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電視素養調查問卷』(參 閱附錄一),其中包括5 個部分,分別為:

一、基本資料

國民小學教師的基本資料部分(即個人背景),為研究者自行編製(參閱附 錄一之第一部分),題目共包括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服務學校」、

「現任職務」、「教育專業背景」、「服務年資等」,以下加以說明之: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對照組:

女性)。

(二)年齡:請受測教師自行填寫出生年次(視為連續變項處理)。

(三)婚姻狀況:分為「已婚」及「未婚」(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

對照組:未婚)。

(四)現任職務:分為「級任老師」及「科任老師」兩類(在迴歸分析中視 為虛擬變項,對照組:科任老師)。

(五)教育專業背景:此題將教師的教育專業背景歸為 6 類,而填答者以最

教育學程;5、研究所;6、其他。

(六)國民小學服務年資:此題為開放式問題,請受試者自行填寫在國民小 學任教年資。

二、電視素養知能量表

(一)內容

本部分引用邱民才(2003)之「電視識讀能力量表」(參閱附錄一之第二部 份),量表中共有29 題,內容包括電視台、電視媒體特質、電視製作技術、電視 效果、節目真實性區辨、價值體系分析與理性閱聽人等七項主類目(見表3-4-1)。 而為了配合本研究之用語,將其量表名稱更改為電視素養知能量表。

表3-4-1 電視識讀能力量表之架構及內容

主類目 次類目 正式題號

電視台的立場 1-3

電視台

電視台的組織運作 4、8、13 不同型態電視節目的訴求與目的

電視媒體特質

不同型態電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 5-7、9 電視人員對節目的影響 10 電視製作技術

電視語言對節目的影響 15-18 電視科技技術對節目的影響 14、19 電視效果

區辨科技手法與真實表現 11、12 節目真實性區辨 區辨事實與虛構 21、26 電視的價值體系 20、25 價值體系分析

電視霸權 29

對實施媒體識讀課程的態度、認知 27、28 理性閱聽人

收視行為的管理 22-24

(二)計分方式

採用Likert4 點量表方式來計分,其目的為將回答的範圍界定為 4 項類目,

使每一位受試者,最後都會依其每個項目的答題結果,得到一個總體積分(李美 華譯,1998)。作答方式係由受測者根據自己的想法,與觀看電視的記憶經驗、

理解情況來填答同意的程度。從「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四種答案中,勾選出受測者認為適當的選項。在進行統計分析時,正向計分題分 別給予4、3、2、1 之分數;反向計分題則分別給予 1、2、3、4 之分數,分數越 高代表其電視識讀能力越高。其中第11、14、17、21、26、28 題為反向題。

(三)信效度分析

本量表於原編製者邱民才進行問卷施測前,已經由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 究所、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之3 位教授針對各層面的 題目所代表之意涵,進行審閱、修訂的工作,以確保此量表的專家效度。此外在 信度的檢驗方面,預試量表的Cronbach α值為.75;而正式施測問卷 Cronbach α 值則為.80,大於α值.70,表示此量表內部一致性甚佳(邱民才,2003)。而本研 究預試量表所測出 Cronbach α值為.82,表示此量表有相當高的內部一致性信 度。

三、收視行為

此部分之題目旨在調查目前國小教師的電視收視情形(參閱附錄一之第三部 分),題目為研究者自行編製,其中包括了教師週一至週五、週六日之平均收看 電視時數;以及喜愛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以下就各題項說明之:

(一)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平均收視時間,共分為 6 個選項:(1)不開電視(2)

1 小時以內(3)1 小時~2 小時(4)2 小時~3 小時(5)3 小時以上。

(二)星期六、日的平均收視時間,也是分為 6 個選項:(1)不開電視(2)

1 小時以內(3)1 小時~2 小時(4)2 小時~3 小時(5)3 小時以上。

(三)喜愛收看的節目類型,參考廣電基金會將節目的分類,研究者將目前 國內的頻道分為 16 類,分別為:

(1)戲劇節目(2)新聞(3)call in/談話性節目(4)體育節目(5)綜藝節 目/娛樂新聞(6)益智問答/趣味競賽節目(7)電影台(8)生態保育/地理 風光/科學新知節目(9)卡通/兒童節目(10)生活/休閒/流行資訊節目(11)

流行音樂節目(MTV、Channel V)(12)打鬥/血腥節目(如摔角)(13)靈 異節目(14)清涼養眼/色情節目(15)烹飪節目(16)購物頻道

四、電視素養課程實施意見

電視素養課程實施意見,為研究者參閱邱民才(2003)之問卷自行編製(參 閱附錄一之第四部分),內容包括調查受測教師對電視素養課程的實施階段、師 資養成教育、教學方式以及評估在自己任教學校實施電視素養課程可能會遭遇到 的困難,以下就各題項加以說明:

(一)電視素養課程適宜的實施階段,共分為7 個選項:(1)幼稚園階段(2)

國民小學階段(3)國民中學階段(4)高中、職階段(5)大專階段(6)成人教 育終身學習階段(7)以上皆是

(二)詢問教師是否曾修過相關課程,共有 2 個選項分別為「是」與「不是」

(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處理,對照組:不曾修過課)。

(三)電視素養課程應不應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實施,選項為「應該」與「不 應該」兩類(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處理,對照組:不應該)。而填答不應 該之受試者,則再請其說明理由。

(四)是否願意接受電視素養教育之師資訓練,選項為「願意」與「不願意」

(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處理,對照組:不願意)。而填答不願意之受試者,

則再請其說明理由。

(五)電視素養之教學方式是否應該與平常科目不同,選項為「應該有所不 同」及「不應該有所不同」(在迴歸分析中視為虛擬變項處理,對照組:不應該 有所不同)。而填答應該有所不同之受試者,請其填寫意見。

(六)評估實施電視素養課程可能會遭遇的困難,此部分採開放式問卷設 計,請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填答。

五、接受創新程度量表

此量表為參考陳嘉彌(1997b)所使用的「創新程度量表」(參閱附錄一之第 五部分),由Hurt, Joseph 及 Cook(引自賴明治,2002)等人所發展,在國內至 今已被多人引用(黃嘉勝,1994;陳嘉彌,1997b;王誌鴻,2000;賴明治,2000……

等)。合計共 20 項題目,問卷題目採 Likert7 點式量表作答,從「非常同意」7 到「非常不同意」1,由受試者自行依照本身情況填答。其中有 12 題正向反應題,

其配分方式由「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依序為 7~1 分;8 題逆向反應題

(4、6、7、10、13、15、17、20),採反向計分,也就是從「非常同意」至「非 常不同意」依序為1~7 分。受試者所得到的分數越高,代表其接受創新之程度 也越高,視其為連續變項處理之。

本量表已經過國內學者黃嘉勝(1994)、陳嘉彌(1997b)、王誌鴻(2000)、

賴明治(2002)、張美雲(2003)等學者應用於研究中,其效度皆在國內經過實 證資料證實合乎研究所需,而研究者在量表題目的選擇上也無加以更改,因此不 再針對效度的部分作討論。而在信度分面,經由預試結果所得 Cronbach α值 為.81,表示此量表也有相當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