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黃松元. 博士. 呂昌明. 博士. 國中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 某國民中學為例. 研 究 生:曾素琴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一月.

(2) 致. 謝. 「事情自己會來,該解決就解決。 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物發生,該發生就讓它發生。 或許是一隻蝴蝶飛過,我看到了,就這麼簡單。」 ──柯淑卿,一隻蝴蝶飛過 二年半的研究生涯隨著論文的完成也終告一段落,回首看看走過 的每一步伐都是如此的幸運與滿足,幸運乃於在工作與家庭之餘能重 拾享受學生生活,滿足是來自能吸收到教授給予的豐富知識、經驗與 做學問的方法,這段日子雖然走的很艱辛,但卻讓我過的很充實,工 作、家庭與撰寫論文三方很難兼顧,也確實讓我花了許多時間在研究 所生涯,但是,這段歷程讓我無形中成長不少。 首先由衷感謝恩師呂昌明教授及黃松元教授的悉心指導與鼓勵。 整整二年多以來,從研究方向的選擇、文獻的探討、研究架構的建立, 以迄本文之撰寫,吾師不厭其煩的予以指導與啟發,更對初稿逐字斧 正,使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師恩浩瀚,永銘五日。 此外承蒙口試老師陳錫琦所長的珍貴建議與指正,且在過程中總 是在電話的另一頭不斷給我加油打氣,僅致最深的謝意。又感謝本研 究的研究對象協助完成吸菸問卷的調查。另感謝新坡國中黃貴枝前校. I.

(3) 長、主任、組長及所有同事對我在研究所進修期間的包容與協助,使 我在碩士班學習生涯既自在又充實,並使本論文得以如期產出。併此 申謝。 我親愛的碩士班同學,二年多來的提攜、照顧與關心,及李景美 老師及高毓秀老師對問卷提供寶貴的意見及台北體院周建智老師熱心 協助統計上所遭遇的困境,均有助於論文的完成,特此一並致謝。 最後,非常感謝我年邁的父母、二位姊姊及明德姊夫在我最煎熬 的時期能挺身當我堅強的後盾及陪伴我一路走完,更對女兒姝安無微 不至的照顧,有你們的鼎力支持與溫暖關懷,讓我可以專注於研究與 論文寫作。 因為有您,讓我可以堅持走下去;因為有您,讓我可以嘗到豐碩 果實的甜美,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在此僅將這份成就及喜悅與你 們共享。. II.

(4) 國中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學生:曾素琴. 指導教授:黃松元 博士 呂昌明 博士 摘. 要.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生吸菸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 因素(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就、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婚姻狀 況)、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及拒菸自我效能)、社會環境因素(依附 關係及吸菸角色楷模)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以及分析其對吸菸行為的預 測力。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第一學期全體學生(扣除特教生) 共 770 人為本研究之母群體,採班級為單位之分層集束抽樣法,每年 級各選取四班,共 12 班,並利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獲得有效問 卷 402 份,經資料處理與分析採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檢定及 Logistic 迴歸分析,結果發現: 1.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就 及父母親婚姻狀況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與父母親教育程度無關 係存在。 2. 研究對象的自尊愈高,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 3. 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愈正向,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4. 研究對象的拒菸自我效能愈強,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 5. 研究對象與父親、母親及同儕的依附關係愈緊密,其吸菸行為的比 率愈低。 6. 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楷模人數愈多,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7. 對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具有效預測力的變項為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 能、吸菸角色楷模及父母親婚姻狀況。其中以父母親婚姻狀況影響 III.

(5) 最大。 其於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未來在預防吸菸教育計畫及相關研 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吸菸教育及實證研究之參考。研究限制在 於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結果無法代表實際因果關係,建議未 來的研究可以使用縱貫性的研究設計,以更加確定其間的因果關係。. 關鍵字:國中生、吸菸行為、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角色楷模. IV.

(6)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Smoking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ake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seng,Su-Chi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e smoking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factors ( gender, age, grade, academic achievement, parental education and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factors (self-esteem, attitude toward smoking and anti-smoking self-efficacy),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tachment and smoking role models) . Take a total of 770 students (excluding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Ninety-nine school year as the population. Use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Select four classes in each grade and get a total 12 classes. Collect data wit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40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alyze them with the chi-square test, 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finding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moking behavior and background factors of gender, age, grad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moking behavior and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2. The higher self-esteem they have, the lower the rates of their smoking behavior are. 3. Th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smoking they have, the higher the rates of their smoking behavior are. 4. The stronger anti-smoking self-efficacy they have, the lower the rates of their smoking behavior are. 5 The closer the attachments with their fathers, mothers and peers are, the lower the rates of their smoking behavior are. 6. The more smoking role models they have, the higher the rates of their smoking behavior are. 7. The effective predictable variables are smoking attitudes, anti-smoking V.

(7) self-efficacy, the number of smoking role models, and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To sum up,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This study also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al programs  of the prevention of smoking behavior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e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it doesn’t represent whether  the variables are causes or effects because it is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A longitudinal study may be used to find out its cause and effect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moking behavior, smoking attitude, anti-smoking efficacy, role model. VI.

(8) 目. 次. 致謝.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次. Ⅶ. 表目次. Ⅹ. 圖目次. Ⅹ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現況分析. 11. 第二節. 影響吸菸行為的背景因素. 15. 第三節. 影響吸菸行為的心理因素. 18. VII.

(9) 第四節 第三章. 影響吸菸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 研究方法. 23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5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 吸菸行為之現況.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66. 第四節. 研究對象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68. 第五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對吸菸 行為的預測力. 第五章. 70.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6. VIII.

(10)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份. 79. 英文部份. 86. 附錄一. 問卷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89. 附錄二. 桃園縣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調查(預試)問卷. 90. 附錄三. 桃園縣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調查(正式)問卷. 98. IX.

(11) 表 目 次 表 2-1. 我國國中生吸菸率調查. 13. 表 2-2. 近十年國內外研究者對自尊所下的定義. 19. 表 2-3. 依附於父母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文獻. 27. 表 2-4. 依附於同儕與偏差行為的相關文獻. 29. 表 3-1. 母群體各年級人數. 36. 表 3-2. 研究樣本各年級人數表. 37. 表 3-3. 預試各年級人數表. 45. 表 3-4. 預試與正式問卷之信度一覽表. 45. 表 3-5.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對照表. 49.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分布情形. 53. 表 4-2. 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變項分布情形. 55. 表 4-3. 依附關係之分量表項目分布情形. 58. 表 4-4. 依附關係之信任、溝通、疏離層面分布情形. 58. 表 4-5. 同住家人、親友及最要好朋友、同學吸菸之情形. 59. 表 4-6. 吸菸角色楷模人數分布情形. 59. 表 4-7. 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分布情形. 61. 表 4-8.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之卡方檢定. 64. X.

(12) 表 4-9. 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點二系列關摘要表. 表 4-10. 研究對象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點二系列相關摘. 67. 要表. 69. 表 4-11. 顯著關係變項對吸菸行為之共線性診斷. 73. 表 4-12. 吸菸行為重要影響因素之 Logistic 迴歸分析摘要表. 74. XI.

(13) 圖 目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35.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及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及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依據 2009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報告指出, 「菸癮」是全球性的 流行病,它造成了身體器官的傷害、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失去生 產力以及死亡等損失,吸菸更是致癌的主要原因,其中香菸含有至少 60 種已知致癌物,也證實所有癌症死亡中有 30%的的原因可歸咎於與 吸菸行為有關,其中吸菸與肺癌的關係已獲得研究證實,國內外最新 的醫學研究團隊也驗證香菸中的尼古丁成份會驅使乳癌細胞的增生 (Ho,2010;Linnoila,2010),其他如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 膀胱癌也都與吸菸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除了癌症之外,吸菸也與許 多慢性疾病有關,如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症 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朱翠燕、李素卿、林珊如與張宜華,2009), 在國外研究指出吸菸也與憂鬱症有密切的相關(Pratt,2010)。. 1.

