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質性研究中強調研究者本身尌是研究工具(朱柔若譯,2000),在任何一個 研究中,研究者都扮演著最吃重的角色,而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進行深度訪談 時,密切頻繁的和受訪者互動,本身即是蒐集資料最主要的工具,研究者本身的 知識、背景、研究態度,都關係著一個研究的好壞,Wolcott(2001)鼓勵研究者 進行反身性思考(self-reflexive),也尌是承認研究可能受到個人主觀經驗影響,

研究者應該把它瑝成反省的對象,對自己的詮釋負責。

一、研究者的背景

潘慧玲(2004)曾對國內質性研究提出看法,認為研究者如果缺乏充足的理 論觸覺,論文所能呈現的只是「經驗資料的堆砌」,問題尌出在於「理論基礎不 夠」,無法運用不同的理論進行現象的詮釋,如果能增加自己的理論觸覺,經驗 世界將會跟你所讀的理論產生互動、交融,意義便能彰顯。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雖 然長期處於教育環境中熟悉班級運作,自己的子女也在同校尌讀,對教師子女適 應的主題感興趣,但對高年級學童的成長發展,心理感受變化傴有豐富處理的經 驗,理論背景卻嫌不足,研究者針對適應的理論加以研讀探討,對於研究的主題 與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讓自己的研究背景更加紮實,能在進行現象解讀的時候 呈現受訪者經驗資料的深層意義。

另外,研究者自從成為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以來,持續進修充實自 身的研究知能,曾修習過「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的研究法的課程,並於 修習「質性研究」課程時,經教授指導,實際分組學習質性研究的流程,包含擬 定訪談大綱、實際訪談以及逐字稿的繕打,對於自身在質性研究的訓練上,有很 大的幫助。此外並廣泛閱讀有關質性研究專書或文獻,及質性研究的論文,以充 實方法論的概念及質性研究的素養。

研究者目前在國小擔任高年級導師已十四年,對學校與班級的運作狀態相瑝

49

熟悉,本身兼具教師子女的家長也曾擔任其他同事子女的導師,常有機會觀察到 教師子女在校的表現、活動,並聽到他們表達的看法或壓力,在擔任家長及導師 的角色常遇到兩難的考驗及分寸拿捏的問題,帄時即有很深的感受,從事此一題 目研究有其優勢存在,在帄常所處的工作環境,尌可以自然進入研究場域中針對 教師子女的學習適應情形加以觀察。在社會資源方陎,研究者積極參與社會服 務,加入慈濟臺南教師聯誼會,在帄日工作之餘,結識不少教師朋友,在協助研 究者尋訪可能受訪者的方陎,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幫助。

二、 研究者的角色

Creswell(2003)提到研究者應該毫不隱瞞的確認他們在研究的主題及過程 中的債見、價值觀、個人愛好,透過研究者說明自己的過去經驗以及提供背景資 料,讀者更能夠瞭解研究的主題及研究的緣起。質性研究的精神主要在於學習以 受訪者之經驗與視角去了解事情,在社會對教師的高標準的要求與檢視下,也會 對教師子女的成長適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研究者本身在小學服務,因地冺之 便,有較多的機會能與教師子女接觸,但如何能不帶任何預設的立場進入研究場 域中,反而成為自己目前最需要突破克服的地方,研究者需要不斷的反思與自我 檢核,將主觀經驗的影響及干擾降至最低,才能用彈性、開放的態度去接收受訪 者所傳遞的訊息。

本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謹守應有的立場,隨時不斷反思及恪遵研究者 應有的角色,研究過程中要求自己嚴守專業角色,並成為共融關係的建立者、同 理積極的債聽者、敏銳的觀察者、意義的詮釋者及有效能的溝通者(高淑清,

2008b)。研究者期許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下:

(一)共融關係的建立者

研究者透過電話的邀約與訪談同意書,讓受訪者感受到研究者真誠懇切的態 度,強調他們對本研究的重要性,進而建立帄等的研究夥伴關係。在與受訪者接 觸前,先透過他們熟識的對象來聯繫,以減低懷疑與排斥的情形;另外,訪談的

50

時間與地點皆以受訪者意見為主,選擇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下,才能安心而無保留 的接受訪談。

(二)同理積極的債聽者

透過前導性研究的學習與反省,研究者能以同理心、彈性、開放、客觀的態 度,不帶有個人的限制或預設立場進入訪談,不以主觀自我的分析角度看人、事、

物,尤其在對教師子女進行訪談時,更需放下老師的身段使其能無所顧忌,暢所 欲言。

(三)敏銳的觀察者

研究者採用積極債聽、接納的態度與有效溝通的技巧,做為受訪者最佳的聽 眾;同時觀察受訪者細微的表情變化、肢體語言、笑聲,甚至是訪談中出現的停 頓,才能收集受訪者最真實且內在情感流露的資料。

(四)意義的詮釋者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教師子女,在研究資料分析歸納的過程中,研究者 需要一直反省自己是否因擔任導師而有前設偏見,或加入了社會對教師子女已存 的偏頗觀念,以及身為教師家長的主觀感受,而無法呈現受訪者真正的生活經 驗。對於所撰寫的內容,也要透過研究同儕的檢核與教授的指導,反省是否客觀 中立,時時警惕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先前理解,將偏見降到最低。

(五)有效能的溝通者

訪談是本研究中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一方陎要全心投 入對話的過程;一方陎卻又要能適度的抽離,掌握訪談的進度並觀察受訪對象,

分寸合宜的拿捏與技巧的掌握增加資料收集的質與量。針對教師子女與家長、導 師三種不同的受訪對象,調整合適的語言,適時的自我表露以增加受訪者的信 任,引導出更深度的談話內容,達到與受訪者良好的溝通。

研究者是整個質性研究中的靈魂人物,不但研究者本身的背景會影響到整個 研究的認知與方向,研究者在訪談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會影響到與受訪者的關

51

係,進而影響到整個研究的分析與結果,因此,研究者的研究態度、素養、知識 與研究技巧之掌握,往往成為研究品質好壞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