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及發現,對於課程與教學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以下建 議,以供參考。

一、課程與教學

(一) 老師在教學時,應顧及學生的概念結構,因為學生在學習分數除法不論 是計算或文字題時,都有其概念的發展順序,所以應該下位概念結構建立後再進 行上位概念的教學;換言之,也就是說老師在教新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學生其新概 念的下位概念是否已經建立,當其下位概念尚未建立完全,教師應先進行先備概 念的建立或補救教學。

(二)分數除法教材的編製應依據學生的概念發展順序編寫,計算的題型應依

「整數除以整數」-「分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的順 序來編寫;而文字題則依「包含除」-「等分除」-「逆運算」-「當量除」-「有餘 數」的順序來編寫。

(三)現行的教材在分數除法單元部分,是以題型去學習分數除法的計算概念,

而本研究發現學生在文字題的學習效果是低於計算題的,甚至像「當量除」、「有 餘數」的題型通過率極低,若以文字題來學習計算概念,學生可能會因文字題的 概念過於複雜而影嚮計算概念的學習,不過由情境去學習計算概念是有其必要性 的,所以研究者建議在計算概念的學習時,不應用太難的題型進行教學,可以用 學生比較熟悉的題型,如包含除的題型來進行計算概念的學習。

(四)在分數除法單元中文字題的部分,題型有其難易高低以及概念上下位關 係,教師在教學時應從較簡單且概念是下位的題型教起,尤其是當量除題型及有 餘數題型是學生通過率較低的題型,教師在教學時應特別注意這兩種題型概念的 建立與理解。

二、未來研究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學童的分數除法概念,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 單元作研究,如分數乘法、分數加法、分數除法等等作研究,甚至若時間、人力 許可的話,可以進行跨單元的研究,如分數乘法與除法、分數加法與減法的研究,

甚至整個分數的加減乘除等等。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之研究樣本為雲林縣海線一所國小的六年級學童共65 人,未來的研究 可以提高樣本數;或者針對不同縣市或不同地區,如鄉村、城市、山地等作研究;

也可針對不同族群,如原住民、新住民,甚至不同國別的學童;也可針對不同年 齡層的學童進行研究,如國中、高中的學生,並且可以比較不同年齡層對於分數 除法概念的相異性,也可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童進行研究,如資優班學生。

(三)試題編製

本研究試題是採選擇題的題型,未來之研究的題型可以採計算題或應用題的 方式,讓學生寫出作法,老師也可藉此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而本研究分 數除法概念分計算題與文字題,而計算題又細分許多子概念,文字題也依題型分 成五種題型,未來的研究可依不同面向的概念來設計題型。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採量化研究,利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RS)進行研究,未來的研究 可利用不同分析法進行研究,利如OT 順序理論,甚至可用 IORS(IRS+OT)來作分 析;也可以採質化的研究,例如晤談的方式,可以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迷思概 念,甚至也可採量化質化並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幼獅數學大辭典編輯小組(1983)。幼獅數學大辭典(下卷)。臺北:幼獅文化 事業公司。

朱建正(1997)。國小數學課程的數學理論基礎。國科會成果報告。未出版。

呂玉琴 ( 1991 ) 。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 4 期,753-606。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臺北師院學報,9,427-460。

呂玉琴(1998)。分數的四則運算與等值分數的設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6 學年 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之10,165- 181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分數概念。新 竹師院學報,4,295-347。

許天維(1995)。數學試題分析法-以「八十一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國小數科學生 基本學習成就評量」的分析為例。高雄:大漢唐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教育部。

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數學系。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學報,31,357-382。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 桂冠。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祥通、周立勳(2001)。發展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佈題能力:以分數乘除法教 學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第一期,15- 34。

簡茂發、劉湘川、許天維、林原宏(1995):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在國小高年級學生 乘除文字題列式之分析研究。測驗年刊,42,113-156。

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 Bart, W. M.(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5,pp.56-60.

