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歷史影片在國中台灣史教材教法設計上

第一節 影片融入歷史教材教法設計的理論

壹、歷史教材的定義及應用

一、歷史教材的定義

本文旨在研究利用影片作為教科書的歷史輔助教材,以強化歷史課認知與情 意教學的功能。然而,一般人常誤以為歷史教科書就是歷史教材,將二者劃上等 號,其實,二者在科學的定義上是有所區別的。上海學者金相成便把歷史教材分 為「基幹教材」和「輔助教材」,認為「基幹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依 據,也是學生開展學習的主要憑藉」;而「輔助教材」則包括「歷史課外活動指 南、閱讀材料(包括歷史故事、文選、圖表、圖片、歷史地圖冊、歷史辭典等)、

音像材料、計算機教學軟件」等等。95北京學者趙亞夫則把歷史教材分成四大類:

95 金相成,《歷史教育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頁 63-64。

- 42 -

一、文章教材,包括教科書、鄉土教材等;二、視聽教材,包括電影膠片、錄映 資料、劇本映像、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資料等等;三、統計教材,包括年鑑統計、

圖表、年表等;四、實物教材,有遺物、標本、模型等。96概言之,歷史教材是 廣義的歷史教學工具;歷史教科書則是狹義的歷史教材,同時也是歷史教材裡的 主幹。97本文即以翰林版台灣史教科書為主;歷史影片,也就是上述定義中所謂 的輔助教材中的音像資料或是視聽教材為輔,進行影片融入歷史課的課程與教材 設計。

二、認知心理學與影視教材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的認知心理論是公認在 20 世紀最具權威性,影響 後世最深遠的理論之一,其理論所探討的重心,主要是從認知的個體出發,深層 地剖析個體如何去認識所處的周遭環境。他認為認知(knowing)的基本方式並 不是直接來自感官,而是透過行動(actions)而來,這種認知行動乃是透過認知 主體與生俱來的智力(hereditary intelligence)98,為達成某種目的,不斷地運作 在真實目標(objects)上,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s)99 或基模(schema)100的歷程。然後以「認知結構」和「基模」為基礎,不斷地 改變心理歷程去適應(adaptation)環境的限制與改變,以求得平衡(eguilbration)

的結果。101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更進一步將人類從出生至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分 為四個階段,其特徵敘述如表 3-1-1:

96 趙亞夫,《中學歷史教育學》(北京市: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7),頁 117。

97 臧嶸,《土城集,歷史教材學和史學論叢》(北京市:星球地圖出版社,2006),頁 1-2。

98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智力,認為智力是一種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這是說皮亞傑認為智力是有結構性,但他不認為智力的結構是以靜態的固定形式存在於生命中,

而是一種生命為了因應環境變化,而發展出來的一種適應形式,它是種有機的、動態的、具有發 展性的結構。

99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以認知結構與基模來解釋智力發展的歷程。他認為人一出生就開始 本能地運用一些既有的基本行為模式反應環境中的事物,這就是人的「認知結構」。

100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認為當人每次遇到相同的某一件事,就以某種認知結構進行處理時,

這種認知結構就稱作「基模」。

101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認為適應的歷程包含了兩種互補的心理:一個是自身的認知結構融 入到環境中,稱為同化(assimilation)。另一個是環境本身發生變化,人改變自身的結構去適應,

稱為調適(accommodation)。

- 43 -

表 3-1-1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認知發展論的四階段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0-2 歲

1. 以感官動作來作為基模反應。

2. 從本能反射發展成有目的動作。

3. 有物體恆存性的認知概念。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2-7 歲

1. 能以語言表達概念。

2. 能以符號代表實物。

3. 能運用思維但不合邏輯且無法全面 性了解。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operation) 7-11 歲

1. 可以具體經驗思考問題。

2. 可以逆向思考。

3. 了解守恆觀念。

形式運思期

(Formal-operational) 11-15 歲

1. 能以抽象觀念思考問題。

2. 能以假設驗證解決問題。

3. 能以形式邏輯思考問題。

(資料來源:筆者參閱張春興等著《教育心理學》102製表而成)

由表 3-1-1 可知國中生正處於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所指的「形式運思 期」,兒童開始可以擺脫知覺的影響,能與成人一樣進行推理、判斷、抽象思考 等較高級的和概念化的心理活動,尤其可以透過語文等形式的符號歷程來推理和 考驗假設,不必經由具體的事物或實際動作之協助。他們更有能力可以組織情境 和問題,更能了解因果關係。換言之,國中生已經進入皮亞傑所謂的兒童對外界 事物認知方式中的第三個階段—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即兒童開 始可以把經驗轉譯為語言符號,以語言符號作為工具來協助思考。103

