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電視素養知能之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電視素養知能之相關因素

影響一個人電視素養知能的因素相當複雜,因此本節將分別就本研究中所使 用的變項,包括個人背景變項、收視行為以及接受創新程度等,來探討其與電視 素養知能間的關係。

壹、個人背景變項

鑑於國內目前所做的研究中,電視素養知能的量測大都針對學生做施測,只 有饒淑梅(1995)及邱民才(2003)發展出教師的電視素養量表,因此本研究所 蒐集的資料多為學生部分的研究發現。

從國內的幾篇研究來看,性別在中、小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上,並無明顯的 差異(朱則剛、吳翠珍,1994;饒淑梅,1995;蔡菁秤,2000;王姵雯,2001)。

但蔡菁秤(2000)的研究發現,國小 4、6 年級學生之性別在子項-「電視節目 類別」的層面有顯著的差異,並且女生在此一層面的瞭解程度優於男生。然而邱 民才(2003)針對高中學生所施測的結果卻顯示,男生的電視識讀能力優於女生,

尤其是在分項之「電視效果」及「節目真實性區辨」類目上,呈現顯著差異。此 外,在高中教師方面,邱民才(2003)的研究顯示教師整體及分層面的電視素養 知能不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因此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性別與電視素養知能間的關係,雖無明顯差異,但 在某些子項上確有不一致的結論,而且針對不同年齡層所得的結果也不一。故本 研究除了將性別納入自變項中,檢測其電視素養知能的差異外,也將探討在各分 項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而在教師年齡與服務年資方面,饒淑梅(1995)的研究顯示,年齡越大、服 務年資越久的教師,其電視素養課程認知越低。而邱民才(2003)的研究結果為,

教師的年齡及服務年資與分項目中「電視製作技術」呈現負相關。

貳、收視時數

朱則剛與吳翠珍(1994)的研究顯示,「電視收視的時間與電視識讀在國小 學童間並無相關」,亦即兒童看電視越多,並不代表兒童更能瞭解或洞察電視形 式與內容文本;同時饒淑梅(1995)的研究也發現,國中生電視的收視時數與電 視素養能力之間呈現負相關,而邱民才(2003)的研究中指出,學生收看電視時 數越長、其電視素養能力得分越低,尤其表現在「價值體系分析」與「理性閱聽 人」2 個分項目上。由此可見,電視收視時間越長,並不會對受測者的電視素養

知能越有助益,反而有降低的趨勢出現。

參、接受創新程度

陳嘉彌(1996)綜合國外學者的定義,將創新的定義歸納為 3 項特點:(1)

創新包括具體性的事物,特別是科技性的產品或技術,及抽象性的思維和觀念;

(2)創新是個體主觀上的認定,它是個體過去所未具有的認知經驗和行為;無 關於客觀上的時間因素;(3)創新對個體應可產生認知、價值取向、態度、與行 為等方面的變化。

「創新」(innovation)這個詞最早用於農業技術的發展及傳播上,後由於企 業界對於競爭性產品開發及策略的需求,遂積極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及追求組織 的創新性,以維持公司的永續經營(賴明治,2002)。創新對個體而言是一種未 曾有過的認知經驗或行為,因此除了創新事物本身的特質外、個體對創新的直覺 反應也會影響其接受程度,學者Rogers(1983)即將接受創新程度定義為「個人 較其所在之團體內的其他人更早接受新觀念或新事物的程度」(陳嘉彌,1997a)。

Rogers(1983)將個體的接受創新程度視為類別變項處理,認為個體在所屬 的母群體(社會)中,其接受創新程度可依據其相對接受新事物的時間來加以分 類,並且認為其分佈會趨近於常態分配,在這母群體中所包含的個體可分為 5 種類型的人(見圖2-4-1)。其 5 個種類的人分別為創新者(innovators),其接受 創新之時間少於其平均數減兩個標準差,在整個常態分配中約佔 2.5%;早期接 受者(early adopters),其接受創新之時間介於平均數減兩個標準差,及減一個 標準差之間,佔 13.5%;大多數早接受者(early majority),其接受創新之時間 介於平均數,及平均數減一個標準差之間,佔 34%;大多數晚接受者(late majority),其接受創新之時間介於平均數,及平均數加一個標準差之間,佔 34

%;最後一類則稱為落伍者(laggards),其接受創新之時間長於其平均數加一個 標準差,佔16%(Rogers,1983:246 )。

圖2-4-1 以接受創新為基礎的採用者分類(資料來源:Rogers,1983:247)

上述各種對於接受創新者的理想型分類,相對於其他類型的人來說各有其明 顯的特質及所抱持的價值觀,分述如下:(Rogers,1983:248-251)

(一) 創新者(innovators) :