Aksu , M. (1997). Student performance in dealing with fraction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6), 375-380 .

Ashlock, R. D. (1990). Error patterns in computation. New York:Macmillan.

Barash, A., & Klein, R. (1996). Seventh grades students’ algorithmic intuitive and formal knowledge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non negative rational

numbers. In L. Puig& A. Gutierrez.(Eds.),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Vol. 2.

pp.35-42). Valencia. Spain:University of Valencia.

Behr,M.J.& Post,T.R.(1988).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Post (Eds.),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190-229.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hr, M.J., Harel, G., Post, T., & Lesh, R.(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96-333.

Brueckner,L.J.& Melby,E.O.(1931). Diagnostic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

Corwin,R.B.,Russell,S.J.,& Tierney,C.C.(1990).Seeing Fractions: A unit for the upper

elementary grades. Developed by TERC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s,Inc.) for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ummins, D. D.(1991).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3), 261-289.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 Child Learning Mathematics: A

England: Schools Council Publications.

Fendel, D. M. (1987).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Newton, MA: Allyn & Bacon.

Fischbein, E., Deri, M., Nello, M., & Marino, M. (1985). The role of implicit models in solving verbal problems i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 3-17.

Greer, B. (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s.In D. A. Grouws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76 – 295.

MacmillanPublishing Company.

Hart, K. M. (Ed.). (1981).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 London:

John Murray.

Hopkins, K. D. (1998).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8th ed.). MA: Allyn & Bacon

Kieren,T.E.(ed).(1980).The Rational Number Cunstruct-its Elements and

Mechanisms,7-15.

Lankford,L.k.(1972).Final report:Some computational Strategies of seventh grade

pupils ,Charlottesville,VA:University of Virgini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069 496).

Painter,R.R.(1989).A comparsion of the procedural error patterns,scores,and other

variables,of select ed groups of university and eight-grade studentd in

Mississippi on a test involving arithmetic operation on fractions.

( 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ppi,1988)

Payne, J. N. (1976). Review of research on fraction. In R. Lesh(Ed.).Number and

measurement(pp.145-187).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Sinicrope, R., Mick, H. W., &Kolb, J. R. (2002). Interpretations of Fraction Division.

InB. Litwiller & G. Bright (Ed.), Making Sense of Fractions, Ratios, and

Proportions(pp.153-161). Reston,VA: NCTM.

Van Hiele, P. M.(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Vergnaud, G (1983). Multiplicative Structure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pp. 127-174).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附錄一 國小學童分數除法試題

( )9、試求

第一天吃的是第二天的幾倍?

( )27、小明家人上星期吃了

附錄二 試題檢核表

以下所附之試題檢核表,旨在提供命題者逐一檢查所命試題是否符命題之各 種注意事項或原則,以期提升命題品質。

檢查項目 是 否

一、試題表達方式是否切合該題之評量目標?

二、答對問題是否反應具備該題評量題目上所描述之能力?

三、答錯問題是否反應不具備該題評量目標上所描述之能力?

四、試題是否清楚表達題意?

五、試題的難度是否適中?

六、試題內容是否已單純化,未過於繁雜?

七、試題是否避免陷阱?

八、題幹與選項之文法是否保持一致?

九、題幹與選項之邏輯是否連貫?

十、題幹是否被分割?

十一、選項間是否不存在邏輯上之連貫?

十二、答對問題之機會是否已避免受到評量目標以之其他因素之影響?

十三、選項之表達方式是否維持一致?

十四、選項中是否只含一個最佳或正確答案?

十五、在各選項中重複出現之文字是否置於題幹內?

十六、選項內容是否按邏輯順序排列?

十七、試題選項是否一致?

十八、選項內容是否避免重疊現象?

十九、標準答案之分布是否均勻?

二十、是否已避免「以上皆是」「以上皆非」的選項?

二十一、作答時間是否合理?

附錄三 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除法概念試題專家效度調查問卷

是( )。否( )其理由為: 【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