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以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國民小學教 師在辦理相關媒體素養課程之參考。最後也針對研究設計與方法,提出對未來進 一步研究之建議。

壹、教育應用方面

兒童電視(媒體)素養教育在國內是個新名詞,但在許多國家(歐美、英國、

加拿大等)卻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結合媒體、學校機關、民間公益團體的資

源來推廣相關課程,英國甚至早已將媒體教育課程納入義務教育中的正式課程。

我國教育部在2002 年 10 月發表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實施之初舉辦 了多場公聽會,邀請各界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討論,並允諾將媒體教育融入九年 一貫學習領域和議題中。但審視九年一貫課程中所含括的六大議題或七大領域內 容,卻未見媒體素養課程納入其中,而由本研究受試教師反應資料可得知,教師 普遍認為學校課程中升學科目負荷繁重,已無多餘心力實施電視素養課程,因此 本研究建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正視媒體教育的重要性,並進一步提出實際運作 政策,電視素養教育才能有效地在國內推動。針對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 茲參考:

一、本研究發現,在所有影響教師電視素養的變項中,以接受創新程度最具 有預測力,同時兩者之間也呈現正相關。因此,若欲提高教師的電視素養,必定 先提高其接受創新程度,以使更多的教師能投入此新興議題的教學工作。而如何 提高教師的接受創新程度?由資料分析可得,教師的接受創新程度和其修課狀況 及接受培訓意願間的關係為正相關,亦即,在師資培訓過程中曾經修習過電視素 養相關課程的教師,以及願意參加電視素養培訓之現職老師相對其他教師而言,

有較高的接受創新程度。由此可推論,教師若修習電視素養相關課程的確對於其 電視素養知能有所助益,故研究者建議國小教師應多參加政府機關或民間機構所 辦理的研習活動,透過在職進修的方式以及專業人士之經驗分享,無論在提升教 師自身知能方面,或對教學活動的設計等都將有所裨益。

二、投注經費於各國民小學教學媒體設施,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的道理。經整理自本研究開放問卷資料發現,許多教師認為學校教學媒體的不足 使得欲實施電視素養教育之教師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電視素養的養成在於 對電視節目的基本批判辨識能力,而電視節目內容非文本闡述即能清楚呈現,且 易造成意義的偏差、流失,故教師在和學生討論相關議題時如能輔以動態性節目 觀賞,將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實施電視(媒體)素養教育種子教師之培訓,或辦理相關研習活動,以 增進教師電視素養專業知能。依據研究結果,將近9 成的國小教師不曾在師資培 訓階段修習過電視素養相關課程,雖然一般教師電視素養知能已達水準以上,但 對於課程內容仍表示不熟悉,因此現階段教育主管機關應積極著手辦理種子教師 之培訓,使有興趣的教師能提升其教學知能,扮演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先驅者,

將此類課程推廣至各級學校。

四、除了透過在職教師進修培訓種子教師之外,師資培訓機構也應將電視素 養教育納入成為必修或通識課程,國內目前師資培育機構中國北師開設了相關專 業課程(2003 年開設媒體素養專題碩士學分班;2004 年開設媒體識讀教育研究 碩士班),其他學校的課程多為一學期2 或 3 學分的學門課,顯見此類課程相當 缺乏,在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際,能愈早讓尚未踏入教育現場的準教師們對於「電 視素養」有一基本的瞭解及認知,才是最根本、紮實的治本之道。

五、鼓勵教師或民間團體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由於電視素養課程為一新興範 疇,國內尚無一套完整的教材出現,而教育內容會隨著國情之不同而有差異,因 此無法完全沿用國外經驗。若欲實施課程,必需倚賴民間團體或專業教師進行課 程的研究及分析,方能建構出符合我國社會環境的電視素養課程。

六、鼓勵對於接受創新態度較積極之國小教師,擔任校園中電視素養課程推 廣工作的媒介。依據研究發現,教師的電視素養知能和其接受創新程度有顯著的 相關,因此讓學校中能較早接受新事物(電視素養課程),扮演創新者角色的教 師成為傳播的媒介,盡可能地將電視素養課程之必要性與特殊性介紹給其他教 師,以便早日落實電視素養課程在校園中的全面實施。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屬初探性質,針對電視素養教育實施現況可能遭遇的狀況及教師相關 意見作一探討,並對國小教師的電視素養知能相關因素作基本分析。僅將研究過 程中所遭逢的限制及考量點,歸納出下列幾點以茲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研究內容方面

鑑於電視在家庭內的日漸普及,本研究將重心集中於教師的電視素養層面,

但目前媒體素養教育所指稱的「傳播媒體」範圍廣泛,舉凡報紙、電影、廣播及 現正大量興起的網際網路等,都是值得探討的部分,建議未來研究可著重於教師 在其他大眾媒體的素養或認知力上的表現,以使國內的媒體素養教育內容更臻成 熟。

二、研究變項方面

經由本研究結果得知,影響國民小學教師電視素養知能的因素除了本研究所 呈現的背景變項及接受創新程度外,尚有許多其他潛在的因素。有關教師的電視 素養知能研究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本研究所探討之變項對教師電視素養總變 異量的解釋量不高(約3%至 7%間),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增加其他有力的變 項,以多面向的角度來探究其影響的因素。例如,教師的收視動機、收視偏好、

休閒參與、生活型態、媒體使用行為、甚或學校組織氣氛等,皆是否可能會影響 教師的電視素養知能。

三、研究對象方面

由本研究問卷中開放式題目內教師的回答可得知,國小教師普遍認為電視素 養教育在任何階段都應該實施,尤其是家庭教育階段為關鍵期,孩子的收視行為 及習慣一旦從小養成,便不容易改變它。因此研究者認為未來研究可以孩童家長

為研究對象,將媒體素養教育向家庭內扎根,以輔助學校的電視素養課程。

四、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採受試者自陳量表的方式,雖然問卷內加以設計 開放式填答,但對於受試者的想法及資料蒐集明顯受限制,無法更深入的分析與 討論。若未來研究仍採用問卷調查之方式,建議能進一步輔以質性的研究方法,

對受試者進行較深度的訪談,或是實地進入教育現場觀察教師實施電視素養課程 狀況等,將獲得受試者更為詳細之反映資料,使研究更為完善。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令宜(1996)。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 品質管理體系之個案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王姵雯(2001)。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成露茜(2004)。另類的媒體實踐。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 個批判的開始(頁240-251)。台北:正中書局。

朱其慧(2000)。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1-0301-H-032-504)。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 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 向。台北:揚智文化。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 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3-19)。台北:正中書局。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 位科技。

吳知賢(1990)。電視暴力對國小兒童社會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學報,23,99- 123。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5 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2006 年 10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cylaw.org.tw/upload/2005 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pdf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出版 社。

李慧馨(2000)。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的研究-以黃梅調電影梁山泊與祝英 台為例。藝術學報,66,105。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袁乃娟、巫知諭(1999)。1999 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研究報告。2003 年 12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pubfile/4.training/training05.htm

高熏芳(1993)。以統整的觀點看科技創新在教育上的實施。教學科技與媒體,9,

39-44。

張志安(2004)。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2004 年 12 月 23 日,取

張志安(2004)。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2004 年 12 月 23 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