創新者對於冒險這件事非常地著迷,他們總是熱衷於嘗試新的想法及觀念。

作為一位創新者的必要條件包括了擁有運用複雜技術的能力,以及有效控制財物 資源以避免不確定的創新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損失。在社會系統中,創新者在新觀 念的推廣過程中扮演了如守門員般重要的角色。

(二) 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 :

這一類的人在所處社會系統中不僅獲得同儕間的尊重,在其人際網絡的影響 力也處於主導地位,常被同儕視為意見領袖的化身。因其常成功地將創新事物具 體化,故團體中其他人(創新者除外)在決定接受一項創新之前,會以這類型的 人的意向為主。

(三) 大多數早接受者(early majority) :

大多數早接受者在接受創新觀念的時間,僅較團體中成員之平均數為早。雖 然和同儕間的互動頻繁,但卻不喜歡處於意見領袖的地位。他們對於採用一項創 新需要相當地深思熟慮,抱持著「不成為最早的實驗品,也不做最後的落伍者」

的心態,當他們決定接受某項創新時,往往是早期接受者已經採納且證明確實有 效後。

(四) 大多數晚接受者(late majority) :

大多數晚接受者對於任何創新抱持著懷疑論者的態度,他們在採用新的想法時僅 僅晚於團體中成員之平均數。除非經濟上的需要或是同儕間的壓力,否則他們不 會考慮採用新事物。他們須待社會團體內大多數成員皆接受了某一項創新,且確 定能夠排除創新的一切不確定感之後才會作出接受創新的決定。

(五) 落伍者(laggards):

落伍者是社會系統中最後接受創新的一群,他們主要的特質為傳統與保守,

決定創新的過程相當緩慢。與其他類型的人相較,落伍者完全不具有意見領導 力,一切以過去的觀念為主要行事參考。在團體中明顯地產生人際上的疏離,和 其互動的人也具有相同的傳統特質。即使他們最後決定接受一項創新,這項創新 也早就已經是其他人汰換掉成為傳統的東西。

而國內教育界引用「創新」的概念在相關研究上,也是近10 年才逐漸出現 的,且為數不多,以下即介紹幾篇將創新應用於教育場域的文獻:

表2-4-1 教育領域中應用創新概念之研究

研究者(時間)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陳嘉彌(1996) 中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之分析 研究所40 學分暑期班、週 末班一年級之中學教師

王令宜(1996)

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 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品質管理體 系之個案為例

淡江大學之全職教師

林涵妮(1999) 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

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 全國國小教師

王誌鴻(2000) 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 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

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市、台南市之公立國 小教師

賴明治(2002)

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其

參與校務行政電腦化之關係研究 台東縣之國小及教師

林煌凱(2002) 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

台南、高雄、屏東縣市的 國中教師

黃燕芬(2003)

中學英語教師資訊融入英語教學之認 知、關注階層、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

台北市、高雄市公立國、

高中英語教師

張美雲(2003) 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終生學習能力與

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 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

由以上8 篇研究可發現,將接受創新與教學媒體、資訊科技結合的相關研究 共佔了4 篇(林煌凱,2002;林涵妮,1999;黃燕芬,2003;賴明治,2002),

其中包括探討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校務行政電腦化以及教學科技接受程度 等,故在教育場域中使用創新概念的研究仍大多偏向於教師在科技、媒體以及資 訊等相關的應用。

隨著時代不斷的變遷,教育相關理念及政策也持續融入新的議題,在電視機 普及率大幅提昇之下,電視已成為許多民眾接收外界訊息的重要來源。有鑑於 此,電視識讀教育的概念於近幾年在國內教育界逐漸受到重視,例如民間團體當 中的媒體識讀推廣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公共電視等積極於媒體識讀教育的推 廣工作;以及台視、華視也分別舉辦了媒體教育座談(朱其慧,2000)。在實際 執行層面上,雖然有民間組織及專家學者的努力,但由於媒體素養尚未獲得社會 各界所知,所以這類型的新觀念推廣,難免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限制其發展,

尤以教育現場中的第一線工作者-教師的影響力最不容忽視。林基民於 2001 年 談到,「媒體識讀還不是一個很普遍的概念,所以推動到小學裡,很多校長及老 師認為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再加入這堂課,他不知道成效會怎樣,他也會害 怕……」(引自朱其慧,2000:84)。

在教育變革的期許與過程中,教師是否擁有接受相關新議題或課程的概念,

已經成為決定此教育理念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瞭解當前教師對新觀念,或新事

物改變的接受傾向,也有助於教育變革者擬定有效的創新措施(陳嘉彌,1996)。

此外,高熏芳(1993)提到,教師是科技創新實施的靈魂人物,唯有教師具有接 納的意願,才能落實科技創新的效果。有鑑於媒體識讀教育於當前為一種創新的

此外,高熏芳(1993)提到,教師是科技創新實施的靈魂人物,唯有教師具有接 納的意願,才能落實科技創新的效果。有鑑於媒體識讀教育於當前為一種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