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影響執行者認知態度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目標設定:由各義務採購單位年度執行採購消費比率(係以公務預算符合採購 相關物品或服務之總金額之 5%為基準)。4

二、 懲處機制:當年度採購績效未達成目標金額者(比率未達 5%以上者),由主 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依規定同之各義務採購單位辦理檢討議處,

5而接受政府補助的機關團體或私立學校,若未依照優先採購的相關規定辦理 指定消費,所屬主管機關將面臨相對應的罰鍰做為懲罰。6

三、 督導考核:各義務採購單位需依執行作法規定,定期至「優先採購網路資訊平 台」登錄當年度採購符合參與此平台之商店相關採購金額並換算執行比率,並 於次一年開始六個月內完成審核,送達中央主管機關公告。7

優採政策對於主要施政目的與責任義務已進行詳細說明,並對各機關單位設定 執行績效目標最低門檻標準,在考核制度上也有詳細規定;然而在激勵制度部份則 仍以「有罰無賞」的義務責任規範與未達績效門檻時的檢討處分為主。

綜合上述學者論述,影響執行者參與公共政策的依從動機因素,除了需要規劃周 延的執行作法外,應參考內外部需求進行整體考量,藉由政策行銷對目標執行對象產 生凝聚共識提升認同感,並降低單向權威命令指導與建立起即時通暢的溝通管道,以 減少採購者的規範束縛才能提升政策參與意願。在後續的研究問卷調查中,將以受訪 者能否受到政策影響產生自主性的消費行為,討論優採政策對採購者關於依從動機的 影響。

第二節 影響執行者認知態度的因素

優採政策推動以來對採購者在認知態度上產生的改變,將決定政策能否持續推動 或達成公益目標;本節以信念控制及知覺便利性等兩項影響執行者認知態度的因素,

引述相關學者論述對照現行政策作法,作為本研究後續參考。

壹、 對執行者的控制信念

4 「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社福機構團體或庇護工場生品物品或服務辦法」,第三條第八 款規定。

5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97 條及第 102 條第二款規定。

6 「接受政府補助之機構、團體、私立學校辦理優先採購相關規定」。

控制信念,根據 Rotter(1971)提出的理論區分為內在與外在控制信念,當人們遇 到各種生活事件影響時,透過自我內在特質或歸因於外力介入的影響,而產生相應的

Smith(1776) 認為追求自身利益本身並非不道德行為,而政府的

過度介入可能打亂社會原有秩序。

Locke(1968) 認為以目標設定理論,可藉由外部刺激方式,引導

執行方向朝向設定目標或績效標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外部控制因素部份,朱景鵬(2017)認為評量政府機關的表現良窳最為直接且易 於瞭解的作法,就是運用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作為要求 執行者依照政策規劃,達成施政目標成果的手段。

Locke(1968)根據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認為透過外部刺激可影 響行為對象的動機促進目標達成(目標設定流程如圖 4)。劉宜君(2011)也提出給 予適度合理賞罰,可提升行政管理效能與刺激執行者參與意願;以現行優採政策作法 為對照,本研究以表 2-2-2 整理自 2013 年至 2018 年優採政策相關公文資料,其中多 為宣導、成果調查等要求辦理事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 部門政策目標設定流程

(參考來源:目標設定在公部門績效獎金制度之應用,俞定中,2007.1.10,飛訊第 53 期,P6)

表 2-2-2 歷年優先採購身心障礙政策公文資料

業務主管單位 公文字號 類別

1 內政部 內授中社字第 1025930059 號函 數據調查統計 2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30850121 號函 成果宣導 3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30850115 號函 政策宣導 4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30850115 號函 數據調查統計 5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3070255 號函 數據調查統計 6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40700064 號函 政策宣導 7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30707867 號函 成果宣導 8 行政院工程會 工程企字第 10400173260 號函 政策宣導 9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50700088 號函 數據調查統計 10 衛生福利部 部授家字第 1060709189 號函 成果宣導 11 衛生福利部 衛授家字第 1060700160 號函 數據調查統計 12 衛生福利部 社家障字第 1060702227 號函 政策宣導 13 衛生福利部 衛授家字第 1070700012 號函 數據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資料可知,政策主管機關對於績效良好的執行者缺乏完善的評鑑或獎勵基 準,在外部控制因素上無法提供充分的激勵動機,對採購者也沒有強烈的影響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制度規劃以外,余致力(2015)等人經由研究歸納出表 2-2-3 各類政策溝通策 略,發現公共政策在正確的計畫目標、良性的互動、善用行銷策略等管理作法,促進 執行者充分瞭解政策或反映實務問題,進一步影響認知態度或調整行為,現行優採政 策在管理或行銷宣傳的策略上,應著重與採購者之間的政策溝通說明及傾聽實務需求,

讓政策目標、產品價值定位與信任度等層面,獲得採購者接納認同。

表 2-2-3 政策通溝策略類型

(參考資料:余致力、洪綾君、蘇毓昌、謝雨豆、藍婉甄、陳思涵等著,強化政策溝通之研究,國 家發展委員會,2015 年)

