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

本研究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與研究期間所遭遇的問題,或是與專家學者所討論的 想法,提出從研究過程、研究方法、資料取材、平交道設施與其他後續研究各方面提 出以下建議:

本研究由於是先對台鐵山海線平交道進行初步測試,後續才針對全線平交道進行 試驗。兩者結果在部份解釋變數的符號上出現明顯的轉變,而這變化有部份原因可就 數據資料提出合理解釋,但有部份的解釋理由包含較高的推測成分,因此提出來供相 關專業研究人員繼續深入探索原因:平交道寬度與列車班次這兩解釋變數在初測階段 都出現正負號並陳的結果,平交道夾角與公路坡度這兩解釋變數在初測與全測階段的 係數符號不一致。本研究的測試過程中發現有幾項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間的關係值 得後續繼續深入探討研究:在解釋變數上,鄰近號誌路口數與鄰近無號誌路口數這兩 者相對的解釋能力差距很大,前者對所有的事故型態都沒有解釋效果,而後者則是對 絶大部分的事故型態都具有解釋能力。事實上不管是號誌路口或無號誌路口,對平交 道週遭的車流運作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不至於到模式結果所呈現的兩種極端狀 況,因此在模式的呈現或是變數定義上都值得後續探討分析。在全測階段的被解釋變 數上, 值大於0.1 的三項都是數值分佈較極端與原因不明確的被解釋變數:死傷人 數的數值分佈情形最為離散;自行車涉入事件的筆數最少,連帶數值離散分佈的情形 也最不明顯;平交道滯留事故中事件原因與平交道週遭環境的互動關聯性最不明確。

為何這三項的 值比起其他看似數據分佈正常且原因明確之事故型態的 值要來的 高?這也是值得後續從模式與變數定義上深入了解的課題。另外後續研究也可從其他 的方法如資料採礦法與類神經網路模式來搜尋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之間的關係,以 便能跟普瓦松迴歸與負二項迴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從各自模式的優點上找出解釋平 交道事故最有力的影響因子。

ρ

2

ρ

2

ρ

2

本研究的資料取材由於受限時間與經費,僅能從台鐵與省交通處的報告中摘錄,

因此有不少重要的平交道資料無法獲得,同時在研究上必須假設於研究期間內鐵公路 環境並無重大改變。建議後續進行相關議題的研究時,要儘量設法取得平交道的視距 資料。這項資料又可細分鐵路兩方與公路兩方的視野距離值。不同的視野與車速限制,

都會影響火車司機與公路駕駛人的查覺時間與反應行動,對於該平交道的事故風險值 有相當的影響程度。另外如果要從事跨年度的研究,平交道車流量的變化與週遭環境

變更資料也需要盡量取得。交通流量會因為鄰近交通動線的改變如道路拓寬、公路陸 橋或地下道的建設而使得原有平交道的使用車流減少,或因為土地使用情形從工業用 地變更成商業用地而車流大增,如此都會影響到該平交道的曝光量指標。另外平交道 周圍環境的變更也會影響火車司機與公路駕駛人的視野,因此也需要紀錄視距的變更 情形。除此之外平交道鄰近號誌路口的號誌連鎖情形、路寬變化、車速限制、車道數、

車道寬度等都是值得參考的資料指標。在平交道事故的資料方面,建議台鐵能在事故 的影響程度上多加詳細紀錄,像是受影響列車的總運行時分、列車編組與乘務員運用 變更的成本、客運業務方面的退票金額,以便能更佳區別事故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具備一般所謂危險特徵如彎道、坡度、鄰近無號誌路口的平 交道,其危險性反而相對於正常的平交道安全。而如果這原因真的是因為車輛駕駛人 身處在狀況較多的環境中會更加專注駕駛,導致該平交道的事故紀錄少於一般平交道 的話,則建議在現有公路線型條件良好的平交道上增加平交道管制訊息對公路駕駛人 的可視程度。現有鐵路平交道號誌的紅燈之懸掛位置較一般路口交通號誌要低,使得 公路駕駛人無法在遠方便得知管制情形,而台鐵在部分平交道裝設的大型列車方向指 示版則有彌補原有燈號視距不足的功用。建議台鐵能在所有的平交道上全面裝設類似 設施以提升平交道管制訊息的可視程度。平交道鄰近公路有彎道的路段可仿效公路的 路口預告號誌,加裝平交道管制的預告號誌燈以便讓公路駕駛人及早知道平交道的管 制狀況。另外透過相關手段降低平交道週遭路段的速率,如車道寬度縮減或是設置超 速照相機,使得公路車輛減速通過平交道,以免車速過快對平交道的管制無法立即反 應而導致事故發生。

