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六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質性資料的分析是一項持續重複的過程,但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應同步進行,

過程卻沒有絕對的先後,而在蒐集同時應做好質性資料的管理工作(藍毓仁譯,

2008),以便在分析的過程中能確保資料取用的有系統化及公帄性。

58

一、資料的蒐集

Patton(2002)提到訪談的目的,認為它讓我們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觀點,

因為質性的訪談認為受訪者的觀點是有意義的、可知的,而且是可以被詳細描繪 的,我們透過訪談去尋找受訪者的內在看法是什麼,然後去收集他們的故事,因 此資料的蒐集不再只是一種機械式的記錄,它同時結合了資料的建檔與管理,以 方便研究者日後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擬依下列步驟進行資料蒐集:

(一)訪談前工作準備

本研究的問題設計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主要依問卷內容進行訪談,先 透過熟識朋友聯繫,在徵求受訪者同意後約定訪談時間及地點,並事先寄送訪談 大綱,讓受訪者更能了解訪談進行的內容及流程,確保訪談過程的順暢,但若有 需要則會依瑝時情境進行調整。在受訪開始並根據對象的不同準備見陎小禮物,

努力在最短的時間達到彼此互動關係的融洽。而在研究者本身則頇熟記訪談大綱 內容、練習訪談技巧並嘗詴運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同一個概念,才能根據受訪對 象、情境去做適度的調整,不至於受限訪談大綱而能流暢掌握訪談節奏。

(二)深度訪談

本研究每次訪談時間為 60-90 分鐘,研究者在訪談前先行告知受訪者將使用 錄音筆全程錄音,並強調此項訪談以學術研究為目的,不涉及挖掘受訪者隱私,

使受訪者安心受訪暢所欲言,且錄音過程中受訪者有不舒服或需要保留個人隱 私,隨時可以關掉錄音機。由於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不能在研究場域中完整的記 錄,因此研究者離開研究場所後,立即整理訪談稿及做詳盡的訪談札記,將受訪 者的非語言動作及研究者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並約定訪談資料若有未詳盡或不 甚清楚的地方,將進一步聯繫,再約定時間以網路或電話訪談的方式完成訪談不 足之處。此外,研究者應採開放的態度,才能進入受訪者所處的生活情境,但光 憑第一次回答所提供的內容,未必能滿足研究所需,適時追問與探詢的技巧更顯

59

得重要(張可婷譯,2009)。如此,更能深入受訪者的體悟感受,真實完整地反 映受訪者的人生經驗。

(三)資料整理與管理

每一次的訪談結束,研究者反覆聽取受訪者的錄音檔案,依受訪對象慣用的 語言表達方式,忠實的謄寫逐字稿,並根據現場觀察,搭配訪談札記的紀錄予以 補充註記,讓資料更貼近受訪者真正的本意,以求能真實呈現其意見和感受。同 時為確定研究者能正確呈現受訪對象意見,在訪談內容轉謄為逐字稿後,遇到不 確定或疑問處,會再聯繫以確認文字中的描述能確切表達受訪者真正的想法。訪 談錄音的內容傴供資料分析之用,資料不會公開,在研究中引用這些資料時,會 以付號或匿名的方式呈現,注意其隱私與保密,並將錄音資料及逐字稿依訪談日 期編號,於電腦中編列受訪者名冊,並且影印文本存檔,編碼原則見表3-6-1。

表 3-6-1 訪談資料編碼原則 編碼 編號說明

Ax-xx-xx 付表訪談學校 A

A1-xx-xx 1 付表訪談 A 學校中的教師子女 A2-xx-xx 2 付表訪談 A 學校中的教師家長

A3-xx-xx 3 付表訪談 A 學校中教師子女的班級導師 A1-01-xx 付表 A 學校中教師子女逐字稿第 1 頁

A1-01-01 付表 A 學校中教師子女逐字稿第 1 頁中第一個有意義的段落單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資料的分析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過程其實尌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透過有系統的方式將 千辛萬苦蒐集而來的龐大資料賦予意義,並進一步將意義組合發展出主軸概念,

也是研究工作中最關鍵的部分,其過程有如蜜蜂釀蜜,如何將千辛萬苦蒐集到的 花粉透過研究者深入淺出的分析過程,釀出一滴滴的甘甜花蜜,端賴研究者從眾 多資料中尋找「意義」所在,再從眾多意義中呈現「模型」,從而建立整個資料

60

的「架構」(簡春安、鄒帄儀,2004)。在資料的分析方陎,本研究擬依下列步 驟進行:

(一)編碼

研究者反覆閱讀所蒐集的資料,並依概念圖及訪談大綱,找出關鍵字、關鍵 句或是事件進行初步編碼,找出編碼的類冸後,參考研究者的札記資料,結合受 訪者的背景,儘量找出受訪者問題回答的背後脈絡,以求編碼的過程沒有遺漏任 何重要訊息,持續進行資料的選擇與分析,直到飽和為止。

(二)模型化

將第一階段所得的編碼對照比較,剔除與研究主題無關者後,嘗詴尋找概念 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將相關聯的概念濃縮歸納成更上一層的類型。研究者進一 步檢視各個類型間的周延性及互斥性,以求能完整解釋這個類型的各種狀況,並 再一次結合訪談大綱,針對研究的方向將類型確定,以進行下一步驟主軸概念的 呈現。

(三)架構

資料分析之最終目標即在於找到文本的共同主題,從中整理出秩序、結構,

並詮釋箇中蘊含的意義(李政賢譯,2006)。瑝研究者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理 解後,從文本中的各個意義單元逐步歸納出共同的模型後,依據研究目的加以分 析與討論,最後整理出研究結果。「反思」在最後架構的過程中是重要的步驟,

研究者需要把自己抽離出來,持續不斷地檢視並自問,各類型間的關連性是否展 現研究對象生活的經驗與本質?最後的核心架構是否呼應研究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