(15) 菸害是當今一項重要的全球性議題且吸菸對人體所造成健康的危 害一直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目前吸菸人數仍然逐年增加。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 年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研究發現:國中生吸菸盛 行率 2004 年 6.6%、2006 年 7.5%,2008 年 7.9%,且開始吸菸年齡從 2004 年的 12.5 歲降到 2008 年的 10 歲以下,行政院衛生署 2006 年調 查發現有 27.18%的國中生曾有吸菸的經驗(男生為 31.36%、女生為 21.96%),與 2004 年的 27.04%(男生為 31.49%、女生為 22.01%)相比有 小幅增加的情形,且二年的調查皆有三成五以上的吸菸者表示在 10 歲 之前即開始抽第一支菸(2004 年為 38.94%、2006 年 36.57%),綜觀以 上研究顯示,近年來國內國中生吸菸盛行率無明顯的下降,且開始吸 菸的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高美英,2004;王理,2008;張齡尹、 李蘭、張新儀,2008)。 青少年吸菸者較同年齡不吸菸者有較高的致病率與死亡率。菸品 成份中的菸鹼(Nicotine),俗稱尼古丁,會造成高度的成癮或產生依 賴性,Johnson,Chen,Breslau,Hatsukami,Robbins,Saccone,Grucza, Richard,Bierut(2010)指出十三歲以前開始吸菸的青少年成年後持續 吸菸的可能性是十七歲或以後開始吸菸之青少年的兩倍,未滿十六歲 開始吸菸的青少年患尼古丁依賴症的比例要比二十歲以後才開始吸菸. 2.

(16) 的高一倍,這與日後成為癮君子之間亦有極大的關聯性。青少年時期 開始吸菸往往會將吸菸習慣延續到成人時期。心理學家認為吸菸是一 種習慣,且不斷練習而累積的行為。不管是成癮或習慣,菸在不知不 覺中會影響吸菸者的情緒、思考與學習,進而影響生活。 菸害防制法自 1997 年 9 月 19 日正式實施後,青少年吸菸率仍沒 有減少的趨勢,行政院衛生署 2010 年執行菸害防制成果報告中指出, 從 2005 年到 2009 年取締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吸菸人數逐年增加,分 別為 4,765 人、6,477 人、10,690 人、7,772 人及 8,617 人。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顯示,男生與女生吸菸比 率分別為 31.49%和 22.01%,12 歲以下吸菸者有 10.32%、13 歲吸菸有 31.97%、14 歲吸菸有 32.21%,有近四成的吸菸者第一次開始吸菸是在 10 歲以前。 國中生吸菸大部分是處於嚐試階段,其行為受到心理、情緒、人 際關係、家庭和社會等眾多因素所影響,其中吸菸行為背後複雜程度 不是媒體廣告、衛生教育平面文宣、海報及威權管教所能克服的問題。 此階段的國中生正處於好奇與權威的反抗期,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 親婚姻改變、親子關係緊張、學業的挫敗及同儕壓力等問題無法得到 解決故容易在此時接觸菸品,國內外研究顯示大部分青少年開始吸菸. 3.

(17) 是在國中階段(洪女玉,2006;張齡尹、李蘭、張新儀,2008),然而 若在這個階段培養正確的態度和健康的行為,對於未來吸菸比率的降 低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中生吸菸一直是學校最為憂心與難處理的校園事件,要避免吸 菸行為的發生就要先釐清可能會影響吸菸的各項因素。本研究期盼可 以提供教育者及家長了解國中生吸菸行為的影響因素,作為適當的親 職教育介入或管理及行為輔導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背景因素(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績、 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婚姻狀況)、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及拒 菸自我效能)和社會環境因素(依附關係和吸菸角色楷模)分別與國中 生吸菸行為的關係,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吸菸行為之 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4.

(18) 四、探討研究對象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五、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對吸菸行為的 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包括: 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吸菸行為之現況 為何? 二、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的關係為何? 三、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與吸菸行為的關係為何? 四、研究對象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的關係為何? 五、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對吸菸行為的預測 力為何?. 5.

(19)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擬驗證之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二、研究對象自尊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三、研究對象吸菸態度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四、研究對象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五、研究對象依附關係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六、研究對象吸菸角色楷模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6.

(20) 第五節. 名詞界定. 和本研究有關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 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婚姻狀況;其中年齡是研究對象的實際年齡、學業成績是 99 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總平均的成績。 二、自尊:指研究對象個人參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的社會標準, 對整體的自己或是對自己某ㄧ特定能力、特質予以評價,並由此 產 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採用 Rosenberg(1965)所編製之 自尊量表(Re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中文版,蔡芬芳,1997 譯),評估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現況。分數愈高,表示整體自尊愈 佳。 三、吸菸態度:指研究對象對吸菸行為之贊同程度,參考張玉青(2005) 、賴明嫈(2007)的吸菸態度量表加以修訂後編制而成吸菸態度量 表,用以評估研究對象吸菸態度。得分越高,表示吸菸態度越正 向,愈容易有吸菸行為;分數愈低者,表示其吸菸態度愈負向, 愈不容易發生吸菸行為。. 7.

(21) 四、拒菸自我效能:指研究對象主觀評估在特定情境中,受到誘惑想 吸菸的程度而採取拒絕吸菸的把握程度,參考白瑞聰(2008)、邱 柔浦 (2008)的拒菸自我效能量表及賴明嫈(2007)國中生拒菸把 握度量表並加以修訂後編製而成拒菸自我效能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拒菸自我效能愈高,愈不容易有吸菸行為;分數愈低者,表 示其拒菸自我效能愈低,愈容易發生吸菸行為。 五、依附關係:指研究對象與依附對象(父親、母親、同儕)間的互 動產生信任、溝通的正向情感與疏離關係,量表採用 Armsden 修 改 Armsden&Greenberg(1987)編製的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量表,而將此量表「母親、父親、同儕版」 (Mother、Father and Peer Version)量表修改分為「父親依附」、 「母親依附」 、 「同儕依附」三個分量表各有 25 題,經參考黃筱甄 (2008)對 186 位國中生依附關係預試後經過統計分析並剔除不良 試題後保留三個分量表各有 15 題總計 45 題在施測得到良好的信 度(Cronbach´s α值為.93~.94)故以三個分量表各有 15 題總計 45 題作為本研究之測量研究對象所覺知的依附關係品質程度。得 分愈高,表示依附情感關係愈佳。. 8.

(22) 六、吸菸角色楷模:指研究對象的同住家人、親友及最重要的同學與 朋友有吸菸行為的人數。 七、吸菸行為:指研究對象過去 30 天內有使用菸品者。.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於過程中受限於時間、人力、物力,故有以下限制: 一、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對於具時間特性 的變項關係,只能作邏輯上的推測,而無法有因果關係的證據。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故所得結果只能推論至母群體,無法外推至其他縣市之國中生。 三、研究工具限制 本研究所測得國中生的自尊、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依附關 係(父親、母親、同儕)、吸菸角色楷模、吸菸行為之結果,僅限 於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本研究所測量之變項,可能因為時間、 情境因素或是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而在填答時偏向屬於社會所. 9.

(23) 能接受的答案,而非真實情形,故研究對象填答的真實度可能會 影響研究結果,但僅能假設研究對象都能依實際狀況填答。.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包括,第一節青少年吸菸行為現況分析、第二節影 響吸菸行為的背景因素、第三節影響吸菸行為的心理因素、第四節影 響吸菸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現況分析. 吸菸危害人體健康之警訊,已經過醫學、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等 專業領域證實,殆無疑義。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癌症、腦血管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腎臟病、肝硬化等都與吸菸有極大的關係,美國癌症 協會(2009)表示,女性之吸菸者會增加子宮頸癌、加速更年期的提早 來臨、男性外表特徵、生理期不規則、生理痛加劇及不孕症,孕婦吸 菸可能造成胎兒之成長遲緩及嬰兒出生體重過輕,並增加胎兒死亡的 危險性(黃嵩立,2007;白瑞聰,2008)。青少年吸菸容易造成生長遲 滯、活動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且肺功能及脂蛋白的異常,並和造成 早發性動脈硬化症有關,且青少年吸菸較同年齡不吸菸者有較高的致 病率與死亡率,在2009年國際癌症組織研究顯示15歲以下就開始吸菸 11.

