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大部分在小學六年級到國中一年級開始接觸菸品,且多 數開始嘗試吸菸是發生在自己家中或同學或朋友家中居多;但目前 仍有一成一的人在最近30天內有吸菸的行為,有近一成的人已經養 成吸菸的習慣。

二、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中,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績、父母親 的婚姻狀況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但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不同與吸 菸行為間無顯著的關係存在。即男性吸菸人口比女性多,隨著年齡 與年級提升所累積的吸菸人數也愈多。學業成績愈差、父母親的婚 姻狀況衝突愈多則研究對象出現吸菸行為比率也愈高。

三、研究對象心理因素包括自尊、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 為有顯著關係,即自尊愈高、吸菸態度愈負向、拒菸自我效能愈強

者,吸菸的行為發生的比率愈低。

四、研究對象的父親、母親與同儕的依附關係愈親密,有助於減少吸 菸行為的發生;吸菸角色楷模與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即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楷模人數越少,吸菸的行為發生的比率愈 低。

五、在 Logistic 迴歸分析後父母親的婚姻狀況、吸菸態度、拒菸自我 效能、吸菸角色的模仿四個自變項與吸菸行為間有顯著關聯,所以 這四個變項可以對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具有效預測力。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結論,提出教學與研究上的建議,作為未來實務工作與研究 之參考。

一、 預防吸菸教育計畫方面的建議 1.吸菸教育課程:

應設計一系列自國小、國中直到高中職吸菸教育相關課程,對象 應由國小開始向下札根落實並能向上延伸到高中職;加強對吸菸行為 的負向態度,使用情境教學或角色扮演等技巧來拒絕菸品的誘惑,以

增強拒菸自我效能。

2.推廣無菸活動:

學校辦理親子活動,鼓勵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共同參與以增進親子 互動,並可以推動家中父母或親友戒菸活動,以營造無菸家庭降低學 生在生活環境中的角色楷模之影響。

3.高危險學生進行輔導:

針對學業成績差、家庭功能欠佳的學生藉由導師或輔導老師及社 工等協助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同儕關係中應協助建立正確的人際 關係與教導人際處理技巧,使其能在同儕團體中保持良好、和善的互 動關係,以減少偏差行為的發生。

二、相關研究方面的建議 1.研究對象:

本研究結果僅代表新坡國中學生之吸菸行為,因此未來研究吸 菸行為時其對象應擴展全至縣市,做全面性的探討,以瞭解有無城 鄉的差異。或是針對不同層級的小學、高中職、大學擴大取樣,以 確認不同研究對象間彼此的差異。

2.研究變項:

青少年時期開始吸菸多半是因為好奇而嘗試及為了尋求同儕

團體的認同而表現的一種行為或表達生活的某種態度,這些人的性 格多半是有強烈的刺激尋求動機且難以容忍規範。建議往後探討青 少年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的研究可以將研究對象的性格特質加以 探討分析。

3.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方法收集資料,無法釐清變項間的因果關 係,且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生長歷程中,影響其吸菸行為其他多種因 素,因此建議時間、經費、人力、物力許可下,未來可採用實驗介 入研究或長期的縱貫性追蹤研究,以確認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高美英(2004)。青少年吸菸與社區、學校、家庭及其健康行為間關聯 性之長期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編號 OH-BHP-Anti- Tobacco-2I01。

王郁芳(2005)。台北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拒菸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台北市。

白瑞聰(2008)。國中生吸菸行為之研究 --社會生態學模式之應用。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 北市。

石泱、連綠蓉(2006)。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一 至國三的縱貫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 51-76。

朱 翠 燕、李 素 卿、林 珊 如 與 張 宜 華 (2009)。運 用 置 入 性 行 銷 促 進 促 進 群 體 對 菸 害 之 認 知。北 市 醫 學 雜 誌,6(2),129-136 何委娥、周玉敏(2007)。親子關係、父母教養與青少年行為關係之探

討。中華家政學刊,41,85-107。

吳欣怡、張景媛(2000)。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

31(2),105-127。

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李景美、張鳳琴、賴香如、李碧霞、陳雯昭(2002)。臺北縣高職一年 級學生成癮物質濫用之危險與保護因子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7,

73-88。

李景美(2003).青少年菸害預防-策略層面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

5(4),293-307。

李景美(2004)。營造無菸校園初探-理論層面的觀點。學校衛生,42,

97-109。

李家宜、林慧淳與江東亮(2003)。地區剝奪程度、個人社經地位、與 台灣男性成人的吸菸行為。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1),10-16。

李筱惠(2007)。台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憶、鐘怡君與劉姿 鈺(2004)。宜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

衛生教育學報,22,21-39。

周思源、李玟姿、良文敏、郭憲華、張麗惠、賴璟賢、朱日僑與郭憲 文(2006)台灣地區青少年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與藥物使用之盛 行率。中台灣醫學科學雜誌,11(3),177–186。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制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

50(2),223-256。

林清文(2003)。自尊。教育研究月刊,116,142-143。

林子惠(2006)。「走出煙霧」-介入模式對國中生吸菸行為改變之成效。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台南市。

林麗娟(2005)。國中生學業成就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林耀南、楊婉如(2008)。多向度幽默感對自尊、工作倦怠與工作滿足 之影響─以第一線服務人員為例。商管科技季刊,9(4),417-442。

姚 克 明 、 李 蘭 、 李 景 美 、 洪 百 薰 、 楊 銘 欽 與 鄭 泰 安 (1995)。 成 癮 藥 物 濫 用 防 制 宣 言 。 中 華 公 共 衛 生 雜 誌 , 14(3), 213- 219。

洪女玉(2006)。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大明學報,7,121–

140。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秦志慧(2007)。台北縣三峽鎮國中學生自尊與健康危害行為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 北市。

翁淑綠、陳惠玉(2004)。同儕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師說,183,

54-57。

張楓明(1998)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張惠芬(2001)。探討青少年戒菸課程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玉青(2005)。台北縣某國中學生菸害知識、菸害態度、拒菸自我效 能與吸菸行為意向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張玉青、葉國樑(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向與其相關因

素研究。學校衛生雜誌,48,63-81。

張齡尹、李蘭與張新儀(2008)。學生攻擊行為與其初次使用菸和酒時 間之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6),530–542。

許春金(1993)。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台北,

五南。

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 社會控制理論 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桃園縣。

陳隆彬(2001).台中縣太平市國中學生拒絕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台北市。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與周明智(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 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5(2),119–136。

陳彤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 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南市。

彭若瑄、王琪珍、董旭英與王文玲(2007)。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高中 職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實證護理,3(3),236-245。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筱甄(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黃嵩立(2007)。預 防 癌 症 的 最 重 要 的 步 驟:有 效 的 菸 害 防 制。癌 症 新 探 , 40, 4-7。

楊雪華、陳端容、李蘭與柯姍如(2003)。雙親和同儕團體對高中生吸 菸行為的影響。醫學教育,7(2),36–47。

溫宜芳(2004)。菸品廣告的成效與挑戰---大學生背景變項、媒體接觸 對反菸態度與吸菸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台北市。

楊芳梅(2007)。母親監控、家庭依附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葉淑杏、曾弘富、楊淑帆、黃怡棻、趙雅琪、蔡宜珊、李淑宜(2005)。

高雄青少年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福爾摩沙醫務管理雜 誌,1(1),76–86。

董旭英、王文玲(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 值觀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犯罪學期刊,10(2),

29-48。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