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3.3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前述平交道事故與平交道闖越行為分析為基礎,然後依據研究目的並結 合相關文獻,研擬出研究架構。本節主要說明研究架構,且進一步闡述所欲探討之課 題。

經過平交道事故因素分析,可知道平交道事故的發生與鐵公路上的人、車、路因 素,以及平交道設備和管制策略都有關係。針對每一個平交道而言,鐵公路的路側因 素與平交道設備、管制策略均已先行固定下來,成為先天環境條件;鐵公路的車流構 成平交道的使用情形;事故資料本身的時間資訊、涉入的鐵公路車輛類型、公路使用 者的資本資訊,可匯及成該筆事故資料的屬性。結合平交道先天環境、鐵公路使用情 形與事故資料屬性,可跟事故類型、頻次與嚴重程度進行對照分析。平交道事故的研 究架構如圖 3.2 所示。以本研究的觀察對象台鐵平交道而言,各項因素可分別說明如 下:

(1) 鐵路線型條件:包括鐵路兩側方向的坡度、曲度、股道數目、行駛速限,以及 與跟鄰近車站距離。平交道距離車站越近,其列車運轉便有靠站、通過與站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3.1 平交道闖越者決策模式圖 調車等多種型態出現。

(2) 公路線型條件:包括公路兩側的坡度、曲度、路幅寬度、車道數目、行駛速限、

道路分隔型式,以及鄰近週遭的路口幾何型態與管制狀況。

(3) 平交道型式:有第一種平交道、第三種甲平交道、半封閉平交道、人工控制式 平交道與專用平交道,不同型式的平交道代表不同的交通流量、防護等級與設

圖3.2 平交道事故研究架構圖

備配備。另外少數平交道有安裝闖越自動照相機以嚇阻闖越行為。

(4) 平交道視野環境:指鐵路與公路交叉所構成的四個象限中,各區域因地形或是 建築物所構成的視野條件。

(5) 公路車流:指每日通過平交道的總交通流量。該指標屬於公路側使用平交道的 曝光量。

(6) 公路車流組成:指每日通過該平交道的交通流量中,車輛數與行人數的各自比 例,其中車輛組成又可以區分成自行車、機車、小型車與大型車。

(7) 鐵路車流:指平均每日通過平交道的列車數。通過的列車數在單線鐵路路段就 是平交道的管制次數,在雙線鐵路路段除非列車班次密集到每次管制都有兩班 火車通過,不然多半情況下每次管制也是一班列車通過,因此仍可以用列車班 次數來大約代表平交道的管制次數。

(8) 鐵路列車組成:以列車的服務目的區分,可指通過該平交道的列車中旅客快車、

普通車、貨物列車與非營業列車的比例。若以列車的編組型態區分,則可分作 以機關車牽引客貨車運轉的型態,與本身具有動力的動力客車,如電聯車或柴 油客車。

(9) 事故時間:指該次事故發生的日期、星期、時刻與相關的天候資訊。時間可代 表交通的尖峰與離峰、上班日與休假日之分,也能區分白天或夜晚的視線條件,

而天候狀況也會影響視線範圍。

(10)涉入列車:指在該次事故中牽涉的列車種類與編組方式。

(11)涉入車輛:指在該次事故中牽涉的公路車輛或是行人,類型因素反應運具的性 能、操作方式、最大搭載人數與駕駛座位視野等。鄰近車輛的運轉情形若對該 涉入車輛有所影響,則該影響方式與影響程度也需紀錄下來。

(12)公路使用者:指涉入平交道事故者的性別、年齡、認知能力、駕駛經驗與對平 交道熟悉程度等基本資料,以及在該次平交道事故中涉入原因如闖越、未保持 淨空、駕駛車輛不慎與其他原因等相關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