(25) 的人縱使以後戒菸,得到肺癌的機率是沒吸菸者的5倍。吸菸對身體健 康的危害是非常緩慢,不是立即可見,所以吸菸問題較容易被忽視, 近年來醫學證據也一再指出開始吸菸的年齡愈早、吸菸愈久,對人體 的危害也就愈大。. 青少年吸菸除了危害健康外,吸菸與物質濫用間有著極顯著的 關係,物質濫用有所謂的階梯性,通常先由菸酒開始,之後為非法 的物質濫用,如大麻、安非他命等。根據2009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 兒童及青少年吸食菸製品將是導致之後濫用依賴物質的重要導因, 吸菸的青少年成為酗酒者的機會是不吸菸者的10倍,嚐試毒品的機 會比不吸菸者高出25倍。姚克明等(1995)針對台灣地區國中、高中 及高職共7856名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開始吸菸的平均年齡早於開 始飲酒的平均年齡,開始喝酒的平均年齡早於開始藥物濫用的平均 年齡。吸菸、喝酒和藥物濫用間有非常顯著的關聯性,菸品可被視 為成癮藥物的入門,是故若能有效杜絕青少年吸菸行為,對於降低 青少年物質濫用的情形將有所助益(高美英,2004)。 依據2006年全球13-15歲青少年吸菸盛行率調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顯示,我國國中生吸菸率(男9.7%、女生4.7%) 低於全球(男12.1%、女生6.8%)及西太平洋地區(男生18.5%,女生8.4. 12.

(26) %),但和南韓(男7.9%、女生5.3%)相近,但以國內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200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2006年國中生整體吸菸率7.5%比2004 年6.6%多出近一個百分比,換言之,也就是這兩年間有一萬個國中生 新增為吸菸族,且有三成五的人表示在10前就開始吸菸。行政院衛生署 國民健康局2008年的調查報告指出2004、2006、2008年國中生有吸菸 習慣分別為6.6%、7.5%、7.8%,而到2005、2007、2009年高中生有吸 菸習慣分別為15.2%、14.8%、14.8%,在國內多位學者的調查結果顯示 青少年吸菸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中到高中有吸菸習慣的人也 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提升,且第一次吸菸的年齡卻逐年提早。表2-1為我 國近幾年國中生吸菸率之調查。 表2-1 我國國中生吸菸率調查 調. 查. 者. 年份. 研究對象. 行政院衛生署. 1999. 國中生. 2.4. 行政院衛生署. 2000. 國中生. 15.1.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 2004. 國中生. 15.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4. 國中生. 6.6. 葉淑杏、曾弘富、楊淑帆、黃怡棻、 趙雅琪、蔡宜珊、李淑宜. 2005. 國中生. 18.3. 王郁芳. 2005. 國中生. 22.4. 13. 吸菸百分率.

(27) 表2-1 我國國中生吸菸率之調查(續) 周思源、李玟姿、梁文敏、郭憲華、 張麗惠、賴璟賢、朱日僑、郭憲文. 2006. 國中生. 10.8.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 國中生. 7.5. 李筱惠. 2007. 國中生. 20.95. 張齡尹、李蘭、張新儀. 2008. 國中生. 12.9.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 國中生. 7.8. (曾素琴整理,2010). 由表2-1顯示,青少年近十年吸菸盛行率的變化有逐年增加的現 象,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調查國中生吸菸行為發現國 中生吸菸率2006年較2004年增加,2006年有27.18%的國中學生表示曾 經有吸菸的經驗,與2004年的27.04%相比較有小幅增加的情形;有習 慣吸菸者2006年為7.5%(男性為9.64%,女性為4.69%),較2004年的6.5% (男性8.5%;女性4.2%)有高出1個百分點。此外,二年的調查皆有三成 五以上青少年吸菸者表示,是在10歲之前即開始抽第一支菸(2006年為 36.57%,2004年為38.94%),而在未吸菸者中,2006年調查顯示有13.78% 的國中生表示,未來一年內好友提供香菸時不會拒絕且會想嘗試,也 較2004年的12.56%有增加的現象。 由此可知,台灣國中生的吸菸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吸菸隨著年齡 漸長而提高,青少年吸菸人口仍居高不下,是值得憂心的現象。國中. 14.

(28) 階段是建立習慣的平均年齡,為避免青少年吸菸習慣延續至成人,此 階段是重要的決定性關鍵。. 第二節 影響吸菸行為的背景因素. 本節依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分別探討性別、年齡、年級、學 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親婚姻狀況與吸菸行為之關係。 一、性別 在性別方面,國內的研究中大多顯示性別是吸菸行為的一個顯著 影響因素,即青少年吸菸族群中男生的比率大於女生(Hatzopoulos, Kritikos, & Mitsibounas,2008;葉淑杏等,2004;周思源等,2006), 不過近幾年女性吸菸的比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張齡尹等(2008)對國 中生的研究中發現女性吸菸的比率為9.7%比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年所做的調查女性吸菸(4.9%)增加一倍,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U .S.CDC,2006)的調查,美國白人女性吸菸率(17%) 多於白人男性(15.1 %)、西班牙裔男性(11.5%)、及黑人男性(7.5%)。 青少年吸菸率上升且男女生之間的差異有逐漸消失的現象,欲了 解本研究對象性別在吸菸行為上的差異,故將性別列為本研究個人背. 15.

(29) 景因素之一。 二、年齡、年級 國內外研究指出,青少年開始吸菸的年齡介於10歲到14歲之間(王 郁芳,2005;葉淑杏等,2005),Heras等(2008)研究發現青少年的階 段是一生中最容易開始吸菸的時候,由小學進入國中的過渡時期更是 高危險期,年齡對於吸菸行為是一個影響因素,葉淑杏等(2005)對高 雄市青少年吸菸行為研究顯示,國小吸菸率11.6%、國中生18.1%、高 中職為20.3%,開始吸菸年齡國小學生首次吸菸平均年齡為8.8 歲(男 生7.7 歲、女生9.9 歲),國中生首次吸菸平均年齡為11.1歲(男生11 歲、女生11.2 歲),高中職學生首次吸菸平均年齡為12.7歲(男生13.1 歲、女生12.2 歲)。 吸菸人數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且開始吸菸年齡有下降的現象。 欲探究研究對象年齡的不同在吸菸行為上是否有所差異以及第一次吸 菸的年齡是否有所不同,故將年齡列為本研究的個人背景因素之一。 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八和九年級,其年齡差距不大,但欲了解 年級的不同在吸菸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故將年級納入本研究變項進 一步探討。 三、學業成績. 16.

(30) 大部分的國內研究顯示,在校學業成績不佳的青少年容易有吸菸 行為(洪女玉,2006;張玉菁、葉國樑,2006;周思源等,2006;李 筱惠,2007)。國外的研究(Solomon, Bunn,Flynn,Pirie,Worden,& Takamaru,Ashikaga.2009)亦證實學業表現是影響吸菸行為的重要關 鍵。故本研究將其納入變項進一步探討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四、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Steptoe,Wardle 與 Lipsey(1998)、Osler 與 Prescott(1998)及 Janson(1999)的研究均發現教育程度愈低的父母,其青少年子女開始 吸菸的情形愈早,成為習慣性吸菸者之比率也較高,而且也較難戒菸, 在國內葉淑杏等(2004)指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國中以下比大專以上 畢業者,其子女有較高的吸菸行為,教育程度愈低的父母,其青少年 子女開始吸菸的情形越早,成為習慣性吸菸者之比率也較高(李家宜、 林慧淳、江東亮,2003)。 研究顯示教育程度會影響子女吸菸行為,故本研究將其納入變項 進一步探討。 五、父母親的婚姻狀況 葉淑杏等(2004)研究發現,父母婚姻狀況方面,以父母離婚及分 居鰥寡者,其子女的吸菸行為之盛行率比較高。在國外的文獻中,. 17.

(31) Kristjansson,Siqfusdottir,Allegrante 與 Helgason(2009)及 Pahl,Brook,Morojele 與 Brook(2010)研究指出,父母親離婚或婚姻 衝突皆會影響青少年有較高比率的吸菸行為。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父母親的婚姻狀況與青少年的吸菸行為有關, 父母離異其子女有較高的吸菸行為,父母婚姻失和的青少年也較容易 有吸菸行為,故本研究將其納入變項進一步探討父母親的婚姻狀況與 吸菸行為的關係。. 第三節 影響吸菸行為的心理因素. 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有關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尊、吸菸態度、控握 信念、自我效能。依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節的文獻探討將以自尊、吸 菸態度及拒菸自我效能為主。 一、自尊 (一)自尊的定義 目前國內外對於自尊的定義,尚未有統一的說法,且自尊的定義 因研究目的與假設的不同而異,故定義上相當分歧,表2-2顯示近十年 國內外研究者對自尊所下的定義。. 18.

