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念暑碩班時修習了「影視史學」這門課,開始對影視史學這門作為當代西方 史學的新課程有些許的接觸與瞭解,再加上近年來隨著《一八九五》、《賽德克

˙巴萊》等有關台灣歷史的電影陸續問世,影響所及,多數學生對於電影所提及 的歷史背景可以侃侃而談,尤其從其言行可看出他們深受片中相關史事的感動。

這不禁令人想起歷史影片不但能幫助學生了解史事,增加歷史知識,而且在歷史 的情意教學方面,更能發揮引誘學生之學習熱情,確立價值觀之功能。這與書面 史學往往帶給學生枯燥乏味、「背多分」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就連身邊的親朋 好友,也因為觀看了這些電影,而對於相關的歷史產生探究的興趣,進而詢問身 為歷史老師的我相關的背景知識,因而促進了增長歷史知識的機會。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引發廣大群眾及媒體關注的 318 太陽花學運,不但攻 佔了各大新聞媒體的版面,亦吸引了許多導演紛紛以「紀錄片」的方式,試圖利 用鏡頭紀錄下這台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藉此保存關於此一事件的「第一手史 料」,以便留給後世關於此事鉅細靡遺的種種細節。然而,此一手法不正是近年 來所興起的「影視史學」嗎?

「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其實是西方史學的新品種,興起於 20 世紀 80 年代,由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首創提出,並受到許多歷 史學家的關注。導致此一現象的原因有三:首先,對歷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歷 史已經變成一種帶有自己主體價值觀念與現實緊密相連的社會行為;再者,由於 科技的日新月異,影片的剪輯亦成為一種符號的表徵,而歷史學家的工作便是研 究符號被組合起來之後的結果及其社會影響;最後,既然歷史影片已受到愈來愈

- 2 -

多的青睞,對此做出正確的輿論指導,儼然成為歷史學家應有之義了。1

另外,關於影像的建構方式可分為兩種:「紀錄片」與「劇情片」,紀錄片 多半利用呈現照片、文件或當時的所拍攝的影片等第一手史料,輔以訪問當事者 或以旁白補充的方式,透過導演的剪接與情節安排,試圖「重現」歷史事件的經 過;劇情片則因某些商業考量,劇情內容未必完全符合史實,經常會放入一些虛 構的元素,例如:情愛的糾葛,以增加劇情的渲染力,進而刺激票房收入。值得 注意的是,無論是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都只是利用「影像」來「表徵」歷史,任 何歷史作品都無法將有意陳述的歷史事件或場景,完整地或大部分地傳真出來,

即使連歷史上任何一件小事也無法全盤重現。2 簡言之,不單單是「影視史學」,

就連傳統的「書寫史學」其實也只是一種「建構」歷史的方式,而非歷史真實的 呈現。

有鑑於此,我開始思考,新興的「影視史學」相較於傳統的「書寫史學」有 何不同之處?運用在教學現場上又有何優勢?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包括技能的習 得,通常分為兩個項目:認知與情意,今日台灣大部分的歷史教學多半偏重「認 知」這個方面,關於「情意」的部分則常常被忽略,然而歷史教學若只強調記憶 和理解,而毫無歷史情懷的展現,那麼歷史教學將淪為訓練考試機器的工具,而 失去了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如陳豐祥老師在〈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 應用—理論與實際〉一文中便提到:

就中學的教學環境而言,由於情意目標本身具有特殊抽象的性質,不易在 教學過程中經由客觀的評量方式進行檢驗,因而在以聯考為導向並以升學 為目的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大都只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加強,對於情 意領域則深感力不從心,所以情意教學事實上已成為聊備一格,難以落實 的目標。3

1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8 年),頁 3-4。

2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88(1993 年 8 月),頁 11-12。

3 陳豐祥,〈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理論與實際〉,《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三 輯(台灣省教育廳,1997 年 6 月),頁 2-3。