後續的其他研究延伸方向,建議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平交道事故的嚴重程度,

另一是平交道環境與公路駕駛人的互動研究。平交道事故的嚴重程度又可區分為第一 時間的撞擊嚴重程度與後續波及的影響範圍。事發第一時間火車與公路車輛的撞擊位 置、角度、相對速度與後續碰撞過程,都會對事故車輛的受損程度和人員生命財產損 失有決定性的影響。事故後續的波及範圍又跟平交道所處路段的班車運行狀況、事發 時間、檢警蒐證、鐵路公司搶救策略和復原工程有關,而這些課題最後都會回歸到平 交道事故對社會與鐵路公司造成的損害成本。另一方面可進行公路駕駛人對平交道管 制跟平交道週遭環境的認知調查,並區分平交道的使用頻率以便了解經常使用者跟偶 而使用者對平交道的認知態度與使用方式。同時可以跟一般公路路口的穿越行為進行 比較分析,以了解公路使用者對鐵路平交道與公路交叉路口在認知態度與穿越行為上 的異同。

平交道的安全攸關社會大眾行的福祉,交通部與鐵路機構應責無旁貸的盡力提升 平交道的安全標準並投入經費資源進行研究,同時對社會大眾透過學術機構、媒體與 監理單位進行多管道與多樣化的宣導。另一方面台鐵也應該對平交道事故擬定積極的 應對政策與主張:平日透過第一線員工與地方交通主管相關單位進行平交道運作的安 全維護與檢視;當發生事故時,屬於台鐵的責任事故就該勇於檢討面對,而責任歸屬 不在於台鐵時,台鐵也應該檢討該平交道的安全防範有何不足或需要加強之處,並經

由報章媒體完整說明台鐵的應變方式與責任立場,如此才是對員工士氣提升、旅客權 益保障以及社會責任充分顧及的優良鐵路機構。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重要業務統計指標分析,民國 93 年。

2. 鐵路立體交叉及平交道防護設施設置標準與費用分攤規則,民國 85 年 6 月 15 日 修正。

3. 杜怡和,「台鐵平交道安全問題之探討」,鐵道情報,第 149 期,pp.14-22,民國 92 年 11 月。

4.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民國 92 年 9 月 24 日修正。

5.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官方網頁,http://www.rrb.gov.tw/index1.asp

6. 台鐵兼具都會區捷運功能暨增設通勤車站評估規劃,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

民國93 年 4 月。

7. 李元龍、楊永仁,「7 月 10 日改點宜蘭線電氣列車増發」,鐵道情報,第 133 期,

pp.20-22,民國 91 年 7 月。

8. 杜怡和,「後龍站高架工程」,鐵道情報,第 145 期,pp.4-5,民國 92 年 7 月。

9. 鄭子良,「先進偵測系統對鐵路平交道安全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 文,民國91 年 7 月。

10. 施鈞明,「應用系統模擬於平交道風險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1 月。

11. 詹坤益,「先進平交道安全控制蓄意闖越行為之系統設計」,國立成功大學,碩士 論文,民國91 年 7 月。

12. 張新立、吳宗修、王國川、葉純志、黃歆嵐,「實施酒後駕車道安講習對道路交通 安全之改善成效評估-以台北市為例」,中華民國第七屆運輸安全研討會,台北 市,民國89 年。

13. 李心嵐,「跨國新產品銷售預測模式之研究:以電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 論文,民國89 年。

14. 陳鴻文,「家戶特性與汽、機車持有數及使用量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 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15. 周義華,運輸工程,pp.186,民國 82 年 8 月。

16. (台灣鐵路管理局?)運務處,「平交道安全之研究」,民國 71 年

17. 鐵路平交道安全專案報告,交通部台鐵行車保安委員會,民國 94 年 11 月 11 日。

18. 侯光義,「鐵路平交道肇事分析與安全改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69 年 5 月。

19. 翁茂城,「綜合平交道事故複因素迴規模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民國63 年 11 月。

20. 駱思斌,「鐵路事故嚴重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7 月。

21. 平交道名稱、里程、種別數量統計表,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民國 93 年 10 月。

22. J. Scott Long 著,鄭旭智等譯,類別與受限依變項的迴歸統計模式,pp.300-304,

民國91 年 8 月。

23. Tom Judge, “Creating safer crossing”, Railway Age, 206, 3, Mar 2005.

24. Tom Judge, “Who’s watching YOUR crossing? ” , Railway Age, 205, 8, Aug 2004.

25. David Shinar, “Aggressive driv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ivers and the situ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1, 137-160, 1998.

26. Cameron, A. and P. Trevedi, “Regression based tests for overdispersion in the Poisson model”.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46, 347-364, 1990

27. Sudhir Anandarao, Carl D. Martland, “Level crossing safety on East Japan Railway Company: Application of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Transportation 25, 265-286, 1998

28. Simon P. Washington, Matthew G..Karlaftis, Fred L. Mannering,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Methods for transportation data analysis, 248-249, 2003.

29. Mohammad Qureshi, Sindhu Avalokita, Naveen Yathapu,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odels that Rank Highway-Rail Grade Crossings for Improvement”,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352-357, 2005

30. Young-Jin Park, Frank F. Saccomanno, “A structured model for evaluating countermeasures at highway-railway grade crossings”,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30. Young-Jin Park, Frank F. Saccomanno, “A structured model for evaluating countermeasures at highway-railway grade crossings”,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