為了瞭解優採政策實際執行成果,筆者經由諮詢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信 箱,獲得歷年執行成效統計資料如下:8

一、 迄 2018 年 10 月止,義務採購單位共計 6,505 個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團體或庇 護工場成交總額計 7 億 2,569 萬餘元。其中採購印刷品金額 2 億 3,998 萬餘元 為最多、次為清潔服務 2 億 842 萬餘元、再其次為食品項目 9,020 萬 6,225 元;

而採購金額最少項目為輔助器具為 7 萬 2,867 元、次為演藝服務 31 萬 6,200 元。

二、 義務採購單位未達採購比例(5%採購比率)之單位數逐年減少:自 2007 年 2,335 單位至 2016 年已減至 92 單位。

8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健康署臺中辦公室,張梅姬小姐,2018 年 9 月 28 日,衛福 部社家署長信箱回覆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主管機關提供實際執行數據及歷年行政公文資料可知,藉由外部控制方式確 實可以促進消費金額的提升;但是採購者消費偏好卻有集中於特定產品類型的趨勢,

意謂採購者選擇消費產品時,除了依照自主意願做決定之外,也傾向選擇與市售產品 類似的優採產品。 許元龍(2016)認為外部控制方式並非都能有正面結果,過度的 行銷宣傳可能產生反效果。消費市場中銷售者為了增加話題性有時過份跨大吹捧,

讓消費者跟隨話題熱潮產生不理性消費行為;如果產品並沒有足以相襯的價值或是 達到消費者期待的品質,消費者將對產品產生負面印象並失去信任度。優採政策透 過外部制度規範及組織課責達成績效持續提升的目的,使採購者將滿足績效作為消 費的主要目的,導致消費類型過度集中在特定產品,對於優採商店在公平競爭與自 主發展上將產生不良的後果。

在內部控制因素部份,主要來自於執行者本身的內在認知。呂苡榕(2014)以身 心障礙者對於情慾問題的生心理滿足需求,不因為政策規劃者對障礙者的刻板印象或 制度性歧視而不存在。邱春瑜(2017)則以各類障礙體驗(Disability Simulation)活動 為例,政策規劃者往往以「正常人」思維,企圖模擬障礙者的不便,而忽略消除障礙 的最佳方式就是相互理解。

內 在 控 制 因 素 根 據 個 人 特 質 或 能 力 決 定 影 響 程 度 , 柯 三 吉 ( 2019 ) 引 述 Mazmanian 和 Sabatier(1983)的因果理論指出政策規劃與行為結果相互影響,在優 採政策制度設計為有效可行的假設下,採購者可依個人對實踐社會公益的自我認知決 定消費行為選擇,影響政策最後執行的成果。

在利己的觀點下,Smith(1776)認為追求自身利益價值是必然的行為,政府制 度的介入有時可能破壞群體秩序。優採政策也可能間接影響採購者既有的消費習慣,

或者對於其他未能參與的身心障礙商店產生資源排擠。

綜合上述學者論述,公共政策透過外部的規範制度可以提供執行者明確的作法 指引,但過度的干預也可能破壞既有的平衡;藉由適度的鬆綁法規、提供更為彈性 的實務作法、增加互動機制與賞罰明確的考核制度,減少運用外部作法介入既有社 會制度,讓執行者不盲目服從甚至衍生不理性的抱怨批判。之後的問卷調查及統計 分析中,本研究以受訪者的實際交易與產品使用經驗回饋,探討逐年成長的採購績 效是受外部控制因素而影響實際行為表現,或是採購者普遍的具有實踐公益的利他 精神,並產生積極參與優採政策消費或給予優採政策產品正面鼓勵的評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知覺行為的便利性

所謂的知覺行為便利性,對於採購者而言就是在消費時能否提供有利的條件。由 表 2-2-4 彙整各學者對於知覺便利性的理論可知,余禾(2018)以心理學角度,認為 人類行為是根據「內隱驅力」或「外在誘因」所產生的動機(Motivation )朝向目標前 行。如圖 5 所示行為動機流程,當兩者無法滿足時人類將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透過激 勵因素引導將使人類採取實際行為滿足需求或是符合期待。因此由上述論述推論,提 供採購者在消費時有利的條件類型,可區分為理性及感性層面。

表 2-2-4 學者對於知覺便利性的理論論述

學者 理論或論述

丘昌泰(2011) 認為公共政策需要管理理論與技術,並結合人文關懷 的理念以實踐社會公益。

樓永堅(2010) 認為以消費者立場,即便透過政策引導進行消費選 擇,最終仍回歸於理性的考量。

陳意、楊智傑(2010) 認為公共政策的執行以執行者個人生活經驗為主。

林柏寬(2016) 認為消費行為,若是受外部強制因素而產生的非自願

林柏寬(2016) 認為消費行為,若是受外部強制因素而產生的非自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