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幾點具體建議,俾能提供尖端科技 種子教師培育計畫後續辦理之參考。

壹、對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機構之建議

一、培育機構的行政宣導措施宜再加強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行政宣導措施方面的滿意度是 較低的。因此建議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機構在行政宣 導措施方面宜再加強,如:運用媒體、增加書面資料通知的 範圍等,使後續參與受訓學員瞭解更多培育計畫訊息。

二、培育機構的設備宜再充實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設備方面的滿意度是較低的。

因此建議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機構在設備方面宜再加 強,才能使學生收穫更多。

三、師資培育機構應定期追蹤、評鑑其所培育之師資,做為後續 推動辦理與實施的重要參考

在教育的過程中,追蹤考核、評鑑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然而很多師資培育計畫在這方面的作為並不積極,因此,建 議若能定期辦理所培育之師資的追蹤評鑑,瞭解其教學表 現,做為後續推動辦理與實施的重要參考,同時亦可將評鑑 結果提供給未來要參加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學生的參 考。至於評鑑的方式與成效,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建議做為 後續研究。

四、建立回流制度鼓勵進修

在研究結果當中,可得知培育計畫的實施結果滿意度確 實有些許差異,針對此差異所能夠做的僅能透過不斷的教師 進修著手,以補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機構之培育能力的不 足,另外教師現在面臨的是個多元化、國際化的社會;教學 相長,不僅需要提供從前傳統的知識與學問,也必須不斷的 增加外在知識與涵養,才能夠適應現在社會環境的變化,況 且現在的學生所接觸的環境如此多元、多變,資訊在如此發 達的狀況下,若單純的依照傳統的方式去教育、輔導,勢必 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多鼓勵教師回流進修、學習,不 但可以增進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可以促進教師多多學習現今 新的教學方式與了解社會脈動,這對於拉近與學生距離、增 加與學生互動上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五、研習場地及設施規劃

研習活動辦理雖於暑假期間辦理,但仍有未臻完善之 處,茲分述如下,作為後續承辦參考:

(一) 差假:本研習未能提供參與教師公差假申請,影響遠程 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參與意願,後續辦理單位可採分區

辦理或爭取更多經費發與研習教師差旅費用。

(二) 交通:辦理單位應能提供充裕停車空間,方便遠程教師 免費停車或擇定交通便利場地辦理。

(三) 住宿:本研習活動辦理時間較長不利遠程教師參加,後 續辦理單位建議可提供住宿,應可提升教師參與意願。

貳、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以嚴謹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進行,基於客觀條件限制,礙

於時間、人力及物力等,無法擴大研究範圍之層面,也使得研究尚 有許多未臻理想之處,更待後續研究者進一步加以研究,茲就研究 對象、相關變項及研究方法等三個方面,提出個人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僅針對參加九十七年度尖端科技種 子教師培育計畫教師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將參 加其它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之教師一併納入,如此能 夠使得研究的面向與結果更趨於完整。

二、就相關變項而言:影響培育計畫實施滿意度的因素相當的多,

包含教師的專業訓練、教育背景、學校環境等,本研究僅著 重於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教培育計畫實施滿意度差異之看 法,並未述及其他相關的背景變項。未來研究者也許可針對 其他變項加以研究,以了解各種教師的其他背景變項對於培 育計畫實施滿意度的影響,亦可針對研究變項出現差異的原

因進行更深入研究。

三、就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

但時間有限,問卷設計或研究方法可能未盡理想,對於所要 研究的問題無法作深入探討,未來研究者或可考慮針對尖端 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教師作實地訪談,輔以質的研究,以 期更客觀而深入瞭解尖端科技種子教師培育計畫,教師的問 題與需求。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國興(2002)。數位時代的學習方向。台中市:國立台中高工「知性 早晨」-演講稿。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隆盛(1999)。「科技」在「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中應和「自然」

分行並立。生活科技教育,32,2-4。

李隆盛(1999)。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跨越。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2)。教育人員的科技素養。生活科技教育,35,2-6。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

周春美(199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專業科目教師赴公民營機 構研習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英長(1996)。談教師的教學知識。國語日報,13 版。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

康自立(1988)。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市:

教育部技職司。

高強華(1997)。明日的教師與明日的學校。高中圖書館館訊,21,

12-18。

陳伯彰等(1994)。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

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 書苑。

郭淑琳(2000)。台灣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師第二專長進修、

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陳金進(2001)。迎接新世紀挑戰自我。台中高工簡訊,2,1。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197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四刷)。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五刷)。台北:東華。

張菀珍(2001)。從回流教育的觀點論技職教師在職進修的規劃重點。

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5,42-46。

雷國鼎(1976)。教育概論。臺北市:教育文物出版社。

靳知勤(2000)。教師參與科學博物館短期環境教育專題研習的影響-三位國小自然科個案教師的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

287-316。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 大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秀媛、呂錘卿(199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及影響因

素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歐用生 (1994) 。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炳華(1997)。教師培育與權利。台北:稻鄉。

潘慶輝(2000)。掌握統整教學主流、修練多元專精能力—談國小教育 人員進修的方向與內容。教育資料與研究,34,33-36。

賴世雄(1998)。英文閱讀測驗(第一冊)。台北市:常思藤出版社。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鍾任琴(1993)。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羅文基(1988)。科技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分析。中學工藝月刊,21,

2-9。

饒見維(199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份

Bayles, Michael D.(1989). Professional Ethics. California : Wadsworth Publishing.

Benveniste,G.(1987).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olam, R.(1980).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change.Final report of CERI project on INSET

Organizat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Paris.

Dundin, M.J.(1987).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N.Y.:Pergamon press.

Edelfelt, R.A. & Lawrence G. (1975). In-service education:Thestate of

the art.Rethinking in-service education.R.A.Edefeltand Johnson,eds.(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Association,5.)

Good,C.V.(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ion.New York:McGaw Hill.

Madaus, G. F.; Scriven, M. S.; & Stufflebeam, D. L. (1983).Evaluation models.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Orlich,D.C.(1989). Staff development:Enchancing human potential.Boston:Allyn and Bacon.

Reynolds,M.(1989).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Pergamon Press.

Stoops,E.e t a l . (1967 ) . Elementary school dministration.N.Y.:Mcgraw Hill.

Shulman 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3.

附錄一 滿意度量表

附表1-1-1 行政與宣導量表

題項

1.我對該計畫推動前的宣導管道感到 2.我對該計畫推動前的宣導說明感到

3.我對該計畫推動前的書面及說明會內容感到 4.我對該計畫的說明內容感到

5.我對於該計畫的研習課程內容感到

6.我對該計畫研習課程及參觀活動規劃感到

7.我對於該計畫的承辦單位行政運作及人力配合感到 8.我對於該計畫事後的研究規劃感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