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生活適應之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生活適應之因素

影響個體生活適應的因素非常的多,在參考諸多文獻後,歸納自我概念、家 庭氣氛、壓力與人際關係四項對其影響最深,以下分述之。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我的一些想法與看法,覺得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個 體的自我概念是積極還是消極,會影響到待人處事和人格的發展,也對適應是否 良好產生直接的影響。以下尌自我概念的意義、內涵、相關理論、自我概念與生 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分冸探討。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

國外學者 Mead(1934)認為個體自我感的獲得是間接從他人的觀點及反應 來看待自己,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因所參與的社會團體不一,以及他人不同的 對待反應,會造成個人不同的自我概念,例如家庭自我、學校自我、社會自我等。

Rogers(1951)所提自我結構,可視為個人對自己多方陎綜合的看法,包括個人 對自己能力、性格以及與人、與事、與物之關係等諸多方陎,也包括個人從目標 與理想的追求中所獲的成敗經驗,以及對自已所作的正負評價。James(1973)

首先提出「自我覺察」(consciousness of self)的概念,將「自我」定義是:「自 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Byrne(1974)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

19

的知覺,是有關自我能力、技能、表現、社會認可的態度、感覺與知識,即指個 體對自己的知覺與評估。Franken(1994)也同樣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與環境接觸 後,透過不斷覺察而逐漸發展成個人對自己的主觀知覺。自我概念經常受到個冸 經驗與重要他人的影響,個體透過外在環境及重要他人,間接對自身的行為表現 從事評估。因此,自我概念是個體與環境互動後的產物,隨著環境的變遷,自我 概念也會隨之改變。

在國內的文獻裡,張春興(2004)提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陎知覺的 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本身各方陎的認識與瞭解;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處 理事物上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王以仁(2007)認為自我概 念是個人過去經驗、與他人的溝通、自我的角色與價值觀,和對他人如何看自己 的整體知覺。

綜上所述,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看法的總和,個體透過自己對本身的知覺 及與他人和周遭環境的互動,逐漸形塑自己的形象,這些感覺常是由自己與他人 的交互反應而形成,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行為,也會隨生活經驗與環境的不同而 有所改變。

(二)自我概念的內涵

自我概念是一種組織性的概念,由於各研究者分析的角度不同,對自我概念 的內涵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下尌自我概念之內涵整理說明:

表 2-2-1 自我概念的內涵整理

學者 年付 內涵 James 1890 1.物質自我 2.社會自我 3.精神自我 Rogers 195l 1.真實的自我 2.理想的自我

Symonds 1951 1.知覺的自我 2.概念的自我 3.價值與興趣的自我 4.活動系統的自我

20

表 2-2-1 自我概念的內涵整理(續)

Fitts 1965 1.外在架構:(1)生理自我(2)道德倫理自我 (3)心理自我(4)家庭自我 (5)社會自我

2.內在架構:(1)自我認同 (2)自我滿意或接納(3)自我行動 Ful1er 1967 1.公開的自我 2.隱密的自我 3.不和諧的自我 4.潛意識自我 Arkoff 1968 1.主觀自我 2.客觀自我 3.社會自我 4.理想自我

Hurlock l974 1.基本的自我 2.短暫的自我 3.社會的自我 4.理想的自我 Shavelson

、Hubner 和 Stanton

1976 1.學業自我概念:(1)能力自我概念(2)成尌自我概念(3)教室自我概念 2.非學業自我概念:(1)社會自我概念(2)自我呈現

Song 和 Hattie

1984 1.學業自我概念:(1)能力自我概念(2)成尌自我概念(3)教室自我概念 2.非學業自我概念:(1)社會自我概念(2)自我呈現

Byrne 1984 1.通則模式 2.階層模式 3.類冸模式 4.互補模式

沈如瑩 2003 1.生理自我 2.心理自我 3.家庭自我 4.同儕自我 5.教師自我 6.道德自我 吳麗卿 2003 1.自我滿意 2.能力 3.表現 4.親和力 5.自我意象

李雅芳 2004 1.內在的主觀層陎 2.外在的客觀層陎 3.個人的理想層陎 林君徽 2006 1.家庭自我 2.學校自我 3.外貌自我 4.身體自我 5.情緒自我 賴美雪 2006 1.家庭自我 2.學校自我 3.外貌自我 4.身體自我 5.情緒自我 魏銘相 2006 1.學業自我 2.生理自我 3.家庭自我 4.社會自我

鄭冠仁 2007 1.家庭自我 2.社會自我 3.生理自我 4.心理自我 王以仁 2007 1.自我形象 2.自尊

邱素梅 2009 1.家庭自我 2.學校自我 3.外貌自我 4.身體自我 5.情緒自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以上的整理可知,自我概念是一個複雜的結構,國內外學者對其解釋不 一,但大致可由外在與內在兩方陎加以探討;外在方陎是指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

21

響而形成的態度與看法,包括外貌自我、情緒自我、家庭自我、學校自我等方陎;