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兒童推理方式之基本差異與年齡有關,成型的形式操作 一般是在青少年中期開始發展,但是,並非所有青少年或是成人都會達到這個序 階,而是依據「漸進擴散」的原則逐漸達到成熟的形式操作,而此一觀念除了適 用於科學思考的實驗外,更可擴大至關於社會或是人際關係的議題方面,換言 之,可進一步延伸至社會和道德的領域。

102 張春興等著,《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景文出版社,1973),頁 33-37。

103 張春興等著,《教育心理學》,頁 36-37。

- 44 -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認為情意促動了(motivates)認知的操作,而認 知則構造了(structures)情意的操作。他的理論植基於「交互作用」的原則,

機體若不與環境保持經常的交互作用,則其結構的發展將不會發生。換言之,人 類的交互作用或是適應,是因為我們對周圍環境不斷地追尋與嘗試而彰顯其功 能。在這個過程中,興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興趣可說是一種情感(feeling),

我們對某些東西感到有趣,進而試著去發現它,正因為這個環境對我們產生吸引 力,我們才開始對這個環境產生認知的過程,某人若是在情緒上不發生作用,則 在認知上也不會有作用的。不過,情意除非經由認知結構賦予意義,不可能被經 驗為情感或情緒,例如:一個人說他感覺到快樂或悲傷,他不只是報告了身體的 感覺而已,他還必須將此種感覺以認知的範疇對「快樂」或「悲傷」做闡釋。我 們的情緒依賴我們對當時的情境作怎樣的詮釋。總而言之,情意是和認知平行發 展的,我們所經驗到的情緒反應,隨著我們對社會情境的詮釋能力之改變而有所 不同。而情緒乃是形式操作期才會具有的特徵,因其與具體的事物無關,而與人 對其「自我」(self)的意識有關,人的「自我」乃是抽象的範疇,既看不到也 摸不著,必須藉由認知來想像,唯有如此才能為人所感覺。道德判斷即是皮亞傑

(Jean Paul Piaget)針對認知與情感間的關係,做過最明確處理的領域,若我們 應如何對待別人,和別人應如何對待我們,沒有經過認知的組織,則怎麼有道德 判斷的存在呢?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舉例說明 11、12 歲的兒童開始遵循規則進行球賽,

他們知道為什麼需要規則,也知道如何遵守規則。但是,他們也會發現在某些情 況下,規則可以也應該加以修改,例如:球員人數不夠時,無法守備整個外野,

他們或許會把全壘打線的距離拉近些,以適應防守的需要。這些明顯不同的玩球 方式—自我中心地模仿別人,毫無例外地遵循規則,以及共同修正規則,可以大 致地瞭解兒童運用規則的不同階段。在社會的協調合作及對規則的尊重這兩件事 上,由一個序階進到下一個序階,乃是循序漸進的。此時的兒童逐漸發展出平等

- 45 -

的想法,並且瞭解到別人也會和他們一樣地思想或行動,這種分享的意識,植基 於協調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成熟地形成合作的道德概念,規則的形成乃是保證 每個人都會以相同的方式來行動,尊重規則乃是相互性的(mutual)而非片面的:

人之所以尊重規則,是因為別人也這麼做,而且因為人必須在參與團體活動時能 享受公平的待遇。從第一個序階漸進到第二個序階,並非純粹是認知的過程,兒 童不僅想出規則和尊重的新意義,而且,當兒童開始其新的社會關係時,就產生 了認知的再界定(redefinition)。當他們成為同輩團體的一份子時,在認知和情 意兩個層面的交互作用下,逐漸發展出道德概念以指導其行為,在這個過程中,

對規則的尊重變得更具適應性。當兒童更瞭解規則運作的社會脈絡時,他們的行 為也變得更合理地由規則所指引。104

由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及其相關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可知,每個年齡層的孩 子有其相對應的認知方式,因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以此作為教學方 式的選擇依據。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一改過去傳統教師講述法配合教科書為主的 教學方式,普遍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與教材的設計,也與認知心理學 的發展息息相關。學生在歷史課堂的感受是什麼?能引起其興趣的教材為何?這 些問題便顯得格外重要。換言之,過去學生對歷史課的「感覺」長期被忽略,是 導致學生對於歷史課興趣缺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本文以歷史影片作為教材最主 要的目的在於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再配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與認知歷程的發 展,藉由影片所營造的情境,訓練學生邁向形式運思期的抽象思維能力,並經由 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在團體生活中尊重規則和形成合作的道德概念,希望 能兼顧課程設計的趣味性、知識性及方便性,以運用於課堂上發揮最大的成效,

增進歷史教學中認知與情意的功能。

增進歷史教學中認知與情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