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雙收入家庭育兒的甜蜜與負荷之迴歸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影響雙收入家庭育兒的甜蜜與負荷之迴歸分析

為瞭解雙收入家庭家長之背景變項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是否能有效預測 其育兒的甜蜜與負荷,因此,本節首先分析背景變項、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以及 育兒的甜蜜與負荷之相關,接著再以多元階層迴歸探討雙收入家庭家長之背景變 項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對於育兒的甜蜜與負荷的解釋能力。

一、 雙收入家庭育兒的甜蜜與負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以及背景變項 之相關分析

經由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育兒甜蜜與育兒負荷呈顯著負相關(r=-.14,

p<.01),意即當雙收入家庭家長親的育兒甜蜜感受越高時,育兒的負荷感受便越 低。如表 4-4-1 所示。

在育兒甜蜜方面,工作與家庭互利和育兒甜蜜達到顯著正相關(r=.51,

p<.001;r=.56,p<.001)。在這之中,家庭對工作之利對於育兒甜蜜感受的相關 高於工作對家庭之利。也就是說,當雙收入家庭家長受試者知覺工作對家庭之利 越高,越能夠感受到育兒的甜蜜滋味;當雙收入家庭家長受試者知覺家庭對工作 之利越高,越能夠感受到育兒的甜蜜滋味。如表 4-1-1 所示。

在育兒負荷方面,工作與家庭互利和育兒負荷之相關中,工作與家庭互利並 未與育兒負荷達到顯著相關。也就是說,雙收入家庭家長受試者知覺工作與家庭 互利程度的多寡與其育兒負荷感受沒有關係。如表 4-1-1 所示。

除此之外,亦以 Pearson 相關分析檢視自變項之間的相關程度發現,工作對 家庭之利與家庭對工作之利呈顯著正相關(r=.82,p<.01),意即當雙收入家庭家 長越能知覺工作對家庭之利時,其知覺家庭對工作之利的程度也越高。如表 4-1-1 所示。

然而,工作與家庭互利之間的相關係數超過.80,可能導致迴歸分析時出現共 線性(collinarity)的情況,因此,為排除共線疑慮,本研究在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時,再次針對自變項之間是否有具有共線性問題進行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工作對家庭之利以及家庭對工作之利的相關雖為.82(表 4-4-1),但後續在迴歸模型中進行共線性考驗時各變項的變異數膨脹因素值(VIF) 介於 1.04 至 3.12 之間,並未超過 10;而容忍度(tolerance)也介於.32 至.96 之 間,並未接近 0。也就是說,本研究各個變項之間並沒有共線性的問題存在。

表 4-4-1

雙收入家庭育兒的甜蜜與負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以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矩陣

變項名稱 1 2 3 4 5 6

1 年齡 -

2 工作時間 .06

-3 工作對家庭之利 -.10* -.10*

-4 家庭對工作之利 -.07 -.14** .82** -

5 育兒甜蜜 .03 -.15** .51*** .56*** -

6 育兒負荷 -.09 -.02 -.05 -.02 -.14** -

* p<.05 **p<.01 ***p<.001

二、 影響雙收入家庭育兒的甜蜜與負荷之多元迴歸分析

1. 育兒的甜蜜感受

【假設 3-1】 雙收入家庭家長之背景變項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對育兒的甜蜜 感受具有顯著解釋力。

欲了解研究變項對育兒甜蜜感受的解釋力,本研究透過多元階層迴歸,以強 迫輸入法(enter)、成對方式排除遺漏值方式進行分析。

首先,將雙收入家庭家長的個人背景、家庭背景、工作背景投入第一層迴歸 模型;接著,將工作對家庭之利、家庭對工作之利則分別投入第二、三層迴歸模型;

最後,才將工作與家庭互利投入第四層迴歸模型。

第一階層顯示,個人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工作背景與親職喜悅之線性迴歸模 式達顯著水準(F=3.64,p<.01),調整後的決定係數(Adj. R 2)為.044,表示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數以及工作時間能解釋育兒甜蜜 4.4%的總變異量。

在這之中,僅有國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與工作時間對於育兒甜蜜具有顯著解釋力

(t=-3.77,p<.001;t=-3.12,p<.01)。教育程度以「高中職」為對照組,「國中 及以下」教育程度父母的育兒甜蜜感受顯著低於「高中職」畢業之父母;並且,

工作時間越長的父母感受到的育兒甜蜜程度越低。如表 4-4-2 所示。

第二、三階層陸續投入工作對家庭之利以及家庭對工作之利,其線性迴歸模 式亦達顯著水準(F=23.44,p<.001;F=28.50,p<.001),調整後的決定係數(Adj.