(32) 表2-2 近十年國內外研究者對自尊所下的定義 研 究 者. 年 份. 定. 義. 黃德祥. 2000. 認為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一種情緒性評估,而有 高低之分. 引自吳欣怡、張景媛. 2000. Tashakkori 主張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的觀感. 2002. 自尊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或評價,包括自我價值 與自我接納,經由能力的覺察、成就感的獲得及 外在世界的回饋逐漸的培養與維持. 張春興. 2002. 自尊是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有價值感、有重要 感,因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亦即自尊的涵義 是指一個人珍視、珍惜、贊許或喜歡自己的程 度。. 林清文. 2003. 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觀感,以及對自己的價值與 重要性所做的整體情感性評價. 林杏足. 2003. 自尊是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個體參照自己的內 在標準或外在社會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對自 己某一特定能力、特質予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 自己正向或負向感受. 胡秀娟. 2006.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人格特質的價值評 斷,這也充分地表現在個人對自己積極或消極的 態度. 謝巧茹. 2008. 自尊是以個人獨特的價值系統來行動,並由此產 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感受。. 林耀南、楊婉如. 2008. 對於個人而言自尊是自我態度、或自我察覺之心 理感受,對於他人而言,自尊則可以做為長期衡 量他人個人的特質之方式. Kavas. 2009. 自尊被視為一種態度以及對自我評價的一部分. Guidon. (曾素琴整理,2010) 19.

(33) 綜合以上文獻,不同理論對於自尊的起源、發展及功能會有不同 的界定,可知自尊是一種自我評價,是個人在現實我與理想我間選擇 的態度。當個體體會到當個人或與環境中重要他人所提供的標準,及 內在對自己的特質或外在表現予以好壞評價,形成自我效能感,而後 伴隨著自我評價而來的感覺或情緒,則是自我價值感的產生,也就是 對自己產生正向或負向感受。 (二)自尊與吸菸行為 鄭秀足(2004)指出自尊是可以降低學生偏差行為發生的保護因 子。也就是高自尊者較重視社會常模所認定的成就,而執行偏差行為 會破壞這些成就;相對的,低自尊者會因為自認無法達到這些成就, 執行偏差行為也不會失去什麼,所以執行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Glendinning,2002;Guillon,Crocq & Bailey,2006)。低自尊與青少 年偏差行為的產生有相關性,而高自尊學生則具復原力,故能避免偏 差行為的產生(秦志慧,2007)。 歸納相關研究,自尊是一個具有正向價值的體驗,具有自我防護 的價值,自尊不足會危及個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林清文,2003)。 Kavas(2009)對243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低自尊者較易出現危害健康 的行為,如藥物濫用和吸菸;Wild,Flisher,Bhana 與 Lombard ,(2004). 20.

(34) 也認為自尊低者比較容易出現健康危害行為。自尊與吸菸行為有顯著 的關係,即低自尊者較有可能發生吸菸行為(Connor,Poyrazli,Wreder, & Grahame.2004; Kienzle,2009)。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青少年的自尊與偏差行為有關,而偏差行為 項目眾多,其中包括了吸菸行為(翁淑綠、陳惠玉,2004;石泱、連綠 蓉,2006;何委娥、周玉敏,2007)。然而目前國內探討自尊與吸菸行 為的關係在文獻資料上明顯不足,所以驅使研究者想探討研究對象的 自尊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二、吸菸態度與吸菸行為 張玉青(2005)指出態度與行為有關,雖持有某種態度並不一定會 產生某種行為,但行為卻深受態度所左右。賴明嫈(2007)指出意向與 態度會影響行為,吸菸態度與吸菸行為的關係是可以預測的,吸菸態 度愈正向,愈能顯著預測其吸菸行為。溫宜芳(2004)和張玉青(2005) 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反菸態度愈正向,其吸菸行為愈少。吸菸行為受到 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外青少年吸菸之研究發現,吸菸態度愈正向,其 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李碧霞等,2004;張玉青,2005;洪女玉,2006; 李筱惠,2007;Doest,Dijkstra,Gebhardt. & Vital.2009)。 綜合以上文獻,吸菸態度會影響吸菸行為,故本研究將其納入研. 21.

(35) 究變項探討其相關性。 三、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 自我效能是心理學家Bandura所提出,指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執行某 特定行為的判斷,而不一定是個所具有的真實能力。其主要的來源有 成就的表現、過去的經驗、替代性經驗、他人言語說服、情緒的獎勵 及生理狀態,其中以成就表現結果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成功的經驗可 以使個體增加信心產生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 。王郁芳(2005) 個人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或事物,經過多次的成敗 之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實際上是等同自信心。 在健康促進模式中,自我效能是健康行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吸菸 行為的相關研究中,自我效能對拒菸行為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陳隆彬(2001)研究指出,在自我效能的測量中,發現國中生當拒 菸自我效能得分愈高,對於他人遞菸時就能夠自信的採取拒絕吸菸行 為。Kinard 與 Webster(2010)指出,反拒菸自我效能薄弱者,較容易 出現吸菸行為。Gracia,Schmitz,與 Doerfler(1990)調查想自我執行 戒菸者的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之間的關係時,發現當能成功克服吸菸 誘惑的方式者就能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李景美(2003)的研究中指出「高 拒菸自我效能」是學生吸菸行為中重要的保護因子。李碧霞等(2004). 22.

(36) 針對宜蘭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研究中發現,有吸菸者的拒菸自 我效能顯著低於無吸菸者,顯示吸菸者的自我效能較弱。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顯示,自我效能與行為有高度相關,且對青 少年拒菸行為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即拒菸自我效能愈高的青少 年較不會吸菸,自我效能可當作吸菸與否的重要參考指標之ㄧ。故將 其納入本研究變項進一步探討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第四節 影響吸菸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 依據研究目的,本節的文獻將以依附關係(父母親及同儕)、吸菸 角色模仿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一、依附關係 (一)依附關係的定義 依附的定義,最早由英國精神病理學家Bowlby(1958),首先採用 此名詞以表達個體與親密伴侶之間的情感性聯繫,而後將依附定義為 與照顧者之間所建立的情感連結。國內學者張春興(1997)認為依附是 人對人的親近傾向,個體對所要親近的對象,得以親近時,便會感受 到安全與滿足。. 23.

(37) Howe於1995年表示依附表是當個體在焦慮的情境下,希望和依附 對象保持親密所引發的行為,並且只要個體察覺自己是不安全的或有 壓力時,就會尋求和依附對象的親近(引自林麗娟,2005)。 國內學者蘇建文等(1991)將依附定義為一種情感的表現,使雙方 緊密連結,而依附行為則是尋求與依附對象親近的行為表現(引自黃筱 甄,2007),所以依附關係有一特定對象,主要是對照顧者所產生之親 密情感與行為。目前有關依附的研究,已從以往探討嬰幼兒期與母親 間依附關係的功能和適應價值,擴展到青少年、成人對父母也會有持 續的依附關係;個人與他們特別親密的同儕朋友、伴侶等的親密關係 皆可稱作「依附」。 (二)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的關係 青少年主要依附對象為父母及同儕團體,可以說是青少年人際交 往中最重要他人,也是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機制。個人要能對 重要他人或團體產生依附,並遵循其看法和期待,才能從中形成內在 的規範。對於處於社會化過程中的少年來說,依附關係有助於抑制個 人偏差行為的發生(蔣東霖,2003),所以絕大部分的青少年不做偏 差行為是由於青少年自己對父母的依附感和對重要他人如家人或同儕 有心理、情感上的連結。就青少年成長的過程與發展角度來看,伴隨. 24.

