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視素養檢測工具之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電視素養檢測工具之發展

研究者經由資料蒐集過程發現,學術界有關電視素養研究大多止於概念的介 紹與理論的演進,而對於電視素養的普遍性測量指標雖有不少量表的出現,但並 未獲得一致共識,各量表也因為編制者理念之差異而形成不同的內涵架構,以下 即介紹 6 類目前已發展出的電視素養量表:

一、Robinson, R. S.:電視識讀能力量表(引自蔡菁秤,2000:

19)

Robinson, R. S.於 1984 年修改 1979 年針對成人和高中生所編制的「視覺識 讀能力測驗」(visual literacy test)而發展出電視識讀能力量表,此量表適用對象 為國中生,其中包含了兩大因素,分別為「對電視製作技術的瞭解」以及「對電 視節目故事內涵的瞭解」。但Robinson, R. S.認為,此量表所涉及的電視識讀能力 內涵不夠完善,不足以作為相關能力檢測的標準測驗工具。

二、朱則剛與吳翠珍(1994):兒童電視基模量表

朱則剛與吳翠珍以電視論域所涵蓋的面向,輔以不同電視型態的節目特質,

發展出適用於國小學生的「兒童電視基模量表」。而施測對象主要為台北縣市國 小3、6 年級學生,量表內涵包括了對電視特定文本的熟悉度;以及辨別電視內 容之外延、內涵意義:

(一)電視特定文本與形式結構的熟悉度

意指電視符號特有的呈現方式。電視節目中所出現的影像及聲音訊息,是以

特殊的結構文法加以連結、產生所欲表達的意象,進而形成特定的視覺語言、聽 覺語言與結構語言。

(二)電視內容之外延意義

電視符號所建構的第一層意義為真實與虛幻間的轉換,包括了對於電視內容 的敘事內涵、產品促銷、形象塑造、情境意識與暴力呈現等的區辨與理解。

(三)電視內容之內涵意義

係指電視符號所建構的第二層意義,為一種潛藏、不易被察覺的意識型態,

此種意識型態來自於文化所賦予的價值系統,係由媒介組織與文本產製者經由組 織與選擇後所建構而成,其中充斥了所謂刻板印象、勸服意圖與電視工業特殊的 經濟結構等。

此量表的出現相較於Robinson, R.S.的量表晚了近 10 年之久,其中所包括的 內涵較偏向於微觀層面的電視意義的瞭解,也就是將重心置於兒童的心理層面,

探究兒童基模的發展是否足以區辨電視所呈現出的意識型態。這顯示出電視素養 的意涵不再只是基本的瞭解電視製作技術,而是隨著電視工業不斷地精緻化發展 之後,閱聽人必須擁有深入解構、再建構電視所透露或形塑出的特有符號的能力。

三、饒淑梅(1995):電視素養量表

在1995 年針對台北縣國中生與國中教師所做的電視素養課程研究中,饒淑 梅根據其對國內外電視素養課程與教材的整理,以及台灣地區傳播現況與電視效 果的分析,分別建立了針對教師及學生的「電視素養量表」,其內涵包括了4 大 類目以及「整體課程態度」,說明如下:

(一)觀看行為之管理

係指能夠瞭解自己看電視的動機,對電視收視行為做出決定,並建立起評估 電視的標準。次類目包括了觀看電視的目的、電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閱聽人對 電視節目的影響、評估電視節目與安排觀看的時間。

(二)節目真實性之評鑑

亦即能明瞭電視節目內容與真實世界間有差距,並能區辨差異之所在、以及 差異產生的原因。次類目為電視媒介特質、電視產業的組織運作與影響電視製作 技術。

(三)勸服性論證與訊息

意指能認知電視的勸服性訊息及目的。次類目為電視勸服性訊息的特質、電 視商品廣告的勸服技術與電視節目政治性勸服技術。

(四)價值體系之分析

能瞭解媒介立場的意識型態和國外文化對電視節目價值體系造成的影響,以 及個人價值觀與電視價值體系間的關連。次類目分別為,電視霸權、媒介帝國主 義、文化與電視、電視節目的價值體系與理性的閱聽人。

在饒淑梅(1995)的電視素養量表中,除了瞭解電視製作技術、區辨媒體中 的真實與虛假、與特定意識型態的解構之外,更增加了「觀看行為之管理」此項 電視素養內涵,這是前兩個量表所缺乏的部分。由此可見,學會理性的管理自己 收看電視的時間及選擇節目的類型為電視素養中非常重要的知能。

四、周慧美(1999):電視識讀能力問卷

此問卷主要依據英國電影學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的 22 位教師對媒體識 讀課程所界定的內涵編制而成,量表施測對象為台南、高雄縣市國小 2、4、6 年級學生。主要分為6 項類目共 55 個題目,依序為:

(一)電視機構

誰是文本的製造者?他們的立場及意識型態為何?是否與某一政黨有關 係?節目是否公正客觀?他們做某一節目的意圖及結果為何?節目製作與廠商 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二)電視節目類型