R 2)分別為.309 以及.354,表示第二、三階層迴歸模式分別能解釋育兒甜蜜 30.9

%以及 35.4%的總變異量。

第二階層加入工作對家庭之利後,調整後的決定係數(Adj. R 2)比第一階層 增加.265,表示知覺工作對家庭之利能夠再多解釋育兒甜蜜 26.5%的總變異量。

而第三階層加入家庭對工作之利後,調整後的決定係數(Adj. R 2)又比第一階層 增加了.310,表示比起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數以及工作時間,知覺工作 與家庭互利能夠再多解釋育兒甜蜜達 31%的總變異量。

最後,階層四 同時投入工作與家庭互利,其線性迴歸模式亦達顯著水準

(F=26.26,p<.001),調整後的決定係數(Adj. R 2)為.362,表示工作對家庭之 利以及家庭對工作之利皆能有效解釋育兒甜蜜(t=2.36,p<.05;t=5.77,p<.001)。

換句話說,當雙收入家庭家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分數越高,即知覺工作與 家庭正向影響越多,育兒甜蜜感受越高;反之,當雙收入家庭家長知覺工作與家 庭互利分數越低,育兒甜蜜感受越低。

整體而言,雙收入家庭家長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數、

工作時間)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能夠有效解釋其育兒過程中所感受到 的甜蜜滋味。

表 4-4-2 育兒甜蜜感受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2. 育兒的負荷感受

【假設 3-2】 雙收入家庭家長之背景變項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對育兒的負荷 感受具有顯著解釋力。

進行迴歸分析之前,可透過相關係數檢驗變項之間的線性關聯強度,若相關 程度達顯著水準,表示其線性關係具有意義,便能再進一步利用迴歸分析針對變 項之間進行解釋(邱皓政,2010)。

本研究經由相關分析顯示,雙收入家庭家長受試者的年齡、工作時間以及工 作與家庭互利程度皆未與育兒負荷達到顯著相關,表示工作與家庭互利以及育兒 負荷之間沒有相關,其線性關係不具意義(表 4-4-1)。

因此,以下便不再次進行迴歸分析。也就是說,雙收入家庭家長之背景變項 以及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沒有辦法有效解釋育兒過程中的負荷感受。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雙收入家庭父母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會影響育兒 的甜蜜感受,但對於育兒的負荷感受則無顯著影響,呼應本研究之立論依據,認 為當雙收入家庭家長在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的影響之下,能透過「溢出效應」作 用,將正向經驗轉移至育兒感受的層面上,促使父母親們認為養育、照顧子女的 過程也是件甜蜜的事情。但是,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並未能有效降低雙收入家庭 家長與子女相處時所感受到的育兒負荷與困擾。

育兒甜蜜方面,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以及育兒甜蜜感受呈現正向關係,

當雙收入家庭家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越多,育兒甜蜜感受越高,此結果符 合溢出效應理論的觀點,溢出作用使得個體在一個領域中所獲得的資源與正向經 驗轉移夠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有效傳遞、展現,並且溢出的型態與層面也並不侷限 於單一的範圍(Edwards & Rothbard, 2000;Hammer et al., 2005;Hanson et al.,

2006;Ilies et al., 2009;Katz & Gottman, 1996)。另外,本研究結果也呼應 資源保存理論的主張,認為親子互動的模式與福祉也會受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影 響(Wayne et al., 2007)。也就是說,當工作、家庭為雙收入家庭家長帶來正向 助益的同時,亦能促使其感覺到與孩子相處時所產生的正向情緒反應,以及為人 父母的喜悅感受。

育兒負荷方面,本研究發現雙收入家庭家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的程度無法 有效解釋育兒負荷感受,此結果符合特定領域假說(domain-specific effects hypothesis)的概念,認為正向的事件及經驗通常會選擇性地被個體與其正向福 祉、情緒感受作為連結,而負向的事件及經驗則會選擇性地被個體與沮喪、失落 等負面的情緒感受連結在一塊兒(Pinquart & Sörensen, 2004)。而呼應至本研究發 現,知覺互利本身為一種正向經驗的獲得,負荷感受則是面臨問題時負向壓力的 經驗,兩者不同性質的經驗事件,在經驗傳遞與轉移上本來就比較不容易,因此,

相較於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對於育兒甜蜜感受的正向連結關係,雙收入家庭 家長在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對於育兒負荷感受的影響確實較為薄弱,亦不易產生 連結。然而,即便正向經驗的累積有助於減低負向經驗的發生,負向經驗的累積 也可能衰減正向的經驗感受,但是正向或者負向之間倆倆同性質的經驗傳遞效 果,仍然還是大過於正、負兩個不同方向之間的經驗轉移(Pinquart & Sörensen, 2004)。也就是說,當知覺工作與家庭相互正向影響的程度碰上同為正向經驗的育 兒甜蜜感受所達到的效果自然會大過於負向經驗的育兒負荷感受,而相較之下,

雙收入家庭家長受試者確實也較無法有效地察覺工作與家庭互利以及育兒負荷兩 者之間的轉移與溢出作用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程度能夠有效預測雙收入家庭家長育兒感受 的甜蜜滋味,但卻無法有效預測在照顧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知覺的壓力與負荷。

表4-4-3