(38) 著青少年成長的家庭及同儕團體之間的依附關係,顯然比其他任何關 係來得重要。從犯罪社會學理論觀點而言,依附父母、接觸同儕及個 人價值觀,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發展的兩個主要機制。 董旭英、王文玲(2007)研究發現,依附於父母是可防止違法及不 當行為發生的機制,相反的,接觸偏差同儕則會引偏差行為發生的拉 力。Pahl等(2010)對12-17 歲的青少年對於尼古丁依賴和問題行為的 研究發現,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不緊密和接觸有吸菸或行為偏差的同儕 ,其有較高的吸菸可能性。接觸偏差行為的同儕會促使偏差行為的產 生,亦即青少年若愈依附行為良好的友伴,則不致發生偏差行為;反 之,則易從事違規行為(蘇尹翎,2000;蔣東霖,2003)。楊芳梅(2007) 認為愈依附於父母、學校、同儕團體及傳統社會者,愈不可能犯罪。 石泱、連綠蓉(2006)在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中顯 示,子女對父母與同儕的情感依附會影響偏差行為的發生,青少年容 易受到同儕的感染而去做相類似的偏差行為。近四十年來,台灣由傳 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化與都市化社會,在新舊社會的轉型過程中, 親子、同儕的互動關係皆發生變化,不安全依附常是偏差行為發展的 起端。 上述文獻,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將有助減少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 25.

(39) 生,而偏差行為包括的項目眾多,吸菸也是其中偏差行為,但國內外 較少探討對偏差行為中的吸菸行為與依附關係的相關性。這也引發研 究者的興趣,故將依附關係納入研究變項,探討其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以下探討依附父母與依附同儕分別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1. 依附於父母.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溝通愈良好、情感愈認同,即表示其對父母的 依附程度愈強,則偏差行為便不太可能發生。這是由於愈依附父母, 愈會模仿和認同父母的信念、價值及言行舉止,便漸漸發展出遵守規 範的行為。簡言之,青少年愈依附父母,他們則愈會在意父母親的意 見,當青少年面對困難及需要作抉擇時,便會徵求父母相關的意見。 青少年愈依附父母,表示愈珍惜與他們的感情,所以當青少年在作出 某些決定時,都會考慮是否傷害到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減少了偏差 行為出現的可能。表2-3為依附於父母與偏差行為的相關文獻. 26.

(40) 表 2-3 依附於父母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文獻 研 究 者. 年 代. 內. 容. 要. 點. 許春金. 1993. 若能與雙親建立堅強的感情鍵,具良好的溝通關 係,且子女認同雙親之觀念與行為,產生偏差行為 發生的可能性大為降低。. 謝文彥. 1996. 親子關係愈良好,則小孩之偏差行為參與之可能性 也愈低。. 張楓明. 1999.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溝通情況愈良好、情感之認同度 愈高,則將與父母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而不會發 生偏差行為。. 李文傑、吳齊殷. 2004. 則發現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關係,扮演著預防偏差 行為發生的關鍵角色.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 桂、周明智. 2004. 研究發現,較疏離的家庭關係較容易導致青少年吸 菸甚至上癮. 引自李筱惠. 2007. 許春金(1986)研究結果,少年與父母親間的間接控 制或溝通愈強愈良好,則其愈有可能依附並認同父 母,進而降低其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親子關係 愈良好則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也愈低。. 楊芳梅. 2007. 一般而言研究發現與父母親的關係愈親密(無論他 們用什麼測量方式)孩子愈不容易發生偏差行為。. 張齡伊、李蘭、張新儀. 2008. 研究發現家庭結構不完整或父母經常產生衝突,可 能會降低其對家庭的依附,吸菸風險上升。. Kristjansson等. 2009. 家庭關係是影響青少年吸菸的重要因素. (曾素琴整理,2010). 27.

(41) 綜合以上文獻知道與父母的情感依附是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 要因素,所以家庭氣氛愈和睦、父母對子女提供更多的關注,建立強 而有力的親子關係、互動與溝通情況愈好,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就可能 不會發生。孩子愈依附父母,會在意父母的意見,並且較珍惜與父母 的感情,達到良好的親子互動與溝通,偏差行為也因而受到控制進而 降低偏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父母對子女愈採取積極且正向的態度, 則青少年與雙親間愈能建立緊密的感情連結,青少年愈依附於父母 親,就愈能符合父母親的期望,因此,也愈能養成守法的態度和行為。 當小孩對父母的依附程度低,通常不熱衷參加家庭工作,不尊敬也不 認同父母,則將有較高的偏差行為傾向。 2.依附於同儕 青少年時期,孩童開始脫離父母而獨立自主,並發展同儕之間的 關係,重心逐漸的由父母親轉到朋友,同儕團體堪使產生深且廣的影 響力。依據青少年心理發展歷程,青少年階段之依附與認同對象,會 逐漸由父母轉向與其相仿的同儕團體,同儕團體是提供青少年社會化 的一重要單位,故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思想與行為容易受到同儕團體 的影響。表2-4是依附於同儕與偏差行為的相關文獻。. 28.

(42) 表2-4 依附於同儕與偏差行為的相關文獻 研 究 者. 年代. 內. 容. 要. 點. 陳玉書. 1988 青少年與同儕之關係是由兩個概念產生,即對同儕的 依附性及由依附而產生的順從性,前者正如依附家庭 一般,具有相當的社會控制力,而後者則可能是因為 考慮同儕對他有關行為的意見,進而能夠降低偏差行 為的發生. 張楓明. 1999 愈依附於同儕團體,則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也愈低. 李景美、張鳳琴、 2002 同儕較常吸菸、較多同儕邀約吸菸,則學生吸菸的情 賴香如、李碧霞與 況越高。 陳雯昭 蔣東霖. 2003 青少年與他人的依附可培養對社會規範尊重感的產 生,進而養成守規矩的態度和精神. 楊雪華、陳端容、 2003 同儕中若吸菸人數越多者,其吸菸機會也愈高 李蘭與柯珊如 李碧霞等. 2004 發現朋友吸菸是高中職學生吸菸的重要影響因子。. 吳柳蓓. 2004 同儕從事偏差行為較多者,青少年則容易產生偏差行 為. 石泱與連綠蓉. 2006 同儕因素是所有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中最深遠 的因素 2007 指出青少年與較多偏差行為的同儕接觸,容易學習到 違規行為的傾向。. 董旭英與王文玲. 引自李筱惠. 2007 Hirschi(1992)指出接觸偏差行為的同儕會促使偏 差行為的產生,亦即青少年若愈依附行為良好的友伴 則不致發生偏差行為. 林淑芬與林衢良. 2008 當依附的傾向愈低,則結交愈多偏差同儕;當結交愈 多偏差同儕時,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則愈高. (曾素琴整理,2010) 29.

(43) 以上文獻顯示,依附同儕與吸菸行為有關。Olds 與 Thombs(2001) 針對2017名7到12年級學生的吸菸行為進行研究,結果指出學生認為同 儕對吸菸行為的影響顯著大於父母之影響,即測量學生之要好朋友吸 菸較父母之影響力更能解釋其是否吸菸。在求學階段學校是個人第一 個進入的社會化機構,是學習道德規範與待人處世的場所,隨著個人 成長與生活重心的轉移,青少年大部分以學校的同學為主要交往對 象,此時青少年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已經逐漸被同儕團體所取代。因此, 學校同儕的互動影響逐漸增加,甚至超越家人的影響程度,著實不容 忽視。 二、吸菸角色楷模 除了依附關係有助於抑制個人偏差行為產生之外,對於處於社會 化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社會學習機制也是一個很大的力量。Bandura 所提出的觀察學習是一種簡單的學習,個體以旁觀者的身分,經由觀 察他人的行為改變歷程和行為改變的結果,而間接學習到的行為改 變。被觀察者稱為楷模(model),觀察學習楷模行為改變的歷程,稱為 模仿(modeling),學習者不僅觀察楷模的行為而直接模仿,更會進一 步的綜合其觀察改變自己的行為。 Bandura(1971)融合Skinner的操作制約和Watson的環境決定論提. 30.

