2008). Fuzzy logic on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measure  of  similarity  with  application  on  mathematics  concepts  for  pupils.  Proceedings  of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Design and pplications (ISDA 2008) (pp. 

427­431 ) (2008. 11.26­28). Kaohsiung City, Taiwan. 

Massaro,  D.  W.,  &  Friedman,  D.  (1990).  Models  of  integration  given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7, 225­252.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Orhun,  N.  (2002).  Solution  of  verbal  problems  using  concept  of  Least  common 

multiplier  and  Greast  common  divisor  in  school  mathematics  and  misconcetpions, from http://math.unipa.it/∼grim/SiOrhun.pdf. 

Novak,  J.,  &  Gowin,  D.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rfield,  J.  N.  (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New  York: Wiley. 

Warfield,  J.  N.  (1982).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In  S.  A.  Olsen  (Eds.), 

Group  planning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in

engineering(pp.155­201). New York: Wiley. 

Yen, C. L. (1996). Using fuzzy sets in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learning progress 

indicator. 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D), 6, 57­64. 

Zadeh, L. A.(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Zimmermann, H. J. (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六年級因數倍數測驗試題

一、圈選題: 

1.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 39 的因數。 

39÷1=39…0      39÷5=  7…4  39÷2=19…1      39÷6=  6…3  39÷3=13…0      39÷7=  5…4  39÷4=  9…3      39÷8=  4…7 

1,2,3,4,5,6,7,8,9,13,19,39  2.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 17 的倍數。 

7×17=119      357=17×21  9×13=117      11×7×77=5929  17×14=238      5×9×17=765 

7,13,77,117,119,238,357,765,5929 

3.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 138 和 207 的公因數。 

138 的因數有:1、2、3、6、23、46、69、138。 

207 的因數有:1、3、9、23、69、207。 

1、2、3、6、9、23、46、69、138、207 

4.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 15 和 24 的公倍數。 

15 的倍數有: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 

195、210、225、240、255… 

24 的倍數有:24、48、72、96、120、144、168、192、216、240、264… 

15、45、48、90、120、150、210、240、255

5.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質數。 

17 的因數有:1、17  25 的因數有:1、5、25  41 的因數有:1、41 

66 的因數有:1、2、3、6、11、22、33、66  81 的因數有:1、3、9、27、81 

97 的因數有:1、97  103 的因數有:1、103 

17,25,41,66,81,97,103 

6.根據下面的式子,在方框中圈出合數。 

16 的因數有:1、4、16  29 的因數有:1、29  49 的因數有:1、7、49  65 的因數有:1、5、13、65  71 的因數有:1、71 

82 的因數有:1、2、41、82  119 的因數有:1、7、17、119  16、29、49、65、71、82、119  7.圈出互質的兩數。

① 84、49  ② 39、91 

③ 73、31  ④ 87、68  二、填充題: 

1.求出 98 的質因數分解。 

98=( )×( )×( )

2.135 和 195 的公因數有:1、3、5、15,那麼  135 和 195 的最大公因數 是( ) 

3.28 和 35 的公倍數有:140、280、420、560…,那麼 28 和 35 的最小公倍 數是( )

三、計算題:計算出答案並將答案填入括號中。 

1.請求出 76 的所有因數:)  2.請求出 37 的三個倍數:)  3.請求出 63 和 84 的所有公因數:

) 

4.請求出 34 和  51 的三個公倍數:

) 

5.請求出 168 和 231 的最大公因數:)  6.請求出  96 和 144 的最小公倍數:)  7.將 273 

126 約成最簡分數:(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