- 3 -

然而,近年來因為教育改革的關係,歷史科的課程綱要或是課程標準雖屢 經修改,但是從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所羅列出來的教學目標中,仍可看出歷史這 門學科除了「認知」部分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乃是「情意」方面的發揮,例如:

教育部所成立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於民國 83 年所公布的《國民 中學課程標準》在「認識台灣—歷史篇」中所羅列出的教學目標是:

1. 認識各族群先民開發台澎金馬的史實,加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 感,並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2. 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與有世界觀的胸襟。

3. 增進對台澎金馬文化資產的瞭解,養成珍惜維護的觀念。4

可發現歷史知識的意義已獲得重視,而且以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為目標,並 且強調在「愛鄉愛國」後,逐漸培養出具有世界觀的胸襟,由此可見,此一課程 標準希冀學生在對歷史有興趣的前提下,以認識各族群先民開發台澎金馬的「史 實」為媒介,進一步在老師的課程引導過程中,逐漸培養出「情意」教學中有關 愛鄉愛國的歷史情懷。

民國 90 年所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5的基本理念也認為學 生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終身 學習之健全國民。當中便有三項都與歷史教學中兼具認知與情意目標的發揮息息 相關:

1. 人本情懷方面:包括瞭解自我、尊重及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 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 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3. 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 態)。

4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4),頁 217。

5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1)。

- 4 -

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6中亦有六項與歷史教學有密切關係,其中第 1.2.6 項 偏重認知的部分,第 3.4.5 項則與情意較為相關:

1.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 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 表達、溝通與分享: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 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技),表達個人的思 想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 或資訊。

3.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 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 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4.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 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

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5. 主動探索與研究: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 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6. 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 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與衝突。

符合台灣史教學的分段能力指標如下:

2-4-1 認識台灣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等)的發展過程。

2-4-4 瞭解今昔台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因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 性。

6 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的另外四項分別是:一、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 5 -

9-4-2 說明不同文化之接觸與交流,如何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

前三項雖然看起來比較偏向認知層面,但是如果缺少了情意的功能,便失去 歷史教學的意義,且無法達到最後一項能力指標的要求。由此可知,社會領域的 教學目標其實是必須兼顧認知與情意兩個部分,且兩者相互配合進行的,只是在 升學主義掛帥之下,加上課本的文字敘述較難喚起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懷,導 致基層教師對於歷史科的情意教學時常力有未逮,學生也因為缺乏學習的興趣,

導致認知部分的學習效果不佳。本文便是針對這個問題,期冀能夠透過影片情境 的塑造,彌補課本文字生硬枯燥的缺點,進而加強歷史教育中長期被忽略的情意 教學,並透過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來增進認知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文所要探討的主旨便是以影片作為課本的輔助教材,先以課本的文字內容 為主要教材,透過老師的講述達到教學目標中的認知能力,再輔以有關課本內容 的歷史影片播放,試圖「重現」整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學生利用具體的視 覺、聽覺感受去「體驗」課本裡所提到的歷史事件,而不再是僅僅只能單靠課本 冷硬的文字和老師口語上講故事的功力憑空去想像這些歷史事件,除了增強歷史 知識的認知學習效果外,更進一步達到教學目標中情意層次的發揮。

然而,古今中外與歷史相關的影片不勝枚舉、多如牛毛,故本文將範圍縮小 在與「國中台灣史教科書」內容相關的影片做研究與探討,試圖統整與台灣史相 關的影片,並以此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於是,筆者利用了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圖 書書目資訊網、台灣電影網、國家電影中心等網路資訊,配合誠品、博客來等主

然而,古今中外與歷史相關的影片不勝枚舉、多如牛毛,故本文將範圍縮小 在與「國中台灣史教科書」內容相關的影片做研究與探討,試圖統整與台灣史相 關的影片,並以此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於是,筆者利用了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圖 書書目資訊網、台灣電影網、國家電影中心等網路資訊,配合誠品、博客來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