(44) 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來自社會學習理論並主張個人本 身、個人行為及外在環境因素三者間會相互影響,此理論強調人的行 為是經由觀察學習而來,因此認為青少年養成吸菸習慣的過程中,其 對吸菸的信念及對吸菸結果的評價皆源自於角色如父母、同儕或或其 他做仿效的對象的觀察學習與模仿,並非青少年本身的認知或信念。 家庭、學校及社會均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環境中的人、事、 物都會對青少年的行為產生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受到父母、兄弟、姊 妹和學校中的同儕、好友或老師影響,並且成為學習對象,進而模仿 其行為,成為自己的行為表現方式,這理論廣泛運用在偏差行為及犯 罪行為的研究中,而吸菸、飲酒及非法藥物的使用常被視為個體受社 會環境的影響(翁淑綠、陳惠玉,2004)。人類有許多的學習不是經由 與受互動對象的行為後果塑造成的,而是更有效地直接從楷模模仿。 因此,學生不必經過塑造的歷程,就可以立刻複製正確的動作反應(陳 文進,2006)。 家庭中成員在行為上的表現會連帯影響國中生的行為,父母是家 庭中第一個接觸到的重要他人,也是重要的模仿對象,所以父母親是 影響下一代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青少年的行為舉止傾向於與 父母相似,故家人吸菸狀況也影響國中生的吸菸行為。從社會學習的. 31.

(45) 觀點,父母親為子女的模仿對象,父母親若吸菸,會增加子女的吸菸 機會(楊雪華、陳端容、李蘭、柯珊如,2003)。在過去的研究中,家 人吸菸狀況也影響著國中生的吸菸行為(Hill,Hawkins,Catalano, Abbotte& Guo,2005)。Harakeh,Scholte,Vermulst,de Vries 與Engels (2010)對13到17 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若父母親有吸菸行為,則子女 吸菸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彭若瑄、王琪珍、董旭英、王文玲(2007)研 究顯示,台南市高中職學生的族群中,家人與同儕吸菸確實對吸菸行 為有所影響。Chuang,Ennett,Bauman 與 Foshee(2009) 研究顯示,父 母若有吸菸,則子女也較容易出現吸菸行為。父母有吸菸習慣者,青 少年在此一階段變成吸菸的可能性約是不吸菸父母者的兩倍(葉淑 杏,2004;李筱惠,2007;廖信榮,2007)。彭若瑄(2006)研究顯示, 家人有吸菸的青少年有吸菸行為比率較無吸菸學生高,所以家庭成員 中有人吸菸會增加子女的模仿對象。張齡尹等(2009)研究發現,父母 有吸菸的學生較早初次使用菸的風險較高,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孩子 看到父母吸菸可能會加以模仿。除了家人、同儕吸菸也會影響國中學 生的吸菸行為(李碧霞等,2004)。青少年有順從同儕行為的現象,若 為負向行為,如物質濫用、吸菸、喝酒,一旦養成即很難戒除;若為 正向行為,如攝取健康食品、從事休閒活動,則對健康有益,可見同. 32.

(46) 儕因素在在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青少年的行為受到家人或好友影 響,除了透過對特定行為的模仿,也內化這些初級團體成員對於特定 行為所持的態度,並期望獲得獎賞或規避處罰,而盡量符合他們期望 青少年在特定行為上應有的表現。舉例來說,若家人對吸菸行為持負 向態度,青少年為避免被處罰或為了得到家人的稱讚,則會採取不吸 菸的決定;而好友遞菸給青少年、挑戰青少年吸菸的勇氣,則是驅使 青少年吸菸的助力與壓力,青少年可能為了獲取好友的認同而採取吸 菸的行為。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力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認知 與行為,其中有驅力也有阻力,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表現有所規範。 青少年時期的同儕為學習平等相處與互相尊重的對象,若能成功融入 同儕,則能達到自我認同與歸屬團體的需求,且產生安全感。無庸置 疑,同儕的影響對國中生而言是十分顯著的,特別是青少年所隸屬的 幫派或小團體,常會對其產生一些感染和模仿學習效果。張玉菁(2005) 研究顯示,父母吸菸與同儕吸菸對青少年吸菸行為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以上文獻可知,青少年是由父母及朋友的價值觀、態度與常模反 映在其行為上,所以父母吸菸或同儕吸菸是青少年吸菸的重要影響因 素,故將其納入本研究的變項探討其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33.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 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法(cross-sectional survey design)在 同一時間內收集國中生所有變項之資料。以了解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 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背景因素: 1.性別 2.年齡 3.年級 4.學業成績 5.父母親教育程度 6.父母親婚姻狀況 心理因素: 1.自尊 2.吸菸態度 3.拒菸自我效能. 吸菸行為. 社會環境因素: 1.依附關係 2.吸菸角色楷模. 圖 3-1 研究架構. 35.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基於研究時間及人力、物力的考量,本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 99 學年度七、八、九年級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共 25 班(一年級 8 班、二年級 9 班、三年級 8 班)共 784 人,扣除無行為能力填答的 特殊教育學生共 14 人,故研究對象共 770 人。表 3-1 為 99 學年母 群體各年級人數表。 表 3-1 母群體各年級人數 年級. 男生. 女生. 合計.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合計. 103 129 145 377. 135 129 129 393. 238 258 274 770. 單位:人.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母群體共 770 人,依據 Krejcie and Morgan(1970)所研 究之. 樣本決定公式以計算最小之抽樣樣本數,在 95%信賴區間下. 建議至少需抽樣 260 人。為使研究樣本更具代表性,且考量問卷回 收率與廢卷量,若以八成估計有效數量應抽出 335 人,因每班人數 不相等,若以每班平均 30 人計算,預計共抽 12 班級總計 360 人,. 36.

(49) 七、八、九年級各四個班,以所抽出班級之全體學生為調查樣本。 表 3-2 為實際各年級抽樣人數。 表 3-2 研究樣本各年級人數表 年級. 男生. 女生. 合計.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合計. 46 69 79 194. 71 70 68 209. 117 139 147 403. 單位:人. 三、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學生為母 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年級為分層單位抽取樣本, 再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本研究的學校七、八、九年級分別有8 、9、 8班、再依續以年級給予編列班號1-8號、1-9號、1-8號,分別隨機 各抽出4個班級,所抽出的班級不得有預測之班級,抽取12個班級 全班施測,共403人為樣本。. 37.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乃是依據研究架構及參考 國內外文獻,配合研究目的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制而成,此部分包括: 一.擬訂問卷、二.問卷效度處理、三.預試及分析修改、四.正式問卷。 以下說明問卷編製的過程: 一、擬訂問卷初稿 第一部份 自尊量表 (一)量表說明 本研究針對青少年之自尊程度進行探討,採用Rosenberg(1965)所 編製之整體自尊量表(Re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蔡芬芳(1997) 將其譯成中文版,由於該量表具有良好之建構效度,因此本研究以此 量表的得分做為研究對象自尊狀態的指標。 (二)量表內容、計分方式與意義 本量表共10題,包括六個正向敘述與四個負向敘述。主要為Likert 五點量表,分別為「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中立意見」、 「同意」、 「非常同意」五個選項,作答時由受測者依據題意勾選符合個人狀況 的選項。正向題依序以1、2、3、4、5計分,反向題依序以5、4、3、2、. 38.

(51) 1計分,分數愈高,表示其自尊愈高;分數愈低,表示其自尊愈低。 第二部份 吸菸態度 (一)量表說明 本量表依據研究架構及參考張玉青(2005)「菸害態度」量表、白 瑞聰(2008)「我對吸菸的看法」量表及賴明嫈(2007)的「吸菸態度」 量表加以修訂後編制而成之量表,用以評估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 (二)量表內容、計分方式與意義 本量表共13題,包括九個正向敘述與四個負向敘述。形式為Likert 五點量表,分別為「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中立意見」、 「同意」、 「非常同意」五個選項,作答時由受測者依據題意勾選符合個人狀況 的選項。正向題依序以1、2、3、4、5計分,反向題依序以5、4、3、2、 1計分。分數愈高,表示其吸菸態度愈正向,分數愈低,表示其吸菸態 度愈負向。 第三部份 拒菸自我效能 (一) 量表說明 本量表依據研究架構及參考張玉青(2005)「拒菸自我效能量 表」、王郁芳(2004)「拒菸時的把握程度」量表、及賴明嫈(2007)「國 中生拒菸的把握度」量表後研究者自編而成拒菸自我效能量表,用以. 39.