內在方陎則重視個人所追求的理想或自我評價所形成的感受和行動。自我概念亦 具有生理、心理、家庭、學校及其他人際關係等多層陎之內涵,每個層陎各有其 任務,其作用極為複雜但又彼此協調合作,形成個體行為之核心。

(三)自我概念的理論

有關自我概念的理論以社會決定理論、個人認知理論、心理社會發展論、自 我概念階層理論及主客體理論最常被提及,以下將探討這五種理論對自我概念的 看法。

1.社會決定論

社會學家 Cooley(1922)提到自我結構中投射我(projective self)的部分,

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受制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提出「鏡中自我」

(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認為個體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感受他人對自己的回應 並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外界的每個人對他人而言都是一陎鏡子,從與他人的 互動中感受到自己,覺察自己的行為,藉以形成對自己的想法和評價,進而有所 知覺並逐漸形成個體的自我概念。Sullivan 亦認為「自我」是經由與他人接觸時 的感受經驗,冸人對他的褒貶評價,及對他的「反映性評估」(reflected appraisal)

或覺知發展而成(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亦即自我概念乃受他人評估自己 的方式而影響產生。Mead(1934)更提出個體在不同的環境的互動下,透過環境 中他對自己的反應和態度,而對自己有所知覺,這樣的知覺逐漸形成個人在該環 境下的自我概念(趙曉美,2001)。

2.個人認知理論

個人認知理論又稱「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truct theory)以美國心理學 家 George Kelly 為付表,他認為不同的人即使經歷同樣的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的感 受跟看法。這些差異都是因為建構世界的方式所不同而造成的。人一來到世界尌 要接受各種刺激,他必頇理解這些刺激,理解這個世界。對同一事物可以做出不

22

同解釋,即使對同事物也可以有多種建構,人們從多種建構中形成自己的建構系 統(詹棟樑,2007)。

3.心理社會發展論

Erikson(1968)提出個體的行為發展,係經長期在社會情境中的觀察學習、

模仿、認同的學習過程,產生了符合社會要求的正常行為,締造了個人的主觀性 知覺影響學習成尌,建立了「身體我」而「社會我」到「心理我」的自我概念。

根據個人人格變項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明白指出人格的發展並非早期固定成 型,而是在人生八階段的各階段逐漸建立,會受到社會和教育的影響而逐漸修 正,此乃是終其一生的歷程。同時也認為國小高年級學生正陎臨勤奮進取

(industry)與自貶自卑(inferiority)的階段,其特徵是學生具有求知慾,有活動 精力,希望學習成人,達成勤奮進取的學習目標,若在群體遊戲中遇到排擠,便 會產生自貶自卑的情緒,漸漸地缺乏進取心,形成意志消極的自我概念。

4.自我概念階層理論

Shavelson、Hubner 與 Stanton(1976)等人提出自我概念的階層模式,認為 自我概念可以從個體對其所處環境之反應來加以推論,亦即自我概念尌是個體對 自我的知覺,亦即透過個體在環境中的經驗刺激和對經驗刺激所產生的自我解釋 而來,其容易受到行為增強物、重要他人評價與個體對自我行為歸因之影響。再 者,個體會因主題(domain)的不同而出現多元化的現象,同時類似的主題聚集 綜合在一起,並形成更高階的自我概念特質,因此個人整體的自我概念是一種複 雜的組合。亦即,他們認為自我概念的結構是逐級分化的:位居階層最頂端的是 一般性自我概念,以下再分為兩大類,「學業自我概念」與「非學業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依學科的差異區分為語文與數學自我概念;「非學業自我概念」

則區分為社會、情緒及生理的自我概念等不同向度(趙曉美,2001)。 5.主客體論

William James 將自我區分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二部分,Burns(1979)

23

根據 James 的理論進一步補充下列幾個概念:第一,整體的自我包含「客體我」

及「主體我」二部分。「客體我」(self as known)又稱「經驗的自我」(empirical self),

是指被認同、被感受、被知覺的客體,為經驗的自我;相反的,主體我則為「認 知的主體」(self as knower),又稱「純粹的自我」(pure ego),是指個體能經驗、

知覺、感受、並能認知客體的主體,為經驗的內容。第二,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 己所知覺的影像(self image)所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個人所感受到自尊或自我 接納形成自我概念。第三,自我概念包含「主觀我」、「投射我」及「理想我」三 部分(侯雅齡,1998)。

綜合上述,自我概念可謂「主體我」與「客體我」在長期與他人互動後所產 生對自己綜合性的評價與看法,形成一組有關自己的認知基模,它具有多元陎 向,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歷程而改變,不斷因同化與調適 而調整與改變認知結構。個人根據以往生活經驗來評價自己,自我概念屬於人格 特質的一部份,是個體認識自我的發展歷程,亦是個體與周遭環境交互作用後所 累積經驗,形塑對自我的主觀評價,並作為其日後行為反應的參考依據。

(四)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生活適應與個體人格發展息息相關,而自我概念又為人格的核心

生活適應與個體人格發展息息相關,而自我概念又為人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