辨別電視節目中不同的型態及樣式、建立區分節目類別的依據,並分析不同 種類的節目如何對我們造成影響。

(三)電視科技

瞭解節目製作時運用哪些科技最有利(如以布景代替真實的場景、以保利龍 假裝下雪、以剪接來造成時空交錯的幻覺等);如何運用這些科技(如化妝技術、

電腦合成、配樂、特殊效果等);使用不同製作過程得到的效果也會不同(如不 同的音樂可以產生恐怖的、浪漫的、或哀淒的各種不同氣氛)。

(四)電視語言

媒體如何產生訊息(如電視節目中的訊息包括視覺符號、聽覺符號以及結構 符號的使用);媒體的符碼(codes)和其使用規則(conventions)為何等等。

(五)電視觀眾

電視節目製作者如何決定主要收視群?如何掌握觀眾的興趣與需要?根據 哪些調查方式可以瞭解節目的收視率?觀眾如何選擇消費、對節目的意見如何回 饋給製作單位?製作節目時如何兼顧不同種族、性別、文化的團體?

(六)電視再現

電視文本和實際場所、人物、事件、想法是否相同,亦即電視內容的呈現是 否公平、客觀?對於不同種族、性別、文化的團體是否存有刻板印象的描述?各 群體出現的比例是否合理?節目內容是否考慮到大眾的需要?是否能避免與政 黨、政府、商業團體產生利益糾葛?

五、王姵雯(2001):青少年電視識讀量表

王姵雯的「青少年電視識讀量表」係參考饒淑梅及沈慧聲之量表修訂而成,

施測對象為台北市國中、高中(職)及五專生,他將電視識讀的內涵分為4 大類 目、12 項次類目:

(一)觀看行為之管理

使學生能瞭解自己看電視的動機、選擇收視節目之類型,並對自我收視行為 作決定,最後建立評估電視的衡量標準,共包括了以下3 個次類目。

1、電視對日常生活之影響 2、評估電視節目

3、安排觀看時間

(二)節目真實性之評鑑

其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瞭解媒介真實和客觀真實間的差異,並能清楚明白的 指出其差異所在、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共包括了以下3 個次類目。

1、電視媒介特質

2、電視業之組織運作與影響 3、電視製作技術

(三)勸服性論證與訊息

目的在於使學生能瞭解在傳達勸服性訊息的方式和目的,共包括下列2 個次 類目。

1、電視商品廣告之勸服技術 2、電視節目政治性勸服技術

(四)價值體系之分析

使學生瞭解媒體立場的意識型態和國外文化對電視節目價值體系造成的影 響,以其上述之因素與個人價值觀間的關聯,藉以釐清和重整個人價值觀,共包 括下列4 個次類目。

1、電視新聞霸權 2、文化與電視

3、分析黃金時段節目的結構因素 4、理性的閱聽人

六、邱民才(2003):電視識讀能力量表

邱民才之「電視識讀能力量表」係參考英國電影學會對媒體識讀課程所界定 的範疇,以及饒淑梅(1995)、蔡菁秤(2000)的量表編制而成。內涵共分為 7 項主類目及13 項次類目,施測對象為台北市高中學生及高中教師。題目內涵架 構詳見表2-2-1。

表2-2-1 電視識讀能力量表之內涵架構

主類目 次類目 內容

電視機構的功能與目的 電視台的立場

電視機構製作節目的意圖與優先性 電視台內部的組織運作

電視台

電視台的組織運作

廣告商、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影響 不同型態電視節目的訴求與目的 電視媒體特質

不同型態電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 電視人員對節目的影響 包含編劇、導演、演員、主持人、配

音及工作人員對電視製作的影響 電視製作技術

電視語言對節目的影響 鏡頭的構圖與角度取用,及旁白、對 話、音效、配樂對節目內容的影響

電視科技技術對節目的影 響

節目運用的科技技術對節目內容的 影響

電視效果

區辨科技手法與真實表現 節目運用的科技計數與真實情形之 差異

節目真實性區辨 區辨事實與虛構 分辨電視節目的內容是否與真實情 況相符

文化與電視 電視呈現的大眾文化與社會文化間 的差異及互動

收視率 收視率代表的意義

電視的價值體系 電視節目中呈現的價值體系 價值體系分析

電視霸權 現有電視節目中,電視霸權的情況 對實施媒體識讀課程的態

度、認知

高中生、高中教師對實施媒體識讀課 程的態度、認知

理性閱聽人

收視行為的管理 瞭解收看電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及 認知個人對電視節目的影響力 資料來源:邱民才,2003:31

電視的發展自民國51 年以來,由當初無線電視台的 3 個頻道,一直到今日 高達數百個頻道的有線電視出現。隨著時代的演進,不但電視頻道增加,電視節 目的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化,令人一打開電視機便眼花撩亂。而電視素養教育之內 容與目標,必定隨著社會環境之變化而有所修正,由以上6 個量表內涵的改變可 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