(52) 評估研究對象在特定情境中,受到誘惑想吸菸的程度而採取拒絕吸菸 的把握程度。 (二)量表內容、計分方式與意義 本量表共10題均採正向題,採Likert五點量表法,作答時由受測 者依據題意勾選符合個人狀況的選項,勾選「非常沒把握」者計1分, 「沒把握」者計2分、 「中立意見」者計3分、「有把握」者計4分、「非 常有把握」者計5分。分數愈高,表示拒菸信心程度高;分數愈低,表 示拒菸信心程度低。 第四部分 依附關係 (一)量表說明 依附關係量表採用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此量表為 Armsden &Greenberg(1987)根據 Bowlby 的依附理 論編製而成,為自陳示的 Likert 五點量表,量表分為父母依附和同儕 依附兩個分量表,父母依附分量表有 28 題(信任 10 題、溝通 10 題、 疏離 8 題),而同儕依附分量表有 25 題(信任 10 題、溝通 8 題、疏離 7 題)。Armsden &Greenberg 於 1988 表示此量表雖是發展自 16~20 歲的 青少年研究,但此量表已經使用在多個研究中,其中最小的是 12 歲。 而此量表經由 Armsden 部分修改將原來的「父母、同儕版」(Parent and. 40.

(53) peer versio)修改為「母親、父親、同儕版」(Mother、Father and Peer Version)量表分為「父親依附」 、「母親依附」 、「同儕依附」三個分量 表各有 25 題,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分量表各含有信任 10 題、溝通 9 題、疏離 6 題,而同儕依附分量表含有信任 10 題、溝通 8 題、疏離 7 題,參考黃筱甄(2008)對 186 位國中生依附關係預試後經過統計分析 並剔除不良試題後保留三個分量表各有 15 題總計 45 題,再經過正式 施測後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係數介於.93 到.94,可以看出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尚佳,分量表的相關係數介於.91 到.93,特徵值介於 9.83 到 10.37 可以看出量表的內容的相關性佳,故採用黃筱甄(2008)國中 生依附關係量表作為本研究之量表依據。用以測量研究對象所覺知的 依附關係品質程度。題號分配如下: (1)第一部分:父親依附量表 A.信任:1.4.7.10.13.15,共6題 B.溝通:2.5.8.11.14,共5題 C.疏離:3.6.9.12共4題 (2)第二部分:母親依附量表 A.信任:1.4.7.10.13.15,共6題 B.溝通:2.5.8.11.14,共5題. 41.

(54) C.疏離:3.6.9.12共4題 (3)第三部分:同儕依附量表 A.信任:1.4.7.9.11.13,共6題 B.溝通:2.5.8.10.12.14,共6題 C.疏離:3.6.15共3題 (二) 量表內容、計分方式與意義 採Likert五點量表,除了「疏離」因素採反向計分,其餘皆採正 向計分。反應方式為「從不覺得如此」 、 「很少如此」 、 「有時覺得如此」、 「經常覺得如此」 、「總是覺得如此」五個等級選項,由受測者依據題 意圈選符合個人狀況的選項。正向題依序以1、2、3、4、5計分,反向 題依序以5、4、3、2、1計分。在信任和溝通二個因素得分愈高,且在 疏離因素得分愈低,表示研究對象所覺知的依附關係品質越佳。 第五部分 吸菸角色楷模 由受測者圈選包括父親、母親、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同住 的親戚、要好同學及朋友有無吸菸者,用以計算家人、同學及朋友中 有吸菸行為之人數。選項愈多,表示研究對象之吸菸角色楷模人數愈 多。. 42.

(55) 第七部分 吸菸行為 由受測者自行勾選適當的選項,包括研究對象是否有吸菸經驗、過 去30天內是否有吸菸的行為、目前吸菸的狀況、第一次吸菸的年級、 第一次吸菸的地點。 第八部分 背景因素 由受測者自行勾選適當的選項,包括年齡、年級、性別、學業成績、 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以研究對象自填99學期 第一次段考總平均,90~100分是優等、80~89分是甲等、70~79分是乙 等、60~69分是丙等、59分以下是屬於丁等。 二、問卷內容效度處理 為提高問卷之內容的適用性、正確性與周延性,遂將吸菸態度、 拒菸自我效能、吸菸角色楷模、吸菸行為、基本資料問卷初稿研擬後, 延聘國內學校衛生、衛生教育、國中健康教育老師等六位專家(附錄一) 針對問卷初稿進行內容效度考驗,並請其依據每題之正確性、適切性、 需要性進行衡量,每題皆有三種評定標準,分別為「適當可採用」、 「修改後可採用」及「不適當應刪除」(附錄二),再根據其建議與指 導教授討論後進行修改問卷,使符合研究所需並完成預試問卷。 三、預試及分析. 43.

(56) 修改問卷初稿完成後,為了解研究對象對問卷的了解情況、填問 卷的反應、實施施測時可能發生的情形、應再注意的事項及評估施測 所需花費的時間,問卷題目的適切性等情況進行問卷預試。選取新坡 國中七、八和九年級非樣本班級各一班,總計共 93 名學生做為預試對 象,預試各年級人數如表 3-3。由研究者向導師說明研究目的並遵得同 意,由本人親自到班級說明問卷內容和目的,預試過程均模擬正試施 測的情形,並且請學生指出議題不清楚或難以作答的題目並加以記錄 ,以便了解學生填答問卷的困難所在。回收每一份問卷並確認問卷內 容都有填寫且無遺漏,回收問卷後整理有效問卷共計 93 份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的信度係數分析,以確認問卷 題目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在 Likert´s 量表法常用以考驗信度的方法為 Cronbach´s α係數。本研究經預試調查後,由表 3-4 可知,各量表進 行信度分析,其中自尊量表、吸菸態度量表、拒菸自我效能量表的內 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 .85、 .84、 .97,依附關係總 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為 .94,而父親依附、母親依 附、同儕依附分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 .92、.93 、.91,整體而言,研究工具各量表及分量表題目間的內部一致性高且 具有良好的信度水準。各量表及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44.

(57) α)見表 3-4。 表 3-3 預試各年級人數表(n=93) 年. 級. 七 年 級 八 年 級 九 年 級 總 計. 男. 生. 女. 13 14 17 44. 生 17 17 15 49. 總. 計 30 31 32 93. 表 3-4 預試與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一覽表 量表名稱 自尊量表 吸菸態度量表 拒菸自我效能量表 依附關係總量表 依附父親分量表 依附母親分量表 依附同儕分量表. 題數. 預試問卷(n=93) Cronbach´s α. 正式問卷(n=402) Cronbach´s α. 10 13 10 45 15 15 15. .85 .84 .97 .94 .92 .93 .91. .80 .86 .96 .94 .94 .93 .93. 註:Cronbach´s α<.6 表低信度;>.9 表高信度;分量表≧.7、總量表≧.8 為 可接受的範圍(吳明隆、涂金堂,2008). 四、完成正式問卷 將統計分析結果並依據預試對象所提出建議與反應,參考專家學 者的意見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問卷的修正,作為正式問卷的依據。 正式問卷調查後,再針對各量表進行信度分析,由表 3-4 可知,自尊 量表、吸菸態度量表、拒菸自我效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 ´s α)分別為 .80、 .86、 .96,依附關係總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 45.

(58) Cronbach´s α)為 .94,而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分表的內 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 .94、.93、.93,整體而言,本 研究工具各量表及分量表的信度均尚穩定。各量表及分量表的內部一 致性 Cronbach´s α見表 3-4 。.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步驟可以分為行政聯繫、問卷施測及問卷回收整理等三個 階段,以下分別說明: 一、行政聯繫 施測前先與學校主管單位主任進行面對面溝通,說明研究目 的、研究對象選取、施測方式、施測時間、施測地點,徵得學校同 意對學生進行問卷施測,取得同意後並於導師會議時間向導師說明 徵求該班導師同意,再進一步安排問卷施測的日期與時間。 二、問卷施測 (一)預試施測 自民國99年10月14日至民國99年10月15進行問卷預試,選取桃 園縣某國中七、八和九年級非樣本班級每年級各一班,總計共93. 46.

(59) 名學生做為預試對象,由研究者親自到預試對象班級說明研究的 目的、填答方式及填答應注意事項以了解問卷的適用性狀況及受 測者填答問卷之反應、填答所需花費的時間以及施測可能遭遇的 困境。 (二)正式施測 自民國99年10月18日至民國99年10月25進行正式問卷施測,以 七、八和九年級每年級各四班總共12班,不得有預試班級,總計共403 名學生做為本研究之正式施測樣本,由研究者親自到樣本班級施測, 並請導師回辦公室休息,使研究者於各班進行問卷施測時情境與施測 過程儘量一致。各班均以全班學生為施測對象,若有出任公差、請假、 遲到者均不施測。在施測前,先說明研究目的、填答方式及填答時應 注意事項及告知此問卷是採匿名填答,並強調資料絕對不會對外公布 ,取得學生的信任後,再請學生作答。最後請學生檢視問卷有無漏答, 漏答者請補答,於30分鐘後回收問卷並結束調查過程。 三、問卷回收及處理 問卷完成後,由研究者親自回收並逐一檢查,剔除不當問卷後。 將有效問卷編號後,即依問卷各題譯碼方式逐份譯碼,然後輸入電 腦作為資料檔後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7.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 資料建檔與處理 正式問卷收回後,進行檢核與整理,剔除漏答太多的問卷,將 有效問卷進行編碼,並編製譯碼簿,隨後進行資料譯碼校對並輸入電 腦建立資料檔,資料建檔完成後,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版統計 套裝軟體處理資料,首先以頻率分布檢查資料,找出因譯碼或輸入所 造成的錯誤,並調出問卷核對之。最後,以SPSS For Windows 12.0 版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資料分析 依據本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變項特性,選擇適當的統計方法進行 資料分析,簡要說明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單題 平均、單題平均差等來描述研究對象各變項的分布情形。 (二)推論性統計 依據變項的性質,以卡方檢定和點二系列相關檢定分析各自變項 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 再以Logistic迴歸分析哪些自變項可以有效用. 48.

(61) 來預測依變項?且以上統計考驗皆以p=.05 為統計顯著水準。表3-5為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對照表。 表3-5.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對照表. 研 究 目 的 一. 研 究 問 題. 統 計 方 法. 一-1 了解研究對象背景因 素、心理因素、社會 環境因素及吸菸行 為之現況. 。. 研究對象性別、年齡、年 級、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 程度、父母親婚姻狀況分布 情形為何? 一-2 研究對象自尊、吸菸態度 、拒菸自我效能分布情形為 何? 一-3 研究對象依附關係、吸菸角 色的模仿分布情形為何?. 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分析.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 值、標準差、單題平均、 單題標準差加以分析。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 值、標準差、單題平均、 單題標準差加以分析。. 一-4. 二. 吸菸行為分布情形為何?. 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分析.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與吸 菸行為是否有相關?. 卡方檢定. 研究對象的心理因素與吸 菸行為是否有相關?. 點二系列相關分析檢定. 研究對象的社會環境因素 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 點二系列相關分析檢定. 二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 因 素與吸菸行為之 關係. 三. 三 探討研究對象心理 因素與吸菸行為之 關係。. 四. 四 探討研究對象社會 環境因素與吸菸行 為之關係。. 49.

(62) 表3-5.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對照表(續). 五. 五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 因素、心理因素與社 會環境因素對吸菸 行為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 Logistic迴歸分析 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對吸菸 行為的預測力為何?. 50.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依據研究架構、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以結構式問卷收集402份有 效問卷,將所收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將研究結果分為五節加以說 明:第一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 之現況;第二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第三節研究對 象心理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第四節研究對象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 行為之關係;第五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對 吸菸行為之預測力。.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吸菸 行為之現況.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吸菸 行為等方面分別說明分布情形。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其結果。 一、 背景因素分布情形 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婚姻狀況,其分布情形見表4-1。 51.

(64) (一)性別:研究對象性別分布,男生193 人(48.0%);女生209人(52.0 %),女生略多於男生。以適合度進行考驗(. 2.77,p=>. .05)顯示受測對象與母群體的性別分布無差異存在,表示樣本 具有代表性。 (二)年齡:研究對象年齡分布以14歲以上人數較多,180人(44.8%), 其次分別為13歲有136人(33.8%),12歲最少,86人(21.4%)。以 適合度進行考驗(. 11.09,p>.05)顯示研究對象與母群體的. 年齡分布無差異存在,表示樣本具有代表性。 (三)年級:研究對象年級中以九年級人數最多,146人(36.3%),其次 為八年級有138人(34.3%),七年級人數最少, 118人(29.4%) 。以適合度進行考驗(. 6.59,p>.05)顯示研究對象與母群體. 的年級分布無差異存在,表示樣本具有代表性。 (四)學業成績:研究對象學業成就丁等較多,121人(30.1%),其次依 序為丙等98人(24.4%)、甲等以上97人(24.1%),相較之下乙等者 最少,86人(21.4%)。 (五)父母親教育程度: 1.父親教育程度:研究對象父親教育程度分布以高中(職)者最多, 204人(50.8%),國中以下131人(32.6)%、大學、專科以上63人. 52.

(65) (15.7%)。 2.母親教育程度:研究對象母親教育程度分布以高中(職)者最多, 232人(57.7%),國中以下108人(26.9)%,大學、專科以上60人 (14.9)%。 整體而言,研究對象的父、母親教育程度分布相同,以高中(職) 者 最多,其次依序為國中、大學、專科以上,國小以下最少。 (六)父母親婚姻狀況:大部分研究對象父母親同住,335人(83.3%); 分居、離婚及喪偶共67人(16.7%)。 表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布情形(n=402) 變項名稱. 變項種類. 人數. 百分率(%). 男生 女生. 193 209. 48.0 52.0. 12 歲 13 歲 14 歲 15 歲. 86 136 152 28. 21.4 33.8 37.8 7.0.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118 138 146. 29.4 34.3 36.3. 優 甲 乙 丙 丁. 22 75 86 98 121. 5.5 18.7 21.4 24.4 30.1. 性別. 年齡. 年級. 學業成績. 53.

(66) 表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布情形(n=402)(續) 父親教育程度 遺漏值:4. 母親教育程度 遺漏值:2. 國小以下 國中 高中(職) 大學專科以上. 20 111 204 63. 5.0 27.6 50.8 15.67. 國小以下 國中以下 高中(職) 大學專科以上. 30 78 232 60. 7.5 19.4 57.7 14.9. 同住 離婚或分居 喪偶. 335 55 12. 83.3 13.7 3.0. 父母親婚姻狀況. 二、 心理因素分布情形 研究對象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尊、吸菸態度及拒菸自我效能的現 況。皆採用 Likert´s 五分量表的記分方式,其結果如表 4-2。 (一)自尊 本量表共 10 題,反向題共 4 題,其餘為正向題,分數愈高,表 示其自尊愈高。由表 4-2 可知,研究對象的自尊最小值為 18 分,最 大值為 50 分,平均得分為 33.6 分。整體而言,自尊題平均值 3.6 分高於 Likert´s 五分量表中位數(M=3),顯示大部分研究對象的自 尊現況呈現中間偏正向程度,即對自己整體評價與感受性佳。此研 究結果與李筱惠(2007)、Kavas(2009) 的研究結果一致。. 54.

(67) (二)吸菸態度 此量表共13題,反向題共4題,其餘為正向題,分數愈高,表示 對吸菸態度愈正向,愈有可能有吸菸行為。由表4-2可知,研究對象 的吸菸態度最小值為13分,最大值為57分,平均得分為22.1分。整 體而言,吸菸態度題平均值1.7分,低於Likert´s五分量表中位數 (M=3),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趨向負向,即不贊同吸菸行 為。此研究結果與李筱惠(2007)、張玉青(2005) 的研究結果一致。 (三)拒菸自我效能 本量表共有 10 題,均採正向計分,得分愈高,表示拒菸信心程 度強;分數愈低,表示拒菸信心程度低。由表 4-2 可知,研究對象 的拒菸自我效能最小值為 10 分,最大值為 50 分,平均得分為 42.6 分。整體而言,拒菸自我效能題平均值 4.3 分,高於 Likert´s 五分 量表中位數(M=3),顯示研究對象的拒菸信心程度強,即比較能夠拒 絕菸品的誘惑。此研究結果與李碧霞等(2004)、Kinard 等(2010) 的 研究結果一致。 表4-2 研究對象心理因素變項分布情形(n=402) 變項名稱. 題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單題 平均. 單題 標準差. 自尊. 10. 18. 50. 35.6. 6.0. 3. 6. 1.0. 吸菸態度 拒菸自我效能. 13 10. 13 10. 57 50. 22.0 42.6. 7.3 8.6. 1.7 4.3. 0.9 1.0. 5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